控诉无声

2014-08-26 10:41阎嘉伊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哈德珍妮

阎嘉伊

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焦土之城》,一部混杂了战争、伦理与家族利益的影片;它的叙事背景如此之复杂,带给人们的感触也是复杂的。观赏毕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片子,每个人都有个人不同的理解:对生命的、对父母的、对战争的……。或许生长于和平年代的人们自此了解到了战争的严酷,或许难以理解父母的新一代自此重新审视所承受的爱,或许混沌度日的人也能够自此唤醒对生命意义的拷问。如此如此,总都是我们的揣测,教说与情感的大幅度渲染未必是作者的本意,但整部影片带给观者的感动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这一点,不仅仅得益于影片的剧本设置,更是影片的视听语言以更直接的方式带给我们的。下文将从特写镜头、色彩与主题和音乐与情绪渲染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解析影片视听语言的运用。

精神写意化的特写镜头

北京电影学院的苏牧教授在他的电影学著作《荣誉》一书中,谈及特写在电影中的两个作用,一是“能够有力的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刻画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1];二是“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和对生活的认识。”[2]另外,特写作为一种较小的景别,“由于被摄主体在画格中占较大比例,或者说在画格中被强调、夸张、放大处理,所以,它往往是创作者带有较强指令性的在‘叫欣赏者”来观看被摄对象,即所谓的‘叫你看什么,就像我们平时所形容的:‘这是一张多么沧桑的脸呀!……这是一只多么动人的手呀!……”[3]回顾《焦土之城》,影片得特写镜头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尼哈德梅、纳瓦尔马万、马万姐弟。我们将一一做以分析。

尼哈德梅的特写镜头,出现在影片开头:孤儿院里,营救孤儿的军官替孤儿剃着头发,准备训练他们以便随从打仗。这里,镜头摇至尼哈德,并由中景渐渐推进至特写镜头,特写幼年尼哈德的眼神——有些 忧郁又有些反叛,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得到战争对一个孩子心灵带来的创伤,无论军官怎样摆动着他的头,都摆动不了尼哈德目光的方向,他的眼睛始终幽怨的望着镜头,就好像在问这个世界: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对我?是这一特写,使观众捕捉到了幼年尼哈德的心理——正如他的眼神所昭示的一样。这里的镜头或许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无论战争何其残酷,这个年幼的孩子仍坚持着想为自己的不幸寻找一个答案,他有怨恨。我们常说眼神是精神交流的窗户,影片导演在这里用特写镜头突显了这一盏“窗户”,使观众与影片主人公的心灵相沟通,视听语言的作用也即在此体现:无须语言,无须字幕,镜头就已帮助主人公说明了一切,包括他的心灵。

影片中纳瓦尔马万的出现,多是以倒叙、回忆的形式;其中表现人物最为突出的也是其特写镜头。这样的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珍妮马万回忆一次与母亲游泳,母亲呆坐,神智不清,珍妮叫了几声,母亲丝毫没有反应,满头的白发下面,是一张饱经沧桑的带有伤痕的脸。第二次,以倒叙展开对纳瓦尔寻子途中的回忆:她在一次恐怖袭击中幸免存活下来,却目睹了惨剧的发生;特写镜头移至被点燃的汽车前方、纳瓦尔的脸上,她此刻面临的是战争背景下被泯灭的人性。第三次,是珍妮得知真相后对与母亲游泳的再次回忆,这时在我们也得知真相的情况下再次重现这一特写镜头,就有了更深刻的意味。这里我们还要提到眼神,在这个特写镜头里,纳瓦尔马万的眼神是凝滞的、空洞的,显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像是遭受了生活的巨大打击,遭受了命运无情的捉弄。特写镜头之下,其他的一切外物都被虚化了,就像纳瓦尔当时的心灵:她因为战争与历史而伤痕累累,思维已脱离了当下的环境。

马万姐弟的特写镜头,主要是在泳池中。作为与“焦土”相对立的“水”,是影片主人公摆脱战争与历史负累的一个选择;只有在水中,他们才可以暂离纷扰的世界,回归纯净的本真;也似乎只有在水中,他们才能暂忘现实复杂的一切,回归单纯的思考。

综上,《焦土之城》中的特写镜头不仅仅能够刻画人物,更能使观众与主人公的心灵更好的沟通。苏牧教授说:“人的精神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是借助人的想象完成的。所以,文学作品描写人的精神世界,是得天独厚的。与文学不同,电影艺术是直接付诸于人的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4]影片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对人物进行了精神写意,使观众直逼影片人物的心灵深处。

“焦土”色彩与战争主题

《焦土之城》中,影片的整个色调是暗黄色的,只不过在现实的场景里色调较为接近日常生活,而在回忆的场景里,就常常会出现大的曝光或过于暗沉的色彩。

先来谈谈影片的总体色调。影片的主题是战争——这是个有点儿冷峻的主题,所以导演选用了属于冷色调的暗黄色,它暗示干裂的土地,暗示战争,也暗示生灵涂炭;我想这一色调或许在电影中不仅起到了渲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心境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主题。剧作中,越是悲剧性的情节越能促使人们去思考,也即痛苦促人思考;《焦土之城》中暗黄的色调带给人的不适感。或许正促使了人们思考战争背后的真正含义。

其次,再来谈谈影片中现实场景与回忆场景中色调的不同。在回忆的场景中,因为要表现战争的焦灼、家族利益的冲突或伦理的相悖,所以常常会有些大曝光的镜头,例如纳瓦尔寻子途中遇到的恐怖分子做出泯灭人性的行径。而现实常常是黑暗的、令人无奈的,总是一次次把人伤害的遍体鳞伤,因而在回忆场景中也会有一些偏向暗沉的色彩;这些都是与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变化相关的。战争虽然结束,但受到战争伤害的人们却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战争,甚至也包括畸形的种族观念,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更是几代人的生活。

音响、音乐的处理与情绪的渲染

关于音乐与音响,有三处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我们知道,音乐在电影中出现主要有两种情况:音画同步与音画对立。电影《焦土之城》开头,军官为尼哈德梅剪发时的音乐《You and whose Army》,就是音画同步的情况,因为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响内容所呈现出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一致。音乐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画面的内容——幼年尼哈德梅哀怨的眼神与对世界的质疑。这首曲子在影片中间还出现过一次:珍妮马万独身一人去查找哥哥的下落与母亲的生平途中;这也是一次音画同步的现象。

其次,影片开篇,珍妮马万回忆与母亲游泳途中发生的事时,出现了两次长鸣的声音,第一次是现实中的珍妮站在昔日与母亲游泳的泳池边,这时长鸣声想起,镜头虚化,继而转入回忆中,预示了主人公思维的转换。第二次想起是回忆中珍妮在水中游泳时,因为随后珍妮从水中出来寻找母亲却不见了踪影,所以这一次长鸣应该指示的是珍妮思维的变化,她独自在水中游,忽然意识到不知母亲去了哪里,因而导演以长鸣声预示主人公的这种心理变化,也或许在其中暗含了有出乎意料的事将要发生。

最后,影片中还出现了几次声音全无的情况,例如珍妮独自在水中游泳、纳瓦尔救出被劫持女孩,而恐怖分子在身后点燃女孩母亲所在的汽车时。这里让我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对暴力、对战争,也许只有无声的控诉才是最有力的!或许也唯有此,才更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反思。

参考文献

[1][2][3][4]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6;66;67;68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哈德珍妮
《太空的故事》
珍妮曲奇饼干
海明威成名多亏了谁
童心造就成功
浅谈特写镜头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懂事的珍妮
特写镜头
不见不散
童心造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