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义学看英语习语

2014-08-26 10:41邹梦沂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邹梦沂

摘要:习语句式短小却韵味隽永,寓意深刻,是文化宝库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语言形式。和传统视角不同,本文从认知语义学出发,用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英语习语。由于语

言的灵活性与可变性是不可预料的,仅仅分析语言的字面意义和句法是难以正确理解语言的,唯有认知能够将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相结合。研究显示,认知策略是理解习语变体的最佳方式,但结合实际场景

、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百科知识、认知模式、文化社会背景等综合因素,对英语习语的理解效果会更好。总之,从认知语义学角度探究英语习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英语习语;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英语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能反映到习语中来,习语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

就先来了解一下习语的含义。

一、习语的概念

习语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后又经过不断地提炼、总结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句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语言的精华与浓缩。习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人类的智慧在

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从广义上来说,习语一般包括俗语、俚语、成语、谚语、典故等不同种类。在有着悠久历史的英语语言中,有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幽默、或严肃、含蓄、典雅、活泼、生动,他们

不仅语言精炼,而且形象生动,是英语语言中特别活跃的一分子。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习语不仅承载一定的语言信息,同时还传递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

这些从习语的特点里边可以窥见一斑。

习语蕴涵丰富的文化背景。语言是人类生活现实的反映,也是社会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地理条件上来说,英国是一个被海环绕的岛屿,其航海业非常发

达,因而,在习语中有很多如 to be all at sea(指船行在海上,不知所去,喻意:不知所措),to hang in the wind (指在风中摇摆,喻意:犹豫不决),to drink like a fish(指像鱼一样畅饮,喻意:豪饮),a

big fish (大亨)等与海、水、鱼等相关的习语。

英语习语除了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文化生活之外,习语本身也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英语习语在语言的运用中更显活泼、生动、形象,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如在习语as busy as a bee(忙得像蜜

蜂一样,喻指特别忙碌)、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如鱼儿离开了水,形容某人感觉不自在)等中,运用明喻修辞手段把忙碌的人和蜜蜂进行类比,把感到不自在的人比喻成离开水的鱼,可谓是既形象,又贴

切之至。又如习语Pigs might fly (除非猪会飞,比喻绝不可能)和习语Money talks(有钱能使鬼推磨),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把抽象的不可能的事情和钱的功能描述的淋漓尽致。用A wet blanket 准确而

又恰当地描述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暗喻在此也是被发挥的无可挑剔。

习语在其形式上是固定的短语结构,其整体结构一般具有不可随意更换或替代的特性,如 to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中的boat不可用ship去替换,这是其形式的整体性。其次,从含义的理解而言,习语是

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呈现在语言中,其所包含的含义也是整个习语所包含的含义,即该习语中所有因素共同所包含的含义,切不可断词取意。例如 to face the music,不能根据片面的个别的词汇如其中

的face和music去猜测其义,而是要理解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载的含义:勇于承担后果。失去了整体性,习语即不再是习语,而是具体的个别的孤立的单词。

同大多数汉语习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或阅读,或语音的美感,大部分的英语习语在选词上都使用了尾韵或头韵来创造一种语音的节奏感和优美感。如No pain,no gain巧妙地运用了尾韵,使得该习语读起

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同样,从习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头韵所创造的美感。

二、认知语义学区别与传统语义学

传统语义学将英语习语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认为理性思维是大脑对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通过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而获得意义。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脑的理解。

与传统的语义学观点不同,首先,以Lakoff和 Johnson为主要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更侧重于经验感知性。人类最早就是通过感知来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的,特殊的认知机制赋予人类将语言和外部世界联系起

来的能力,将实体抽象成普遍接受的概念,然后使之具有特定的意义。其次,心理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认知语义学引用了百科式的语义分析法。同一表达方式拥有不同的语义受语言使用者的拥有的百

科知识程度影响,根据语言接受者的不同的组合关系会得出不同的语义结果,因此,语义与使用者的文化水平不无关系。再次,图像- 图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结构,这种意向图示先于概念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

,由于外界力的作用于人脑而演变成不同的符号并抽象成概念意义并最终以认知形式服务于人类的日常活动。所以其经验感知性、心理性和图示性赋予认知语义学以新意。另外,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区别于

传统语义学的关键点是隐喻的观点。Lakoff提出了理想化的认知模型(简称ICM),其中就包括隐喻模型,用来解释非客观性的现象。所谓隐喻,如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阐述的

那样,是一种超语言现象,是诗性的想象方式,而非一般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我们可以将一个具体的概念对映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上,使认知能够实现。

三、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习语意义阐释

1、 习语是概念化的产物

针对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观点,Lakoff & Johnson (1999)提出了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义观。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并非符号结构,也不能与客观世界直接对应,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概念结构,是人客

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意义需依靠原型范畴,概念化、意象图示来限定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

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范畴和概念,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

意义(王寅,2007)。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习语也是人类认知和体验的结果。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思维和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赖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习语是人类概念体系的产物,不仅仅属于语言本身的问题。习语确

实有它的特殊意义,我们应看到这些特殊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概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 、思维 、经历 、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以 head 一词为例 ,the head of

depart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page,head of queue...在 head 的所有例子中,所表达的概念都与“头”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表达“the front part of ...”或“the vitally

important part”。

2、习语认知的语义理据

习语是有理据的,不是语言形式和特殊意义的随意配对(Lakoff,1987).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一定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概念主要以

其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语言之初,语言成为具体信号的符号。但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知不会一直局限于对事物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认识,而是具有了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就是

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同(赵艳芳,2001)。于是,词的概念就在原型的基础上外延扩展,逐渐形成词语语义以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原型范畴。所以语言的意义也并非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它们的概括

认识,存在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

人们对于习语语义的认知,就是人们将概念隐喻和习语的特殊意义联系在一起的结果,是人们共同隐喻思维的结果。在人们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事物范畴不断扩大,但是人的大脑不是无限量的容器,人类

运用自身的创造力借助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认知和命名新的事物,并且开始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经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用已经认识的事物来思考和表达新概念,于是产

生了兩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

人类对习语的认知也是基于这种认知机制,人类的这种认知机制将人们的概念领域和习语的特殊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语的语义是有理据的,是概念隐喻的。人们理解习语的特殊意义就

需借助这一认知机制的作用(马少英,2006)。

3、习语隐喻概念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的强有力的工具,对人们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发展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两种认知机制常常在理解习语的特殊意义中共同发挥作用。

(1)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隐喻是由美国语言学家 Lakoff提出的,是指参照一个知识领域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前者通常是具体的、较熟悉的实体领域,称为源域(source domain),而后者通常是无形的、不熟悉的抽象领域,称

为目的域(target domain)。源域的使用是为了理解目的域。隐喻产生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 ,是客观世界与人的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Lakoff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种。

结构隐喻是指把一种语义域中人们较熟知的、具体的词语用于另一语义域之中,使两种语义域的概念在人们共有的认识结果(即头脑中的理想认知模式)的基础上相互映射,在言语中通过语境调节着语

义的延伸和变化。

实体隐喻就是通过联想,将社会地位、数量、身体状况、情绪等心理认知语义域或情感语义域中的抽象概念投射于具体的物质域中加以确认。实体隐喻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请看下面一组

例句:

I am finally out of trouble.

My good friend was in love last year.

I have fallen into depression.

以上三个例句中,出现了三个习语,它们依次是out of,in love和fall into,可以看出,love(爱),trouble(麻烦),depression(消沉)这三个表示状态的抽象概念词也被概念化为容器了。这些状态都是抽象

且陌生的概念,容器却是我们天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所以容器的常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抽象的状态和概念,并最终理解这些句子。

方位隐喻是指用空间方位来描述所要表现的东西或事物,比如左与右、前与后、上与下等,它们的喻体用表示方位的词来充当,并用这些方位词体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换言之,空间隐喻给实体隐

喻一个空间方位,例如习语 in high spirits,in low spirits,on top of the world,cheer up等等都属于方位隐喻。

(2)概念转喻 (conceptual metonymy)

Lakoff和Johnson认为,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这一映现包括的“替代”关系主要是指称,或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可以用实体替代抽象事物,也可以以实体替代

实体,同时两个事物必须属于同一个认知域。下面以hand为例作一下具体分析。

join hands with与某人合作;all hands to the pump人人都该出把力;change hands 易手/更换主人;pass through many hands经常更换主人...以上例子都是以概念转喻[HAND STANDS FOR PERSON

]为依据,利用[PERSON]的显著特征[HAND]来指认[PERSON],[HAND]主要起参照作用,而基本不涉及到事物特征的转移。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习语形成的两个重要认知机制,

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

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探索习语的语义提供了新视角。与传统的语言观不同,认知观认为语言不是独立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外的形式系统,而是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语言不是完

全任意的,是受到人类的认知环境、生活环境、认知能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和制约的,是有理据和动因的。同样,虽然习语的特殊意义不能从构成它的词推断出来,但也不是任意的。习语的本

质是概念性的,系统性的,不是纯粹语言性的。因此,习语的语义是有理据性的。而理解习语特殊意义的一个重要的认知机制就是隐喻概念。不过很多情况下是几种认知机制共同起作用的:隐喻、转喻和普

遍知识。掌握习语的这些认知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对英语习语的理解。

参考书目

[1]Lakoff,G.&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2]Lakoff.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AKOFF G.,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張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马少英.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英语习语的语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