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的起源和发展

2014-08-26 10:41朱慧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朱慧

摘要: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体系,语言的发展也是一个自我淘汰,自我选择的过程。一种方言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能否适应历史和时代转变的需要。本文主要从

社会语言学角度,依据上海方言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分析上海方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上海方言;普通话变异;语言接触;语言地位;语言认同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2005年以来,针对社会上种种关于 “上海话要消失”,“孩子说不来上海话”的担忧,上海舆论界掀起了一股 “保卫上海话”的浪潮。本文依据上海方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上海方言本身的起源,并从

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来探究该问题的答案。

一、上海方言的特点

钱乃荣在《上海语言发展史》一书中详尽地研究了近代以来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及语法演变。

1.1 借用地方方言现象明显

自开埠以来,外籍人口大量移入,随之带来大量方言土语。上海方言吸收了很多周边地区如松江、苏州、宁波、杭州的方言土语。“勿来三”是苏州话,“莫牢牢”是杭州话,新上海人喜欢说“不要太

”(“不要太潇洒”,“不要太漂亮”等),是将“莫牢牢”译成了普通话;就连现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话标志的“阿拉”也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话。

1.2 明末清初华洋杂处产生了大量译词、外来词和洋泾浜语

这些词有的直接音译入上海方言,如:巧克力,咖啡;有的意译,如:蜜月,黑板等;有的音译加意译:网吧,迷你裙;还有先音译后意译的,如:telephone—德律风—电话,laser—来塞光—激光。

明末清初华洋杂处还产生了一种洋泾浜英语,如:“门槛精”(monkey精)、“差头”(出租车,charter)等,都是洋泾浜在上海方言中留下的痕迹。另外,许多词语里都会带有“洋”这个字,比如:

洋火(火柴)、洋袜(袜子)等。

1.3 词汇的都市化

随着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批本土词汇被书面语通用语词汇及新生的都市词汇所替换,如“日头”,“影戏院”分别被“太阳”,“电影院”所取代,并不断产生花样繁多的都市流行语。

1.4 上海方言有着日益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1.方言色彩很浓的词渐渐向普通话靠拢。如“蓝印纸——复写纸”,“自来火——火柴”;

2.青年中流行“上海普通话”,将“为什么这样?”说成“为啥格样子?”,而不是说“为啥迭能?”并将“为”念作去声,而不是像以前的上海话念成阳平;

3.语音上有由白读音向文读音发展的趋势,新近出现的词或口语中的流行语更倾向于文读音。如旧上海话中“秘书,”的“秘”读“bi”,而今青年人爱说“mi”。

二、社会语言学的解释

2.1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社会语言学家称这一现象为语言的变异。语言的变异还可表现为语言的共时差异:即使是同一历史时期对同一方言的使用也可能会因地

因人因场合而异。

2.2 语言不是自给自足的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相遇时会产生“语言接触”现象,可表现为语言的借用,双语多语现象,双言或多言现象,语码转换,有时会形成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语。

在当今前所未有的语言快速接触中,上海方言必然受到其它语言变体,特别是普通话的影响。

三、 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看上海方言的变化

普通话是汉语的共同语,是国家的标准语。现代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本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对“方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英国语言

学家R.哈特曼和F. 斯托克合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将“dialect”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地区、时间或社会的变体,这些变体无论在发音,语法和词汇上与标准语都有不同。”这一定义为西方语言学

界普遍接受。

3.1 在上海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通话和方言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1.普通话中吸收了很多上海的方言词汇。

方言是普通话的源泉。上海方言有表达细腻,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大量吸收方言能丰富普通话的表达。一些很有特色的上海话,如“标致,便当,尴尬,像煞有介事,名堂,蹩脚”等已被吸收入普通

话。

2.很多外来词通过上海方言传入了普通话。

一些外语词在上海登陆后,先被译作上海方言,后被吸收入普通话。比如:“沙发”(sofa)用普通话翻译应该是“梭发”,但上海话把“沙”读作“梭”,也就成了“沙发”。如果说上海是我国对外

开放的一个窗口,上海方言便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丰富汉语的语言表达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从语言地位和语言认同功能角度解析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学角度看,所有的语言及语言变体都是平等的,而事实上社会上对于不同语言变体的评价、认识和使用是不平等的,人可以赋予有影响力的变体更高的地位,语言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普通话原本

也是一种方言,在经过一定的标准化加工,并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之后,其语言地位上升为标准语,成为全民语言。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认同功能,即使用同一种语言变体能使该言语社团的成员产生归属感。一旦放弃了一个人所来自的那个群体的语言变体,他也就失去了与那个群体之间很重要的认同纽带。方

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之一承担着独特的社会功能,“是民系认同和身份认证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随着外地人对上海的地方文化的逐渐认同,他们也有被认同,融入这个社团的需要,他们以及他

们的后代也会有意识地接纳上海方言,从而促进了上海方言的发展。上海话在变化,但不会消失。

由此可见,普通话和方言并非相互矛盾、水火不容,而是互相吸收、共同发展的。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主要社会用语是普通话,而上海方言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社会功能。上海方言地位没有

下降,也不会消失。只有创造一个宽松的多语环境,让各种语言在相互接触、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互取所长,才能真正发挥语言作为信息载体、交际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 [J].修辞学习,2006,(6):1-8.

[3]哈特曼 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辞典 [M].黄长著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