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2014-08-26 10:41冯超男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微博突发事件

冯超男

摘要:以“宜黄事件”为例,来分析微博以其自身具有的特点,使突发事件的传播效果以及舆论监督方面与以往的传统媒体有很

大的不同。不仅能以微力量,造成巨大的反响,而且还能揭露事实。但谣言的泛滥,也使得微博中的舆论环境更加混乱。

关键词:宜黄事件 ;微博;突发事件;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微博等新传播形态的出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播的格局,尤其是对突发事件。以2010年发生在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为例,这个事件最初并没有成为舆论的焦点,直到由记者邓

飞通过微博直播“女厕攻防战”,才引起一场民意狂澜。

一、微力量,大反响

微博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体平台,社会上各种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和影响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宜黄事件之所以被众人所知,主要还是因为在事发的六天后,钟家姐妹在机场受到宜黄县县委书记邱建国一

干人等阻拦,钟家姐妹被逼无奈躲在卫生间里与记者保持通话。而这一过程也被《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以微博形式现场直播,而被全国网友获悉和关注。在这场“女厕攻防战”的4个多小时内,微博被转

发了2700多次,原本单纯的自焚案件,通过微博和围观的力量开始迈向一个被全国人民聚焦的公共事件。

除此之外,钟家姐妹在卫生间里与记者保持通话和邓飞微博直播,这两个过程就基本上是同时发生,看似像电影里平行蒙太奇,有着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微博上网友们开始对该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

,像少部分网友则指责钟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实在太不值了,用生命换来的钱花着也不会感到幸福。宜黄政府拆迁时按照章程办事,钟家人这么就是在妨碍政府工作。而绝大部分的

网友都将矛头指向宜黄政府,认为它们依赖着国家出台的政策而不顾百姓的安危。在中国的确是有通过拆迁之后建立新房屋,以此来提高百姓的生活的政策。但他们这种强拆做法最终导致人命,这样就

有悖于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除了网友的评论,当然还有各大媒体评论此事,像人民日报《驳斥宜黄官员“强拆论”》,以及京华时报《宜黄拆迁事件警钟为谁而鸣》。

我们可以从网民以及媒体评论上来看,每一个评论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没有达到一致性的看法,而且有些网民显得很不理性,对钟家或者是宜黄官员谩骂和侮辱。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随

着时间的推移,该事件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13年宜黄事件3周年前期,钟如琴在微博上贴上了几张张自己的现在的照片,并表示自己除愤怒,也想告诉别人,勿以自残来抗争,这无济于事。

这再一次的让宜黄相关人陷入到舆论的漩涡中,在关注钟家境遇的同时,网友们也发现其实在宜黄事件发生后,各地有40人在遭遇拆迁时因自焚而导致伤残和死亡。在这些众多事件的累积影响下,网民

以及媒体也渐渐重视这类问题。在微博上网友对这些事件也进行一番辩论,众多意见得到充分互动,最终达到一般人普遍赞同的观点,那就是如果宜黄事件是个别案件不足以代表问题,那之后发生类似

事件足以让国家重视起来。百姓抵抗拆迁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得到应用的利益,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百姓上访渠道通畅,使得人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这样才能有效地阻止惨案的发生。

结合上述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该事件的舆论监督实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在每条不得超过140字的微博中进行传播。我们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网络延长了舆论

监督的时间,更深层的影响了事件最本质的内涵。并且宜黄事件在微博中它不仅仅是突发事件,还是引起网民集体热议的群体性事件。可见微力量,也能得到如此大的反响。

二、揭现实,弃观念

可以说,宜黄事件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发源地是微博,邓飞的微博之所以被转载2700多次,并且有数不清网友评论。

微博时代跟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传统媒体中,假如要对宜黄事件进行报道,媒体会有所选择的将部分不太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传统媒体传播什么

内容,接受者就会接受同样的内容。再加上由于政府管理者管制媒体,为防止社会动荡,不会将事件的全部信息透露给受众,他们大部分都是持有“捂盖子”的传播观念,避免承担一定的责任。社会管

理者使得百姓们通过传统媒体理解到的是经过加工和选择的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并不是真实的社会。

而网络时代就有很大不同,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传播者,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还是拥有话语权的传播者,使自己与行政机关处于平等的地位,同时降低网民参政议政的门槛,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

见。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的政府和社会管理者在微博的冲击下还是以坚持着根深蒂固的“捂盖子”观念。政府对突发事件陷入失语状态,再加上网民可以自由的交流不再受到距离的约束,这样网络上会

出现很多关于突发事件的各种猜疑,同时人们也总是倾向于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发生网络上的群体事件的概率就会增加。

可以说“人人麦克风”时代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幅“众生喧哗”的图景。管理者想捂也捂不住,揭露事实本来面目是迟早的事。人们也不再会接受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观念,同时一些政府管理部门也要

舍弃到“捂盖子”的观念,将传统媒体和网络结合起来,是自己成舆论的自我监督者,这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从此有了自己的公信力。可见微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件的真相,又可以让我们以

及政府舍弃原有的观念。

三、制混乱,造伤害

这一方面是关于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舆论监督的负面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博,我们也渐渐的不太相信网络上传播的消息,归根究底的原因是,在网络特别是微博把关人的缺失,会

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给网民造成混乱的感觉,究竟哪个是真的,我们根本分不清楚。

宜黄事件三周年纪念日,其实也是两高关于网络信息传谣入刑的司法解释实施首日。在这样的巧合之下,我们发现对于宜黄事件同样存在着网络谣言的问题,有人在网上发过关于钟家人正在北京享福的

信息。而另一方面钟如琴在自己的微博上通过贴照片并指责这些网友。在我们这种外观者来看,我们也根本不知道弄不清楚哪个是真实的。网络谣言参杂在真实的信息中,再加上由于微博发布的消息成

碎片化的趋势的因素,极易造成混乱的景象,极大的模糊事件的真相,造成舆论的多样化。同时这样的谣言也在伤害着当事人,甚至是围观的网民。当事人可以说对于网络谣言,是有苦说不清。而对于

网民来说,网民之前非常相信以及极力支持的当事人,可是却在网络谣言的误传下感觉受到欺骗,从而造成了另外一场混乱。可见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由于谣言的存在,可能会产生混乱,并且会造成一定

的伤害。

总而言之,微博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要研究好微博突发事件中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够让微博扬长避短,充分的发挥其传播优势。

参考文献

[1]廖志坤.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沃纳·J·赛佛林 小詹姆士·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贾庆森.宜黄事件:微博翻开公民维权的新一页[BE/OL].[2014-1-22].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05f18c8508d41af4

[4]蒲红果 .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微博突发事件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神回复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