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拍摄功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2014-08-26 10:41王韶霞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媒介技术

王韶霞

摘要:手机作为越来越先进的智能移动终端,正在由曾经简单的通话工具转变为一个具备处理各种综合信息能力的移动平台,它可以容纳多种媒介的特点,已经成为用户的

“掌上神器”。在种类繁多的功能中,手机的拍摄功能已成为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文以将手机拍摄功能为主题探讨它使用户得到了哪方面的满足,又给用户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技术;手机相机

中图分类号:Q94-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一,手机的重要性

媒介技术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会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改革。就一个时代而言,媒介的变化可能只是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但其影响的却是整个社会系统。无论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是电脑等硬件设

备的更新换代,都成为了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技术基础。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毫无疑问互联网使人体得到了最大化的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为了更自由、范围更广,然而互联网技术最

初的载体体积大且位置固定,人体的延伸被限定在了电脑桌前。在便利性的驱使下电脑设备开始不断地瘦身,出现了更便于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以及之后出现的平板电脑。从外形看,我们不难发现电脑

在不断的向手机靠拢,使自己成为像手机一样可以放进口袋的设备。

与此同时手机同样也在不断朝着电脑靠拢,成为“微缩电脑”。便携性是人类在媒介追求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因此作为延伸人类声音的固定电话衍生出了可以携带的手机,在日语中手机就叫做“携带电

话”或“携带”,可见便携性是手机产生的根源动力。便携性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其功能性,手机从最初的移动通信工具变成人们的掌上宝电脑,将电脑、照相机、收音机等各种媒介的主要功能进行简化

并融合于一身。由上我们甚至可以预测未来主体媒介必将是电脑与手机的结合,即越来越像手机的电脑和越来越像电脑的手机,或者二者会结合为一种功能全备的新型媒介。

手机这一智能的移动终端被称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以其便携性与强大的多媒体融合性在未来媒介中占据优势地位。不同的媒介技术影响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等

。现今社会主流人群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法离开手机的,有许多人甚至患有手机焦虑症和手机依赖症,像“沙发土豆”一样,每一种新媒介的盛行都会给社会人群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会创造一个新的特

殊群体。

第一部拍照手机由三星制作,并于2000年在韩国推出,然而这款手机的摄像头和手机部件从根本上讲是相互独立的。同年由夏普在日本推出的J-Phone实现了电子发送照片的功能,不少人认为这才是第一

部真正的拍照手机 。①在这短短13年的发展中,手机的拍摄功能不断地升级,如今已经成为手机的一项最基本功能,成为手机用户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了拍照手机已经没有必

要再去购买专用相机,对于普通的手机用户来说,手机相机足够满足他们日常的拍摄需求。手机的这一功能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影响。

二,手机拍摄功能的有利影响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所以越发达的媒介越能够给用户带来延伸的快感和享受。手机成为融合多种媒体的智能移动终端,极大地满足了手机用户的多方面需求,便利了用户的生活。

首先,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代,手机的随手拍摄功能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满足了用户张扬个性,传播自我的需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发出自己的声

音,分享自己的生活乐趣。博客,微博,微信等主要社会化媒体中,分享照片成为其主要的基本功能。在信息数量巨大,真假难辨的网络世界里,照片的说服力往往会大于语言。因此在社会化媒体中用

户更喜欢在文字后配一张照片来增强效果。毫无疑问这正是移动终端的拍摄功能为其创造了条件,与专业的相机相比手机拍摄上传更便捷,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分享的需求。手机相机影响下的那群人往

往更个性,表现欲更强,面对镜头也更坦然从容。假设人们只能靠相机来分享照片,那么自媒体这一概念就远没有今天这样有说服力。根据施拉姆提出的选择或然率公式,融合了多媒体的手机比单一功

能的相机有更高的报偿和更低的消耗,因此并不是人人都会有相机,但却是人人都有手机。

其次,满足了用户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拉近了个人与社会的距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手机的拍摄功能增加了社会普通人群在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的可信度和活跃度,也增强了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

积极性,手机用户随手拍下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已成为一种很有效的民众社会活动。例如,深圳交警微信平台推出全国首创的“随手拍举报交通违法”应用,以及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照

解救乞讨儿童”的公益活动,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此外,普通网友也开始积极投入到政府事务当中,2012年2月“坛园小市民”和“哇塞常州”等志同道合的网友成立网络平台,发起公车私用随手

拍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手拍”甚至被称为公车私用的新克星②。可见,手机随手拍功能功能在政府工作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使政府工作人员处于手机相机的监督之下,帮助民众更好地

实现监督权。随着手机成为人手必备的媒介,由于其低成本以及用户的高度参与性,手机拍摄功能将会成为推进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建设工作的一条具有开发潜力的新途径。

第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许多精彩瞬间成为永恒的记忆,满足了用户的审美需求。相机可以说是人类眼睛和记忆的延伸,它帮助人们记录下了永恒的瞬间,可以让瞬间的精彩定格在真实存在的照片

里,照片成为了记忆的载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相机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它始终是一种小众化的媒介,因为它对人体的延伸是有限的。而拍照手机出现后则弥补了这一局限性,

拍摄再也不是特定的少数人才能从事的活动,普通的手机用户也同样可以用手机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藏的记忆。此外,手机产生之前专业相机的拍摄大多使用于人为设定好的媒介事件,用于拍摄特

定的人和物,或是用户做好充足准备之后目的性拍摄活动,这种小众媒介不便于记录生活中突发事情。然而拍照手机产生之后人们只需从口袋中拿出手机按下拍摄键即可记录精彩瞬间,只要有手机就可

以成为“摄影师”。手机拍摄功能与互联网的结合也满足了普通人群对荧幕的向往,人人都可以成为备受关注的“明星”,无论是自拍还是随手拍都增加了普通人群的曝光率。

关于手机拍摄功能所带来的有利影响除了上述提到的之外还有许多。比如通过互发照片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等等,总之它使人体延伸地更远更广,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三,手机拍摄功能的不利影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即媒介和技术在对人体进行延伸的同时也相应地进行了削弱或截除,当汽车成为脚的延伸时我们就必须放弃脚行走的功能,没有人能做到一边行

走一边开车,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技术进步的“代价”。同样的,当相机大范围的随时随地的延伸了眼睛与记忆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

失去了感受真实的机会。随着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手机的拍摄功能也日渐完善,人们对它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看到美丽的事物人们总是习惯拿出手机拍下来,手机相机不断地延伸着人类的眼睛,但我

们发现它也在逐渐地取代眼睛,使眼睛失去了面对真实的机会,在美景与眼睛之间无情地插入了手机屏幕。看到美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用我们的眼睛去好好地欣赏,而是立刻拿出手机拍照。不管是

去旅游还是看演唱会到处都能看到大量的人群举着手机不停地按拍照键,仿佛只有把美景放在手机里才能得到永恒,然而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只是在手机里留下了无数的电子照片,庞大的数量使我们对回

忆麻木。从记忆价值来说手机里的电子照片远不及相册里纸版照片。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无法被定格的,只能用眼睛来记录的美丽。从照片中领悟到的美丽是无法与亲眼所见的

美丽相媲美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用手机相机来延伸眼睛记录瞬间的美丽时,我们也就放弃了用眼睛来欣赏美的机会。当烟花进入了手机,也就进入不了我们的眼睛。

李普曼曾认为我们生活在媒介为我们编织的拟态环境中,我们所认识到的真实并非是客观真实,而是一种媒介真实。然而,当我们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留念时,我们把对美好的回忆都寄托在了照片里

,虽然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但这也并不是客观真实,只是一种间接真实,回忆不再是脑子里对亲身经历的记忆,而是一张张电子照片。而设置这个间接真实不是任何的媒体机构而是我们自身,我们活在

自己为自己设置的间接真实里,为了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我们自愿放弃了接触客观真实的机会。技术发展让我们付出的代价让我们离真实越来越远。手机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最亲近的技术载体,它的发展

带给我们的影响无疑也是极大的。

前文中提到的手机拍摄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的分享自己的生活,满足了用户宣扬个性的需求,但是慢慢地我们发现仅仅分享自己的生活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有人开始将摄像头对准别人的生活,

看到有可能会引起关注的事件人们都拿起手机进行围观,然后将照片或视频分享以此来增加自己的网络人气与关注。这种现象从当事人角度来说首先是导致了人们对手机相机的恐惧,现在当看到陌生人

将手机对准自己的时候没有人会毫无反应,有时会导致产生一些严重后果。手机拍摄相对与专业的相机来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拍摄过程不易被察觉,这也导致人们的隐私很容易被侵犯,每个人都是一

台行走的相机,人们生活在被手机相机包围的世界里,相对的安全感也降低了许多。对于拍摄者来说当他们选择拿起手机拍照围观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放弃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使我们的社会中有了更多

冷漠的旁观者。任何一张关于摔倒老人无人搀扶的照片不可能都是专业记者拍摄的,记者并不是无处不在的,但手机却是无处不在的。有些手机用户还会以此来牟利,甚至不惜偷拍他人的隐私。

换一个角度来说,当人遇到困难或尴尬的事情时,周围无人出手相助解围反而是拍照围观,这给当事人的带来的心里压力必然是很大的。英剧《黑镜》中《白熊》这一集讲述的故事就很好的反映出了手

机相机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在剧中,这种压力成为惩治罪犯的一种手段,罪犯在失忆的情况下被人追杀,面对呼救周围的人只是拿着手机冷漠地拍摄,这让她的心理极度崩溃,她的痛苦遭遇只是成

为了旁观者手机里的一个画面来供消遣。这种惩罚带来的心理压力不亚于现代社会罪犯所受的惩罚,这虽然只是电视剧中一种设想情节,但也反映出人们对手机相机的恐惧,而手机的这种发展趋势并不

是我们所希望的。

四,结语

手机相机的广泛使用给用户和社会都带来了相应的不利影响,然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手机具备了拍摄功能,而是因为手机用户滥用拍摄功能造成的。手机功能的增多无疑是给生活带来

极大的便利,但如果我们毫无节制的滥用功能则会让我们沦为技术的奴隶,离真实的社会越来越远。决定技术对社会带来怎样影响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技术的人类。

参考文献:

[1]杨继红. 谁是新媒体[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7-134

[2]曹澍. 手机的隐喻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介[D].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2012. 19-24

[3]郝文清. 论手机道德[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33(2): 53-56

[4]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注解:

①资料来源于http://www.it-times.com.cn/guanchazhan/26890.jhtml

②“随手拍”,公车私用遇克星 http://fanfu.people.com.cn/GB/17327426.html

猜你喜欢
媒介技术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声音的“邮递员”
新媒介的花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