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2014-08-27 11:47孙艳
商场现代化 2014年17期
关键词:区域品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

摘 要:湖北省作为科技文化大省,近年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逐步完善“合作研发,集群营销,区域品牌,辅以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性组织的构建”的特色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科技创新

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生产和交易成本、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城乡的协调发展以及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湖北省内,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鄂州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1个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园区涉及多个产业集群,四大领域包括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集群、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大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涌现,对湖北经济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区域竞争力较弱,企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等诸多不足。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模式,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走出一条带有地方特色、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全面提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的发展模式。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1.基于供应链整合的集群模式

该模式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力求形成同一产业链上各类型企业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每个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群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配套开发,形成具有产业特色、分工明确、发展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大中型科技企业为龙头,通过不断向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延伸分解,衍生出配套关联企业。这种集群发展模式缓解了现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配套能力弱的现状,增加新增企业数,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注入了发展活力。

2.基于技术模仿扩散的集群模式

该模式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是由若干个中小企业进行核心运营,多为同类竞争型企业,技术特点类似,持有新技术对该产业外潜在竞争者形成了明显的技术壁垒。即便如此,该发展模式仍然会不断吸引投机的企业入群,技术外溢性会增加机会主义产生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创新的周期。

3.基于“产学研”协作的集群模式

产学研协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产学研”的协作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别于一般产业集群的特征。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对大学及其研究机构提出技术需求、提供科研经费,使得大学直接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和运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发展状况

湖北省高新产业带包括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区,即武汉东湖、襄阳,宜昌、孝感高新区;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襄阳、黄石、荆州、武汉临空港、葛店、十堰;18个省级高新区。另外还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当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潜江泽口,仙桃经济开发区等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组合,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区之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高智力密集区,有显著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2012年我省武汉激光、武汉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十堰商用车零部件、襄阳新能源汽车、随州专用汽车、武汉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等6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至此,我省共有1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重点领域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为重点。2012年,湖北省武汉激光、武汉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十堰商用车零部件、襄阳新能源汽车、随州专用汽车、武汉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等6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至此,全省共有1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一步丰富了湖北省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布局。

3.建设规划

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2家,较去年翻了近一番,加上原认定的1075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577家。湖北省2012年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900亿元,占GDP总量的12.4%。

2014年,湖北将全面启动产业链建设,重点组织实施20个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150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100项高新技术产品,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4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4%以上。同时,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支持40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重点支持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

4.经济贡献

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488.3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960.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702.1亿元,同比增长19%,高于同期工业4个百分点。高新区总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000亿元、3500亿元和2200亿元,高新区已成为全省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出口方面,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621.89亿元,同比增长61.7%。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09年,东湖高新区开始实施“3551人才计划”。截至2013年,东湖高新区已投入“3551”人才资金4.2亿元,支持人才项目300多个。该区已有7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100多人,博士近4000名。

三、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为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围绕“合作研发,集群营销,区域品牌,辅以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性组织的构建”的发展模式作为选择的途径。endprint

1.合作研发提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力

合作研发是指企业借用“外生”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依靠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而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保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22所,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378家,中科院院士2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入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8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9名。2013年,湖北省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第11位,3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奖,连续两年全国排名第四。

在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光纤通信、激光、等若干领域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平。其中,湖北省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2006)、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部委重点(专业、开放)实验室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9个;科技型企业孵化器70家,各类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72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

通过形成产学研的密切合作网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对大学及其研究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则可以通过企业的反馈和企业的请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解决企业在产品或下业创新中的难题,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当依靠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建设合作机制,加强产业集中与知识集聚;健全完善产学研的结合机制,及时全面地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与发明创造反映到生产领域中来。

2.集群营销、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

共建和共享渠道网络,提升集群销售力。单个企业受制于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立和管理分销渠道时往往耗资巨大。因此,共建和共享渠道网络必将使各参与企业都受益。参与集群营销活动的企业与中间商联合组建面向产业集群服务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营销公司,并通过协会获取市场信息,增大销售额,并有效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区域品牌,增强集群市场推广力。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产业链横向和纵向集聚,拉长区域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促集群内企业互补,积极依靠集群优势和特色来吸引相关产业。目前,“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优秀的企业进驻其中。2012年,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趋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扩大。2012年底拍卖出的光谷关山村三环内的几乎所有地块都迈入了开发阶段,各大品牌房企角逐土地沙场,万科、保利、金地、普提金、融科均拍得地块,大光谷新格局渐成雏形。

3.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必须加大。湖北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实力雄厚,有着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些科研机构可以作为依托,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湖北。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等来鄂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基地,鼓励外资科研机构与我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联合创建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和开发基地。同时,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技术创新同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和法制环境建设,有效保护技术创新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权益。对于具有较高社会成果和社会价值、实现产业化的发明专利,要在专利费方面予以财政优惠和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4.建设公共性组织

全省范围内建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范风险投资运作,鼓励融资渠道多元化、特定化;有计划地组织和推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境内外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其上市融资。例如,武汉市科技局发挥科技财政资金在科技投融资平台中的杠杆作用,搭建了市科技投融资体系,有效助推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目前,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商会、学术团队、营销中介等组织功能相对较弱,影响面窄,需要政府启动纯公共性组织的建设工作。为了营造高新区内的企业发展的良好条件,技术孵化、信息咨询、风险投资、会计事务所、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方智勇.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

[2]张晓蓉,王金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内生增长机制[J].科技和产业,2008.

[3]朱霆.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J].2009.

[4]余军华.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可能性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作者简介:孙艳(1982- ),女,讲师,经济学硕士,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经济系副主任,研究方向贸易经济、产业经济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品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特色文化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机制构建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水产品品牌建设模式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研究
浅谈惠安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对策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