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久安视野下的边疆节日文化建设

2014-08-28 12:09徐瑛卢鸿进宋小英
决策探索 2014年14期
关键词:族际符号建设

徐瑛++卢鸿进++宋小英

“建设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一指导思想不仅传递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是多民族聚居国家,各民族生生相息,彼此依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然而,“三股势力”分裂之心未灭,不断利用族别与文化差异性来蛊惑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导致边疆文化安全受到持续挑战,因此文化建设是规避民族分裂,促进各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一、美国感恩节溯源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在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等到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多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的活动办得非常成功。其中的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1863年,林肯总统把感恩节定为法定假日。到1941年, 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的周四。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增加了一项总统放生火鸡的仪式。现在,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感谢上帝、父母、师长、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陪伴,促进人际沟通与交流。

二、感恩节对文化建设的启示

国内学者对感恩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对节日由来的介绍;二是对节日饮食文化进行探析;三是从经济学层面探讨美国感恩节;四是美国感恩节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感恩节对美国民族融合的贡献,强调新疆建设一种各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虽然国内外学界对感恩节褒贬不一,但这一节日的意义和功能已是功大于过,这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一个涵盖文化、政治、经济价值的集合。其他国家在见证美国感恩节在文化传承和带动节日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一节日的政治功能及这一节日的传承对自己民族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启示呢?对感恩节的理解众多学者这样描述:从英格兰远道而去的白人们在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喜获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移民按照宗教传统习俗,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从表面上看,感恩节的发端主因是宗教,但仅因为宗教,而非感恩印第安土著人,后来这个节日在黑人、白人中间都一直延续,虽没实证材料证明这不是偶然,但这一举国上下欢庆的节日确实为美国种族的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族际之间有一种核心的文化被共同认可;二是一年一度的欢庆日对祖籍是英格兰的白人既是一种反省,又是对印第安黑人的集体感恩;三是每年总统的感恩节声明,都会提及因印第安人的帮助,早期的欧洲开拓者们才得以幸存,这让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产生一种自豪感,来安慰其因不平等的种族关系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因此,中国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居、多种文化并存的边疆地区,在解决民族矛盾问题时,可借鉴美国感恩节的策略,建设一种中国特色、核心的族际共认文化,促进族际间进一步融合,这值得决策者们思考。

三、对节日文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建设已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把节日文化建设变成一种国家发展战略还需时日。尽管边疆地区近年来加大节日文化建设力度,如对八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补贴,反映政府对节日文化的重视,但因边疆地域、宗教、人口构成的特殊性,导致民族间节日文化交流依然欠缺,族际文化理解不足,族际间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同时,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使得族际往来有待加强。因此,通过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拣选、提取、重塑一种共享资源,建设族际共享节日文化,来实现真正的族际互动,文化认同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节日被认为不仅是族际间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文化认同的载体和交往互动的助力,因此,边疆地区节日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意义和重要性。节日总是伴随着其乐融融的节日气氛和绚丽多彩的节庆习俗,对广大民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浓郁的亲和力。因此,节日的文化建设需要前期的精心准备,让全民自愿参与、自觉参与并乐于其中。另外,节日文化建设需要互相尊重,因为每个节日都有特殊的符号来表达,符号的接受度会因其民族背景、宗教背景、习俗背景差异而不同。比如春节,在汉族等聚居区是宰猪、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许多符号集合的载体,然而边疆少数民族群体因其宗教文化习俗,对汉族人过春节时餐桌上的传统主角——猪肉,有一种禁忌。当然,汉族也有其区别于少数民族的礼俗与禁忌,也许禁忌本身并不影响族际交往与互动,关键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节日活动的举办需秉承相互尊重的宗旨,既要满足节日建设的娱乐性,又要满足节日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要。同时,要注重节日文化建设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随着高品质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力、欣赏品位、审美观点也同样得到提高。因此,在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时除了强调思想性外,更要注重高质量,即要强调艺术性和欣赏性。否则,思想性再强,而没有艺术效果,也会因缺乏吸引力而无人观赏,文化建设失去了欣赏的群众,就达不到娱乐教育的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继续推进,当代的节日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特别是边疆文化建设,这是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在节日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借鉴还是创新,都不能忽视或违背文化规律,弘扬传统节日符号,应回到尊重民众文化主体地位上来;在节日文化符号建设上,应反思一切节日符号仅仅为产业、商业所利用的做法,加强文化内涵性的回归。如果传统节日没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没有文化主体,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剥离节日文化的丰富的社会教育功能、文化象征功能和信仰寄托的、理想的、审美的这些丰富的功能,任何的所谓节日符号创新和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代的节日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密切关联,在族际共核节日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应遵循文化规律、节日符号,另一方面应回到尊重民众文化主体地位上来;在节日文化符号建设过程中,强化文化符号同时淡化符号意义,加强节日文化的交流功能、互助功能、理解功能及包容功能,促进节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边疆社会和谐稳定依然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稳定策略的多样性,选取他国相似的社情,从他们成功的民族融合经验中,探讨对我国社会治理的启示,不仅可以丰富社会稳定策略的理论分支,而且是新方法的尝试,有利于扩大研究视野。(注:文章作者卢鸿进为通讯作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外语教育与新疆维吾尔族多元文化认同调查研究”(12CYY024)、兵团哲学社科基金项目(13QN19)、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语言接触视阈下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认同调查研究”(TDSKSS14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族际符号建设
云南藏区流动人口族际结构性差异现状分析——基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问卷调查
学符号,比多少
基于族际互动的甘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基础考察
“+”“-”符号的由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