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际

  • 民族交融视角下广西族际通婚研究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65-66,其中族际通婚被视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2]73,共同体的一个最终具有决定性的评判标准就是群体之间的通婚率[2]200。马戎认为,唯有在两个民族群体之间语言能够相通,有大量的日常社会交往、价值观彼此认同、在法律上和权力分配方面基本平等、相互之间没有民族偏见和歧视行为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民族通婚[3]。由此可见,族际通婚是衡量族际间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以及民族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的重要指标。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和谐共生,建立了团结、平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31

  • 西藏藏汉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实证研究 ——基于社会距离与姻亲关系相结合框架的考察
    往交流日益密切,族际日常交往网络互嵌不断深化,形塑了新时代民族关系图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重要指示精神奠定了基础。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西藏当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性质和规律,这对学术界要做更多、更细致、更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发出了时代吁请。历史和现实昭示,积极群体关系发展既取决于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制度、社会政策对各群体权利、利益的包

    西藏研究 2023年2期2023-07-30

  • 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对族际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隐观、身份认同对族际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张 航2冯晓慧2张积家1(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桂林 541004) (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10872)以中国1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汉族学生为被试, 考察族际通婚子女的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及二者对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结果发现, 与族内通婚子女比, 族际通婚子女持有的民族本质论观念较低、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烈, 但对其他民族的外群体态度和交往意愿都更积

    心理学报 2023年7期2023-07-08

  • 从“异己观”到“天下观”的民族心理变迁 ——基于族际通婚视角的元民族志分析
    至关重要。(二)族际通婚是观察民族心理变迁的重要窗口族际通婚(intermarriage)是指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联姻,是与族内婚对应的婚姻形式,也称为跨族通婚。在中国,族际通婚包括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两种类型。无论何种类型,族际通婚都被认为是测量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程度的重要工具[7]。从族际接触的视角来看,通婚是族际接触的最直接和最彻底的形式,一个民族的通婚态度和实际通婚水平可以直观地反映他们对跨民族交往的深层意愿和对民族概念的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5-23

  • 呼和浩特族际居住互嵌的作用机制与相关启示
    为此,本文尝试以族际互嵌典型城市呼和浩特为案例地,通过梳理明代至今的互嵌演变,探究族际互嵌的内在机理和启示。呼和浩特作为首府城市,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称号,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贯彻与落实。另外,呼和浩特市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接近整个自治区的人口比例,能够较为全面地呈现当前内蒙古城市族际居住互嵌的作用机制。一、呼和浩特族际居住互嵌的时空演化(一)空间极化阶段空间极化型居住模式表现为, 在特定的区域内,以民族身份作为居住选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2期2023-03-15

  • 国内族际通婚研究回顾与述评*
    研究两方面对国内族际通婚的研究进行回顾与述评,重点梳理了族际通婚的通婚特征、形成因素和通婚所带来的影响,呈现过去五十年间我国族际通婚的研究概况,以及族际通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成果及局限性,呼吁研究视角应结合除了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之外的其它学科,研究内容应包括更多针对婚姻质量、家庭关系的微观研究。族际通婚(intermar rige)是指两个不同群体的男女个体遵循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社会制度、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缔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1期2022-12-15

  • 大数据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族际关系治理转型为视角
    。在大数据时代,族际关系治理呈现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过程动态化、治理环境复杂化、治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等新特征,需要面对区域间“数字鸿沟”带来的治理阻隔、大数据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的滞后发展以及族际错误言论的网络扩散风险等现实挑战。为此,亟需从弥合“数字鸿沟”差距、提升各民族公民数字权利实现的可行能力,推进族际关系的数据治理理念和数据治理实践转型,健全数字法治规范、引导族际关系治理法治化发展等方面,回应大数据时代族际关系治理结构的变革需求和治理挑战,以在虚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7期2022-11-23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日常族际交往能力
    一个因素就是日常族际交往能力的生成和构建。所谓日常族际交往能力的生成和构建,指的是各民族为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进行的交往实践,并由此生成推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这个在实践行为中产生发展的交往能力,其生成和构建的成效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层次和水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每个民族都处于与其他民族的族际交往关系中,这种日常族际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进行,是各民族之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9期2022-11-22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南岭走廊族际通婚研究
    杂居在一起。关于族际通婚,前人做过不少研究,其中尤以个案研究为多,即考察某一地区或某一特定人群的族际通婚状况。有些学者从民族文化交融的角度来研究族际通婚问题,如李金津以德钦县茨中村为个案,从语言互动、生活习俗、宗教仪式等方面分析了族际通婚对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2];董秀敏研究了拉萨“蕃卡契”的族际通婚情况,认为拉萨“蕃卡契”通过与藏族、汉族通婚扩展了生存空间和社交网络,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3]。杜娟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对少数民族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与异族通婚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2年6期2022-11-16

  • 兵团当代大学生族际交往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地区来说,良好的族际交往对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与当地发展都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兵团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兵地嵌入式的地域特色下,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状况非常明显,在个别地区,少数民族人数甚至达到90%以上。9 所兵团高校,这些年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下,扩招人数逐年增加,疆内外生源比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兵团教育局官网统计信息记载,截止到2020年末,兵团现有学校635 所,在校生54.95 万人,普通高校9 所,在校生6.46 万人,招生2.26 万人

    大学 2022年5期2022-11-09

  • 民族血缘交融:贵州省族际通婚研究 ——基于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550025)族际之间的通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体现。戈登认为共同体最终具有决定性的评判标准是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率。布劳认为,族群人口规模和空间中族群的异质性与族际通婚密切相关。马戎认为血缘融合是族群融合的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途径,一个地区或国家族际通婚率的高低能有效地反映出这个地区或国家民族关系的优劣,还能体现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人口等方面的互动情况。显然,国内外学者将族际通婚当成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贵州省及全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20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1期2022-11-0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东部地区中学生族际交往认知个案研究
    要助推力[2]。族际交往作为淡化族际差异、改善族际关系和增进各民族团结的重要助推力,是民族团结和共促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促团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然而,由于自然环境、语言、经济等因素制约,各民族发展差异性和不均衡性问题依旧突出,族际交往在局部区域和特殊群体内仍然面临挑战。张俊明等认为,由于民族心理距离产生族际交往隔阂和偏见,导致交往意愿不强[3];聂爱文等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0-28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他们拥有更多的族际接触与交往交流交融条件,是少数民族群体中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力军。因此,无论是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还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来看,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文献回顾有关交往交流交融基本内涵的研究开始较早,成果也相对丰富。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一些学者认为族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关系整合,构成民族交往的基本内容,同时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2]。而后有学者认为民族交往是以互惠、共赢为目

    西北人口 2022年4期2022-07-29

  • 民族交融视角下云南省流动人口族际通婚变迁(2011—2018)
    。学界普遍认为,族际通婚是民族群体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于此,本文选取全国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到地方两个维度阐述流动人口族际通婚变迁状况,以期通过族际通婚发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变迁特征,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一、文献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格局主要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状况,进入21世纪,伴随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我国民族人口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格局,且随着婚姻自由选择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3期2022-07-07

  • 全民健身活动与新疆族际交往研究*
    民族的交流融合。族际交往从根源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式,指作为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往来。交往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即族际交往心理,它包括民族交往的需要动机、相互认知、情感体验、交往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交往方式,也是民族之间所有接触和互动关系的总称[1]。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族际交往就是各民族在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接触、互动、交往、交流和交融。本研究以新疆城乡各民族居民为调查对象,以全民健身活动为手段,以促进各民族族际交往为目的,对新疆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06-16

  • 国内族际交往研究:回顾与前瞻
    学等学科高度重视族际交往研究,近年来该领域不断增长的研究数量便是最佳例证。本文旨在梳理国内族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能的有效建议。具体而言,本文首先探析族际交往的概念,继而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三个方面探析族际交往研究的特点,最后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尝试提出有效建议。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族际交往概念有以下几种,李静、刘继杰认为族际交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式,指作为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往来,是在一定的主观意识指导下进行的[3];廖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3期2021-12-22

  • 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族际政治关系建构研究
    国家,始终面临着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的问题。单一民族国家,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更多偏向于本国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关系。而统一多民族国家,不仅要建构和整合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更要处理好国内多民族与国外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相较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与整合,多民族国家的此项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以往学界对和谐族际政治关系建构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出发,用政治分析方法来分析族际政治关系建构中的一些历史现象以及背后的政治本质,认为族际产生政

    创造 2021年4期2021-11-25

  • 少数民族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 ——基于云南通海蒙古族的实证研究*
    角和路径,其中对族际个体间的接触和互动研究需进一步探讨。族际通婚是个体和家庭、家族之间重要的族际交往活动,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是通过婚姻组建家庭,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单元,民族文化部分地通过婚姻和家庭得以交流和融合。借由族际通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究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程度及我国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进度。因此,少数民族的族际通婚和文化适应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视角。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的蒙古族是云南多民族社会中的少数群体,数百年来,在族际通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1-02

  • 族际生态位育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关联性
    民族学家所理解的族际生态理念,超越既有的个体性非关联研究,在复杂性、契洽性及位育性关联语境中趋向一种新视角、新内涵、新创见、新主张以及新担当。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来看,中国都是一个多民族超大规模的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单向度、扁平化的学术探讨无从接榫于中国实际。由此,从族际生态位育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关联性,当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且是亟待深入展开的学术议题。一、问题的提出:民族互动的常与变民族群体的关联性与整合性是由一种族际生态系统的“位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11期2021-04-17

  • 族际信任研究述评*
    一个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更多从民族学和政治学角度对族际关系进行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相对较少。族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较多的维度和层次,现实研究中必须选择某一切入点。族际信任是族际交往的心理根基,是族际关系研究的核心成分,是众多因素影响族际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研究族际信任实际上是从一个更加微观的角度探索族际关系。近年来,随着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悄然兴起,族际信任的研究开始出现。袁民臣(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1期2021-04-14

  • 生计方式转型视域下香格里拉藏民族际通婚变迁研究
    族群关系研究中,族际通婚通常被视作厘清两个族群之间边界、判断彼此之间亲近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只有当两个民族群体在整体上比较融洽与和谐,群体成员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沟通、宗教信仰等方面高度和谐且交往密切时,才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族际通婚现象。在藏民族衍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启了藏族族际通婚的先河,被传为一段佳话。2002年以后,香格里拉的旅游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和当地乡村各民族进城人口交集建塘镇,当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03-23

  • 藏彝族际通婚与文化认同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踏卡彝族乡为例
    依 乌 维色阿甲族际通婚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是具有特定内涵和特殊意义的社会组织形式。 它是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族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及行为规范。 族际通婚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因此,族际通婚往往成为学术界透析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窗口。族际通婚既是考量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也是体现文化认同的生动写照。 文化认同则大多构筑于族际往来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民族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族际通婚与

    民族学刊 2020年5期2020-10-16

  • 新媒体时代中国族际政治传播的价值取向及现实挑战
    出的政治均被称为族际政治。族际政治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是伴随西方少数族裔的权利意识觉醒和新移民运动而兴起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基于多元文化主义和差异政治理论的基础而形成,是以保护族际政治关系、保护族群政治权利为目的的一套观念。后来,政治学理论将这一具有特定目的性和价值性指向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描述性的分析概念,用以指代“多民族国家内作为历史文化共同体的各个民族(一种区别于国族的文化民族),围绕特定的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或民族性的、地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3-16

  • 滇南多民族聚居区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元阳县H村的实地调查
    这种分布格局下,族际通婚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彼此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族际通婚就越可能发生。但是,在“小聚居”下,社区意识统一,同质性强,内部压力大,社区交往明显,这对族际通婚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聚焦于H村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探讨,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H村的族际通婚现象。H村属于红河州边疆六个县之一的元阳县,又是多民族杂居相处的社区。通过分析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民族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对多民族社区来说尤为重要。以往学者对族际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8

  •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6500)在我国族际背景中, 检验两种效价族际接触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1从内地和新疆抽取有过族际互动经验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内地、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样本量分别为448、791, 375、901), 研究2从宁夏抽取回族和汉族中学生(回族565, 汉族957)。两个研究共在6个样本上检验积极和消极族际接触对族际接触意愿的效应, 并检验族际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 积极族际接触明显多于消极族际接触; 积极族际接触越多族际接触意愿越高, 消极族际接触

    心理学报 2019年11期2019-11-18

  • 族际冲突与国家失败:以索马里为例
    国家间深度互动,族际政治与国际政治交融,族际冲突外溢风险增大,挑战地区安全和国际秩序。当前,在西亚和非洲地区,也门、苏丹、索马里等失败国家的治理困境愈益影响地区与国际秩序的重塑进程,而这些失败国家之所以动荡不安并危及地区乃至国际安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长期存在且水火不容的族际冲突。族际冲突是族际政治的重要方面,是族类群体基于族类情感认同和不同利益诉求,诉诸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的族际互动。索马里地处非洲之角,扼亚丁湾和红海贸易航道,战略地位显要,历来是国际

    社会观察 2019年2期2019-11-17

  • 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研究
    谐共处的重要性,族际通婚c作为衡量民族间关系的指标之一,民族间的通婚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族通婚现象也日益普遍,本文就以九龙县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分析不同民族间的通婚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对民族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关键词:散杂居地区族际通婚;民族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以石榴为喻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千子同一,千房同膜,习近平总书记的比喻形象的描述了“各民

    青年生活 2019年3期2019-09-10

  • 国外族际政治整合实践与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研究
    ,多民族国家做好族际政治整合早已有之。现代社会主权国家通过正确引导各民族的价值追求,使各民族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有利于促进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其他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经验,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战略下,构建、完善以“中华民族”国族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族际话语体系与行动逻辑,通过族际政治整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2]。一、族际政治整合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2019-02-15

  • 族际冲突的社会表征:词汇网络分析视角
    态或对抗行为。在族际互动领域,冲突常指不同民族之间或族群内部的各种心理、行为和事件方面的矛盾情形。它是一种与民族范畴有关的群体冲突,尤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相异民族共同体之间关于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领土等事项的争执或争夺[3]。狭义上,它是由某个或某些民族从事的、以非法和平手段或暴力手段进行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群体性活动[4]。尽管这些冲突的起因、规模、强度和后果各不相同,但均有民族性、群体性、暴力性和破坏性4个内在特征。为妥善处置和预防管控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18年2期2019-01-03

  • 族际关系”研究综述
    021)一 引言族际关系是人类社会民族与民族之间或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关系的简称,是民族关系与种族关系的总和。族际关系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对于族际关系的研究有着相当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了,也有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而在我国的研究则正在火热之中。以主题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族际关系相关文献数量最多,自1984年以来至今国内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为387篇,内容涵涉及民族关系,族际关系治理,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等多方面,分布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2018-04-01

  • 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的心理机制分析
    民族团结是指通过族际间的积极互动,构筑良性族际关系的过程和结果,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积极的社会引导和学校教育强化民族团结思想,为和谐民族关系的建构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斐然,但仍需要警惕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威胁,仍需要更多地探讨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的心理机制,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实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将重点阐释能够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的三个心理机制,旨在为促进我国民族团结添砖加瓦。

    西藏教育 2018年3期2018-02-23

  • 论民族和谐的形成要件及文化生态*
    共居既依赖既定的族际文化生态,也依从自我与他者认同机理与互动机制的形塑及建构。国家在场是族际和谐的动力与导向;族际间多方面多维度多层面的交往互动是族际和谐的必要及基础条件;族际相互认同的机理及族际互动的保障机制是族际和谐的必要保证及关键要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族际和谐的催化剂及助推剂。民族和谐共居;文化生态;内外部条件;机理与机制对于中国现实民族关系最真实的把握与认知,既要来自于扎实的在地性的基于微观个案长期调查的深入研析,也是来自于研究者本人在田野过程中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6期2017-11-23

  • 族际交往中多民族的发展融合
    671003)族际交往中多民族的发展融合高成海,郭田甜(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族际交往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族际交往中,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排他性往往造成一定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引发规模性冲突,影响社会发展,也给民族关系带来了阴影。针对族际交往中多民族的融入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创新管理理念,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加强民族交流,完善社区建设,让各民族在新的环境下取长补短、互相融入。族际交往;多民族;取长补短;融入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7期2017-03-29

  • 影响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的变量
    艺 朱圆摘 要:族际政治整合,即多民族国家内将组成多民族国家的各个民族维持在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中和巩固、强化各个民族的政治整合的过程,也是多民族国家通过协调族际政治关系来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过程。多民族地区实行族际政治整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都自觉把国家看做自己的政治屋顶和利益保障,情愿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主动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二是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生活于多民族地区的各个民族(主要是非主体民族),不发生成果

    商 2016年32期2016-11-24

  • 塔城地区各民族通婚状况分析
    比重、婚姻登记中族际婚姻比重在新疆各区(市)中最高,总的通婚规模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种现状是地理位置、民族结构、居住格局、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族际通婚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塔城地区 通婚 民族关系族际婚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的现象。[1]与族内通婚相比,族际通婚不仅是两个个体、两个家庭的关系,还涉及到两个个体所代表的族群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融。美国社会学家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2016-08-24

  • 大学生网络空间中的族际交往与身份认同
    学生网络空间中的族际交往与身份认同李叶,王婧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程度不断加深,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族际交往的崭新场域,在网络族际交往过程中族群身份认同得以凸显,与此同时,伴随着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的相互作用,网络空间中族际交往呈现出有助于不同民族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新模式。大学生;网络空间;族际交往;身份认同1 研究背景与目的族际交往(inter-ethnicity in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2期2016-07-12

  • 新常态下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趋向分析
    1)新常态下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趋向分析冯育林(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现代多民族国家面对复杂的族际生态,必然要进行族际政治整合,当代中国亦是如此。在整个国家政治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的新常态下,我国的族际关系状态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态势均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族际政治整合活动也应当顺势调整。就此而言,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应在三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族际政治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28

  • 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对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
    思想对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曹 凡(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是保证多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的民族关系和具体的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整合,是衡量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良好的标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有助于以共同利益、稳定与发展以及族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促进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邓小平;民族团结;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多民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16

  • 论达斡尔族通婚趋势
    010020)族际通婚是婚姻行为的一种,是指两个不同民族异性个体之间的组合。族际通婚是民族之间开放、友好团结的象征,也是衡量民族间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论述达斡尔族族际通婚现状及趋势。一、达斡尔族族际通婚现状族际通婚已经成为达斡尔族通婚的普遍现象,达斡尔族过去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自清末以后在个别地方才逐渐多起来,布特哈地区达斡尔族有与鄂伦春族通婚者,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族有与蒙古族通婚者,塔城达斡尔族有与哈萨克族通婚者。自民国初年起,布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1-25

  • 族际个体矛盾的“去民族化”
    度强调,往往导致族际个体矛盾十分敏感,原本属于人际关系层面的族际个体矛盾被“民族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1]。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将族际个体矛盾与民族矛盾区分开来,以“去民族化”的方式处理相关问题,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进、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族际个体矛盾与民族矛盾的

    广西民族研究 2015年3期2015-12-09

  • 当代缅甸族际关系治理的路径、特点与挑战*
    钟贵峰缅甸族际关系问题在东南亚国家中独一无二,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也实属罕见,要全面系统地把握缅甸民族问题的实质及其演变,从缅甸族际关系治理的角度切入是一个相当有效的途径。缅甸独立后开启了族际关系治理的历史进程,已历经四个历史阶段,通过对其族际关系治理的价值取向、治理的路径方式、基本特点和主要挑战等进行历史考察,我们对缅甸民族问题的认识将更加全面而深刻。一、当代缅甸族际关系治理的取向与路径自从缅甸民族国家建立后,历届政府的族际关系治理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治理路

    广西民族研究 2015年4期2015-11-29

  • 中国族际婚姻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对比分析
    刘中一 张 莉族际婚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的现象。[1]166由于族际婚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不同族群之间交往中较深层面的状况,所以许多领域的学者都把对族际婚姻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专题。梳理我国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已经形成很多研究推论。相比之下,人口学对于族际婚姻领域的研究明显滞后。换句话说,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关于族际婚姻的研究推论大都没有得到人口学统计数据的有力支持和严格校验。此外,2010年第六次

    广西民族研究 2015年3期2015-10-15

  • 滇川藏毗连藏区多民族族际共生关系的演变及其调适——一个演化博弈的视角
    092)一、引言族际关系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进行的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过程。罗康隆研究员提出:“族际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针对特定的需要构建起来的个人行为系统,即也是这种不同的系统之间的界面互动与调适的复杂依存与制约关系的总和。”[1]纵观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民族关系就是各民族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开展激烈的争斗和不断调适的过程。从整个形成过程看,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你中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5-08

  • 当代中国族际关系的特点和走向〔*〕
    650091)族际关系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无疑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对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这一关系的性质、特点和走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直接关系着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正因为如此,在族际关系或民族关系的话语中对其进行的研究都蔚为可观,取得的成果也相当丰厚。然而,细究便会发现,目前研究中的绝大部分是从民族理论政策的角度和具体的民族群体的角度进行的,现行的理论和政策以及相关民族群体的利

    学术界 2015年11期2015-02-26

  • 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
    国家继续高度关注族际政治整合问题,在全面总结我国王朝国家时代族际政治整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仿照苏联经验重构了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模式。这一模式实行60多年来,我国的族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有所加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模式也遇到了民族意识日渐强烈、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有所加剧、中华民族不断“虚化”的强力挑战。在此形势下,全面地分析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基础、目标、取向、进程、完善等问题,发现其可取与不当之

    思想战线 2014年1期2014-04-09

  • 试论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力
    )试论当代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力单军伟(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进行有效的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族际政治整合力即是国家运用资源进行族际整合的政治能力。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表现出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特点,应从国家战略层面提高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族际政治整合力;民族关系;民族意识族际政治整合力体现国家处理族际政治问题的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族际政治整合力是多民族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族际政治整合力的涵义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2014-03-22

  • 论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
    流意识形态与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沈朝华(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既是构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凝聚各民族的核心力量。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族际政治关系保持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态势,源于主流意识形态在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又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民族族际政治是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通过相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2014-03-22

  • 传统和合思想与族际政治治理
    荣传统和合思想与族际政治治理雷信来,刘荣(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族际政治治理是当今民族国家都必须审慎对待的重大问题,中西方学者都曾经对族际政治治理问题进行过探讨,而中国的古圣先贤所提出的合和思想为化解此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认为把传统和合思想引入族际政治治理研究领域既有可能性和必要性,两者的结合也存在很强的契合性,并能够为族际政治治理预设一个理想性前景。和合思想;族际政治治理一、把传统和合思想引入族际政治治理领域的可能性分析我国正在建构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3-11

  • 和谐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及其族际整合功能
    多民族政治体系的族际整合,提升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民族国家一体化。(二)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10](184)。政治主体通过政治权力实现其利益和权利而按一定的规则结合成政治组织。政治体系是人们整合利益诉求,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权利的平台。基于对政治生活的感受、认知和道德习俗规范,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心理反映和思想积淀,就是政治文化。它影响政治主

    探索 2014年4期2014-02-12

  • 论文化冲突对族际关系的影响及其调适分析
    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族际冲突关系与因政治上或经济上的差异而产生族际冲突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且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族际冲突关系难以消弭,而因政治差异或经济差异而产生族际冲突关系易于改变。然而,“最令人感到惊讶的不是存在着冲突与斗争,而是尽管存在着破裂的源泉,但某些秩序依然存在”[2]16。其缘由就在调适主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调适机制。一、文化冲突对族际关系产生多样态影响文化差异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区分族体。“族体之间的歧异和差异在一定意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11-12

  • 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治理
    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族际关系。基于民族利益的族际互动,民族与民族之间常常产生摩擦、矛盾和冲突,从而使族际关系常常处于紧张态势,甚至朝恶性方向发展,继而危及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当代多民族国家的这一现象不断凸显的情况下,族际关系治理的意义不断彰显。族际关系治理成功,就能有力地维护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族际关系治理一旦失败,多民族国家便会陷入族际纷争的泥沼之中,甚至难逃解体的厄运。那么,把族际关系置于国家治理的框架下来探讨,是一种符合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理路。一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8-15

  • 回族族际通婚对回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于回族族际通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族际通婚的影响因素、通婚的模式和通婚的文化基础、通婚对其子女的影响以及族际通婚带来的民族关系变化和族群认同等方面。还有就是对于回族婚姻制度形式的历史和变迁的研究,以及回族“回女不外嫁”观念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在回族婚姻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们注重将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注重个案研究,丰富了回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回族婚姻习俗及回族族内婚的研究,而针对回族族际婚姻进行研

    商洛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8-15

  • 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
    一体”,实现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因此,本文以族群与政治发展课程的学习为契机,试图从民族政治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的以往成就和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试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1 族际政治整合的概念介绍探讨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的相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族际政治整合”的概念。“族际政治整合”的概念是以“政治整合”为基础的,而“政治整合”是指若干个政治单位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些政治单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3期2013-04-06

  • 族际政治整合:研究取向与实践模式
    究缘起与概念准备族际政治关系是族群政治发展的外部政治生态,族际政治关系的好坏对于每个族群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族际政治关系拥有两种基本表现形态,即族际政治冲突和族际政治整合。当族际政治关系表现为族际政治冲突时,发生关系的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处于紧张对抗状态,这一状态势必会危及到族群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甚至会对民族国家的地区安全和主权统一构成严重威胁;而当族际政治表现为族际政治整合时,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则趋于和解、合作与和谐,显然,这种状态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

    天府新论 2012年6期2012-08-15

  • 族际通婚背景下的苗族服饰文化认同——以云南昌宁土皮太村苗族为例
    体间的婚姻组合的族际通婚,作为反映族群关系的重要内容。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土皮太村中,苗族与彝族、汉族毗邻而居,以异族联姻为背景来考察婚姻关系中的苗族服饰呈现,与苗族同族婚配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观察在现代化进程中,苗族服饰的文化变迁与民族间的服饰文化互动,从而间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关系的深层次问题。一、现状:个别与普遍——影响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与婚姻中的服饰呈现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与族群演变过程中,族际通婚十分普遍[1]182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6期2012-08-15

  • 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缘起、论域与展望
    650091)族际政治整合研究缘起、论域与展望朱碧波(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通过有效的族际政治整合实现国家共同体的稳固与长治久安,是一个国家不容忽视的历史使命。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的现实需要使得族际政治整合成为民族政治的一个研究热点和学术增长点。学术界在族际政治整合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机制构成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梳理当前学术界关于族际政治整合的研究成果,标示族际政治整合研究发展的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4-13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族际政治治理合法性探析
    民族多元一体国家族际政治治理合法性探析蔡有清 王 波 罗伟刚(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族际政治治理是多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权力,将国内各民族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并维护这个共同体的政治过程。从中国民族融和的历史演绎、所处国际环境与国内影响因素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的族际政治治理具有合法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族际政治治理;合法性二、国际环境与族际政治治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政治多极化趋势曲折前进,科技迅猛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