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2014-09-01 10:24管震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校

摘要:激励机制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高校平稳发展的有力手段,而道德激励则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方式。本文从道德激励的方法、道德激励的特性和道德激励的问题和对策这三大方面,详细分析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道德激励;高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14-02

所谓道德激励,就是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去诱发、激活个体的道德需要和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促使个体采取行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

一、道德激励的方法

1.需要法。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归纳为由低到高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反映了在不同文明程度下人类的共同心理特点。道德激励可以激发学生主体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发展也要依靠已有的道德需要,可以说,人的各种积极性源头都是道德需要。当学生自觉地解决问题、去逐步实现预设的道德目标时,或者当学生由于产生了道德需要并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采取了一些行动后,道德需要就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这种道德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需要产生并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目前,多数高校都会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程,通过对道德模范的研究学习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令学生潜移默化为自己设立道德目标并逐步实现,在学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围,极大地方便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2.榜样法。榜样法也是一种传统的道德激励方法,即学校通过树立典型,把榜样的道德观点和行为具体化、人格化,运用一些宣传手段在学生中间推广,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青年群体,他们有理想,有热情,他们喜欢在思想领域探讨各种政治观点和哲学派别,寻找人生意义;在行为上则愿意表现自我,希望在学习和工作上能够施展才华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为提高自己校园的道德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国的高等院校一般都会在固定时期开展一些道德评比活动,来选拔道德模范人物。当然,评选出道德模范还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将这些良好的品德修养传播给每一个人。所以,模范人物通过演讲或与普通学生面对面交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众人,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榜样人物的心得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利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优秀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榜样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将榜样的高尚品德融合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这也是高校育人的最终目标。

3.目标法。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家教授洛克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激励因素:奖励、工作评价与反馈、期望压力等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成就感和责任感都要通过目标的达成来满足个人的需要。洛克等人还揭示了一个目标心理循环:目标导致努力,努力创造绩效,绩效增强自尊心和责任心,从而产生更高的目标。上文说到的榜样法与目标法两者可以结合自成一体,因为当一个人没有道德目标、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榜样的出现可以激发出他的道德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如此循环往复,带动人们不断前进。当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提前设置一些如社会工作积极分子奖、个人道德风尚奖等奖项为学生设立道德目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人生的思想境界,学生个人素养提高了,学校的整体道德水平才会提高,如此往复,学校和学生最终就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二、需要注重道德激励的几个特性

1.应注重道德激励的典型性。道德激励具有不可见性、典型性。因为道德本身是无形的,只有在具体的人做了具体的行为之后,道德才得以显现;传统的道德激励的方式是塑造典型,激发群体学习,所以在平日学生工作的开展中要注意发掘典型,注重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方方面面存在的可激励因素或个体,以达到持续的激励效果,并且要做到正确的方向引导,以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

2.应注重道德激励的可持续性。注重道德激励的可持续性,即我们在评价一个道德行为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好人好事背后是不是有纯粹的道德心,而应该注重其行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激励。举两个正反相对的著名例子: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前者故事大意: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费用由国家补偿。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他拒绝了补偿。因而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子贡,原因是子贡阻挡了他人继续赎买奴隶的好事。后一个故事大意: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为表感激,送了他一头牛,他收下了。这种行为得到了孔子的称赞,称以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所以,如果为了强调道德的高尚性,回避好人好事应有的回报,那么道德行为可能就难以为继。不求任何回报的道德行为的确很高尚无私,但并非人人都需要那么做。回报与否,学生个人可以选择,但学校和社会不能把“不要回报”作为一项强制的道德标准无形中限定下来,并借此宣扬高尚的道德应当如此;否则,人们在可以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会因为怕背上“不够道德”的骂名而选择袖手旁观。

3.重视道德奖励的权变性和及时性。有经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会发现:周期性地奖励学生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如果奖励不及时也会失去激励本应有的效果,所以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应做到随时奖励,奖励形式多样,从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激励效果。高校一般都设有奖学金,高校学生管理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些诸如个人进步奖、道德风尚奖社会工作积极分子等奖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奖励也需要注重形式,奖励形式应做到隆重,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奖励形式更是一种荣誉的体现。我们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一个热烈郑重的颁奖仪式可以使学生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并有持久的激励作用。

三、道德激励中的问题和对策

1.激励模式单一。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往往对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调查和研究,制定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忽视学生的背景、能力、价值观念以及个性差别,所以在管理学生工作方面就觉得比较困难。激励要想发挥最大效能,就必须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个性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希望得到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来减轻家庭负担;对于城镇学生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言语鼓励和精神激励他们会更加珍惜,产生的激励效果会更强。

2.本末倒置奖励形式。总体上看,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许多进步往往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学校的道德激励方式的创新还不够系统,不够普遍,整个学校的道德激励活动还很缺乏;许多表彰活动缺乏细致的流程标准,甚至有的奖励存在着平均分配指标的现象。虽然也会举办一些表彰活动的大会,往往也组织得不够隆重。甚至有部分高校为博眼球,不以获奖学生为主,反以颁奖嘉宾为本来设计活动,背离了表彰大会真正的用意,固然在学生群体中也没有产生很好的反响。

3.奖励标准太过看重成绩。上文说到传统的道德激励方式主要是树立典型,运用行政手段在学生群体中推广;而目前高校中的道德典型大多都是跟成绩挂钩,极少奖项是单从个人道德素养出发的,所以我们就能常常看到一些成绩出色的学生拥有多项奖项,而那些班级里的积极分子,往往会因为成绩这个拦路虎失去申请奖项的资格。我们道德激励的初衷是希望让好的风气能够得到传播和延续,因此,将道德激励大众化、经常化、多样化是高校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即使成绩不好,但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的舆论肯定后也有一定的奖励,但这毕竟还是少数。

四、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树人工程,良好的道德激励模式对高校学生的综合发展相当重要,对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十分关键。高校应合理运用道德激励的方法,注重道德激励的特性,尽量规避道德激励会产生的一些问题,那么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必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推动高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海贵,焦惠.传统道德激励与现代道德激励比较及转化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李爽.激励教育在高校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3]赵洁.激励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之作用的案例研究[J].科教导刊,2013,(13).

[4]肖彩,霞赵林.激励教育在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0,(2).

[5]袁二克.浅谈激励方法在技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33).

作者简介:管震(1975-),男,辽宁盘锦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高校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