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校生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2014-09-01 10:34吴素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机制创新探索实践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渐增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高职教育服务于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过程管理等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学生培养;机制创新;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29-03

自1978年,天津、无锡等地开始试办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地的地方经济输送了大量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形势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本文基于各系“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的调研报告”及“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各专业对相关企业调研的资料和数据,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过程管理等进行初步思考和探索。

一、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高职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即1978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初创、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近10来,高职发展的重点已经从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上,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正式建立起了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制度。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出台,文件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八大措施[1]。这些政策和举措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提升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地位和作用。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源于地方经济,也服务于地方经济,各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发展。现在浙江企业招工中遇到的人才梯队问题是:两头大,中间小。大学生多、没有技术的农民工多;熟练技工少。结果是:对雇员而言,大学生的工资比熟练技工的工资低,为了增加自己的“技术含量”,一些大学生还专门去职业学校或技工学院“回炉”再造;对雇主而言,产品质量常常难以保证;新产品上线周期长;这表明:熟练技工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加强熟练技工培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熟练技工需要长期实践锻炼,需要大量设备和资源的支持,这对学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重视实践实训,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把学到的技能用于工作实践中,但是学校教育不是短期培训,学生如果只是学到专业技能,而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学生的敬业爱岗精神、学生的奉献精神、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声誉。这些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的难题

高职教育虽然说在我国的整个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有半边天的地位,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用,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学习不够好才会去选择高职学校,很少有学生把高职学校作为首选,所以在历年的高考招生中,进入高职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高考招生中的最后一批,高职学校成了考生无可奈何的选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不高。现在就以我校为例谈谈学生培养中的难题。

我校是1999年开始创办的,也和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相似,经历了创业阶段和自身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名家名师理论指导,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教学方式、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进行了摸索和实践,形成了“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思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整个教学工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不足和值得提升的地方。学校高职研究所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现状,专门做了一项“课堂教学现象调研报告”,很多系(分院)也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一)课堂教学现象分析

为全面了解目前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校高职研究所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我抽取了期中四个部分的调查结果(见下图)。[2]

1.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情况:学生到课率较高,但是隐形缺课(玩手机、打嗑睡、看小说、聊天)率较高,而且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非常不足。教师认为学生存在缺勤与隐性逃课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学生自控能力差”(68.1%);其次是“学生基础差”(31.4%);再次是“自身教学水平有待提高”(17.3%);最后是“课程内容不合适”(14.3%)。而学生认为导致缺勤与隐性逃课的首要原因是“老师上课枯燥乏味”(45.2%);其次是“课程内容不感兴趣”(42.5%);再次是“自身基础太差,听不懂”(14.3%);最后是“课堂缺乏师生交流与互动”。

2.课外学习投入情况:学生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介于“2~4小时”和“4~6小时”之间,学生请教问题次数介于“少于2次”和“3~6次”之间,“图书馆使用情况”说明学生只是偶尔去一下图书馆和阅览室,从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种类来看,以文学类和娱乐体育杂志为主(52.1%和40.4%),阅读专业类书籍的为(27.5%)。完整的学习过程至少应该包括思考、记忆、表达、传递以及行动。从以上4个指标的统计结果表明,我校学生用于专业学习的课外投入明显不足,课堂学习行为和内容没有在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反思、评估与行动,所以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教风学风建设:学习是学生享受教师的服务,因此要关注满意素质。此项指标主要从“学风评价”、“授课效果评价”、“课程符合期望程度”、“课程收获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是影响学风的主要原因,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考试方式与内容单一等直接影响了学风,同时学生也认为自身要求不高也是影响学校学风的一个主要原因。

4.教师素质及表现总体评价: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实务操作相对满意,我们也发现,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组织、作业反馈和教书育人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分析

最近几年我校各专业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调研了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1.专业核心课程:总体来说,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较高,认为专业核心课程整体设置较为合理,但也认为应该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特别是改进专业技能相关实训。[3]

2.基本工作能力:总体满足度为78%,和同类学校的全国骨干校持平。(基本工作能力是指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而在对各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前三项基本工作能力及满足度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各专业不尽相同,但积极学习、服务他人、积极聆听等方面学生的反应都不是很理想。[3]

3.价值观的提升: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帮助自己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明显提高,而较少提高的两方面分别为“人文美学”、“健康卫生”方面。

4.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同专业的企业除了相关的专业能力要求外,都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要为:

◆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

◆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交际能力、演讲表达、职业规划能力;

◆能拥有实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4]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创新高职学生培养机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其中一个类别,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我们面对的学生的特点是不喜欢抽象的学习、自控能力差、喜欢动手、自尊心强,还有部分学生是被父母亲逼着来学习的,有相当强的自卑感。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出发,我们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和设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传统的教学逻辑采取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模式,导致在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而高职学生最为缺乏的就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感觉课堂教学的枯燥,导致了很多课程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现象。高职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学,高职教育的基本逻辑是要把学生导入工作体系,其规律是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入学科系统化,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从初学者/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高手这一规律设置课程,实施教学。针对这一规律,各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专业调研,以工作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以技术能力的逐步提高为主线,使知识和文化整合对应;在职业情境中通过“学会做事”落实工作标准,贯彻“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形成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专业知识不仅包括知道是什么(know that),如何做(how that),为什么这样做(why that)三方面,也包括功能性、展示性、过程性、经济性、创造性、使用价值、社会接收性等八个维度。[5]要完成这样的知识学习,传统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才能实现。所以学校投入大量的精力,邀请企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同时,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实训等进行了多方的合作。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的过程中了解应该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教师对开发的课程认识不一,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归纳和演绎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点也引起了学校教学部门的重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我们也要求同时关注理论知识的教学。

(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这几年里,学校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也较高,基本工作能力的总体满足度为78%。但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不仅仅是由业务素质教育构成的,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6]从上面几份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不只局限于专业素质。

“两课”教学是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有100多个课时,但从过去的课堂情况看,“两课”教学是学生隐形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师生互动少。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开发也带动了“两课”的教学改革,教师采用调研、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是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说教、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很多欣赏类的课程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少有学生获益,最后不得不从课程中取消,所以学校也下大力度提高公共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际经验,到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访学获取更高理论水平,横向交流获得更多教学体会等等,同时开设网络通识课,使学生在网上听到名师授课,获得名师指点。

不仅仅专业知识可以从“做中学”,很多理念、思想、观念也是可以从实践中领悟到的,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的组织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缺乏劳动锻炼,缺乏服务意识,所以开设一些没有学分但是必修的课程很有必要。比如劳动课,培养的是劳动精神和服务意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一学生入校后,每个人负责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卫生,由高年级学生负责监督,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不能毕业,补考过程就是参加公益事业。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任务,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不良现象,编写剧本,并以FLASH的形式播放出来。这种看似简单的课程,如果持之以恒,会对学生本人乃至整个学校的风气带来很大的变化,既可以改观校园环境,也能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幸福感。

(三)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师软实力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基本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课堂组织形式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资源和环境。高职的学生不善于理论学习,但喜欢动手,而且年轻人好强,所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配合完成任务,以小组展示、集体评议、个人评议等方式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性强,形成一个很有动感的教学场面。助理教师在这种教学组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助理教师在主讲教师讲解的时候进行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同时,在学生动手完成任务时,进行辅导和提供咨询。来自企业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助理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原来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设计转变成了以“学”为中心,教师从“幕前”转入“幕后”,教师是课堂组织者、讲解者、辅导者、示范者、伙伴、赞助者,[7]同时负担着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责任。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从学生调查的情况看,教师是导致学生隐形逃课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教师的软实力刻不容缓。

教师的软实力包括教师的思想和理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情感体现等,它不同于专业能力、知识素养、学历职称等。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题是“如果同一门课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很有学问课教得也不错,但脾气很坏,对学生极其严格,到了不近人情甚至粗暴的地步,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近似军事化的教学方式。另一个老师的课教得不是很出色,但人很好,学生很喜欢。你愿意选择哪个老师呢?”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选择人好但课教得不是很好的老师”。一个学生的答案反映了很多人的想法:“如果不喜欢那个老师,他再有学问我都不愿意跟他学。如果我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门课。是否喜欢一门课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喜欢的课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主动学习,老师的教课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通过平时聊天了解到我们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在初中或高中,有老师“伤了他们的心”。最近,也偶然看到了“汤普森夫人”的故事,她用自己的爱心挽救了一个孩子,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人才,我深深地为之感动。这些都说明教师软实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有时候大大超过了教师的硬实力。所以学校在强调教师的专业水平、职称知识等方面的同时,更要提高被忽视的教师的软实力,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注重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最好的营养只有被吸收了才能发挥作用。

(四)评价方式和制度保障

把一个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的目标,但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汇涓流而成大海”,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和功能远远大于终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法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法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责任心。[8]这种评价方式特别适合现在的课堂组织形式,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之间互评,教师点评,学生演示或者展示成果等等,都可以充实、丰富档案袋的内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除了良好的评价机制之外,制度的保障非常重要,我们的学生自我克制力弱,更需要制度去约束。“教书育人”,就是在教会学生技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校都有很多的学生管理规定,但“如果制度制定出来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加糟糕”,[9]所以执行不力、执行不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懈怠。曾经一时,学生作弊现象非常严重,曾经有学生在年级的教学信息员QQ群中公开求代考,这种危险的信息也给学校、二级学院领导敲响了警钟,如何规范行为、如何帮助学生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前面介绍的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外,制度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地方性,和其他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源于地方经济,所输出的人才也大多服务于地方经济。所以在课程设置、课堂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它的特殊性,但高职教育不能偏离它的高教性,学校的培养机制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就业必备的能力和知识,更要提高学生技能、知识、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社会的需求,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才能完成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孙毅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CP/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9,(6).

[2]李众合.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浅析[CP/OL].人教网,2012,(4).

[3]杨志红.职业教育教学设计[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吴素平.档案袋评价法: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项目编号:FJB12057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素平(1967-),女,浙江温岭人,本科,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机制创新探索实践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