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的自我养成

2014-09-01 21:26王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教师

王华

摘要: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就是要教师在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时候,更加注重处理和自然以及他人的和睦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要以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维护环境生态为先的思维理念,保证自己的行为举止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能够多为他人照想,以社会大局观领导自己,为社会大家庭和睦相处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处理个人问题上,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坚持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教师可以通过眷顾内心、回归自然、创意生活实现生态型生活方式的自我养成。

关键词:教师;生活方式;自我养成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81-02

我国十八大确定未来几年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要靠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来呈现。人作为小康社会的实施主体,所以承担着主导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推进社会全面发展进程,社会全面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既然人在整个小康社会发展中作为主导作用,那么衔接在人与社会之间的环节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问题。所以,在整个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将人、社会、生活方式三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要以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发展环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不能再以金钱和效益多少来恒定,而是以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为基本标志,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

一、生活方式与生态型生活方式的含义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王雅琳等提出,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制约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1-2]也就是说,生活方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它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个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3]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可分为四个阶段:远古社会生活方式、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工业社会生活方式、生态型生活方式。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就是要教师在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时候,更加注重处理和自然以及他人的和睦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要以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维护环境生态为先的思维理念,保证自己的行为举止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能够多为他人照想,以社会大局观领导自己,为社会大家庭和睦相处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处理个人问题上,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坚持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二、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养成的意义

人类关于幸福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生活方式的问题,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关乎教师的发展,关乎教师的幸福。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

1.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是教师与职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活泼而丰富的联系。它让教师从工作中得到快乐与满足,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确立,那么教师职业的本身不再会收到金钱利益和名誉的束缚,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世界所应该享有的境界,可以更多地发挥自主的作用,用心地去做自己心爱的事业,而不是一份徒劳的工作。

2.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是教师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广泛而积极的联系。教师生活方式的样态决定着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同行、社会群体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师生间在课业传授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融通,同行间在教学、生活上的精诚合作与相互支持,教师与社会其他组织与群体间积极整合教育资源等,这些构成了教师人际和谐与幸福。

3.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是教师与自然的和谐,是教师生命个体回归自由、自我、自足的休闲状态,是教师摆脱功利的诱惑,以文化人,成为完整人的历程。教师对自然建立一种敬畏与尊重,休闲生活、回归自然,真正体会人生诗意。

三、教师生态型生活方式自我养成策略

在新的世纪面对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信息时代等新观念、新背景的冲击,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建立健康和谐的生态型生活方式。建立生态型生活方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眷顾内心。对于教师来说,生态型生活方式的建立首要的是眷注内心,思考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教师的日常生活如果流于世俗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误区,导致生活方式的消极与畸形,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驱使教师工作目的单一性,而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理想和追求,去适应社会追求现实化的生活方式。黑格尔说:“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骋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到精神的疲倦和身体的疲劳,这是为了生存在奔波,而不是在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太现实,也让我们很多人越来越感性与冲动,其实我们最该拿起自己的理性给自己建立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这是精神的寄托,也是给疲劳的身体找个休息依靠的地方。也可以让老师在工作之余能够感悟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

在教师的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特内涵去发现和诠释你的生活,这才是生态型的生活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睦关系,一种正常的生活活动部分。雅斯贝尔斯说:要使教育成为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眷注内心,重视精神生活是有品位的人生的重要方面。“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需要经常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节日,让身心放松,静静地体会一下生命的纯净和内心的宁静。endprint

2.回归自然。中国的山水画在构图时常常将人物画得极为渺小,有时居然寥寥数笔简单勾勒,人在大自然面前必须永远安置于“适当的尺寸”,大自然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病患。但至少能荡涤心灵、化积效验、清心净虑。亚当·斯密说:“人类最理想的状态和所享受到的最完美的幸福,在于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达到这一目标,是所有美德的唯一目的。”回归自然,赏花弄草、游山玩水、观雨听风、寄情明月,尘世即为天堂。林语堂先生的《论宏大》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常和大自然的伟大为伍,当真可以使人的心境渐渐也成为伟大……凡是环抱形的山都是一所疗养院,人居其中即好似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我虽不信基督教科学,但我确信伟大年久的树木和山居,实具有精神上的治疗功效。”[4]对于教师来说,自然不仅是我们生活的乐园,而且是我们教育教学灵感的源泉,教育要“浓妆淡抹总相宜”,教学要如高山流水,师生就如鱼和水。道法自然,自然的生活方式、自然的教学方式、自然的休闲方式,回归自然,享受人生。

3.创意生活。加达默尔说:“生活世界原则上是一个直观给定的世界。当然,给定,只是在它的流动着的边缘域的流动和起伏中的给定。”通过创造,可以让生活无限地延展出原有的界限。创造作为生活方式,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新文化。教师作为知识文化分子,他们除了要处理日常的烦琐事务外,还要对生活内容进行反省,能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而理解不是单单的解释,而是富有创造性的。这些创造性的独特理解,可以在老师的日常总结中形成自己的新文化。这些新文化无论是对老师自身来说,还是对于整个教育教学来说,都是有其价值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的水准;另一方面,创造性的新文化,让教育教学更加的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雅琳.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2]王雅琳.生活方式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教育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心理和谐研究(12JK1100)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