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货流行”与消费风气演变

2014-09-02 00:36李长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晚清社会生活

李长莉

[摘要]晚清开口通商后,“洋货”开始大批输入并逐渐流行,经过初销、流行阶段,直至清末的普及,从作为奢侈品进入上层“剩余消费”领域,到普及于广大民众生活日用“必需消费”领域,使工业机器制品进入民众日常生活,形成近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基础。由此引起人们消费风气的演变,从被国人视为有害道德的炫耀性消费风气,到人们逐渐接受洋货,群相趋从,新奇相尚,形成流行时尚性消费风气,直至洋货进入日常生活一般消费品领域,形成实用性消费风气。市场的消费规则,贯穿传统与近代的日常生活的“经济实用”消费原则,引导民众通过与日常生活相连接的市场接受了近代工商业制度,体验到了近代工商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福祉,认识了近代工商业技术进步的趋势。这就是洋货流行给晚清中国人的生活启蒙,也为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奠定了民众生活基础。

[关键词]晚清,洋货,消费方式,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57-6241(2014)02-0003-09

自鸦片战争后开口通商,西洋各国开始向中国大批量输入推销西洋机器制品——时称“洋货”,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开始发生巨大改变。此后迄清末的70年时间里,随着洋货输入销售持续增多,中国人购买使用洋货的人数也持续增多,地域日广,形成“洋货流行”并日益扩展的景象。与此相伴随,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及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极大改观,由此形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启蒙,成为晚清近代工商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民众生活基础。对此问题以往少有关注,本人在以前的论著中曾对若干侧面作过一些讨论,但对于“洋货流行”的发展过程及引起民众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与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深层联系,均尚需作深入的考察剖析,本文即拟对此作一尝试。

一、洋货初销、流行与普及

欧洲器物早在明末清初就通过海上贸易运到中国,主要是钟表、八音盒、温度计、玻璃制品、毛织品等,因制作奇巧,为中国所无,一般称为“西洋奇器”或“西洋奇货”。又因数量有限,价格昂贵,一般不是生活必需的实用物品,而主要是供人观赏的“玩好之物”,故被视为域外奢侈品,有的作为贡品进献于皇帝,或藏于宫廷,或赏赐给亲贵官宦,也有一些与对外贸易有关或贸易口岸的富商官宦购买,用以赏玩炫耀,而一般百姓难得见到,更无力购买。

鸦片战争后开口通商,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批量输入西洋制品,并向各地市场销售,成为在市场上流通、人们在街头商铺里可以看到或购买的货品,人们通称之为“洋货”。在1842年开口通商直至1912年清朝灭亡的70年间,洋货从开始批量输入销售,到日渐推广行销而流行开来,直至普及到城乡民众的日常生活,经过了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呈现洋货日渐流行的趋势。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洋货初销时期(1840~1860年代)

自五口通商以后,原来仅有广州一口狭窄渠道的中西通商大门,首先从东南沿海豁然洞开,英、法为首的欧美各国商人通过这些口岸开始批量输入商品。1860年后东北沿海和长江流域又增开多处通商口岸,初步形成覆盖全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的洋货输入主干线。在此二三十年间,进出口贸易逐年增长,洋货输入的数量和种类持续增多。据统计,仅从主要对华进口国英国每年输入商品量来看,1845年时输入总值为240万镑,1860年增至436万镑,到1869年时增至800万镑,二十多年间增加三倍多。

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小农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一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活日用物品,基本上是自产自用、自给自足,只有少量不能自产自制的物品,通过本地集市交换补充也基本可以满足,因而生活日用品对外来物品需求甚少。又由于人们普遍生活不富裕,对超出必需生活物品的需求十分有限,生活日用品的市场狭小,所以输入的洋货起初销售并未很快增长。通商初期进口的洋货,原有的钟表、玻璃制品、毛织品等非实用的“玩好之物”,仍然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输入量增加不多。新增及输入量增长较快的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生活日用品,开始批量输入。其中鸦片由于是新开辟并具独占性的依赖性嗜好消费领域,没有旧货的市场竞争,吸食人数也不断增多,因而通商初期一直是进口洋货的大宗,约占一半左右。后来随着输入日用杂货种类增多,特别是棉织品及其他一些低端日用杂货批量输入,市场逐渐扩大,销量日增,鸦片的比例有所下降,日用洋杂货的比例持续上升,特别是一些适用而又价格不高的低端日用洋货,因销售量增大而进口量有所增加。如价低实用的洋针,上海在1867年时进口21百万枚,两年后增至89百万枚,可见这类日用小洋杂货行销日广。

随着输入量增多,洋货作为一种新商品日渐进入销售市场。首先是在通商城市里,出现了专门售卖洋货的洋货行和洋杂货店,或是原来的土货店也增加了洋杂货品。如上海在开埠数年后,租界地区已随处可见中外商行店铺里,摆放着各种奇巧洋货。1860年代一位上海人记述道:“阗阅间所陈西洋奇器……如观星镜、显微镜、寒暑针、风雨针、电气秘机、火轮机器、自鸣虫鸟能行,天地球之类,下至灯瓶盂碟一切玩具,制甚精巧,亦他地所无。”这些还属于实用性不强的奢侈品,而在一些日用杂货零售店铺里,也可以看到日用洋杂货。如1862年《上海新报》上刊登一家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开列有“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罢(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但是,在开埠初期的一二十年间,像洋布、洋针、洋皂、玻璃制品等日用洋货,虽多制作精致,外观漂亮,有的也比土货更好用,但由于售价比土货贵,普通人家还很少购用,人们只是把它们看作有钱人为好奇炫新才会买的奢侈品、高档品。所以,这一时期进口的洋货大多销售不旺。例如作为洋货中比较普通的洋布,直至上海开埠七八年后,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卖洋布的清洋布店。所以,到1849年,上海进口总值才增为1209千镑,比五年前只增加了一倍多。只是到了五十年代后半期,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增长幅度才开始增大。

(二)洋货流行时期(1870年代—1894年)

进入1870年代以后,一方面洋货市场持续开拓,一方面洋货制造和运输成本降低,使零售价普遍下降,遂使洋货销售进入了畅销期,洋货的输入量呈激增态势。如据一项统计,1870年进口洋货总值6400万海关两,比六年前增长了近38%,1880年增至7900万海关两,1890年更增至12700万海关两,比1870年增加一倍。货物品种的比例也有变化,初期一直占进口货物大宗的鸦片比例有所下降,棉织品及其他杂货的比例上升。

这一时期洋货畅销表现在销售量大且种类繁多,一些经济实用的日用洋货更多地散布于市场。如上海70年代专门经营进口杂货的洋广杂货店就不下百十家。在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号上,一家“衡隆洋货号”刊登的广告上可以看到,这个洋货号所售的有镜子、洋纺织品等日用洋货,洋纺织品的品种即有哈唰大呢、哆啰彩呢、羽毛、哔叽、花素羽纱、羽茧、羽绉、羽绫、新式五彩花布、各样牌子原布、粗细斜纹、洋标布等十多种。武汉于1860年开埠后,杂货行号也广泛经销日用五金、钟表眼镜、火柴肥皂、假珠宝、化妆品、玩具、针织袜等日用洋货。

通商城市的周围地区,因商贾贩运之便和受城市风气的影响而随之出现洋货流行之风。有人记上海周边地区洋货流行情况,如松江府:“上海番舶所聚,洋货充斥,民易炫惑。洋货率始贵而后贱,市商易于财利,喜为贩运,大而服食器用,小而戏耍玩物,渐推渐广,莫之能遏。”1880年代中期,有人记邻近天津的玉田,人们日常所需洋货“至不可胜数”,甚至说“饮食日用日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矣”。到了1870—1880年代以后,日用洋货不仅成了城市居民的日常流行用品,而且也流行于内地村镇。在深居腹地的四川,就有从武汉沿长江运来的洋货销往各地。1870年代后期,一个外来游客在邻近四川的偏僻地区云南昭通,就在商店里看到陈列着不少洋货,有洋布、钟表、钮扣、玻璃、洋铁器等。

但这一时期,多数洋货还被视为时尚物品和中高档用品,在城里人和乡镇中上社会流行,在内地、特别是乡村下层社会,由于购买力有限,一般生活日用品还大多沿用成本极低的旧物。在广大内地城乡地区,购用洋货被人们视为是赶时髦、追时尚的过度消费。

(三)洋货普及时期(1895—1911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直至清末,全国又增开了数十处通商口岸,全国通商口岸达到百余个,遍布南北各地,洋货通过这些口岸源源输入,持续增长,销售地域也更广。同时,中国本土出现发展近代工商业的热潮,中外商人设厂仿造一些低端日用“洋货”,如火柴、洋布、纸烟等。这些本土“仿造洋货”成本比输入品低,因而价格更低廉,虽然往往质量比输入品差,但功能仍优于土货,因而受到消费能力不高的中下层人欢迎。这时人们俗称的“洋货”,既有西洋货,也有来自日本的东洋货,一般也包括本土以西法仿造的“仿洋货”(包括我国商人设厂制造的“国货”),实为西式机制品的总称。洋货量多价廉促使更广更快地持续流行,导致洋货的普及。这一时期,一些生活实用洋货,特别是一些物美价廉又经济实用的低端日用洋杂货(包括仿洋货),日渐普及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的基本取代了原有土货而成为人们的日用必需品,特别是本土的“仿洋货”以经济实用的优势,加速了机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

这一时期日用洋货的普及,体现在无论城乡上下各个阶层民众,普遍购用洋货作为生活日用品,而且涉及面广。如1904年有文论道:

自通商以来,洋货之灌入中国者,几不可以数计,大约外自各城巨镇,内至穷乡僻壤,上自豪商巨贾,下自穷户小民,惟一日三餐或犹守其旧俗,不尽喜食西人之物,其余则身之所衣,手之所用,殆无一不于洋货是赖。……窃谓近人喜用洋货之习业已滔滔皆是,不可复挽,而洋货亦实有可以畅销之理,更非人力所能禁遏。

进入人们生活的洋货不仅数量大增,而且种类丰富多样,几乎遍及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如据在北京的日本人1905—1906年调查,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已经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的机制品,即俗称的“洋货”。其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日用品如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帽子、毛巾、手帕、纽扣、洋针、颜料、纸烟、蜡烛、香皂、香水、玻璃镜、洋伞、纸类、文具、机械类、皮包等。

城镇居民由于生活日用品大多需要购自市场,因而购用洋货更为普遍,特别是通商城市居民,衣食起居生活日用更是普遍购用洋货,有的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时人有记云:“家居都会商埠者,则起居衣服饮食及一切日用品奢侈品,更无一而非洋货,其心目中,固以为非舶来之品,无一适用也。”

日用洋货的普及由城市扩展到乡村。有记上海附近的嘉定县自光绪中叶以后洋货逐渐普及的情形道:“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1895年)、丙申(1896年)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洗衣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用皂荚者。……窗格旧用蛎壳,亦有以纸糊者;光绪中叶以后,则多用玻璃矣。”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低档细小、花费不多的生活日用品,已经销往城乡各地,广为普及,即使是穷乡僻壤也可见到。有记云:“晚近以来……洋货进口日增月盛,人之起居衣食,无论富贵贫贱,几无一人不用洋货。”文中列举火柴、洋布、食糖三种外洋输入的日常用品,谓:“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另有人记道:“洋货盛行于中国,凡乡僻之地吾人苟能涉足者,如香烟、洋灯、珠绒、面巾等类皆能具之。”

清末时期虽然洋货(机制品)在全国各地城乡日益普及,但城乡之间、大城市与边远乡村之间还是有差别,甚至有很大差别。一些比较偏远,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内地乡村,人们仍然主要沿袭着传统自制自用的消费习惯,购用洋货种类既少,数量也有限,特别是生活贫困的下层乡民,除衣食生存之外,往往无力有其他消费,生活日用习惯也少有变化。洋货机制品由城市向乡村呈阶梯性普及,普及程度依不同地区而有较大差距,使得城乡间生活方式的差别也更拉大。

洋货流行的路线图,是沿着洋货的运输销售、路线,以沿海沿江通商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城镇乡村辐射扩展,伴随洋货的输入量持续增长、售价逐步下降,从初销到流行、又至普及而逐步推进。洋货逐步流行的过程,是机制品大市场开拓与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国民众接受洋货、引入日常生活,最终成为生活日用必需品的过程。在洋货逐步流行的不同阶段中,中国人形成了一些消费风气,体现了消费方式的演变。

二、消费风气的演变

洋货从进入人们的消费生活,到逐渐流行直至普及,成为人们生活消费品的主体,由此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规则和消费伦理。千百年来,中国广大民众过着耕织自给的小农生活,日常生活消费品大多自产自给、自制自用,只有少量不能自制的物品,一般在本地域内也可交换获得,因而向外的市场需求很小。城市居民虽对市场交换依赖较多,但人数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市场需求。而“洋货”作为一种外来通过市场行销的商品,是怎么打破中国人世代相沿的自产自用的消费屏障,取代人们祖辈相传的自制自用的物品,成为城乡民众的生活日用品呢?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换呢?这需沿着中国人的消费方式所体现的消费原则,通过考察洋货流行所带来的消费方式的变化而寻求答案。

人们的生活消费可分为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必需消费”和超出生存所需的“剩余消费”两个领域。自古以来中国广大中下层民众过着耕织自给的小农生活,大多物质资源紧缺,衣食难得温饱,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往往缺衣少食,大多数人仅能支撑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用等“必需消费”,是生存型的生活状态。与这种维持生存的“必需消费”相对应的消费原则是“经济实用”,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由此形成崇尚“节俭”的消费伦理,并得到古往今来、社会上下的一致肯定和推崇。人们在满足了维持生存的“必需消费”之上,如还有消费余力,还会寻求满足享受及增加社会价值等心理需求的消费,可称之为“剩余消费”,与这种消费相对应的消费原则是“增值原则”,即寻求增加享受快乐和社会价值等心理满足。“必需消费”基于满足人维持生存的生理需求,在一定物质条件和一般平均消费水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限度;而“剩余消费”则是基于人追求享乐和占有欲的心理欲求,因而是无止境的。人如果过度追求“剩余消费”的扩张,追求奢侈挥霍,便会损害“必需消费”以至危及人的基本生存之需,正因为如此,在“剩余消费”领域中国传统消费伦理提倡“戒奢”,与“必需消费”领域的“尚俭”相对应。但由于等级制度和礼制的存在,民间实际生活中,一般有“剩余消费”能力的人是居于上位等级身份的人,他们往往遵行“适度消费”原则,即依自己的身份和财力而适度消费,以使这种“剩余消费”既有“增值”效果,又无危及“必需消费”的弊害。最初作为外来奢侈品的洋货,正是首先从“剩余消费”领域,在“增值原则”的驱动助推下,进人中国人的消费生活之中。而洋货由流行到普及,最终取代旧物而成为人们的生活日用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扎根发展,又是凭借“经济实用”的传统消费原则而走进“必需消费”领域的结果。这一过程表现为洋货消费风气的几度变化。

(一)炫耀性消费风气

洋货被中国人所接受,首先是从“剩余消费”领域开始的,表现为富人的“炫耀性消费”风气,即在洋货初销时期作为上层的奢侈品消费方式。

在洋货初销时期,进口洋货还被人们视为是超出实际生活需要的奢侈品和高档品时,因价格一般比较昂贵,一般人没有购买能力,购用洋货的主要是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经手或接触洋货的买办、商人,以及富家、官宦等城市中上层,他们是易于接触到洋货,并有一定“剩余消费”能力的人。他们购买洋货,大多目的不在其应用价值,而是作为满足享受心理和社会增值需求的“剩余价值”。洋货作为奢侈品,奇巧精致、光怪陆离、价格昂贵、新鲜稀少、一般人不易拥有,因而标志着财富、身份、资源和能力,拥有洋货者,就像以往拥有价格昂贵的珠宝玉器、名贵古董的上等人,还增加了洋人势力、“发洋财”的资源和新的机会等新价值,对于购买者有增值效果。因此,首先吸引那些有“剩余消费”能力的富人竞相购买,并乐于向人炫耀,如摆设、展示、穿着、佩戴、赠送等,形成了炫耀性消费洋货的风气。

最初热衷购用洋货的是通商城市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买办、商人,他们往往出身低微,由于从事贸易而快速致富,即所谓“发洋财”。他们急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财富、成功、能力,以及对“发洋财”这一新资源的掌握,希图提高自己的社会分量,因此他们以易于接触洋货的便利和充足的财力,乐于购用被人们视为奢侈品的奇巧昂贵的洋货向外界炫耀,以此作为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手段,遂首先兴起炫耀性消费之风。随之而起的是通商城市里富有的巨绅世宦,富有资财,也乐于购用奇巧洋货以呈豪斗富。如稍后有人追溯洋货流行引起奢靡之风的源起情形道:

溯当立约互市之初,滨海大埠,富商巨贾与西商懋迁有无,动致奇赢。财力既裕,遂于起居服食诸事斗异矜奇,视黄金如粪土,见者以为观美,群起效之。……其始通商大埠有此风气,继而沿及内地各处。

随着富商绅宦竞购洋货以炫耀形成风气,通商城市文人、商贾及一般市民中也开始追逐此风。商人富绅购用洋货,主要是作为炫耀富有的奢侈品,文人们购买洋货,则大多是出于社交需要,作为馈赠、招待亲友的礼品。如在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1860年记往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淳可口”。可见,洋酒已成为上海文人雅聚的时尚饮品。王韬喜欢交游,他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如他返里应试去访友,即赠以玻璃杯、洋皂。他携友人访妓,也带着一卷洋布作为送给妓女的礼物,“馈以西洋退红布一端,(妓女)阿珍喜甚,即宝藏于箧”。在洋货还被视为奢侈品之时,购买这些日用洋货以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成为当时的时尚。

在传统生活中,由于有既定与传承的一整套等级礼制,人们需依自己的身份等级而衣食穿用,遵行既定的生活秩序。而一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物品消费,也相应的具有一定等级礼制寓意或色彩,有的甚至很严格细密,如服色舆制、住宅形制等。如若逾越不尊,则会受到社会的压力甚至惩戒。但是洋货这种新的外来物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其社会符号意涵则与传统物品有所不同。人们在洋货消费领域,虽然官员儒士或许有一些“华夷之辨”的“政治伦理”负面意识,但没有等级礼制的约束。人们购用洋货,不涉及礼制,可以不顾忌等级身份。因此,洋货消费为社会等级下方之人,在礼制之外打开了一片新的自由消费领域。作为奢侈品和高档品的奇巧洋货,其所附有的洋人势力、商业资源、机会能力等社会价值,在新兴商业领域代表着生存优势资源,因而首先是通商城市的买办、商人等富有者,竞相购买奇巧洋货,以为炫耀,形成洋货消费的炫耀性消费风气。他们也因此在新兴的洋货消费领域居于上端,在这方面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炫耀性消费在洋货初销时期,在洋货数量种类较少、售价较高而被视为奢侈品和高档品时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这一风气虽后来在奢侈品和高档品洋货消费领域继续存在,但随着洋货品类日多、售价日降,越来越多的洋货日益退去奢侈品光环,进入普通消费领域,炫耀性消费风气的效应也随之减弱。同时在此风气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追随这一风气,并带入一般洋货消费中而形成群体规模,遂日益扩展而成流行时尚性消费风气。

(二)流行时尚性消费风气

进入1870年代以后,洋货日渐流行,购买使用洋货的从原来买办、商人、富人扩展到通商城市市民,其他乡镇中上层社会,人群日益扩大,形成流行时尚性消费风气。所谓流行时尚消费,即在较短时间内,在较大规模的人群中对某种商品种类或式样等形成群起崇尚、竞相仿效、争趋购用的群体消费效应,时尚品往往是人们可普遍购用并有一定观赏性的物品。

1870—1880年代以后,洋货已由通商城市及沿海一带,流行到北方和内地广大地区,尤其是那些适用廉价的生活日用品,在广大内地城镇乡村也受到广泛欢迎。日用洋货被人们视为高、中档品,受到人们崇尚,在通商城市里日渐流行,购用洋货成为时尚,一些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在市民中形成流行之风。这种风气还日渐扩展到乡镇,人们皆以购用洋货为时尚,形成了洋货流行之风。90年代初有人回顾通商后洋货流行的情形道:“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呵见,到这时购用洋货以为时尚的流行风气已由通商城市而蔓延至内地。

比如像50年代还很少有中国人购用的钟表,到70年代以后,在通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如在上海一些烟馆、酒楼、妓馆等娱乐场所,墙上都挂着钟表。同时还流行怀表,来往于街头的士商往往衣服上挂一块怀表。人们既把它作为计时的工具,同时也作为一种时尚装饰。如一人记上海人以挂怀表为时尚:“时辰表挂于襟头,俗式也。”后来在上海妇女中还流行起女子专用的精致小型“金钱表”,有记道:“光绪中叶,妇女有以小表佩于衣衽间以为饰者,或金或银,而皆小如制钱,故呼日金钱表。”

这一时期通商城市人们以购用洋货为时尚,竞相仿效,流行成风。如1872年有人记述在街头看到时髦的上海人“撑洋伞于路上,挂时表于身旁”。有人记光绪中叶妇女时兴戴眼镜——“自光绪中叶以后,妇女之好修饰者,亦皆戴之以为美观矣”。又有记洋烟的流行:“光绪中叶,都会商埠盛行雪茄烟与卷烟,遂鲜有吸水烟者矣。”有人记上海的买办商贾、富家子弟中,流行购用怀表、墨镜、西洋香水、纸烟等,以为时尚。有人记这时期时髦的上海人流行打扮:“时新衣服剪纱罗,倾瓶香水浑身洒”,“一段洋烟插口斜,墨晶眼镜避尘沙”。90年代人们争用洋货为时尚的风气仍不稍减,《申报》刊文讽刺上海富家子弟喜用洋货而赶时髦趋时尚的风气道:“一衣服也,绸缎绫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一饮馔也,山珍海错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围棋、象戏亦足消闲,而独以打弹(指西式台球、保龄球——引者注)为娱乐。水烟、旱烟素所呼吸,而独以昔加(即雪茄——引者注)为新奇。甚且衣袜、眼镜、手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1880年代初,有描述天津租界洋式装饰的时髦打扮道:“原广东通商最早,得洋气在先,类多效泰西所为。尝以纸卷烟叶,衔于口吸食之。……更有洋人之侍僮马夫辈,率多短衫窄绔,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顾影自怜,唯恐不肖。”武汉也是华夷杂居的通商城市,市民穿戴洋式装饰之风也颇为盛行。有竹枝词咏人们流行洋式装饰和香水的情形道:“不男不女不华洋”,“花露满身过土挡,一塘臭水也生香。

这种追逐洋货时尚流行的风气起于通商城市,后渐延及内地乡镇。如湖南兴宁县光绪初年有记衣饰时尚变化过程,以往乡民皆穿用自家织的土布,但此时却以穿洋布为时尚,“哔叽、哆啰大呢,相习成风,而于妇人尤甚”。还有记北京市郊的顺义1900年后衣饰追求时尚化,争相穿用机织洋布情形道:“自庚子变法,效仿外洋,服布多用洋货或爱国布。”

时尚流行性消费风气,反映了商品市场流通更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大市场流通了解时尚流行风气,并购买跨地域的流行商品,通过大市场,人们有了范围更广的跨地域横向联系。人们通过市场与远方或另一个城市的陌生人群形成超越家族、亲缘、地域等封闭性小圈子的消费群体,他们之间虽互不相识,但却由于市场和流行时尚而形成横向的无形群体,形成共同的时尚追求、共同的偏好、共同的消费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审美观和生活情趣也因而趋近。这是对以往封闭、纵向、狭窄的社会人际关系圈子的突破,反映着市场经济下社会群体扩大,以及个人与社会开放关系的伸展。洋货跨地域的大市场流通,使消费者得以形成跨地域的社会性群体意识和群体关系,这是以往小市场封闭圈所不可能有的,而个人与社会的这种开放与自由关系,正是近代公民社会的生活基础。洋货成为时尚追逐品,代表着精致、奇巧、美观、时尚、享受、舒适,由这种大规模群体形成的时尚流行消费风气,意味着横向联系的社会群体对洋货所代表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人们形成对洋货所代表的新生活形态的向往心理,这就是大市场和由此形成的时尚流行风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的力量。同时,也由于与消费时尚远近、趋离关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成为一种新的划分社会群体的界线,如城里人与乡下人,“洋气”与“土气”等,其中具有新的社会意涵,形成了新的群体偏好与取向,成为动摇旧社会结构,形成多元而富有改良生机的新社会结构元素。

起于通商城市、后扩及广大内地城乡的流行时尚化消费方式,由于近代工商业品物美价廉,数量品种繁多及市场广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消费空间。近代社会互动增多,社会流动和社会交往加剧,使人们的相互影响及对社会性消费的需求增多。近代城市生活使消费时尚化,新的消费形式由中上社会引导,遍及市民各个阶层。如上海、天津等大商业城市市民流行的消费方式,成为新潮时髦、洋气洋味的流行时尚标志,在这些城市居民中兴起而造成的争奇斗艳、追赶时尚的消费方式和风气,被守旧人或外地人目为奢靡之风。传统以生活必需为限的节俭消费观念,在洋货市场及流行时尚消费的强力冲击下,日渐消减。这种超过生存必需的“剩余消费”,是生活日用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近代消费主义时代的开始。而这种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支柱的近代消费方式,使得城乡间和贫富阶层间形成了清晰的界线。这种消费方式的变化,给社会经济变动带来影响,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三)市场实用性消费风气

在清末洋货流行并日渐普及,许多低端小洋货成为广大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进入“必需消费”领域以后,人们购买消费这类日用洋货,已经不再注重其新奇、时尚、高档等外在性价值,而依据“经济实用”的准则作选择。在这种延续传统的消费准则下,对一般消费者来说,甚至是洋货还是土货、洋货还是国货等都已经不再重要,人们更看重的是其实用价值,及与同类商品的“性价比”。这是将洋货作为实用品的市场理性消费方式。市场理性选择方式,是大市场下、商品日益数量多、种类多、可比较、自由选择之下的市场理性消费方式,也是与近代化大生产和大市场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从“必需消费”领域适用“经济实用”原则这一意义上来说,这种“近代”的消费方式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的原则是相通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发生改变的是商品和市场,商品由稳定单一变为多样而多变,市场由封闭狭小而变为开放与大流通,人们的选择度更高,自由度更大,也更需了解大市场,作理性选择,这就是近代化市场经济下的消费方式。这正是洋货由流行到普及所带来的人们消费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洋货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人所要关心、比较、选择的日用必需品,就需要以市场理性态度,按经济实用原则,对洋货与土货作出比较与选择,通过比较而认识洋货性价比优于土货,洋货替代土货成为必然趋势。如时人所述:

自与各国通商以来,迄今不过七十余年,而洋货充斥各处,已有洪水滔天之势。盖吾国工业素不讲究,各种物品,皆粗劣不堪,既不适用,又不悦目,一旦光怪陆离之物杂陈市肆,国人任意选购,俨有抛弃本货沉溺洋货之势。大者佳者无论矣,甚至零星杂物,亦惟洋货是用。

一部分日用生活用品的洋货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既适于用,价格又低廉,符合人们“经济实用”的消费原则传统,人们自然乐于购买使用。如火柴的流行普及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取火工具是火石或称火镰,用铁片敲击出火星,引燃纸媒而取火,为各家皆备的日用品。火石虽经久耐用,但火石矿有限,因而需钱购买,用其取火时需要反复敲击,不易引燃。而西洋输入的机制火柴则以小小木棍,一头粘上少许硫磺,在药纸板上轻轻一擦,即燃起火苗,可直接引火点用,远比传统火镰轻巧方便,故人称之为“自来火,因来自西洋,故又俗称“洋火”。火柴成本低价钱便宜,所以颇受人们的欢迎,很快便广为人们使用,以其适用价廉的优势,销售不断推广,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日益取代旧火石而成为普及开来的日用品。1872年浙江宁波海关的一份商务报告说:“进口火柴在大部分城市已经侵夺了火石和铁片的地位,而且火柴的使用正在一年比一年更为普遍。”锯其所说,这时每盒火柴仅批售一文,价格确实是十分低廉,即使一般下层人也买得起,这样实用经济的东西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因而其输入量和销售量迅速增加。1880年的一份海关商务报告说:“中国输入的外国制造品中,任何东西都不及火柴这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如此迅速地增加的。”②在北方辽宁通商口岸牛庄1882年也有报告说:“火柴贸易情况很好,它已完全代替了原来的打火石和铁片的地位。”据统计,1870年代以后,各口岸火柴的进口量逐年增加,1867年进口量为8万罗,到1894年时已达662万罗。当时火柴包装是每一罗为144盒,660万罗总计约9·5亿盒,如按当时4亿人计算,则年均一人两盒多,足见这时火柴销售量之大。

火柴的流行与普及,是由于其物美价廉的优势,适应“经济实用”的消费原则,因而被中国人接受为日常生活的必需日用品,从而进入维持生存的“必需消费”领域,使洋货取代土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扎下了根。稍后有人述及上海开埠后数十年间,人们生活日用洋货取代土货的情形道:

优胜劣败,适者生存,而不适则归淘汰,此天演之公例也。不必征诸远,征诸四十年来沪上淘汰之种种事物可矣。试略举如下事,多不烦引也。如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本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有火柴而火石淘汰,有纸烟、雪茄而水烟、旱烟淘汰。

日用洋货就是凭借着其物美价廉的市场优势,适应中国人“经济实用”消费原则,在市场的作用下而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日用领域,取代了中国人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土制生活用品。

由日用洋货的普及,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消费”领域,人们延续“经济实用”的消费原则,以市场理性的自由选择,弃土取洋的过程,接受了大工业制品和大市场经济的消费制度。人们通过这种消费方式与市场相连接,通过了解市场,比较品类,理性选择,由机制品和大市场而联结为社会整体消费群体,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日益趋近并连为一体,从而有了对市场和产品的相同要求,产生了共同的消费愿望和经济要求,成为推动市场发展,进而推动工商业发展的民众基础和生活消费动力。

三、结语

通过考察晚清时期洋货在人们消费生活中从初销、流行到普及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应的消费风气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认识。

洋货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最早是以奢侈品而进入高端的“剩余消费”领域,从而避开了广大中国民众传统生活基础上形成的“自制自用”式维持生存的“必需消费”领域这一长久封闭坚固的消费壁垒,在中国人的生活消费领域打开了缺口。然后,洋货又以不断趋近中国人“经济实用”消费原则的市场优势而进入日常生活消费领域,直至普及到日用生活必需品的“必需消费”领域,从而使洋货所代表的工业机器制品,进入民众的生活日用当中,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扎下了根,形成了近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民众生活基础。

洋货以最初的“西洋奇货”外来奢侈品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引起过度消费,形成被国人视为有害道德的炫耀性消费风气。后随着人们在消费市场上逐渐接受洋货,群相趋从,新奇相尚,形成流行时尚性消费风气。直至洋货进入日常生活一般消费品领域,人们日益从市场理性态度,以传统“经济实用”原则而选择消费,不再计较洋货与土货之别,形成实用性消费风气。人们开始从市场统一的角度来衡量商品、选择商品,在关系到生活日用必需品的市场选择中,任何“华洋之别”的伦理批评和政治阻止都是软弱无力的。所以,在晚清随着洋货的逐渐流行,社会舆论中指责洋货为损害道德世风的“奇技淫巧”、指责购用洋货是“崇洋”和“洋奴”的声音日渐微弱,直至清末洋货普及之后,随着最保守的人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得不用洋货,这种声音遂告消失,并且被“提倡国货”——自己仿造洋货的上下交相呼吁所取代。市场的消费规则,贯穿传统与近代的日常生活的“经济实用”消费原则,引导民众通过与日常生活相连接的市场接受了近代工商业制度。市场的力量使人们统一了认识,无论新派旧派,从普遍趋同的日常消费生活中,统一了对近代工商业的认可,形成促使近代工商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社会内在动力。

人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洋货流行与普及,认识了洋货及其所代表的近代工商业和大市场的优势,体验到了近代工商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福祉,认识了近代工商业技术进步的趋势。人们在消费洋货的日常生活体验中,也亲身实践了大市场中自由比较、理性辨别和自主选择的自由意识。作为大市场的消费者和消费群体中的一员,个人开始以相对自由自主的姿态来选择生活,个人开始与开放的社会相连接,这是个人趋向近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活的进步,也是走向公民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洋货流行给晚清中国人的生活启蒙,也为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奠定了民众生活基础。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晚清社会生活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有情总被无情恼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