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体现
——以炉霍县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中地域特色体现为例

2014-09-03 10:56睿,周
四川建筑 2014年5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县城特色

周 睿,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条件与其历史文脉的综合,包括它的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水文地质条件、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

在城市建设中,自然、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等都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域特色是使某一地区、某一城市与众不同的重要因素,发掘地域特色,发展地域特色,城市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而不至于千城一面。

文章重点就其历史发展和人文建设展开做研究。小城镇空间结构的增长受无意识的自然生长发展及有意识的人为控制两者交替作用,这两者都具有地域性。通过对甘孜州炉霍县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与地域特色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到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体现。

1 炉霍县城现状概述

炉霍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东邻道孚县,西连甘孜县,南倚新龙县,北接色达县,东北与阿坝州的壤塘、金川两县交界。炉霍县幅员面积5 796.64 km2,现辖新都镇、泥巴乡、雅德乡等1个镇15个乡, 171个行政村,392个村民小组,全县有藏族、汉族、回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等多民族居住。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45 34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 376人,城镇化率为22 %。

县城驻地新都镇,城市中心功能分散,中心感不强。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主要在鲜水河以南,团结路以西,环城路以北的区域之内。其中团结路以东是一个城中村,尚未承担城市建设用地功能的作用,该片区主要是居民点居住用地,夹杂少量小工业作坊,建筑多为藏区特有“崩科”式,建筑体量较为庞大。滨水空间利用不足,藏北高原城市特色不明显,城市土地产出率不高,旧城保护与更新压力大。图1为炉霍县城综合现状。

图1 综合现状图

2 地域特色分析

2.1 炉霍霍尔文化

炉霍县地处远古民族迁徙古道要衢,以石棺为代表的远古文明遗存十分丰富,在川滇西部高原民族考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内仅上百座的巨大石棺遗址就有6处,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西岸台地均有零星分布,是名符其实的石棺王国。县城霍尔广场与周边博物馆、展览馆等集文化展示与公众公共生活为一体。

2.2 寿灵寺

寿灵寺是藏区历史上著名的“霍尔十三寺”之一,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寿灵寺及其周围民居已基本形成了规模,展现藏传佛教建筑风貌。从图2可以看出县城北侧寿灵寺附近的城市风貌别具特色。

图2 城北依山势分布的民居与寿灵寺

2.3 崩科建筑

崩科建筑是炉霍县主要的地域建筑类型,它造型整齐划一,外部红白色彩对比强烈、以“崩科”结构为主体。在藏语里,“崩”是“木头架起来”的意思,“科”是“房子”,“崩科”就是“木头架起来的房子”。一般多为两层,也有少数单层的。传统“崩科”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半圆木两头直接搭交,使四方墙体连成整体,在木墙体上挖洞作门窗;另一种是将房屋四角的圆木搭成灯笼架,然后在角柱上挖槽,再将半圆木两端插入柱槽内,层层横叠成墙。

炉霍县境内大量居住建筑都是“崩科”式,或者外观“崩科”的多层现代住宅。在炉霍、道孚一带,底层以上夯墙,以石砌墙,楼上全以木材组成“崩科”的楼房更为普遍。而有一种变平顶为盖上青瓦、琉璃瓦硬山顶,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汉建筑风格相结合式“崩科”,现在也为数不少。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游牧民从草原帐房随季节移动到定居的历史印证,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

炉霍县城位于雅砻江一级支流鲜水河源头,尼曲、达曲交汇处的的山原河谷区,地处达曲南岸,鲜水河西岸,地势南高北低,西柯河(即秋日河)由南往北穿城而过,周围山原起伏,开阔朝阳,沿河多为平坝,靠山多为坡地,地形环境丰富多样。炉霍本地的“崩科”建筑较甘孜、道孚都有很大不同。炉霍县的“崩科”建筑更具长远历史,更好更多的使用木材,屋顶有平屋顶和琉璃瓦硬山顶,在历史传承和发展上较周边地区更优。炉霍地处鲜水河地质断裂带,崩科建筑能有效防震。图3展示了炉霍县城区建设中的崩科民居。

图3 建设中的“崩科”居民

俯瞰炉霍县城,琉璃瓦的屋顶十分突出,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间熠熠夺目。就现状而言,炉霍打造“崩科城”具备一定基础(图4)。

图4 从寿灵寺俯瞰炉霍县城

3 地域特色的发扬

3.1 地域特色对空间结构影响梳理

炉霍县城空间结构经历了几个重要转变。炉霍县城初具雏形在1924年,炉霍知事建公署于官寨(章谷土司官寨,寿灵寺南,1816年、1923年两次经地震重建)东端。旧县城依山而建,仅有一小街,卵石铺砌,十分狭窄,长约300 m左右。沿小街一式平顶藏房,间有一楼一底,其余农商均傍山建舍。县城仅有小学1所,无工业、电力,照明均用酥油点灯或松脂照明。图5为炉霍县早年位置。

图5 炉霍县清末城区位置

1952年川藏公路复通,新县城遂沿路兴建,至1972年初县规模。1973年2月6日18时炉霍大震(7.9级),县城又毁。经30年辛勤经营,一座环境整洁优美、各类设施较齐全的新县城重现川藏线。

从炉霍县的城市空间演变来看,炉霍县是典型的依靠交通发展起来的城镇,G317国道、S303省道是县城对外交通联系主干道。城市主体从清末寿灵寺附近,逐步转移到国道、省道经过的地势更为平坦的山脚,形成如今的规模。城南是城市行政商业片区,县城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和居住片区,集中了城市大量的人口和活动。而寿灵寺附近的旧城功能逐渐回归至宗教文化及居住。

据百余年来有关文字资料记载,炉霍县从1811年至今已发生了6次6级以上强烈地震,县城历经灾难,多次被毁,炉霍人民从废墟上一次又一次的站立起来,用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县城北岸寿灵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1973年地震毁坏后迁至现址,新建寿灵寺于1983年动工复建,1988年竣工。现今的寿灵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汇集了康巴地区寺庙文化的精华。城区周边新建的一排排整齐、美观、又具有抗震功能的“崩科”式民居,同样显示了独特的抗震文化。现今的炉霍县城是一座科普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他的历史与现实就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好教材。炉霍县的发展历程就像雄鹰一样,展翅重飞。

从炉霍县历史、地理环境、文化影响,以寿灵寺为首的精神高地,沿秋水河两岸分布的崩科式居住用地及成片集中的行政商业区,炉霍县的城市主轴清晰可见,形成炉霍县城发展主体。

3.2 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体现

经过对地域特色、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梳理,并结合城市发展目标规模,最后形成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在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上都体现了炉霍县地域特色。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以旧城为行政商业主中心,以鲜河坝为城东新区(居住与工业为主),以城西为商贸物流中心,以霍尔广场为城北中心的康北旅游集散中心,沿河带状发展布局”,形成“南优、西延、北接、东拓”的发展思路与“一体两翼”的主体结构(图6)。

图6 炉霍县城建设战略图

在充分尊重地域特色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如下:在“一体两翼”的总体框架指引下,指引城市功能分区(图7)。

一体:指的是以城南行政商业中心为起点,沿秋日河滨水景观轴线延伸至鲜水河南侧康北旅游服务中心,北抵寿灵寺宗教文化旅游中心,该轴线形成了炉霍县城具有城市活力和鲜明特色的骨架主体。

左翼:指的是以康北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为主体的城市活力之翼。

右翼:指的是以中国藏区崩科城观光旅游区、城东新区、城东旅游商贸街区为主体的城市活力之翼。

4 结束语

地域特色研究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上。在进行总体规划编制时,工作量大。数据的分析、基础资料整理、人口预测等等都需要严密而科学的工作态度;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梳理不仅需要数据的支持,还需要综合文化、历史、地域特色。好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引导城市更优化的发展。炉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挖掘城市地域特色,梳理用地分布,将不利的占地面积大的居住建筑加以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区崩科城,发展旅游产业,最终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正是有效的发扬地域特色,切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值得推广。

图7 功能结构分析

[1]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 王强.小城镇规划特色探析——武连镇建设规划实践[J].规划师,2000,16(4)

[3] 贺先枣.与高原土地共生的康巴民居[J].重庆建筑,2005,(4)

[4] 曾华浩.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探析[J].防护林科技,2007,(6)

[5] 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1

[6] 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7] 梁德阔.小城镇空间结构变迁的形式和动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2)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县城特色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特色种植促增收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中医的特色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完美的特色党建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