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4-09-04 03:20同少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活菌片四联双歧

同少峰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观察

同少峰

目的 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的观察。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88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儿则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治疗, 在结束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情况, 并进行比较。结果 在结束治疗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值及其治疗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7%高于对照组的8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的黄疸,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茵栀黄颗粒;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疾病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一般出现在出生后1周之内。其可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一定期间内可自行消退, 对婴儿的影响较小, 而病理性黄疸就需要有效治疗。若是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对婴儿造成胆红素性脑病, 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遗症, 且有非常高的病死率。作者此次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来对新生儿的黄疸进行治疗, 效果非常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份本院收治的88例患有新生儿黄疸的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上患儿的诊断都是依据第7版《儿科学》[1]的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来进行的。而且将患有新生儿肝炎、败血病、甲状腺疾病、先天性的胆道闭锁或是肝、胆管肿瘤等疾病压迫胆管造成黄疸的患儿排除。以上患儿中男58例, 女30例。发病时间1.2~38 d, 平均发病时间16.8 d。以上患儿均为足月产, 出生体重为(3100±890)g。将以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儿无论是在胎龄还是疾病类型、性别、出生体重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具有可比性。而且两组患儿的家属对本次试验都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暂停母乳喂养,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包括光疗、酶诱导剂等)的基础之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进行口服治疗,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用温开水溶解0.5 g/次。茵栀黄颗粒温开水溶解口服1次/d。而对照组则给予常规的治疗, 并且依据病情适当做出治疗方案。在治疗结束之后, 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疗效标准(1)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1.5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 标准差( x-±s)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结束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值明显较对照组患儿的低, 而且总有效率观察组同样较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观察组患儿也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的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 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 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的升高, 而使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和眼睛巩膜变为黄色。这最直接原因就是由于新生儿的肠内没有细菌, 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为可排出的尿胆原, 而是与小肠内的其他成分分解成未结合的胆红素而被吸收, 从而出现症状表现。这种疾病不仅会使新生儿的外观发生改变, 最重要的是未结合性胆红素会通过新生儿尚未发育完全的血脑-屏障, 与新生儿的神经细胞结合, 导致血红素性脑病, 给患儿带来终身的痛苦, 也给家庭带来无尽的负担。早期正确诊断治疗这种疾病不仅可以使发黄的症状减轻, 而且可以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2]。常规的治疗手段有光疗、酶诱导剂等, 光疗主要原理是, 通过照射420~470波长的光, 使新生儿的体内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的无毒衍生物, 从而经尿液由身体排出, 以此来达到降低血胆红素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但没有副作用, 而且较为有效, 但是其作用缓慢, 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因此需要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 这对尽快治疗新生儿黄疸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作者此次试验所用的茵栀黄颗粒是中药提取物, 包括茵陈(可加快胆汁中胆红素与胆酸排泄, 起到退黄利湿的功效)、栀子(栀子中含有栀子苷, 其对胆汁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 从而达到清湿热的功效)、黄岑苷(是清热利胆的良药)和金银花(清热解毒)。四种药物相辅相成, 共同发挥利胆退黄的作用。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是由嗜酸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以及粪肠球菌组成的。目的就是使婴儿的肠道内形成菌群, 从而使之与结合性的胆红素被分解成尿胆原而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经过对药物的分析, 可以发现这两种药物从不同方面对新生儿黄疸进行了控制。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值明显较对照组患儿的低, 而且总有效率观察组同样较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观察组患儿也较对照组短, 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利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合并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 效果良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 胡亚美, 姜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37-444.

[2] 江兰兰.茵栀黄口服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医学信息, 2012, 25(4):74-75.

2014-04-02]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活菌片四联双歧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适怡)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思连康)在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法洛四联症的价值
亲和人体与非亲和人体双歧杆菌之间的生理特征差异
绿色四联新能源 缔造智能新家园
“四联工作法”走活老促会这盘棋
儿泻停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四联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分析
口服补液盐Ⅲ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效果观察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