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相互成全

2014-09-09 22:40傅国涌
江苏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出产秋雨农夫

傅国涌

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坏的教育则各有各的坏法。毫无疑问,民国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但它却是追求完美的教育。

爱因斯坦认为:“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这段话曾深深地触动了我。不是教育家而是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指向的不是政治,而是个人,是要让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从民国教育不到四十年的历史来看,它最大限度地追求着这个目标。

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以为,就在“成全”上。从南开中学、春晖中学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名校的校训、校歌、仪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成全”的理想追求。它们不求成功,但求成全;不问成败,只问是非;不问结果,只问耕耘。一个只问耕耘的人,自然会收获果实;而一个只问收获的人,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果实。所以,教育的重心其实不在“教”上,而在“育”上。“育”是什么?如果我们用它来做组词,可以组成“孕育”“哺育”“养育”“涵育”等。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总是围绕着生命,包涵着生命。

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它成全每一个人的人格,让每一个人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生长,如同一棵树的长成。相互成全是一个美好的、自然生长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成全学生,成全教师,也是学生、教师以及校长之间的相互成全。成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多向的。当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时,事实上,学生也在成全教师。相互成全,在中国文化当中是一个很缺乏的认知。考察民国时期的办学实践,他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口号,总是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圣经》中有一节经文:“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教师、校长就像农夫一样,要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但是不给春雨秋雨,它能出产吗?我们的教育就是春风化雨。我们要更多地给这个时代带去春雨春风,地里的粮食才会长得更结实、更饱满。

(作者系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

猜你喜欢
出产秋雨农夫
躺在树下的农夫
秋雨
农夫和蛇
遗失的斧头
秋雨
秋雨
我国本土纳米农药新剂型正式“出产”
农夫卖猫
教师节特别篇
方形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