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行知思想的道路上前行

2014-09-09 16:57张大冬
江苏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新安旅行团陶行知

张大冬

办学热情——陶行知与他的新安学校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委派他的三个学生李友梅(中共地下党员)、蓝九盛、吴仁辅到苏北淮安创办晓庄师范苏北特约实验学校——新安学校(即现在的淮安市新安小学),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当时新安学校的建制分小学、初中和幼稚园,是我国较早的幼、小、中相衔接的实验学校。办学宗旨是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培养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子女和孤儿,以及党的干部子女。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康健的体魄,生产的技能,艺术的兴趣,征服自然的本领,改造社会的精神”。开设的课程除国语、算术、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外,还有当时一般学校没有的“科学把戏课”(让学生进行一些科学实验)以及“国难教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是“根据生活教育之原则”由教师自己编写,以国语课为例,就是以陶行知编写的《老少通》为主要教材,并指导学生阅读少年儿童读物。学生每天写日记,间周写作文,定期出墙报、画刊,写得好的文章向少年儿童报刊投稿。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倡“手脑并用”,重视实践。学校有劳动基地,学生在校既读书又劳动,学砌墙、学种菜、饲养家禽、编蒲包、做粉笔。重视学生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力。当时的“基本学生”都能掌握作息时间,自己主持会议、管理图书、编辑板报、烧饭做菜、洗补衣服。师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引导学生自己教育和管理自己。

创新举措——给中国儿童一个新鲜的刺激

1930年春天,陶行知委派他的弟子汪达之到淮安开展工作并接替他做新安学校的校长。当时学校将当地农民、渔民、小商贩等穷苦人家的子女吸收为“基本学生”,学生与老师同吃同住,靠种地、养殖维持生活,改善学习条件。

为实践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在陶行知的精心指导下,汪达之将新安学校7名“基本学生”组成“新安儿童旅行团”赴上海等地修学旅行。临行前,陶行知对汪达之说:“我以学校名义,给黄警顽先生写了信去,一则要参观商务印书馆,二则也希望他为儿童幸福的缘故要给一点援助。天厨味精厂吴蕴初先生,我也去了信,要求参观他的工厂。因为吴先生是个贫寒力学出身,可以给孩子们一个鼓励的榜样。时事新报馆也去了信,一则他颇有言论界的地位,让孩子们去参观一下,认识认识。再则他们借此传个信号出去,给中国的被牢狱封锁着一般的儿童们以一个新鲜的刺激。”

1933年10月22日,新安儿童旅行团冒雨从淮安出发,经镇江至上海,开始了为期54天的修学旅行。到达上海后,小团员们深入工厂、码头,访问工人居住的棚户区,参观租界,凭吊“一·二八”战场,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到光华、大夏等大中学校进行演讲,走上街头销售进步书报。

新安儿童旅行团的活动获得空前的成功,轰动了整个大上海及江苏省教育界和新闻界。旅行团在上海活动期间,各大报纸、广播电台不断地报道,《时代画报》专门拍摄刊登了7名小团员的照片,称:“新安儿童旅行团,实为我国教育界之创闻!”上海的工商界、教育界热情邀请他们去参观、讲演,上海华德路小学给儿童旅行团的信中写道:“你们没有先生的指引和家长的领导,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事,对我们中国不知道增加多少光荣呢!”澄衷中学小学部在邀请旅行团去讲演的信中写道:“我们很佩服你们有这样伟大的志愿,伟大的冒险精神,所以很希望你们能到敝校来讲演一次,使我们认识从江北荒凉农村来的有毅力、有爱国心的小朋友们……”

陶行知称这次旅行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新鲜事”,并写诗赞誉:

“一群小光棍,点点有七根,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没有先生带,父母也不在,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此次旅行,为1935年新安学校成功组建“新安旅行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陶行知对新安儿童旅行团的小团员们,除了在物质上给予支持,更多是在精神上加以关爱,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让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感染、刺激全中国儿童,体现了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

奉献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已下心,愿为新安小学托钵化缘。”陶行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陶行知和新安小学师生一道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坚持在艰苦条件下支持新安办学。他还幽默地对汪达之说:“人家叫我老夫子,生活不如老妈子,同是为人带孩子,吃不饱来饿不死。”他真是为新安小学的发展越苦越高兴,越苦越上劲。

1930年,当他得知汪达之校长为了筹集学校办公经费,将自己唯一的一件大衣拿到当铺典当的遭遇,立即写信问候:“知道你们用一件大衣跑了三十里路当不得两元钱,又饿着肚子跑回学校,这件事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史写成悲壮的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的安慰而又是何等的敬佩你们啊……”并题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给予高度赞誉,其实这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无常,尤其是陶行知处在风口浪尖上,随时有被敌对势力追杀和迫害的危险。为了给母亲生活的保障,陶行知为母亲保了一份寿险。1933年陶行知的母亲去世,时值新安儿童旅行团在上海修学旅行。在陶行知的支持和指导下,汪达之校长正积极筹备,准备组织一个规模更大的“新安旅行团”旅行全国,急需一套电影机器和设备。陶行知毅然将老母亲的五百元人寿保险金全部交给汪达之,同时帮助学校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了一套放映机器。

担当意识——汪达之校长和他的“新安旅行团”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灾难深重。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下,东北沦亡,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驱除日寇,救我中华,成了四万万同胞的共同呼声。1935年10月10日,新安学校14名学生在汪达之校长的率领下,从淮安河下莲花街出发,肩负着人民的希望,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光荣诞生了。

在国民党统治区,新安旅行团以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宣传孙中山的遗嘱,动员民众共赴国难为宗旨,不辞艰辛,长途跋涉,在白色恐怖下不畏惧,在枪林弹雨中不贪生,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千百万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在革命根据地,他们动员和组织了18万少年儿童参加革命斗争。他们英勇支前,参加土改,随军转战,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长达17年的战斗岁月里,“新旅”途经全国22个省市区,行程五万余里,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少年儿童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新旅”的活动,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赞扬。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信给“新旅”全体团员:“新安旅行团的各位同志们,来信收到,极为感谢,祝你们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

新安旅行团由开始的14人,队伍逐渐壮大到六百多人,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军事、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他们有的成为著名作家、画家、歌唱家、舞蹈家、资深编导和演员,有的成为我国党、政、军的各级领导干部,有的在科技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原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同志在给“新旅”建团50周年的题词中所说:“新安旅行团的光荣历程永远是全国儿童的典范。”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新安旅行团陶行知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中国第一个民间旅行团
陶行知夜归
昨夜星辰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弧度制教学课例
容身之处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