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进行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2014-09-11 16:18梁艳霞
甘肃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生活性学具使用

梁艳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具;原则;趣味性;生活性;使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123—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巧用学具探求数学知识,寻找数学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学具的运用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 选择学具的原则

1.要有生活性。生活中一些学生熟悉的用具其实就是最好的学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来理解新知。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糖果、小木棍等摆一摆。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就是乘法”的结论。

2.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学具,并适时指导他们用学具动手操作,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认识物体”时,学生从家里带了乒乓球、魔方、牙膏盒、中药盒。我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认识了这些物体。

二、巧妙使用学具,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具的使用,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1.兼顾学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把教材中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画面,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点。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我让学生拿出7枝花,要求每3枝花插在一个花瓶里,问需要几个花瓶?学生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花,不知怎么办。这时我提问题:“剩下的这个1有什么特点?”这样,自然而然就引出了余数的概念。

2.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针对性地使用教具、学具。一般来说,推导抽象的公式、理解应用题以及辨析易混淆的内容等,都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使学生获得形象感知,帮助他们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教学“相遇问题”,学生们把常玩的四驱赛车拿来当学具,同桌演示同时相向行驶的运动情形。通过观察,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轻松掌握了解题方法。

3.操作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使人厌倦,产生懈怠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很长时间,尤其重复单一形式的活动时,更容易分散。”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学具时,要注重操作形式的多样化,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还能怎么做?”如,教学“比较大小”时,可以开展“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活动。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其理解并掌握了新知。

4.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并进行推理论证,最后通过语言表达论证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可见,充分地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动手操作的过程、结果以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必会促使思维能力的提升。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性学具使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