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引导幼儿看图讲述

2014-09-15 09:32王亚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组织幼儿

王亚平

摘 要:看图讲述是幼儿在观察、理解图片的基础上讲述画面内容的一种方法。图片直观,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内容一目了然,还有情节,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园开展的语言活动看图讲述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和讲述图片,能促使幼儿围绕一个中心,选用适当的词汇,组织句子,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注意说话有条理性,从而促使幼儿思维和口语的发展并使幼儿受到一定的教育。为此,笔者从六个方面做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看图;讲述;幼儿;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43-01

看图讲述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它是以图片作为凭借物的讲述活动,漂亮的画面,本身能给予幼儿形象的视觉刺激,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它能较好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水平。首先它能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水平。其次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思考和想象能力,而且看图讲述给予了幼儿运用已知词汇的机会,丰富有关的知识。学会了看图讲述,幼儿就等于学会了自己阅读。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看图讲述的活动,以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图片的选择。图片是看图讲述的教材,因此,必须选好图片。选择图片首先内容要有教育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知识,这样的图片才能引起幼儿的联想,引导幼儿讲述。其次是要考虑到通过观察和讲述图片,对孩子语言培养上能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如词汇上可以让幼儿运用哪些已掌握的词,新掌握哪些词,在表达方面可以有什么新要求。这样才能通过每次看图讲述,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图片要主题突出,情节一目了然,形象鲜明,背景不太复杂,没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尤其是主要人物要突出,形象要正确,色彩要鲜明,线条要清晰。还有多幅的图片,内容上要连贯,前一幅图,能为下一幅图在情节开展上,提供为幼儿联想的线索。

2、教师要分析研究图片。选好图片后,教师要认真对图片进行研究,分析图片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想象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对图片内容的讲述范围,以及讲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估计到幼儿在讲述图片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引导幼儿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如何突破难点等,对此教师都要事先有所考虑。

3、教幼儿看图。教师先要展示图片,以引起幼儿看图的兴趣,并使幼儿知道要看的是什么图片,应该怎么看,有什么要求等。图片可能是一幅,也可能是几幅。一幅图片可以一次摆放在幼儿面前,也可以先展示一部分(掩盖其余部分),逐步扩大,以便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有次序地观察和讲述。几幅图片就应有次序地逐幅展示,引导幼儿逐幅讲述。有时为了让幼儿了解内容概况,也可以在开始时就把图片全部出示,然后再逐幅讲述。在幼儿看图时,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教幼儿把观察到的东西用适当的词句表达出来,问题提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讲述质量,因此,教师应事先精心设计好提问,先问什么,再问什么,怎样问,都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首先要围绕图片的主题来提,而不要引导幼儿回答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而且,提问要具体、明确。对能力稍弱的幼儿要启发其讲出图片的角色、动态和主要情节,并用完整的语句简单地讲述人物的服装和主要对话;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可启发其说出图片表达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简单的心理活动及主要背景;对能力较强的幼儿不仅要启发其说出图片表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情节。还要求幼儿描述人物动态、表情、人物心理等,并要求幼儿经过思考、想象,丰富图片上没有画出来的发展了的情节;第二,教师应根据图片内容、情节的次序来确定提问和幼儿观察的顺序,一般是从整幅图片到局部画,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一个问题问完了,幼儿观察完了,再问下一个问题,再观察下一部分 ,一张图片讲完了,再讲下一张,不要打乱次序。第三,对幼儿的提问要富于启发性,以促使幼儿积极想象和思考。如果幼儿讲述发生困难,教师可作适当提示,这样可以为幼儿的思维提供线索,起到引路、搭桥的作用。

4、引导幼儿理解大意。仔细观察是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画面看清楚,才能有把握的去讲。不管是单幅,还是多幅,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环境、人物,细看人物的表情、动作,领会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分析和合理构想。这是幼儿思考部分。在这里,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析画面内容。一些描述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是什么表情?”等等,可以促进幼儿对画面的感性认识;而一些判断性的问题,如:“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则需要幼儿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要指出的是,教师的图片出示也要作为教师设计课的重点。一般看图讲述都是依据图片进行的,它是幼儿说话的根据,一些多幅的图,思维有较大的波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逐幅出示。如:“小兔回家”,就要首尾幅出示,通过设问:“小兔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呢?”,使幼儿产生悬念,对图片的观察会更仔细,对画面和情节产生更多的想象,开阔思路。而有些情节并无多大曲折的,则一次性就可展出,让幼儿有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逐幅仔细观察,如:“西瓜船”,有利与幼儿围绕一个中心“看到西瓜皮——做西瓜船——乘西瓜船”来讲述画面。而单幅的图可以先整体,再局部观察,也可遮住部分,放大部分等等。总之,根据幼儿的观察兴趣,运用各种方式出示图片,充分调动幼儿的讲述兴趣。

5、指导幼儿有重点地讲述,逻辑清晰。在幼儿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幼儿开始讲述。但幼儿的讲述往往思路较为混乱,急于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也常常会流水帐式讲述,重点不明确。这时教师的指导就能较好地体现作用。要对在集体面前讲述的孩子逐一点评,在肯定的同时,把存在的问题作纠正引导,对主次作详略说明并示范。在集体面前教师的示范会使每个孩子都受益,会让孩子在再次讲述和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尽量避免同类错误。在这里,教师的推想性问题,如:“是怎么想的?”、“会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等等,能使幼儿对画面外的内容进行有根据的猜想,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

猜你喜欢
组织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