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的英汉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认知

2014-09-18 07:23杨云侠
关键词:旅程语料隐喻

杨云侠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 223800)

基于语料的英汉政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认知

杨云侠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 223800)

隐喻与政治关系密切,在政治语篇中,隐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近五年来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异同,旨在加深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认知的理解,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政治语言的特色。

概念隐喻;政治语篇;对比分析

一、英汉政治语篇中的典型概念隐喻分析

通过对语料全面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英汉政治语篇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喻模式,下面笔者就几种较典型的隐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例子中下划线的部分是隐喻表达 (英文语料后面括号里的数字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的年份;中文语料后面括号里的数字是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年份)。

(一)旅程隐喻

旅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身体体验,莱考夫把旅程定义为 “某种长期而有目的的活动”,[6]即人们沿着一条路径向目的地出发的路程。在整个旅程中,人们要选择起点、终点、途径、方向、目的地,此外还可能会遇见旅途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等。根据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政治语篇中的旅程隐喻可以理解为某种长期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一般来说,“旅程”包含如下实体:“旅行者”、“路程”、“起点”和 “终点”,旅行者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使用固定的方式(如交通工具等)到达目的地。旅程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主要的隐喻表征方式有 “国家发展是旅程”、“共同的目标是终点”、“困难是障碍”和 “信念是向导”等。在英语语料中,频率较高的隐喻表达式有 “face”、“speed”、“goal”、“way”和“steps”等,而在汉语语料中,则是 “道路”、“目标”、“指导”、“推进”、“进一步”、“加快”等词。下面笔者将列举出最具典型的旅程隐喻表达式。

(1)I'm also issuing a new goal for America:Let's cut in half the energy wasted by our homes and businesses over the next 20 years.[7](2013)(下文所有英文例子均来自于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

(2)And that's why my administration will keep cutting red tape and speeding up new oil and gas permits.(2013)

(3)For 220 years,our leaders have fulfilled this duty.(2010)

(4)综合权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是必要的、适宜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8](2013年)(下文所有中文例子均来自于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5)——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

(6)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013年)

在中美国政治语篇中,国家领导人常常使用隐喻作为有力的认知工具,激起民众情感,引导大众的意识形态,获得民心,最终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例 (1)和例 (4)显示在旅途中,目标是努力的方向,为了少走弯路,早日顺利地达到目的地,在旅程开始之前确定目标是很重要的。例 (2)和例 (5)显示为了早一点到达旅途的目的地,旅客往往会采取某些措施或途径来提高旅程速度。在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大好背景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快国家的发展进程,早日实现最终目标。例 (3)和例 (6)显示在漫长而艰难的旅程途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向,旅行者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是,由于受到各自意识形态、价值观、政治制度等不同体验的影响,即使在相似的概念隐喻中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如美国选择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上帝的信念为指导,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和富强;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平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建筑隐喻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基于我们对具体事物的体验,这就允许我们可以通过运用部分经验来看待同一类属的具体实物。[9]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将许多无形的、抽象的东西概念化为有形的,具体的东西,如:建筑。建筑与人们的生活非常贴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建筑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这一有形概念来理解政治语篇中的一些抽象的事物,即 “建筑”隐喻。这种隐喻在中美政治语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这个隐喻中,根隐喻是 “发展一个国家好比构建一栋建筑”。[10]根据这一隐喻模式,话语接受者就会明白国家就像一栋建筑,国家的发展过程可类比为构建一栋建筑的过程。在英语语料中,使用频度较高的词汇是“build”、“building”、“rebuilding”、“construct”、“structure”;而在汉语语料中,“建设”、“基础”、“结构”等词汇被频繁使用。如:

(7)Those states with the best ideas to create jobs and lower energy bills by constructing more efficient buildings will receive federal support to help make that happen.(2013)

(8)Next,we can put Americans to work today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tomorrow.(2010)

(9)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13年)

(10)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2012年)

(11)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2012年)

例 (7)和例 (8)把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形的“buildings”、“constructing”投射到比较抽象的国家基础建设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极大鼓舞了美国民众为美国长远发展而努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现代化,例 (9)和例 (10)显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项容易的建筑工程,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如经济、精神文明、工业、教育,国防建设等等。但根据人类的经验,任何直立的事物都需要坚实的基础来支撑,否则,建筑就会随时倒塌,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坚实稳固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经济基础。此外为了保持国家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例 (11)显示有时候政府必须要对基础结构进行调整、修订和改善,使其不断优化,从而促进国家建设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家庭隐喻

通过对语料的仔细分析,笔者发现中美政治语篇中都大量使用了家庭隐喻,因为家庭是我们身体经验可以直接感知的,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国家是家庭”(THE NATION IS A FAMILY)是家庭隐喻中最基本的隐喻表达,[11]即 “家庭”的概念实体被映射至 “国家”的概念实体上,在这个隐喻模式中,国家就如一个大家庭,每个公民都是大家庭中的成员,政府则是大家庭的父母。

(12)Now,to grow our middle class,our citizens have to have access to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at today's jobs require.(2013)

(13)But I will not hesitate to create or enforce common-sense safeguards to protect the American people.(2011)

(14)我们坚信,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续共同努力奋斗,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2011年)

(15)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各国政府和人民一道,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09年)

(16)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2013年)

例 (12)和例 (13)显示在美国政治语篇中,奥巴马政府犹如大家庭的一位严父,起到维护公民利益和规范公民行为的作用。此外为了保护全体美国公民免受伤害,美国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以及打击外来恐怖袭击等。例 (14)至例 (16)显示在汉语政治语篇中,始源域 “家庭”中的 “子女”、“儿女”、“同胞”、“人民”与目标域中的 “公民”形成一种映射关系,既然祖国是个大家庭,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和人民的付出和努力,另外同胞作为家庭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需要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的紧密团结,任何想分裂中国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中国政府报告中频繁使用 “同胞”一词,时刻提醒着全体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统一,要与任何分裂分子如 “台独”分子作坚决的斗争。

(四)战争隐喻

经过仔细分析,笔者发现战争隐喻在中美政治语篇中也是很普遍的。战争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政治语篇中,政客们往往喜欢选用“战争”隐喻帮助民众理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常用的表达为 “社会的发展是一场战争”。

(17)For the first time in nine years,there are no Americans fighting in Iraq.(2012)

(18)We have gone from a bystander to a leader in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We're help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feed themselves,and continuing the fight against HIV/AIDS.(2010)

(19)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13年)

(20)我们将加强与各大国的战略对话,增进战略互信,拓展合作领域,推进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2012年)

自 “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一直被美国视为最大威胁之一。例 (17)显示为了保卫美国人的安全和自由,战争就变成了美国政府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使人们在隐喻形象所激起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领导人的政治观点,这在奥巴马政府发表的历届国情咨文中有明显体现;例 (18)显示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阻碍发展的负面现象,如 “气候变化”、“疾病”、“自然灾害”和 “经济落后”等,通过战争隐喻这些都可被概念化为 “敌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易于民众理解,树立信心。在汉语语料中,笔者发现 “战略”是战争隐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达,在战争中,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指导着战争的全局和策略,对战争的输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战略在国家的发展中也显得至关重要,如例 (19)和例 (20)所示,只有正确的 “战略”,中国才能打赢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场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有机体隐喻

人类作为世界上的高级动物,完全不同于其它有机体。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器官来感知和解读抽象的事物。国家的发展状况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常人很难理解。通过概念隐喻的运用,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如人类的身体结构和植物的生长过程等来描述国家的状况,这样便于人们对国家的发展状况有更多的具体了解。

(21)So,together,we have cleared away the rubble of crisis,and we can say with renewed confidence that the State of our Union is stronger.(2013)

(22)The new rules we passed restore what should be any financial system's core purpose(2012)

(2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2012年)

(24)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2012年)

例(21)和例(22)中的“stronger”和“restore”这些“有机体”隐喻的使用显示了奥巴马政府发展强大美国的决心,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例 (23)显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系统就如同人体的结构,在政治语篇中,“体”字不仅喻为整个国家的总体结构,而且也可喻为国家的某个特定部分的结构,例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只有每个部分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得到顺利快速的发展。例 (24)显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就如植物的生长过程,都会开花结果,在政治语篇中,植物的果实就好比在英明的中国政府引导下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六)圆圈隐喻和象棋隐喻

在中国,“圆”象征着幸运美好的事物,而象棋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受国人欢迎的游戏。将圆圈隐喻和象棋隐喻引用到政治语篇中,也是政客们常用的手段。

(25)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012年)

(26)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2013年)

(27)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2012年)

(28)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2013年)

例 (25)中的 “核心”和例 (26)中的 “党中央”是圆圈隐喻的典型表达,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领导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把全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例 (27)中的 “全局”和例 (28)中的“布局”是下象棋时常用的词语,在政治语篇中可以被映射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上,国家的整个发展就如象棋玩家制定的一个全局规划,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还要进行各方面的合理 “布局”,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采取合理的布局来保证整个国家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七)宗教隐喻

美国是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在美国历史上,宗教可谓是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数美国人都以 《圣经》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政客们为了使自己的政治观点更具说服力,大量地选用 《圣经》中的信条,所以,处于这样的宗教背景下,美国政治语篇中普遍使用“宗教”隐喻也就不足为怪了。

(29)The spirit that has sustained this nation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ives on in you,its people.(2010)

(30)Our government shouldn't make promises we cannot keep——but we must keep the promises we've already made.(2013)

例(29)中的“spirit”和例(30)中的“promises”都是宗教隐喻的典型表达,在美国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总统充分地利用大多数美国人信奉基督教的事实,将自己领导的美国政府做出的承诺概念化为上帝的承诺,从而获得广大民众的好感和支持。

二、综合分析和讨论

针对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所有概念隐喻,笔者没有进行一一列举,而是找出并分析了其中较为典型的隐喻类型,为了更清楚地比较概念隐喻投射在中美政治语篇中的具体分布,笔者将上述分析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归纳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美政治语篇中既有相似的概念隐喻,如: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战争隐喻和有机体隐喻,之所以存在着相似的隐喻,很大程度上与中美两国人民对客观世界的类似感知和体验有关,因为人类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思维都植根于人类基本的身体经验,而基本的经验应该是人类共有的。此外,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中美政治语篇中又存在着各自特有的概念隐喻,如:中国政治语篇中的象棋隐喻和圆圈隐喻,而宗教隐喻则是美国政治语篇中特有的。

表1 中美政府工作报告(2009~2013年)中的典型概念隐喻

从使用的频率上讲,中美政治语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和战争隐喻,这与当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些隐喻的频繁使用极大地鼓舞了民心,激发人众情感,有引导民众政治倾向的作用。[12]有机体隐喻在中国政治语篇中偏多,在美国政治语篇中偏少,这与中美两国民族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价值观、文化心理和联想方式是分不开的。

三、结语

概念隐喻是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政治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从认知角度对近五年来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作了较全面的对比研究,希望人们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现象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解读,也希望对今后有关英汉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进一步对比研究提供一点裨益,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中美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1]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11,25.

[2]Thompson,S.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C].Mio&Katz(eds).Metaphor: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Mahwah,N.J.:Erlbaum,1996:185,138-142.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3-32.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7-72.

[5]赵艳芳.语言的认知隐喻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9-74.

[6]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Ortony(eds.),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251.

[7]奥巴马.美国国情咨文演说(2009~2013年)[EB/OL].(2013-02-12)[2013-07-15].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

[8]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9~2013年).[EB/OL].(2013-03-05)[2013-07-15].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19.htm.

[9]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礼,2005:111-128.

[10]苏新华.中国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以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5):15-17.

[11]王维民,黄娅.从概念隐喻看政府的意识形态与执政理念——以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1)为例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3):41-45.

[12]孙厌舒.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用[J].聊城大学学报,2004(3):111-112.

(编辑:佘小宁)

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Study of Conceptuak Metaphors in Engkish and Chinese Pokiticak Discourse

YANG Yun-xi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uqian College,Suqian Jiangsu 223800,China)

Metaphor,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litical discourse.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government reports in recent five years so a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The results can offer some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 of metaphor in political discourse deeply,and also make learn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Conceptual metaphor;Political discourse;Contrastive analysis

H030

A

1671-816X(2014)02-0196-06

隐喻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论到从认知视角来诠释隐喻的现代隐喻理论。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1]实际上,隐喻是人们用一类具体的、熟知的事物去认知、理解另一类相对抽象的、未知的事物的范畴化过程。 “隐喻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1]即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活动。政治无处不在,人类社会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然而,“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在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2]便于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政治,概念隐喻常常被政治家们借用来构建他们的话语权,帮助达到说服、感染和激励民众的政治目的。因此,在政治语篇中,隐喻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语言学家Thompson(1996)在其论文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s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没有隐喻的政治就像无水之鱼》)中强调了隐喻的突出作用。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做了一些研究,如莱考夫的有关恐怖主义隐喻、战争隐喻及外交辞令中的隐喻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隐喻狂热”在我国逐渐兴起,如今也成为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3~5]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资源总站,以概念隐喻和政治语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出的数据是54篇。然后对这54篇文章仔细归类,发现针对不同国家的有关政治语篇的隐喻对比研究很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近五年来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为语料,并且均从官方网站下载,以确保语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重点探讨英汉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的异同。

2013-10-26

杨云侠 (1980-),女 (汉),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及英语教育方面的研究。

宿迁市社科应用研究规划课题项目(13SHC024)

猜你喜欢
旅程语料隐喻
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活的隐喻》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2016,无忧旅程再出发!
海参崴的旅程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