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不舒状态脉案举隅

2014-09-21 01:13刘呈祥,滕晶,齐向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医案

刘呈祥,滕晶,齐向华

摘要:郁闷不舒状态是一种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心理紊乱状态,它是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因素。脉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手段,脉象中蕴含的信息能够真实客观的从机体的形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整体评判。本文以郁闷不舒状态为靶点,根据脉象的变化对四则病案进行辨析。

关键词:郁闷不舒;脉诊;医案

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12-02

PulseDiagnosisSamplesofDepressionandDiscomfort

LIUCheng-xiang,TENGJing,QIXiang-hua

(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an250014,Shangdong)

【Abstract】Depressionanddiscomfortisapsychologicaldisorderedstatecausedbyemotionalfactors,whichcausemanydiseasesandkeepthemlong.Pulsediagnosisisanimportantdiagnosticmethod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ulseinformationcanbereceivedreallyandobjectivelyandjudgedphysicallyandpsychologically.Bytakingdepressionanddiscomfortasaobject,fourpulsediagnosiscaseswereanalyzedaccordingtothechangesofpatientspulse.

【Keywords】depressionanddiscomfort,pulsediagnosis,medicalrecord

“郁闷不舒状态”是人体的一种心理紊乱状态,是指患者自觉心情压抑不舒畅,不能痛快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状态。“郁”字又有“积”、“聚”、“滞”等意。《医经溯洄集》云:“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伤寒明理论·郁冒》也云:“郁为郁结而气不舒也”。“闷”本义为烦闷、愤懑。《说文解字》解释为“闷,懑也。”心理状态是人在特定时刻或时期内特定的心理信息内容保持暂时不变的状态,反映了机体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水平。“郁闷不舒状态”包含“郁积”、“郁怒”,“郁气”,“郁悒”等多种含义,它是一种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忧郁愤懑积聚于心,忧思烦冤纠结不解,而对其他事物处于迟钝和无兴趣的心理紊乱状态[1]。

中医学常将郁闷不舒状态归于症状或病因的范畴,而这种状态持续不缓解,往往成为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因素,故《古今医统》曰:“郁为七情不舒,遂成气结,既郁日久,变生多端”。古人认为郁闷不舒与外感、情志内伤等多种病因有关,但以情志之因最为多见,情志之中的思虑、恼怒和忧愁等皆可导致机体气机不畅,害扰神明则产生郁闷不舒状态,如《内经·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张氏医通》云:“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受病”。清代的唐大烈在《吴医汇讲》中言:“郁证之起,必有所因,盖郁致疾,不待外感六淫,而于情志更多”。

临床上许多躯体性疾病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患者长期的抑郁和烦闷,以此为靶点从心理层面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齐向华教授提出了“郁闷不舒状态”的概念,除躯体的表现外,更强调心理层面的病理过程。脉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手段,《灵枢·本神》认为:“心藏脉,脉舍神”,故脉既为血之府,而神亦舍于其中,脉象中蕴含的信息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机体的心理状态,能够从形体和心理两方面对患者进行整体评判[2]。笔者跟随齐向华教授学习期间,感悟颇多,特奉上四则郁闷不舒状态的病案,以飧读者。

1胃痛

宋某,男,53岁。因乏力,剑突下至脐上隐痛半月余于2013年5月21日初诊。现病史: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至脐上隐痛,乏力,未予治疗。现症见:乏力,剑突下至脐上隐痛,饭后易担心紧张,头昏沉不清,无头痛,视物不清,易烦躁,心率达100次/分时,自觉心悸,纳差,食欲不振,眠差,二便调。舌瘀红,脉弦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治法:行气解郁,祛痰散寒。处方:香附20g,苍术20g,白芍30g,当归15g,防风12g,荆芥15g,远志12g,桔梗12g,川芎15g,白术30g,乌药20g,生麻黄6g,甘草6g,枳壳15g,丹皮20g,沙参30g,佩兰3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13年6月6日二诊:病史同前,服药效佳,服药后上述症状已明显改善,现症见:周身乏力,头昏沉,视物模糊,纳眠可,二便调。舌瘀红,苔薄,脉弦涩沉。处方:香附20g,苍术20g,生蒲黄6g,川芎15g,丹皮20g,赤芍15g,茵陈12g,桔梗9g,乌药20g,枳壳12g,甘草6g,秦皮15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情志失调,抑郁恼怒,以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乏力、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人腹。”又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患者其初诊时“浮”、“弦”,为郁怒之脉象;“郁”动,表征患者有郁闷不舒的病史,故治疗上以行气解郁,祛痰散寒为治疗大法。二诊右三部脉“沉”为长期气郁,气机沉潜之象;气机阻滞,每搏气血运行距离变短且欠流畅,故脉涩,加用生蒲黄、赤芍、丹皮以活血化瘀。

2痹证endprint

田某,女,47岁。因双手双足肿胀疼痛10月余于2013年5月23日初诊。患者去年7月份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肿胀,麻木,8月份出现双手麻木肿胀,伴乏力。就诊于省立医院,效不显。现症见:双手麻木肿胀,双足跟部肿胀疼痛,颈后,双肩疼痛,纳眠可,小便调,稍有便秘。舌淡胖,脉弦紧涩。治法:行气散结,清热燥湿。处方:半夏9g,厚朴12g,茯神20g,苏叶15g,防风12g,远志12g,当归15g,白芍20g,香附20g,苍术20g,枳壳12g,红花9g,威灵仙20g,秦艽12g,黄柏12g,丹皮2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素问·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此患者六脉“弦”为血管壁张力增加,“紧”为桡动脉搏动扩张有限而迅速回敛,桡动脉壁与周围组织间界限清晰,二者皆为心理张力高的表现,表明患者情志不舒,处于对某些事的关注状态,始终不能释怀。患者过度关注自己身体状况,多思多虑,情志郁闷不得舒解,以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脉涩;肝木克脾,肝脾不和,脾的运化功能不及,水湿失运凝聚而成;内湿受困,又易招致外湿的入侵,内外之湿同气相求,痰湿瘀胶合羁留,痹阻血脉,筋骨关节失荣,而令痹症作矣。故治疗上以行气散结,清热燥湿为大法。

3郁证

张某,男,51岁。因头晕半年余于2013年5月31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精神差,喜卧,神志清,时有胸闷,遇事易心慌,情绪低落,曾于某医院治疗,服用抗抑郁药物,效不显,纳可,眠浅多梦,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厚,脉沉涩。治法:行气解郁,清热安神。处方:半夏9g,厚朴12g,茯神20g,苏叶15g,防风12g,远志12g,当归15g,白芍20g,秦艽20g,香附20g,苍术20g,黄柏12g,浙贝20g,丹皮20g,川楝子12g,郁金20g,茵陈12g,朱砂0.5g(冲服)。7剂,水煎服,日1剂。

按:《灵枢·本神》:“忧愁者,气闭塞而不通也”。患者因家庭原因长期担心,害怕,好忧伤,生闷气,以致气机闭塞不通,气机阻滞,日久化火,郁于内不得发,故脉象沉涩,《医学入门》曰:“郁脉皆沉,血芤气涩。”《举要》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病,在气郁,脉即见沉。”由于忧思郁结,气机阻滞,气机不能鼓动于外,则运动趋势倾向于内,故其脉位沉;肝气郁结,耗伤心血,心失所养,则胸闷心慌,应以行气解郁为主,并佐以清热安神之品方可奏效。

4月经先期

申某,女,22岁。因月经不调3年于2012年5月30日初诊。患者自述因情绪波动导致月经不调,月经提前,最长有1周,量少,色黑,伴腹痛,痛时偶伴呕吐。现症见:月经时腹痛,因恼怒生气后腹痛尤甚,偶伴呕吐,平素畏冷,手脚凉,腰酸痛,易感冒,纳可,二便调。舌瘀红,脉弦涩动。治法:行气解郁,活血温中。处方:乌药20g,香附20g,苍术30g,白芍30g,当归15g,地榆12g,枳壳12g,川芎12g,川楝子9g,荆芥12g,甘草6g,生蒲黄9g,五灵脂9g,生山楂9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左寸脉“弦”、“涩”、“动”表明患者具有肝郁不疏,生闷气的特点;平素性格倔强,好计较小事,不如己愿便恼怒生气;“涩”为气机郁滞,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流不畅;据脉所辨,反映出患者郁闷不舒,导致了气郁逆上,因循行于机体肝经通路的气血壅滞不畅,扰动冲任则月经先期;《灵枢·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全身,则畏冷、手脚凉;冲任失调,则腰酸痛、腹痛。故治疗上以行气解郁,活血温中为大法。

综上所述,上述四例患者虽然性别不同,年龄各异,但都由情志不遂、郁闷不舒导致气机逆乱而起病。《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故六气之著人乎,皆能郁而致病……总之,邪不解散,即谓之郁,此外感六气而成者也。今所辑者,七情之郁居多……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也”。由郁闷不舒状态导致的病证诸多,正如《古今医统》中所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气结,既郁日久,变生多端”,以中医的脉诊对病案进行解析,能够更好地对病证的病机进行分层把握,直接指导辨证论治,因此应当加以重视[3]。

参考文献:

[1]齐向华.失眠患者郁闷不舒状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449-451.

[2]滕晶.中医“郁闷不舒状态”概述及其脉象文献论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1787-1788.

[3]滕晶.古代医案中“郁闷不舒状态”的脉诊解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3):78-79.

(收稿日期:2014-02-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案
罕见型左指浅屈肌腱痛风石致手指屈曲挛缩畸形1例
浅谈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医案选择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例
类风湿关节炎并寰枢关节脱位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巴蜀中医药古籍医案数据挖掘系统构建及应用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失眠症古今医案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664例崩漏医案信息挖掘结果与传统知识比较研究
奇症医案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