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转专业原因及政策效果调查

2014-09-25 02:45吴建茜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动因影响因素政策

吴建茜

摘 要: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进行了明确规定,自2006年以来,全国高校相继出台转专业的相关文件。2013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本科生“百分之百自选专业”的政策,再次推起对高校转专业的热烈讨论。西南政法大学自2009年学校正式颁布了《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业、转学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以来,转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上涨。本文将以10~12级本科生转专业情况为例,探讨本校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本科学生转专业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更好地推动我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和发展。

关键词:转专业;政策;动因;影响因素

2013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资助项目

1 国内现状

1994年,学分制逐步在高校中实施,大学生转专业现象初见端倪。1997年天津师范大学修订的“学籍管理条例”中规定:学生入校后第二年可通过转入系的严格考核,转入新专业。2001年9月北京大学开办“元培计划实验班”,采用新的专业定义,允许学生在入校后自主选择专业。2002年复旦大学批准244名大学生转专业,由此打开了高校转专业之门。此后,我国的一些知名学府,如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允许新生入学后自己选择专业。目前,大学生转专业现象在高校已成为大学尝试创新办学的一种方式,为了探索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规范大学生转专业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潜能和专长,教育部颁布了21号令,即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的第三节《转专业与转学》第十八条规定了,“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这一新举措的颁布给各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改革制度。

在国外,转专业政策流行已久,许多著名高校都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选修课程。大学生转专业现象体现了当今大学管理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学习权和发展权,是一种教育实践的进步。但是,在我国,高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空间很小,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推广。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通识教育成为改革呼声中的焦点。近年来,中国许多高校都逐步放开学生转专业的门槛。2013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本科生“百分之百自选专业”的政策,在中国高校中开启了先河,使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2 我校目前政策

西政转专业现象较为普遍,自从09年学校正式颁布了《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转学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以来,每年都有大量学生积极转专业。据统计,2010级、2011级和2013级总共转专业450人,其中包括2011年开始招收的法学实验班转入学生200人。

在西政现行的转专业政策中,对转专业的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列举了五类可以转专业的情形。同时,根据《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转学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教务处每个学期都会制定《关于学生申请转专业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同时对转专业学生提出了条件限制。

目前的转专业政策较为简单,正式文件只有《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转学管理办法》,内容简略,无法为有转专业意向的同学提供完整的可参考信息。办法中规定了转专业必须由各接收学院组织考试,目前没有有效的考试形式和具体细则,在实际转专业中没有参考价值。

3 我校转专业现状

自2004级开始试行转专业政策,截止13级转专业数据,我校目前共有转专业学生380人。04级~07级只有个别学生在本学院内进行专业转换,自2009年学校正式颁布转专业办法以来,转专业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或者参加过转专业。

3.1 各专业间分析

被誉为法学“黄埔军校”的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作为王牌专业和强势学科,吸引了全国各地学子报考。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各类学科不断建设,已经转型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但由于自身法学资源丰富,人才辈出,历经多年积淀,只会是历久弥香。

在转专业学生中,法学一直都是同学们的首选,从10级以来,每年转入法学专业的学生占所有转专业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本身就是冲着西政的法学专业而来。在填报志愿时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进入法学专业,转专业对他们而言就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但是,据数据分析,近年来,除了学校王牌专业——法学,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转向金融、会计、审计等专业,转专业学生选择的学科范围不断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法学专业。

在所有转专业的同学中,法学依然是大多数人的主要选择,但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非法学中的会计、金融专业已经不断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尤其是11级的转专业选择中,法学与非法学各自所占比例已经接近50%。在我们的抽样调查中,许多被访谈同学表示,并不一定只看法学一个专业,学校的其他学科也各有特色。同时,有许多学生选择放弃转专业资格,坚持本专业,这其中虽然有各种因素作用,包括对自己本专业的热爱,学院宣传工作的积极开展,对转专业后的学习、生活的不适应等多个方面。但不难看出,非法学的转专业趋势正在逐步上升。

3.2 各学院间分析

对于我校五大法学院,每个学院转专业比例又有明显差别。其中,民商法学院和经济法学院是转专业中的热门选择,相对而言,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转入的学生较少。

通过数据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出,民商法学院(法1)和经济法学院(法2)是转入人数最多的学院。相比其他三个法学院——法学院有少数转入,行政法学院和国际法学院几乎没有学生转入。而民商法学院和经济法学院基本接收了每一年85%的转专业学生。

以管理学院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会计专业的发展势头强盛,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完善,不仅本专业的学生能够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学习,还逐渐吸引了其他专业的学生转入。同时,在学校辅修教育中,会计专业也是除了法学专业之外的最热门专业。

5 转专业带来的影响

转专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在对学校专业有了一定了解后进行再次选择的机会,这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基于就业等因素的多方面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的体现。然而,学生转专业的变化必然产生一定影响。

5.1 转专业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首先,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普遍适应情况良好,心态稳定。由于转专业是学生自己的主动行为,学习的新专业学生喜欢的,因而学习热情较高,转专业后的学习更有目标和激情,更有方向感。

其次,转专业学生新专业的学习因人而异,情况不太乐观。转专业同学转专业后成绩两级分化严重,大二转专业成功后,在缺少一年的基础课程的情况下,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补上两个学期的课程,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学习不适应,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多而杂的学习任务面前显得迷茫。

最后,转专业学生选课麻烦,信息不畅。与转专业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转专业后不仅要跟随新学院的同学上课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还要补上大一一年的课程,再加上公选课,选修课等,课程时间时有重叠,发生冲突。同时,转专业后时常收不到通知,对重要信息不知情。转专业同学未在短时间内融入新集体,信息得不到及时通知。被调查者中有多位转专业同学多次未收到换教室通知而感叹“上课不易”。

5.2 转专业对学校的影响

转专业在满足学生需求,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同时,也使学校内部发生一定变化,对学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造成专业发展,学院发展新的不平衡。

转专业政策本是大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体现。在此政策下,学生可以按自己兴趣更加自由的学习和提升自我,平衡学校各专业间的人才。但全面开放的转专业政策,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冷门专业越来越冷,热门专业越来越热。在西政,法学专业作为王牌专业,备受关注。法学院和非法学院在招生分数,生源和学院规模上就有差别,转专业后更多优秀学生流向了法学院,加剧了法学院与非法学院的不平衡。这样不利于学校平衡各学院,实现多学科齐发展。

2.造成学校资源的不平衡和浪费。

学校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如实验室,教学设施等都是按各学院人数进行分配的。转专业形成的学生人员流动有可能使原学院资源闲置造成浪费,而新学院资源不足,出现抢座位,“占座打架”等问题。转专业同学的宿舍调整也会使一些学院宿舍闲置,空床位多,而另一些学院出现宿舍不够住等问题。转专业可能造成的学院人数分配差异,“大院小院”的差异也可能是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学校教学管理不便。

学生转专业涉及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补休,补考,学分管理等。一些学校的日常管理没有随学生转专业而及时变更,一些同学转专业了但未换宿舍,造成转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混乱,学生“两头跑”等现象。一方面不利于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增加,成本增大。

6 结论和建议

首先,在新生进校时,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思想教育,补上职业规划教育课的同时,增进学生对所选专业的了解,避免盲目跟风转专业,同时明确发展方向。

其次,学校要加强各学院之间的自身建设和平衡发展,优化各学院的教学资源,平衡各学科发展,避免出现大家挤破脑袋进入热门学科,冷门学科无人问津。作为新型综合性大学,各学科共同发展才能更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西政作为传统政法大学,不仅要巩固传统法学的建设,更要支持和鼓励各类学科迎头赶上,共同进步,才能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各方面齐全的优秀人才。

最后,学校需积极探索除转专业外的多种措施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满足学生对多样专业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减少转专业学生人数,有效规避转专业政策的弊端。

参考文献

[1]王永.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2008(1):151-154.

[2]童腮军,范安平.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吻合程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

[3]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

[4]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式与高等教育结构高速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02-15.

[5]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猜你喜欢
动因影响因素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