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2014-09-25 02:45张峰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俱乐部课外体育课

张峰

1 前言

随着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理念日臻成熟,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于2002年下发了 [2002]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新纲要)。随即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对纲要进行研究,并先后结合本校特点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力改革,至今已试行了十年多。十年来各地高校改革后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教育部《纲要》的要求?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高校分别进行了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将各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今后进一步改革的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分别调查全国各地高校46所,调查地区达22个省区市,涉及我国211工程大学和普通高校及部分大规模民办大学。通过网络邮件问卷180份,收回答复145份。向各地高校邮寄问卷90份,收回40份。本地区高校直接访问体育部门领导,按调查指南提出问题,详细记录。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1)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得到广泛开发

《纲要》开始试行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在术科内容上过于狭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主要集中在三大球,田径,武术,艺术体操等项目上,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是主流,占绝大多数学时;而健身,娱乐,民族体育等教材仅占极少课时,甚至没有这些内容。可喜的是从2005年以后开始,被调查高校大部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调整了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从调查可看出:体育教育内容丰富了,各地开设了地域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如滑冰,划船,腰鼓等; 民族体育也得到开展如射努,爬竹竿,荡秋千,跳竹竿等;能利用各种条件开设丰富多采的健身项目。所涉及到的项目有:理论,田径 ,身体素质,篮球,排球,体操,足球,武术,游泳,艺术体操,健美操,健美,举重,游戏 ,羽毛球,网球,台球,高尔夫球,毽球,曲棍球,游泳,棒垒球、橄榄球,乒乓球,跆拳道,拳击,散打,擒拿,擒敌技术,军事体能400米通过障碍,太极拳,健美,健身气功, 滑冰,划船,腰鼓,爬竹竿,荡秋千,跳竹竿等。

(2)大力发展课外体育俱乐部

所有被调查学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以体育俱乐部代替课外活动组织形式这类俱乐部大多以课外体育活动出现,由于这种形式具有自愿性,主动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得到了各院校普遍采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俱乐部的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二是学生活动人数多,自觉参与意识强;三 是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培养了锻炼兴趣,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发展。但不足之处是:大多数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单一,过于集中,从解决课内外体育活动脱节的最佳办法看,在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中反映不明显,应研究改进。

(3)增加了体育课教学俱乐部

在所调查的高校中,东部沿海地区教改方式较多,教学形式也最多,如上海有些大学以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这类俱乐部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为辅导组织教学,其形式表现为:一是学生自由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由教师考勤和辅导;二是学生自主选课后组成教学班,教师按学年或学期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上课,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这样学生上课出勤率明显比传统式教学高,这种教学改革值得研究推广。

(4)促进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各地都有学校出现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现象,其做法是:课内俱乐部与课外俱乐部相结合,使高校体育教育具有教育整体性。每学期末,在网上公布每位任课教师的简历,教学俱乐部项目,以及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学生在网上进行选项,在教学上教师传授基本技术和方法,主要以辅导和学生自练为主。其考核办法是课内俱乐部教学占60%成绩,课外俱乐部考勤占40%成绩。这是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胆实践。

3.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场馆设备不完善

在调查中发现:运动场馆设备完全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的不足10%,有些高校至今还没有游泳池,在国家对高校进行评估时,许多高校的数据是有水分的,这在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是制约发展的直接因素。

(2)教学管理体制滞后

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过于集中,大部分高校还沿用过去的集中管理模式,许多教师在意识上不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健康第一教学模式,跟不上开放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俱乐部管理上多数高校都是体育部和专项俱乐部老师管理,只有少数高校由各俱乐部干事管理。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目前对课程管理是粗放型的,人工化的,只有少数大学正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3)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部分教师还局限在一专到底,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难于开发众多的课程资源,在调查的高校中,多数教师专业集中在三大球和田径及武术几个方面。

(4)教学改革部分流于形式

调查中发现:有许多高校在体育教育改革中赶时髦拘于形式,从课程设置看进行了大力改革,但教学模式一如既往,事实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体育课组织形式单一死板,违反了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俱乐部方面,也有许多学校的一些俱乐部实质上成了变相收费,成了创收形式了。

4 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4.1全面开发体育教育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安排,在学校运动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时间内的封闭系统。对体育课程的这种理解,限制了我们对身边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如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逐渐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式的课程观,把体育课程看作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时间限制的开放系统。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新的体育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的宗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健身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目前,除竞技体育外,社会上还有许多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娱乐体育、休闲体育、 民间和民族体育的内容,如各种时尚的健美操、健身舞、民族舞、街舞、软式排球、气排球、轮滑、短兵,通过障碍,攀岩(人工)、飞盘、射努等以及有特色的体育项目等,都可以被堂堂正正地引进体育课堂。

4.2 树立新的体育教育时间观念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体育课时间的安排不同于传统体育课形式。为了适应以“健康第一”的教学需要,在时间资源的调配上应当灵活机动。目前,有些学校的体育选项课、教学俱乐部等教学改革,就不但打破了原来的班级授课制,也打破了常规固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有时还要求我们打破一堂课的时间规定,有些内容的教学需要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当然,时间资源的灵活调配,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随便和无计划,任何时间上的调配都应当事先征得学校的同意,并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保证高等教育的完整性。

4.3 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

在推行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的高校,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这样学生上课出勤率明显比传统式教学高,这说明这种授课形式较受学生欢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使高校体育教育具有教育整体性和连续性,有机地把课内,课外,社会三课堂联系在一起,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终身体育的能力。因此,对这一改革产物积极实践,进一步完善,对下一阶段深入改革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奇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2]教育部教体艺[2002]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猜你喜欢
俱乐部课外体育课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