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014-10-09 13:19杨修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行业英语理论基础课程开发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行业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科学发展”该项工作需要妥善解决四大问题:一是及时厘清行业英语课程概念的涵义以“正其名”;二是全面审视行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缘由以“明其理”;三是深入研究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以“知其然”;四是务实探索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路径以“行其道”。四大问题构成“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完整逻辑序列,是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支撑和行动纲领。

关键词 高职教育;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32-06

收稿日期:2014-03-10

作者简介:杨修平(1979- ),男,湖北竹溪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访问学者。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职业教育视域下外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编号:FX201324

5),主持人:杨修平。

新世纪以来,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开展了以“提升能力、服务经济”为主题,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路径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课程变革运动中,与在高职院校占主体地位的专业技术课程相比,处于服务地位的高职英语课程在夹缝和边缘中艰难生存,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举步维艰,但也逆难而上、与时俱进,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编织着自己的一线“独特风景”,即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1][2]。这是一项跨越职业教育与外语教学两个工作领域、涉及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两方利益主体、关乎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双边利益需求的宏大工程和复杂实践,迫切需要科学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概念的界定

“行业英语”一词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Specific Purposes,ESP)相关。国外不同学者对专门用途英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韩礼德(Halliday)、麦金托什(McIntosh)和斯特雷文斯(Strevens)[3][4],哈钦生和沃特斯(Hutchinson & Waters)[5],罗宾逊(Robinson)[6]以及达德利·埃文斯和圣约翰(Dudley-Evans & St. John)[7]等专家的界定。虽然这些定义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其本质特征是一致的:ESP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常与某一特定学科或职业紧密相关,是为满足相关专业或职业需求而开设的具有很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英语技能提升课程;ESP是一种教学途径,关注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依据特定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技术;ESP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一方面,需要涵盖除语言知识外的大量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政策和文化导致其教学实施方案的多元化;ESP是一个特定的语言范围,其语法与常规英语一致,多数词汇也与常规英语重叠,因此,不是一种独立于英语之外的专门语言,而是现代英语在不同领域的功能变体[8]。

国外学术界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分类也有差异,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分法:罗宾逊(Robinson)[9]以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为参照,乔丹(Jordan)[10]以英语语言教学为基准,达德利·埃文斯和圣约翰(Dudley-Evans & St.John)[11]以职业领域为标准,都将ESP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和职业用途英语(EOP)两大类,三种划分标准都不同程度地强调ESP教学在不同阶段和领域的不同要求。三分法:哈钦生和沃特斯(Hutchinson & Waters)[12]参照学科类别将ESP分为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 ology,简称EST)、商贸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 omics,简称EBE)和社科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Science,简称ESS)三类;大卫·卡特(David Carter)[13]将ESP分为受限英语、学术和职业英语三类。虽然上述关于ESP多种分类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都包含EAP和EOP两个必选项,充分肯定两者是ESP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行业英语”一词是一个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紧密联系的特色“新概念”,是ESP教学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而催生的特色“新变体”。鉴于其职业教育特色,一般也可将其称作职业英语,对应译名可采用“Career English”。高职行业英语是介于普通用途英语或公共基础英语(EGP/GE)(先修课程)和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SP)(后续课程)之间的“行业泛化英语”[14],旨在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及职业结合的方式,力求用通俗的英语表述各专业领域中一般性的行业知识和各职业岗位一般化的行业用语,具有鲜明的行业导向性、相关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基本语用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含义

卡斯韦尔(H.Caswell)和坎贝尔(D.Campbell)(1935)在《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开发”一词,由于该词含义丰富,很快被教育界普遍采纳。对于术语的选择和界定,国内职业教育界和外语教育界有不同的看法,前者一般使用“课程开发”术语,后者倾向选择“课程设计”一词,本文重点不在于探讨其差异,而在把握其共核以便指导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实践,为行文一致,全文统一使用“课程开发”术语。

关于在课程开发的含义,石伟平、徐国庆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包括从课程文本的获得、实施直到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整个过程,必须解决开发什么(希望获得的产品)、由谁开发(开发的主体)和如何开发(开发的方法)三个基本问题[15]。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本质是对相关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条件等予以界定、选择、组织和评价,并通过教学实验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可行性研究,其实质是对课程结构的设计。陈坚林认为,课程本身至少包括目标、内容及其组织和学习活动,并总结了国外语言课程设计的三种主要模式,即手段目标模式(the means and ends model)、过程模式(the process model)和情景模式(the situational model)[17]。夏纪梅认为,课程是教学的必要程序,并将这一程序归纳为8个环节(制定计划、分析需求、设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设计课程、设计测试、设计评价),并重点介绍了外语课程设计的任务模式[18]。束定芳、庄智象[19]在比较Candlin(1984)、Nunan(1991)、Dubin & Olshtain(1986)关于课程设计的界定后,认为外语课程设计是对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计划并对其实施情况予以监督和干预的过程,补充介绍了Boydell(1970)关于外语培训课程设计的十大步骤(确定需求、查找真需求、分析工作、选择学员、确定目标、大纲设计、内容组织、实施策略、课程测试、反馈结果)。上述各方观点虽有差异,但都未跨越“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20]关于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科学化的普适性操作程序,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大环节,并都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实施环节的开发或设计。

三、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为增强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下文将从各方专家一致认同的关于课程开发的5个必备主要环节出发,逐一探索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相关理据。

(一)课程目标确定的理据

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是一项牵涉多领域、多主体、多需求的复杂工作,必须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以确定可行有效的开发目标。一方面,行业英语课程开发需要从校内的先修课程状况、学生需求和学校的相关支撑条件等出发,确定开展此项工作的程度和范围;另一方面,该课程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做准备的,需要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状况和行业企业的英语需求信息。校内和校外的数据收集过程一般也被称作“环境的内部透视和外部透视”[21]。

课程开发环境的透视方法。校内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有:评价已有的相关课程(利用评价表或问卷对课程现状和历届学生进行调查和追踪),学生职业兴趣调查(包括选择或自制测量工具、开展测试、获取专家协助、解释结果等环节),课程成本预算(改造已有课程的成本与新建课程成本比较),学校课程资源评估(含教师、资金、设备和实训基地等)。校外数据收集方法主要是:区域劳动力需求预测(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市场调查、行业访谈、政府资讯、产品调查等),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含在职人员和新就业人员),劳动力净需求计算及未来入学人数预测等。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基本要素。姜大源[22]认为,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知识体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体系和以经验知识为主的行动体系)、个性发展(个体年龄、已有经验和智力类型)是制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分别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基础和纽带,是社会结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是职业教育的社会性、知识性和人本性目标,分别承载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主导、支撑和核心作用。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本质就是在上述三者中寻求平衡并探索最佳结合点,发挥课程的社会、教学和育人功能。此外,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均与前文论及的需求分析直接相关。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外部要素。石伟平、徐国庆[23]认为,技术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模式、生产组织模式是影响职教课程目标的四大外部要素。这四大要素从技术手段、教学理念、实施路径和综合能力等层面为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目标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理据

制约课程内容取舍的是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而现代教育研究证实,不同智能类型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能较快较好地获取关于经验(怎么做)和策略(怎样做更好)的过程性知识,而对关于事实与概念(是什么)以及理解与原理(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相对排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依据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和培养模式,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24]。因此,对高职学生智能类型的准确定位,不仅有利于行业英语课程内容的取舍,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教师教学的决心。

职业院校开设普通文化课主要是出于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相结合)、职教与普教沟通的需要(文化课既为两者的沟通提供了衔接点,又为学生生涯的多元弹性发展提供了选择的可能)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基础),其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浅显性(注重过程性知识,淡化陈述性知识)、广泛性(知识面广,重视文化、社会、生涯和环境等内容的教育)和生活性(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表达方式实用化)原则[25][26]。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在定位上属于普通文化课,但更偏重为专业课服务的属性,这既是其内容选择的理据,也是其被设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课程内容组织的理据

1.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理论

姜大源将课程体系分为基于学科理论以学科架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和基于实践情境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前者注重传授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后者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他认为,知识只有在被序化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知识序化即确定知识组织的顺序和框架,其基本路径是“观察-思考-行动-认知-创造”。课程内容的序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构成说”,即知识内容依据学科体系的框架进行序化;二是“生成说”,即知识内容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进行序化。

徐国庆认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将学生顺利导入工作体系,工作体系结构应该成为课程内容序化的基本依据。具体序列是:首先分析工作结构,使课程内容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基本吻合;再按知识的内在逻辑编排系列知识;最后对于那些无论按工作体系还是按知识体系都无法排序的知识,则直接按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编排。三步法兼顾了工作体系和知识体系,对英语课程内容组织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2.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组织模式

目前运行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应用模式和建构模式两类。应用模式的哲学理论基础是“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和“实践是理论的应用”,技术和实践分别处于科学和理论的附属地位,该模式依据“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实践”顺序给课程排序,即由宽到窄、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的方式排列,最后构成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该模式易让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很适合把学生导向学科体系。建构模式的哲学基础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经验中积极建构的,工作知识与学术知识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意义只能在实践中被建构,顺序是从窄到宽、由具体到抽象、由应用到基础,最后形成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是一个可以向上无限延伸的开放系统,该模式切入点小而具体,极易引发学生兴趣。上述建构模式实际也是外语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主流教学法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

3.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模式

目前课程内容组织模式主要有学科课程(按学科体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解释和阐述)、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突出学生兴趣、不刻意规划课程内容)、核心课程(强调社会价值、社会问题即课程结构)、工作任务课程(根本目标是“应会”而不是“应知”、任务结构即课程结构、严格规划课程内容)、综合课程(在吸收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跨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模块课程(由模块组合而成,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等特征)[27][28]。对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内容组织而言,工作任务课程模式与任务型语言教学一脉相承,只是应用目标不同而已,综合课程和模块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四)课程教学实施的理据

1.“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观

“后方法时代”(The Post-Method Era)是以库玛拉法代夫鲁(B.Kumaravadivelu)[29]为代表的应用语言学家在研究英语教学发展史后针对以追求教学方法自身变革为目标的“方法时代”提出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新概念。“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观吸取了语言学、二语习得、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与以往的外语教学观相比更好地剖析了英语教学的本质:认为外语教学是多因素互动的结果,重视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策略的综合研究;不仅注意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学生素质与品格、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并赋予了已经存在且占主流地位的整体教学法、基于内容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新内容,使其在理论上更丰富、方法上更综合,以更好地发挥各种方法在教学中的比较优势[30]。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本质就是探索复杂环境下多种外语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途径,追求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

2.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该教学观的基本含义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坚持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的动手动脑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相关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这里的“行动”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和客观具体行动,即心智行动与动作行动的整合。该教学观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为方法,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自我主动建构为过程,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形成为评价标准。与基于知识结构的理论导向的学科体系相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由实践情境为主体的教学行动与职业行动整合的“行动体系”框架。以情境性原则为主、以科学性原则为辅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观与外语教学界广为流传的多种教学流派的理念均有相通之处,是以应用为目标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教学值得探索的教学观。

(五)课程效果评价的理据

评价是课程开发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检验课程需求、目标、教学实施和管理的手段,即检查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课程实施的进程和结果,评价应该与课程开发的其他环节同时设计。课程评价不是结果,而是为调整、完善、革新或优化课程而寻求支持和反馈的过程;课程评价至少具有判断课程价值(目标价值和结果价值)和为课程决策提供反馈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应用信息,对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以便为课程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决策。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评价系统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更紧密,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指导思想已从学术教育的知识理论标准转向产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目标和归宿是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其评价类型按课程系统的功能结构可分为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和对课程系统本身的评价,按评价性质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属性(在行业相关情境下学习英语、训练能力)决定了其课程评价需要对两种模式兼收并蓄、取其所长。

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是一种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观,职业教育的评价将逐步实现从功利性向人本性的转变。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在评价目标的取向上需要把握好“两对矛盾”:是关注形成性(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结果性)评价,是关注差异性(自我塑造特色)评价还是同一性(人为给定标准)评价。在评价模式选择上遵循“四个原则”:思维模式的完整性(把握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观察模式的连续性(重视起点与终点之间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运作模式的互动性(师生互动、民主参与的双边行动),理论模式的科学性(将教育的普遍规律与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相结合)。在实施操作层面上重视“六个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以考核动作或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测试认知水平的知识考试),仿真与现场结合(模拟环境中的考试+真实职业活动中的考试),结果与过程结合(重视结果的标准性考试+重视过程的诊断性考试),动态与静态结合(以测试知识深度为目的的考试+以测试知识应用为目的口试),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成绩单+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评价表),针对教育机构的考试与针对就业机构的考试结合(基于教育教学体系的传统学术考试+基于行动体系的现代职业考试)。上述关于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与现代外语教学评价倡导的诸多理念不谋而合,对突出语言应用目标的行业英语课程评价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四、结论

在当前国内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教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焦点不应再停留于“是否”开设行业英语的一般口舌之争,而应全面反思“为何”开设行业英语的充要学理之据,深入研究和务实探索“如何”开发行业英语的相关理论之基和有效实践之路。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新事物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不应将原因归为“设置行业英语课程”这一教学改革举措本身;行业英语改革的主要障碍是教师的行业英语能力和素养欠缺问题。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高职英语教师的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主要课题。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职业教育视域下外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编号:JGXM 201311,主持人:杨修平;2011年度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项目《机电行业英语》,编号:XQKC2 01115,主持人:杨修平)

参考文献:

[1]杨修平.国内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研究述评——基于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计量文献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2(4):78-82.

[2]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4):4-7.

[3]Halliday,M.,McIntosh,A. & Strevens,P. The 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Longman,1964.

[4]Strevens,P. New Ori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5][12]Hutchinson,T. and Waters,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9]Robinson,P.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Hemel Hempstead,UK:Prentice Hall,1991.

[7][11]Dudley-Evans,T. & St. John,M.Development in ESP: A Multi- disci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 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Jordan,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3]Carter,D.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1983(2):131-137.

[14]黄启发.对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课程开发诸因素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7-18.

[15][21][23][27]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6][22][2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8]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9]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0]Tyler,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 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49.

[2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5]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9]Kumaravadivelu,B. The Post- 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 egies for S/FLT [J].TESOL Quarterly,1994(28): 27-48.

[35]左焕琪. 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Concept Defini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Xiu-ping1,2

(1.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Quzhou Zhejiang 324000;

2.Research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 Adult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reer English”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has developed into a complicated project as well as a hot topic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t is vital importance to put forward four resolutions to maintain it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fining the term of “career English” in time,reflecting the motivation for the curriculum setting,study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pac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urse and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r i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eer Englis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basis

猜你喜欢
行业英语理论基础课程开发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行业英语的价值反思与解读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高职护理学生行业英语口语现状及教法初探
高职电脑艺术类行业英语与高职电脑艺术类行业英语与
基于为专业服务的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