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生就业软实力路径探析

2014-10-09 19:34孟祥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职生培养路径思政教育

摘 要 就业软实力是高职生就业中的软肋,作为高校教育内在有机部分的思政教育,理应承担起全面育人职能,通过高职思政教育理念创新、平台创新、内容更新、校企一体化师资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载体和开发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等路径,使高职生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 就业软实力;高职生;思政教育;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86-03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孟祥玲(1968-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新途径研究——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编号:10CGML15YBM),主持人:孟祥玲。

一、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一词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他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软实力”这一概念自诞生后,很快就超越了国际政治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衍生词汇,被用到各类竞争主体实力的描述之中。就本文而言,大学生就业“硬实力”是指可以通过具体的形式能够量化出来的专业能力,是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工作技能,包括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专业技能、专业证书等级、相关实践经验等,具有显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是指职业素养、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抗挫能力、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具有隐性、持续性特征,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

从上述概念可见,就业软实力蕴涵了思想、道德、心理、人文等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公共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校园文化和社团实践活动来实施。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在内的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软实力至关重要。

二、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现状

在招聘现场,可以发现不少企业在招聘条件一栏里,对应聘者个人素质软实力的要求高于对学历等硬实力的要求。企业最为看重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往往成为高职生就业中的“短板”。

(一)缺乏正确自我认知,心理抗压能力弱

部分高职毕业生缺少丰富工作经验但择业期望值却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食宿条件是否可心等作为择业标准,不愿承担艰苦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岗位去工作。许多90后大学生多数成长历程中以满足自我需要为主,缺乏挫折经历,内心没有强大的包容性,不敢面对困难。

(二)缺乏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不高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然而,部分90后高职毕业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爱突出自我,特立独行,不愿、不会与他人合作。同时,职业素养不高,具体表现为行为懒散,常迟到、早退,缺乏诚信,经常毁约,岗位忠诚度较低,缺乏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

(三)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协调表达力弱

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0000个成功人士的个案记录分析发现,智慧、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取决于成功的沟通交往能力[1]。高职生沟通表达协调能力普遍较弱,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水平都不理想,不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矛盾和问题,协调不好上下级间关系。

(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低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2]。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并不高,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麦可思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仅为1.5%。据笔者对温州高职毕业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23%的高职生认为自己缺乏“开拓创新能力”。

三、高职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意义

(一)优先获得就业岗位

企业为适应技术更新快、转型升级、扩大规模等需求,不仅渴望专业技能本领过硬的人才,更渴望人文素养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高职生在就业中凭借专业硬实力优先获得岗位,不再是竞争的唯一优势。企业开发运作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共同成就,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睐;企业面临技术、市场竞争、技术升级换代等压力,渴望得到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人才。可见,综合软实力较强才能优先获得就业岗位。

(二)提升职业发展空间

毕业生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要在长期从业过程中实现中长期职业价值目标,并能够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勤学上进、有价值追求、爱岗敬业、肯奉献、人际关系和谐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提升高职生就业软实力,才能提升其职业发展前景。

(三)满足企业人才稳定需求

企业持续发展需要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尤其是骨干人才队伍更需稳定,大量人才流失会加大企业人力培养成本和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当下多数高职毕业生跳槽司空见惯的现状,与企业对人才的稳定需求背道而驰。要扭转这种局面,唯有加强对高职生的爱岗敬业、感恩回报、踏实肯干、乐于奉献、远大抱负等软实力的教育与培养,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忠诚度、感恩心、敬业情,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稳定需求。

(四)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可量化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企业对该校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度是更重要检测指标。如果高职院校注重在校生的综合素质培育,输出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注重思想稳定、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职业理想的需求,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满意率一定会大幅提高。

四、高职生就业软实力提升路径

真正的高职教育应该是有设计、有策划、有目标、有理性地去实现职业化,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会做事、高技能的硬实力,还应具备会做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3]。

(一)更新教育观念,突出软实力地位

由于通常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靠可量化的专业等级过级率、就业率等指标,且以往企业招纳人才时偏重毕业生手中的各类证书,如此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软实力的培养。因此,要切实提升高职生就业软实力,必须扭转高职院校偏重学生硬实力的教育理念,从领导到教师全员全面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即重视专业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软实力。

(二)改善教育内容方式,增强人文内涵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有人性的人是各类教育的首要任务。第一,在思政教育内容中,使政治教育更有温情,不至人物传记品评,更易打动学生。第二,在思政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如关注到学生作为青年学生的时代性需求,作为社会一员的公民需求,作为准职业人的职业需求,既要关注学生的物质需求,也要关注其精神需求等。这样,学生走出校门不仅有技术、能生存,而且还是有爱心、会处事、懂生活,是个有幸福感的人。

(三)建设实践基地,培养职业素养

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教育实践基地等是学生实践课程、生产性实训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生产性实训中,安全操作仪器设备、尊重师傅员工、规范工作流程、发挥团队精神等,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在实训和实习中,高职生了解到企业的需求,看到自己的不足,体验到企业文化和职业感受,在他们返校后,就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提高和完善自我。

(四)打造项目载体,提高团队创新能力

高职生每年都要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每个竞赛团队只有互相配合、精诚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升了团队精神。在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实施、完成、结题、应用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创业就业准备了经验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职业素质与修养[EB/OL].[2006-12-11].http://bbs.eduol.cn/post_6_246303_0.html.

[2]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EB/OL].[2008-06-03].http://course.bua.edu.cn/homepage/infoSin gleArticle.do?articleId=10654.

[3]陈晓燕.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N].中国教育报,2011-01-18(3).

On Pathways of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Soft Abiliti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MENG Xiang-ling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Abstract Employment Soft power is the soft underbell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employment, a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it should take up the full functions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platform innovation, content updates,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building, bas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test carrier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processes such as education path, so that the soft power of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Key words employment soft pow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Pathways

猜你喜欢
高职生培养路径思政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