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北传统落子的传承与发展

2014-10-14 05:41姚远李昂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姚远 李昂

摘 要:河北传统落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是百姓认同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其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艺术價值。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河北传统落子的起源、传承、发展限制等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河北传统落子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创新性建议,以期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状态下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发展

一、前言

河北传统落子于2006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是百姓认同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过去近150年的发展中有其特殊的生存空间,如何更好地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状态下,让河北传统落子得到重生,在河北生根发芽,并传播到中国更多的地域,使其能够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与世界传统文化交流是新一代文化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整理21篇权威性的有关文献和相关学术论文,并对其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认真研究探讨,从而较系统地掌握了解河北落子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

2.访谈法

研究过程中实地访谈了6位相关专家和河北传统落子的老艺人,针对河北传统落子的起源和传承等问题进行交流,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以确保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真实性。

三、分析与讨论

1.河北传统落子的起源

“落子”发源于沧州地区,是冀中平原具有浓郁色彩的民间歌舞大秧歌的一个分支,是介于大秧歌和戏剧之间的一个歌舞剧种。据《沧县志》《南皮文化志》记载,落子起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l821),至今有二百余年历史。当时的沧州,贫困荒凉,是犯人发配的地方。历史上战乱屡起,匪患频仍,人民受尽兵匪之苦,被迫练武自卫,旧有“小梁口”之称。加之官府盘剥,豪绅压榨,土地所得又不能自给,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只得另谋生路,不得不利用各种表演技艺,以为谋生之计,“落子”便是其中之一。老辈人跑落子卖艺时,男的拿打狗棍,女的拿胯骨。

落子的最盛期是清末民初,它与南皮民间的小戏、吹歌、武术及其他民间花会活动共同发展并彼此互为影响。后来,随着“南皮落子”的影响不断扩大,周边县区村庄纷纷邀请落子艺人传授技艺,“南皮落子”便传播到了沧县、泊头、孟村、盐山等县市,并在传授中发展形成了沧州市境内很多县市跑落子的局面。

后来,由于牛胯骨难以寻找,就用两块硬木板代替,拿竹板和霸王鞭是后来的事了,这说明了落子的原始形态及道具的演变情况。南皮县杨庄子的梅派落子则早在1730年左右就有了活动,属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内容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等,来源于当时村民的生活,体现了人们辞旧迎新、期待丰收、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南皮落子已成为同等数量的男女青年表演的集体舞了,由“鞭”“板”“扇”三部分组成,男执霸王鞭,女绾“板”和“扇”。

2.河北传统落子的两个流派

河北传统落子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派是以南皮县杨八庄子的梅盛林老先生为代表的杨派落子。传说,约在1730年左右,杨派落子就开始了活动。那时只有四鞭表演,后改为四鞭、四扳的表演。1903年,传到第四代梅盛林簧人时,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为五鞭、三板、二扇。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每代艺人都对扬派落子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发展,使它日渐完美起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

另一派是以孟村回族自治县王帽圈村的于老先生为代表的帽派落子。约在1738年左右,帽派落子已经活跃在该村及周围的村庄了。那时只有武场伴奏,约在1808年传到王关祥等人时,加精了文场伴奏,唱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孟村回族自治县以回、汉族杂居为主,因此,帽派落子是由回、汉两族演员共同表演的。由于回、汉两族兄弟的共同努力,帽派落子才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另一派流传四方,至今不衰。沧州人民喜练武术,长期受武术熏陶,因此,在落子舞中有明显反映。落子舞中男性演员的基本动作主要来源于武术中的单刀式。

3.河北传统落子的限制与传承

(1)河北传统落子发展受到传承方式的限制

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落子的历代传承基本都是通过师传或家传来完成,同时传承人的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因此,对于如何系统性地继承与发展落子存在局限性。目前在河北省沧州市有一所小学作为落子的试点小学进行教授,但是继承的广度、宽度和创新仍然有限。在对当地6位历史传承人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主要传承人的文化程度都在小学或初中,这样的文化背景对于落子的整理、收集和创新有一定的制约性。以落子中武落子和文落子的以下武落子传承谱为例:

(2)河北传统落子发展受到现在生活和艺术发展的冲击

由于中国目前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进城务工,并成为城市市民的一部分,因此,落子和所有的其他以农民生活为基础的文化艺术一样都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弱势文化并不被充分重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不断进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学习当代先进的潮流文化艺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发展和职业途径,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目前强势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精英文化,一部分是大众文化。所谓精英文化,如芭蕾舞、歌剧、古典艺术展等等,大众文化如音乐剧,中国舞,西班牙的佛洛明哥,美国的踢踏舞,爱尔兰的大河之舞,歌星的演唱会、街舞等大众较容易接受的艺术类型。传统落子在其音乐上和舞步上都刻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地域制约,与这些当下强势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比很难具有可比性,使其较难被大城市的民众尤其是年轻民众所接受和传播。

4.河北传统落子发展的创新性建议

(1)河北传统落子的发展应立足河北

作为河北的特有传统文化,落子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传统展示的优势,因此落子的发展应该得到河北省市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扶持。应该在每个城市都选取几所中小学进行落子传承的培训,并定期举办落子的比赛与评比。河北省应该把落子为主的河北秧歌系列艺术作为本省的文化主题向全国在文化交流中推广,更多地让落子出现在各个文化节、艺术节中,作为主要的节目之一,让落子能够有更多“露面”的机会。

(2)河北传统落子应将师徒制度改为学校课程

落子和其他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传承都存在一个特点,就是都是以师徒关系来传承,拜师学艺已经成为这些文化传承的传统规矩,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规矩制约了落子的发展与继承。在当代的教学关系中只有相对简单的师生关系,因此,落子的传播也需要跟上时代潮流,可以在当地中小学中开设政府支持的传承班,也可以有落子的传人或优秀的表演者与中小学合作在校内或校外开设培训班,让传播的途径多元化和商业化,让市场的力量参与传播,而非简单的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传统关系。只有当一个弱势文化再次被大范围传播成为至少是本省的主流强势文化时,才有可能出现新的优秀流派,可能出现当代新的传承人,名派师徒间的传统传承方式才有可能恢复。

(3)河北传统落子应突出特色创新

文化艺术是随着历史、社会和老百姓的需求不断变化创新的,文化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落子的传承也必须走过这样一条道路。落子的发展需要与当代的舞蹈艺术和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有交流、互动与结合。落子的当今创新应该结合落子的传承人、当地文化部门主管、中国民族民间舞者、古典舞者的共同参与,在不抛弃传统动作和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将部分动作进行改良和创新,与当今百姓相对比较认可的舞蹈形式进行一定的结合。同时,在表演时音乐与灯光的选取也要在继承传统选段的基础上,能够有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新的音乐元素的融入。

(4)建立品牌故事,传递幸福与乡情

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流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新的强势的继承人和继承机制,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品牌设计制度和“公司制”运作。

传承人作为品牌故事的重要一部分,有起源的作用,省市的文化部门应该邀请品牌建设的相关专家与专业公司帮助落子撰写一套完整简约的品牌故事,使其历史性、文化性和当代性都能够得到体现,让接触的观众与百姓在了解其品牌故事时能够分享其平实的喜乐、幸福和故乡美好的情感特色,让观众在看到这一文化形式时无论是否是河北人,都会有思乡之情,都会有对平实生活、平安喜乐的向往和追求。

(5)增强与亚洲国家和地区传统文化的交流

目前亚洲传统文化得到保护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泊尔、中国台湾等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同样受到历史的迁徙,许多文化艺术受到了传承的挑战,在如何保存和继承传统文化上,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许多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河北省可以由政府牵头,也可以以高校牵头,与亚洲主要国家的大使馆文化处取得联系,与一些比较著名的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院校或机构展开互动,就如何与当今时代主流文化对接进行交流,取道取经,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根据当今的文化和艺术特色对落子进行不断的改良与基于传统的创新,让落子从百姓认识中的农民文化渐渐变成河北对外的特色文化名片。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河北传统落子起源于沧州地区,兴盛于清末民初,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改变,表演时所使用的器具也在不断地变化。

(2)河北传统落子主要分为杨派落子和帽派落子,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又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发展。

(3)河北传统落子传承和发展受到传承方式的限制和现在生活和艺术发展的冲击。

2.建议

(1)建议河北传统落子的发展与河北传统的文化相结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2)建议河北传统落子打破传统的传承方式,突出多元化和商业化。

(3)建议河北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发展河北传统落子的投入,打造品牌特色。

(4)建议增加与亚洲国家传统文化的交流,学习传承和发展经验。

河北传统落子作为我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需要更多的年青一代的參与,更多新思维、新创新的融入,我们相信在新老文化的共融中,河北落子一定能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找到其新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罗丽娜,刘华.沧州落子的调查与研究[J].前沿,2012(02).

[2]刘凯华,任志宏,罗丽娜.沧州地方舞蹈文化研究:以沧州落子为例[J].大舞台,2012(04).

[3]罗丽娜.“原生型”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的文化内涵解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1).

[4]罗丽娜.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艺术风格探究.四川戏剧,2013-06.

[5]吕婧.论河北武安落子.音乐探索,2006(S2).

[6]田丽萍.放飞思绪武动缤纷的舞姿:论河北沧州落子的想象空间.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