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传》随感

2014-10-14 19:22时红明
文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水浒传

内容摘要:《水浒传》这部小说,从头至尾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梁山英雄起义从酝酿、爆发到失败的全过程,其内容极为矛盾复杂。尤其小说结尾描写梁山英雄的纷纷遇害和被迫自缢,令人不忍卒读。这一悲剧结局表达了作者对奸臣恶吏的批判谴责,同时也暴露出所谓忠义思想的封建局限性,并在客观上构成了对“招安”道路的否定。

关键词:《水浒传》 结局 英雄悲歌

《水浒传》这部小说,从头至尾绘声绘色的描写了梁山起义从酝酿、爆发到失败的全过程,其内容极为矛盾复杂。从它的结构可分为两大段。前七十回是第一大段。主要抨击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残忍暴虐(主要是高俅、蔡京、童贯等高官以及镇关西、西门庆等恶霸,皇帝的过失则极力回避)和歌颂起义英雄的反抗行动。七十一回以后,写宋江带领梁山全体英雄接受招安、出征辽国、南征方腊,是另一大段。宋江被招安以后,梁山英雄们始终受奸臣排挤、打击和陷害,虽赖宿太尉从中保护、斡旋,最终在“剿贼”战争胜利后,宋江等幸存的梁山好汉未主动离职归隐的,均被奸臣害死。这样的悲剧结局,非常鲜明地指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忠臣与权奸矛盾的难以调和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欲报君为国的忠义之士的感情。

一.对“谗臣奸相”谴责与批判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其《第五才子书·序》中直言:“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则是乱自上作也。”可以说,官逼民反,奸逼民反,真正的忠臣义士在“水浒”,而权奸却在“中央”,把持朝政,为所欲为;以宿太尉、宋江等为代表的忠良之士与以高俅为代表的四大奸臣的斗争,是全书描写的一个重点;揭露赃官奸臣害国误民,从而劝谕皇帝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很明显也是全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小说处处反奸臣而不反皇帝,这说明这部书是建立在封建道统观基础之上的。这个观点与本文“弘扬忠良”的观点是一致的。

《水浒传》第一百回这段故事开始之前,作者告诉我们,宋江等一百零八人接受招安,经过征方腊之后,已经“十损七八”,到了 “朝觐”时只剩下27人。朝觐完毕,“各授名爵”。但燕清曾对卢俊义说:“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前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主人,你可寻思,临祸到头难走。”自己“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径不知投何处去了。”很显然,这些北破辽兵、南擒方腊的朝廷功臣,之所以一个一个“不愿”接受“恩赐”,“情愿自将官诰纳”,完全是为了躲避专权奸臣的谗害。对此,作者感慨万端,曾经情不自禁地哀叹说:“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 “果然,未及数月”,自认为“我不曾存半点异心,朝廷如何负我”的卢俊义,便被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大奸贼设下圈套,“赚来京师”,用下了水银的“御膳”害死。一贯坚守“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宋江,也被四大奸贼按照先卢俊义后宋江的“妙计”,用下了慢药的御酒毒害致死。面对卢俊义、宋江的惨遭毒害和吴用、花荣的被迫自缢,《水浒传》的作者义愤填膺,怒火难耐: “奸贼阴谋害忠良,共为谗语惑徽皇。潜将鸩毒安中膳,俊义何辜一命亡。” “受命为臣赐锦袍,南征北战有功劳。可怜忠义难容世,鸩酒奸谗竟莫逃。”这种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显然是呼应了《水浒传》责上反奸的开头,再一次点明和归结了全书批判、谴责奸臣恶吏这个创作主旨的。

二.李逵之死所暴露出的忠义局限

如上所述,卢俊义、宋江是直接死在谗臣贼相手里的。至于李逵,情况却有些不同。

李逵从第三十八回登场起,就一直活跃在作品之中,且始终保持其独特鲜明的性格。在后半部中,李逵鲁莽而又天真烂漫的性格,更加显得丰满起来。当他在荆门镇投宿,听刘太公说宋江强夺了他的女儿,回到山寨,便拔出板斧,砍倒了忠义堂前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又抢上堂来,径奔宋江道:“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须知李逵是最听宋江的话的,他不久前还说过“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他杀了罢”的话,但此时却要与他动真格的,说明在李逵心目中,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已超过哥们义气之上了。李逵是反对招安的,下半部关于招安与反招安的冲突中,李逵始终是反对派的代表。他凭自己的直觉感到招安没有出路,他对宋江道:“哥哥好没寻思!当初在梁山泊里,不受一个的气,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讨得招安了,却惹烦恼。放着弟兄们都在这里,再上梁山泊去,却不快活!”一语道出了问题的实质。但从小说的构思来看,写李逵之反对招安,不过是小说家的故添波澜,到最后还是让李逵在宋江所谓“忠义”的旗帜下接受了招安,并以自己的死来殉宋江的“义”。

《水浒传》第一百回文中写到,宋江察觉自己饮了药酒后,便“连夜使人往润州唤取李逵星夜到楚州,”说是 “别有商议”。其实早在当晚的接风酒内下了慢药,次日送别时才告诉李逵:“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李逵居然“垂泪”答道:“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对于李逵之死,无论如何说,他确确实实是直接死在“哥哥”宋江手里。就他本人而言却是为了“魂魄与仁兄同聚一处,以表忠义之心”。

在我们看来,《水浒传》中所宣扬的“忠义”,宋江、李逵等人身上的“忠义”思想,宋江这样“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明知无辜被害,不但心甘情愿,“我死不争”,还“恐怕”李逵再去造反上山,“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骗来赠之一死,确是地地道道的格调不高、危害甚大的封建主义的“忠义”观念。尽管《水浒传》作者对这些不值得肯定的 “忠义”之举,给予了不适当的颂扬,但是我们今天的读者却从中看到了《水浒传》 “忠义”思想的消极面,看到了封建的“忠义”观念对劳动人民和他们正义事业的危害,并进而感受到没有一个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全新思想作指导,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解放事业永远也不可能取得辉煌的战果和最后的胜利。endprint

三.一众英雄的悲剧收场,实是对“招安”的极大否定

近50年来,对《水浒传》的评论与研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招安”问题。“招安”是指统治者以和平手段处理武装反叛者的专用术语,是专制统治者对待民间武装反抗的政策,或者说是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另一种形态。《水浒传》中的“招安”是很令读者瞩目的故事,也是《水浒传》精彩篇章的终结,读到这里,仿佛是看《三国志通俗演义》读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或者《红楼梦》读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其实从传统审美习惯来看,国人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但宋代以后的通俗文艺作品中,大团圆倾向却十分明显。而《水浒传》却是刻意渲染了招安的悲剧结局。

《水浒传》第一百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写到:“有诗为证:百八英雄聚义间,东征西讨日无闲。甫能待得功成后,死别生离意没还。” “始为放火图财贼,终作投降受命人。千古英雄两坯土,暮云衰草倍伤神。”事实确乎如此。本来结尾就是一个令人寒心酸鼻的大悲剧,又兼作者在具体描写宋江等人之惨死时,不惜笔墨详叙宋江、李逵如何“垂泪”拜别,吴用、花荣如何得梦“悲伤”,“哭祭”宋江,如何忍痛抛下幼子娇妻,“以死避死”,如何大哭一场,双双自缢;还不时流露出极度的的惋惜与哀怨之情:“可怜河北玉麒麟,屈作水中冤抑鬼。”“可怜忠义难容世,鸩酒奸谗竟莫逃。”……这就更使这出悲剧具有一种“凄凉悲壮之至,令人不忍卒读”的悲剧气氛。当然,作者本意,原不过是要借“忠良”惨死作话头,来暴露“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的黑暗现实,鼓励人们奋起铲除那些罪大当诛但却依然逍遥法外的“谗臣贼相”。但它却无意中给了人们一个重要启示:招安归顺,是死路一条!

参考文献

[1]谭景舜.论金圣叹对《水浒传》结局的修改 [J].广东社会科学.1997(06

[2]孟隋.《水浒传》中的政治绝望? [J].杂文月刊(原创版).2008(10)

[3]时红明.明清《水浒》戏与小说《水浒传》[J].四川戏剧.2009(02)

[4]张同胜.《水浒传》主题思想辨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5]欧阳健.谈《水浒传》三种版本的结局处理[J].古典文学知识.1998(07)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小莫语录之“武松”篇
《三国演义》《水浒传》兄弟大不同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四大名著四句话
四大名著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