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和出路

2014-10-14 16:16尤运徐维维
文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文本解读

尤运+徐维维

内容摘要:现代新诗在中学教材中占的比例小、篇目选择视野狭窄,并且高考几乎不考新诗。教师的新诗课程意识淡薄,未能全面意识到新诗对学生的陶冶性情的功能,教师的新诗文本解读能力缺失,学生对新诗的忽视等各方面因素使得现代诗歌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文章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适当增加现代诗歌的篇目,教师树立新诗课程意识,鼓励学生品鉴诗歌几个方面着手,力求能改善诗歌教学的现状,以便现代诗歌审美价值的实现和陶冶学生性情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中学教材 课程意识 文本解读 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地位

据统计,现代诗歌在初中共有23篇,高中必修课里有9篇。现代诗歌在七年级上册所有课文里占的比例是20%,在七年级下册占的比例是10%。在九年级上册和下册的课文里都是占有16.67%的比例。在高中必修一里所占的比例为25%。

现代诗歌在整个初中课文里只占了4%左右,八年级一年的课文里,没有现代诗歌。在初中的现代诗歌里,有7首是选自外国诗歌。以上统计足以表明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微乎其微。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现代诗歌篇目数量上有所增多,突破了单一的政治主题,增加了一些关于理想、母爱、生活等内容的诗歌,注重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高考试题中几乎没有现代诗歌的席位,即使有诗歌鉴赏,也几乎被古典诗歌包揽,现代文阅读几乎是散文、小说或者戏剧,在作文要求里面还单独列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可见现代诗歌在考试中的地位微乎其微。现代诗歌被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仅心理上轻视现代诗歌,还在教学和学习的实践中忽视现代诗歌。既然高考不考现代诗歌,学生自然不会投入多少精力去学习,这样不断地循环,现代诗歌就像被打入了冷宫一样,要想得到师生的重视和青睐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二.现代新诗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1.教师在教授新诗时,通过肢解式的分析破坏了学生的新诗整体性的美感的把握,不能能给学生审美的体验,也无法使学生体会到现代新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意蕴美。因为教师自身解读新诗的能力有限,所以出现了教授新诗时味如嚼蜡,索然无味的情形。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不知道如何把握一些新诗的主旨,不知道如何品读新诗的陌生化的语言,更不知道如何讲赏新诗所具有的独特意境。总结起来就是在教授新诗时面临着不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部分教师将教授古典诗歌的方法搬用到教授现代新诗上面,结果却收效甚微。因为新诗和古诗在语言、形式、观念和创作背景、意象构成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新诗注重意象的使用,重视个人的主观情感和自我意识,主旨多元而复杂。虽然有些新诗的意象来自古诗,但新诗中意象所表现的已不完全是古典诗歌中模式化、固定化的内涵。

2.选入教材的现代诗歌主题单一,虽然内容上有所拓展,但是选入的诗歌未能展现现代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并且中外诗歌比例失调。部分反应时代主旋律的诗歌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但是一些运用现代手法具有个性化的现代诗篇却很凤毛麟角。这种狭窄的选诗视野造成现代诗歌在教材中比重较小,不利于中学生接触优秀的新诗。

3.新诗教学内容缺失,目前新诗教学主要停留在写作背景、诗人简介和主题思想层面。由于高考不考新诗,教师对新诗特点,新诗教学特点研究较少。新诗教学内容缺失,原因是教师的新诗课程意识淡薄。新诗课程意识就是要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有清晰地认识,具体就是教师要对国家期望学生通过新诗教学能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和新诗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面学生具体要“教什么”的认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的选文——语文课文之中。新诗的教学内容蕴含在新诗文本之中。

4.高考作文回避新诗的问题。诗歌除外,似乎高考与新诗没有什么关系。在阅读方面,高考阅读题里很少出现新诗阅读。一旦高考题里出现的新诗选入教材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诗歌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1]然而新诗陶冶学生性情的功能发挥得不够,学生对新诗产生隔膜。新诗又以语言的陌生化,意象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等特征拉开了读者与作品、作者间的距离。

综合以上原因,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不重视诗歌。教师自身不重视诗歌板块的教学,学生亦不愿在诗歌学习和诗歌阅读上多花心思。这样的一个连锁反应,使得新诗在中学教学的舞台上越来越没有底气。新诗教学成为难点,“少年情怀总是诗”,原本最契合中学生年纪的诗歌却显得黯淡。

三.现代新诗教学对策指引

1.教师自身扩大新诗阅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解读一首诗,是一个理解、接受、认同的过程。教师在教授新诗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读懂为前提,否则就都成了“空中楼阁”。教师的文本解读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效度,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造成了新诗教学方法的机械化,教学内容的泛化,解读的浅层化、随意化。教师应该加强对现代诗歌文本的重视,重新审视现代诗歌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对语言的品味感知能力,从美学的高度去把握现代诗歌,感知、品味现代诗歌的美。文本解读就是要从语言着手,反复细致地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语言所体现的音乐美、感受语言的张力,体会语言的矛盾统一,透过语言的转折处,把握诗歌情感的波澜,聚焦诗歌语言的留白处,发挥想象,体悟言外之意,细读诗歌的意象,发掘诗歌的意蕴。

2.相关部门适当增加新诗在教材选文中的比例

目前的教材,散文,包括某些实用文体的比重比较大。现在的问题是新诗比重较小,不能反映新诗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新诗是反映现代人思维、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那种健康的,体现心灵美、语言美、形式美等多方面美的诗对学生的心灵启迪、熏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因此在教材选文中适当增加新诗的比例,选诗要体现时代水平和诗歌的成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避免再以单一的主题为主,加强新诗陶冶学生性情的功能。endprint

3.教师树立新诗课程意识,生成新诗教学内容

不能因为高考几乎不考新诗,教师就不去认真思考新诗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新诗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新诗的课程目标。语文课文是我们教和学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教材时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教材的讲解者,更不能是教材的宣读者。

当然,新课程所提倡的“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而是在立足教材,在把握教材选文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创生以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从教学内容的构成看,解决新诗教学困境的出路在于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4.教师鼓励学生品读新诗,拉近与新诗的距离

教师应该组织名诗欣赏,诗歌沙龙等有趣味的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对诗歌兴趣,使学生与诗歌近距离接触,对新诗能够有所正确的认识,不再有所隔膜。品诗也就是对诗歌进行鉴赏。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主体向客体靠拢,建立心理联接后,主体获得一整套适合自己且有针对性的心理图式的过程。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又要不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对新诗进行合理的解读,不可随意肢解或曲解。解读新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拉近读者、作品、作者之间距离的过程。正如叶圣陶所说的:“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之中,获得了真实的审美体验,自然而然就会对新诗产生兴趣。

新课改要求下,现代诗歌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即使高考不考现代诗歌,我们也应该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和学习。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诗歌素养,把让学生喜欢上现代诗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我们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李节.当前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敬思教授[J]语文建设,2008(06).

(作者介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文本解读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