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教学法浅谈

2014-10-14 17:03王晓红
新学术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重音文意古诗文

王晓红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核心、是关键、是学习的立足点。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水平的“催化剂”。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

一自读时能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例如《马说 》中的食,一食或尽粟一石中读shi,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读si 又如“间”在《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如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注意停顿,疏通语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如果读错停顿,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三、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读准字音,疏通语句,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让学生在诵读时,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这真正体现了“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更能起共鸣”。

指导中首先要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升降,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是读平缓,而“落灯花”上升调读出诗人的着急失落和无奈,

再次,注意节奏快慢。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4节节奏最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轻快的读出诗人欣喜归心似箭的愉快心境。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激发其想象。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教读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欣赏“两山排闼送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有一双“推开门的手”,然后想像这双手并不是常人的手,而是“推开两座山的手”这种景像多么诱人,有一种神奇色彩, 同时两座山又平常如一位亲人满怀热情推开门送来一片青翠山色。这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①

读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 教师或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引导学生想像这样一幅塞外奇特壮丽画面:黄昏的大漠,风已渐弱,苍茫的天地下,那峰火台燃起一缕狼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天边只有蜿蜒的黄河横贯其中,杳无尽头 ,远处的落日 悬挂在天空是那样的空旷寂寞。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 《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重音文意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参考答案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