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让我懂得教育

2014-10-16 16:37郭姜燕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情趣儿童文学心灵

郭姜燕

最初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仅仅出于一种对文学的爱好。渐渐地,在寻找创作素材、进行文学构思的过程中,我把目光真正投向了身边的儿童,在审视与研究中,我发现了儿童文学创作对于我从事教育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文学创作赋予我儿童情趣

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是对儿童世界的肯定和张扬,儿童情趣会让儿童文学更加生动多彩,也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标志之一。经过调查,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儿童会不喜欢《淘气包艾米尔》中的艾米尔和《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因为他们都是有情趣的儿童。儿童情趣无国界,世界各国的儿童们渴望过有趣的生活的想法是相通的。试想,一个严肃古板的教师和一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师,谁更受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呢?结论不言而喻。

成年的儿童文学作家虽然已经不可能成为儿童,但必须是葆有儿童心性的成熟的“儿童”。创作儿童文学,让我感受到学生的童趣,也让我拥有了儿童情趣。

为了创作,我需要广泛地阅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遇到好的作品会反复研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帮助我拭擦自己的眼睛和灵魂,让我把“学生”看成真正的“儿童”。我放下身段与儿童在一起,聊天、游戏、学习,见到了他们的另一面,那些天真可爱与顽皮,激发出我骨子里的孩子气,让我回忆起已经远去很久的童年,那些幼稚的日子里的那些老师、那些同学、那些学习的时光。“能够写出优秀的儿童书籍,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和自己了解孩子,而是因为能够回到过去,了解从前的那个孩子即自己本人。”(德国作家凯斯特纳语)推己及人,我转换视角,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他们,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分数与排名,而是立体的人,活着的儿童,童趣展露,教育生活便立刻展现出它调皮而快乐的微笑。

为了寻找我作品中的主人公,我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忽视和怠慢的儿童,细细观察着他们的言行,体察他们的内心。“培养一个儿童作家需要很多很多条件:需要有一颗天惠的、博爱的、温和的、安祥的和孩提般天真无邪的心灵;需要有高深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和洞察事物的敏锐目光……不言而喻,热爱儿童,深刻了解各年龄段儿童的需要、特点和差异,也是一些极为重要的条件。”(别林斯基语)一个被普遍嫌弃的差生男孩小马,我见他手上生着冻疮,用胶布裹着,溢出了脓血,却还在努力写字。我带着他去医务室,揭去胶布,上了药,裹上创口贴,一路上的闲聊中得知他母亲在经营着小吃店,父亲不务正业,没有人照顾他。我尝试着联系他父母,母亲向我诉苦,父亲避而不见,效果近乎于无。于是我跟他偷偷约定,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我会是他强有力的后盾。此后一段时间,我协助他完成家庭作业中的语文、英语等背诵任务,为他考砸了的试卷签字,他得到表扬时我奖励他零食。我把他变成了作品《明日复明日》中的主人公,文字中的“他”因家庭问题成为一个差生,遇到一个有趣的老师,懂他,爱他。创作过程中,我努力让文字传达出温暖的关怀,我自己也体会到一种生命的跃动,感受到一种付出的快乐。平日的生活中,我就像作品中自己期待的那个好老师一样,像小马的朋友一样亲近着他、呵护着他,而小马也一如我期待的那样,变得乐观向上了。

儿童文学创作帮助我走近儿童心灵

儿童文学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世界,不了解儿童的心灵,自然写不出吸引儿童的文字。丹麦的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根据勃兰兑斯的说法,儿童文学就是研究儿童的灵魂,是一种儿童心理学。

很多人认为,儿童文学是幼稚的小儿科,是儿童专属的读物。可以说,儿童文学是被成人(包括教育工作者)轻视的文学,我觉得这是由于他们对儿童文化和儿童内心世界缺乏了解的缘故。如果说儿童文学是小儿科,那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小儿科,就像医院里的儿科那样重要。

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以“昆虫”来比喻儿童,他说,我们见过昆虫的生活吧。在空中飞舞,在地上爬行,在树叶上歇息……与此持相同观点的中国作家陈伯吹也说过:“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我还不算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但我开始了跟儿童站在一起的旅程,为了写出儿童喜欢看的作品,力争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这样做了之后,我发现我与儿童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缩短,与儿童的心灵贴得近了,更加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所知所想。记得一个特别自卑孤僻的小女孩有一次忽然凑到我身边说,她会变魔术。换作以前,我会忽略掉她的这句话。但我听懂了她的内心,她需要的仅仅是我对她的关注,于是停下了笔,饶有兴趣地看她给我变了一个很“幼稚”的魔术,我称赞了她,她很激动,告诉我她是从表哥那里学的,还说以后要学更多的魔术给我变。后来,我发现她看我的目光变得勇敢多了,话也多了起来。

儿童文学创作让我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儿童文学既是教材中很重要的资源,也是儿童课外阅读的主要来源。我问过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收入课本中的儿童文学篇目几乎没有喜爱的。究其原因,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已经被教师“异化”,成为了识字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工具,加上教师的反复“咀嚼”和对儿童的强行“植入”,其失去了本来的文学味道。“儿童文学却只是文学,它的根本目的只是给儿童带来体验生活、超越现实、达到愿望世界的心灵愉悦和满足,其余所得皆为副产品。如果将儿童文学规定为教育儿童的工具,必然要将儿童文学功利化,因为没有不被功利化的工具。被功利化的儿童文学最容易沦为学校教育……的传声筒……

人在成熟的同时,痛苦欢乐都被磨钝,敏感也随之萎褪,对儿童的感觉也会变得麻痹。阅读并创作儿童文学,让我的感受力加强,想象力得到锻炼,心灵逐渐柔软与复苏,对儿童的了解比原先更透彻,对比过去的很多教育教学方式,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满足教育的功利欲望,打着教育的旗号在伤害儿童,扼杀儿童文学。现在的课堂上,我时刻记住儿童的主人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的阅读感受,让文学阅读具有他们自己的“私人气息”,努力让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并驾齐驱。因为自己成功创作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我指导学生写作时能够“春风化雨”,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们分享,不再拘泥于习作范文,而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写作主体,鼓励他们写出个性,发掘出他们自身的灵性。

我为生活中的弱势儿童创作出不少作品,那些身体有残缺的、性格有缺陷的、父母离异的孩子们更需要阳光的滋润。在创作中,我在感情得到释放的同时也会陷入沉思和反省,教育生活中那些与我擦肩而过的我没能好好对待好好珍惜的弱势孩子,我把对他们的愧疚转化成柔情投入到现在的学生身上。跟孩子们在一起时,我少了责备和训斥,多了倾听与帮助;少了对分数的过度关注,多了对问题本身的探索解决;少了抱怨与不满,多了知足与幸福。儿童文学涵养了我,让我对教育充满了期待与信心,并把文学的气息与幸福的味道与孩子们分享。

几十万字作品的发表给我带来欣慰,但我更惊喜于儿童文学的创作把我变成一个更懂教育、更受孩子喜欢的教师。与孩子们徜徉在儿童文学的长河中,还能为他们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这么想想,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情趣儿童文学心灵
爱情趣数字
刊首语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情趣
唤醒心灵
给生活点小情趣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