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读100本好书

2014-10-16 07:05张素贞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数量中学生课文

张素贞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严重弊端,确实切中要害。几十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寻找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改革举措层出不穷,教学理念铺天盖地,教学实验此起彼伏,不可谓不热闹,不可谓不努力,可目前语文教学仍然不景气,“少慢差费”仍然是目前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面对“少慢差费”的严重弊端,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要走 “多快好省”之路。“多快好省”之路就是要增加教材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选择好的教材,省掉“不必要”的教学环节,整个教学以学生阅读为主,就是要6年读100本好书。

一、“多”——语文教学要突破教材数量的限制,增加教材的容量

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的研究表明,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是在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之后,才“奔涌而出”的。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不是仅凭一本教材,在一个封闭的教室中,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几十篇文章所能根本奏效的。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1周岁左右仅能说最简单的“爸、妈”等字词,2周岁左右时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了。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呢?因为口语的学习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而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的语言“例子”。以平均每天听100句话计算,每句10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即36.5万字,两年即73万字!也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用两年时间用耳“读”了五六部长篇小说。“听话数十万,说话自然成”,这是奇迹也是自然。

韩军的研究是有道理的,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要先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引起一定质的变化。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认为,“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劳动。为了把一个字用得恰当,就需要用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千百年传统语文教育,一直不自觉地走以数量巨大取胜之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事实证明,广收博采,多多益善,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

而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恰恰就是“数量太少”的问题。教材数量太少,再好的教法也难以求得较高的质量。

吕叔湘曾对中国与外国的几种语文教材进行过对比,他说,中国的语文课本恐怕是世界上分量最轻的本子。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认为:“目前中学生每学期阅读课文30篇左右,作文五六次,我认为太少了,要大大增加。”

学语言,需要接触“天文级数量”的语言“例子”。一个中学生学语文,究竟需要接触多少本文学书籍才算达到“天文级数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10000本?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1000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300首诗歌?教育部《大纲》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100本。我们认为中学生6年读100本书是个适当的数量标准。

6年读100本书,平均每三个星期读1本书,能完成吗?

二、“快”——语文教学要加快教学的速度,提高效率

现在的教师,20字的《登鹳雀楼》在小学二年级竟“深、细、透”讲35分钟,热热闹闹一节课,数数诗歌字数只有20个;千把字的一篇白话文,竟讲三四个课时。中学6年所教的课文加起来又有多少呢?才36万字(一学期学一本教材3万字,中学6年12学期12本教材,共36万字)。漫漫6年(加小学12年),学生跟教师咬文嚼字学书面语,到头来竟读了区区36万字,竟不如婴幼儿两年学口语所“听”字数73万字的一半。以这样的效率学习书面语言,语文水平怎能过关?一本《三国演义》是73万字,学生6年读了不到半本《三国演义》。以6年读了不到半本《三国演义》的速度读书,一个人一生又能读多少本文学书籍呢?

目前的语文教学效率实在太低,急需提高。一本现行教材教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但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的语文教师韩兴娥却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本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开始时她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然后就是一节课教2~4篇课文,基本上3个星期就教一本书。小学四年级就把小学阶段的教材全部教完了,五、六年级时教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道德经》等书籍。她教的四年级学生考六年级的试卷,考试成绩很好。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语文的效率也很高,一学期的教材他用30多个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时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的学生平均高7.8分。

“3个星期就教一本书”,“一学期的教材用30多个课时就讲完了”——这个速度是一般语文教师教学速度的10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教学效果也很好。有了这样的效率,中学6年读100本书的任务完全可以完成。

三、“好”——语文教学要多选有价值的书

古人云:“开卷有益。”学习语文需要多读书,而且是多多益善,但并不是说读书时可以不加选择地滥读,如果不加选择地滥读,那“开卷”就未必有益;如果阅读一些涉及凶杀、色情、赌博、邪教等方面的书,不但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能还会带来危害。所以中学生读书时必须认真地加以选择,要选择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书,要选择有利于自己语文综合水平提高的书,要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书。其实,前面我们提到的教育部《大纲》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00本,就是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endprint

6年读100本好书,平均每3个星期读1本,是个怎样的读法呢?

四、“省”——语文教学要省掉各种不必要的活动,整个教学要以学生阅读为主

以前的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粮食》,讲的是在朝鲜前线作战的志愿军为了抢救一批粮食而牺牲了的故事。这篇文章写得很生动,有一个学生新课本一拿到手就翻看了,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很感动,流下了眼泪。后来上课,教师讲到那一课,就分析开了:这一课时代背景怎么样,作者生平怎么样,段落大意怎么样,中心思想怎么样……分析来,分析去,分析个没完没了。前面提到的那个学生说,老师分析完了,他却无动于衷,眼泪流不出来。这种分析用吕叔湘的话说,就是有些作品不分析还感动人,一分析倒不行了。这叫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一件艺术作品很美,很打动人,你把它拆散以后,就不美了,就不打动人了。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有些分析确实是多余的,不但没有好处,而且很有害处。

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是不是教师不懂得这个道理?其实教师对一篇字数不长的文章花很长时间去“分析”是有一定的苦衷的。对于其中的原因,叶圣陶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以前语文念的是古文,学生拿到这古文是看不懂的,老师就怎么讲呢?就是念一句,翻译一句。一句古文,在苏州学校里头,老师把它翻译成苏州话;在南京,老师就把它翻译成南京话,那学生就懂了。老师的任务就是做一个翻译员,就是尽翻译的责任。后来呢?不念古文了,念白话文,念白话文就失业了,没事可做了,失业以后就改行,他就不当翻译员了,当起了分析员。吕叔湘认为叶圣陶的这话是有点道理的,他说:“老师不是特别喜欢当分析员,他这样做是有点不得已,因为不要他当翻译嘛。这就是俗语讲的猢狲丢了棒,没得玩儿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不要分析,也不是分析完全没有用处。学生对于某些地方不一定能领会,那就要稍微说说,点一点,学生懂了就好。篇幅短的课文一节课可以学完几篇,长的也有一两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这样,一本教材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可以学完,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呢?追根溯源,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分析过多”的问题,还是因为语文教材的数量太少,篇目太少的缘故,这种“过多的分析”本来就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往往还有害处,是完全可以省掉的。

韩兴娥上语文课就特能省。她上课时不需要把课文一篇一篇地讲,而是让学生把教材当读物来读。特别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她的话少之又少,几乎听不到组织教学的语言,即便讲三言五语,也是直奔教学主题,没有一句虚套话,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魏书生上语文课也特能省,他教语文时不批作业,不改作文。

在教学中,只有省掉了各种不必要的情景设置、目标展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达标检测等活动,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阅读为主,这样教学的速度才会加快,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中学6年读100本好书的任务才会完成,有了量的达标,才会有质的飞跃——语文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量中学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背课文的小偷
统一数量再比较
背课文
头发的数量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