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引领下的技工语文课堂构建初探

2014-10-16 15:27姚为民
职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堂构建动态生成

姚为民

摘 要:以语文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的技工文化基础课程适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构建,教师通过完善教学预设、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为动态生成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师应努力抓住课堂动态,及时推动生成。

关键词:动态生成 技工语文 课堂构建

一、一节“临时起意”的口语交际课

这是笔者曾经执教的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内容是解说。原本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播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导入课题——多媒体展示有关解说的知识内容——给材料进行分组解说练习——小组课堂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解说”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并通过课堂训练,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口头给出简要的解说词。

当笔者打开电脑备课资源多媒体文件夹时,一位同学指着一个视频文件《光之塔》请求让他们看看。由于事先没有播放这个视频的准备,再加上事发突然,笔者一时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有个学生说道:“这个我在网上看过,是一个很感人的动画!”确实,这是一部描写亲情与责任的感人动画短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整个过程都依靠的是画面呈现而没有任何一句台词。

笔者将视频文件点开,悠扬的音乐响起。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一个小岛,小岛上立着一座灯塔,在黑暗中给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灯塔里有一个年轻男人和一个小男孩,他们是一对父子,孩子从小就和爸爸一起守候在灯塔里。儿子小的时候骑在爸爸脖子上嬉戏玩耍,大一点了跟着爸爸钓鱼、划船,爸爸还手把手教孩子弹钢琴。慢慢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就每天坐着船离开灯塔去学校,孩子越来越大,他乘的船也越来越大。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爸爸也日渐苍老,终于有一天儿子坐着大船远离了灯塔,到更远的地方去闯荡。春去秋来,爸爸一天天衰老下去,可是儿子还是没有回来,只是一封封的信塞满了邮箱。可是年老的爸爸已经无法再挪动双腿了,只能用最后一丝力量等着儿子回来。一天,一声汽笛将儿子送回,看着信箱里堆积的信,他飞跑进灯塔。爸爸在弥留之际见到了儿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儿子扶着爸爸坐到钢琴前,握着爸爸的手放在琴键上,就像自己小时候被爸爸扶着一样,在简单的琴声中,爸爸靠在儿子的肩膀上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儿子接替了爸爸的工作,守候在灯塔里。不久,一只小船把儿子的妻子和孩子送来了,灯塔里光芒不逝,爱与责任的故事继续演绎下去。

在播放短片的七分多钟时间里,教室里安安静静,只有那感人场景悠扬的伴奏声,所有的学生都看得认认真真,不少同学的眼眶中泛起了泪花。笔者的内心也很激动,特别是看到有同学在低头擦眼睛时,我觉得学生内心肯定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冲击,他们一定有话说。

想到那些曾经看到过的教育理论,也想起很多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反应灵活处理的教学案例。于是,笔者做出了教学上的调整:首先,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回想一下刚才看过的短片,然后将记忆深刻的情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用简要的词语概括地写出来;接着,又将短片完整地播放了一遍,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录,将短片内容做文字复述;最后,要求学生自由选取角度(爸爸、儿子、旁观者)形成解说词。

小小的变化,让笔者再次感受到技工院校学生的细腻情感,在这堂课上同学们写得非常投入,就连平时书本纸笔都乱丢的学生也若有所思地在本子上留下了记录的痕迹。在配音解说环节,几个同学的解说配音做得非常好,同学们都被自己的语言打动了。

课堂里的突发事件,大胆抛弃原有以学生现实需求为契机推动了课堂的重新生成,在不自觉中动态生成了一堂落实学生能力训练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表达课程。一堂没有导入,没有上课式讲解,完全脱离预设的课,学生不仅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训练了记录、概括、整理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与写作能力。

这节课结束后,笔者回顾了本堂课进展的每个细节,并在本节课的基础上重新备课,形成了新的教学设计,在第二天的平行班上按照新的备课方案上课,学生的投入度更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

二、动态生成课堂的理性思考

在现代教学中,随着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认同,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维都受到了批判,相应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受到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方式得到全面的认可。有些教育专家提出指向“效果,效率,效益”的高效课堂必须也只能依靠教师的观念转变。于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理念被日益提及,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提出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都受到中考的打击,存在自卑、不自信、容易放弃等情况。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道德品行也有待规范。应试教育中的失败导致学生对于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异常反感,很多时候这种反感是通过漠视老师与抵触课堂学习反映出来的。其实学生的内心深处对于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是非常需要的,在乎自己的课堂存在价值。技工院校的一线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如本文开始讲述的那堂口语交际课所展示的那样,其实包括语文在内的大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并没有太多知识的内容好讲,也不需要进行理论灌输,可是当我们在准备教学时,还是会不自觉地进行理论输出、知识贩卖。虽然最初的设计也有多媒体导入这个环节,但目的是为了引出知识理论的部分——有关解说的内容。在这节课上,学生这个要求看视频的偶发事件,成了整堂课的引子,教者没有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当学生内心有所触动,产生了情感表达的欲求时,教者通过创设任务,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想抒发出来。学生的手、眼、口、耳、思维统统被调动了起来,一堂“动态”十足的课就这样生成了。endprint

三、动态生成下的技工文化基础课堂构建思索与探寻

笔者以多年技工院校的从教经验认为,以语文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有很大的作用,而动态生成课堂的实现是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教学预设,为动态生成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的生成。预设是枝,生成是叶,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我们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2.优化学习环境,为生成提供良好的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要学生敢想敢说,善于交流、提问,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就要带着微笑走近学生,带着平等靠近学生,带着欣赏面对学生。打造轻松、愉快、温暖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抓住课堂动态,及时推动生成

(1)充分质疑中生成态度。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学生有问到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这样的问题。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主,本课中出现了三位主要人物,苏艾、琼珊和老贝尔曼,如果以作者在文中着笔的多寡,显然不能正确地判定到底哪一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此时,可让学生在黑板上罗列出每个人物的活动轨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重新组织故事情节。学生最后会发现,原来在琼珊命运起伏的背后,有着一位充满人性光辉的老艺术家贝尔曼,他牺牲了自己换回了年轻画家的生命,作者正是用一种巧妙的笔法隐藏真正的主人公。在对小说剥丝抽茧的过程中的,学生不仅明白了谁是真正的主人公,更加体会了小说中的人性美,理解了欧·亨利小说构思的巧妙。

(2)出乎意外中生成机智。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在积极地对待这些意外事件中增长自己的教学机智。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3)个性阅读中生成感悟。在文化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4)实践活动中生成体验。实践活动就是要学生的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和独特性。这里的体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包括教师的体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提高,我们的策略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孙月芹.关注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构建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彰显数学课堂活力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阳光语文课堂的构建
小学英语语音课堂的构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