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取向下习作评改策略谈

2014-10-17 15:33蒋成荣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习作习惯

蒋成荣

运用“咬文嚼字”理念写作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的语文实践。这里的“咬”“嚼”就是推敲、斟酌、辨析、体悟、鉴赏等意;“文”“字”就是构成文本的一切元素(字词句段等)、形式(结构与表达方式)与意义(意义与价值,内容与蕴含等)之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我们习作评改教学的视野里,除了对习作主题、构思、结构、语句等进行推敲、品味外,更是直接指向于有利于学生习作素养的养成。

一、 “咬嚼”的策略导引:有招可施,方法灵活

习作修改的方法和策略不胜枚举,不管哪一条策略,都要切合学生的评改心理,让学生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的表达。通过灵活选法,精心咬嚼,唤醒学生的“才气”,催发文章的“生气”,滋养笔墨的“灵气”。下面谈几种重要方法。

1. 诵读法。即让学生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凭借语感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一些问题。朗读是帮助学生全面检查、推敲琢磨习作的遣词造句是否妥帖、润色自己习作的良方。运用此法修改习作时,要用心地揣摩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一句句地读,一遍遍地改,做到在读中调换拗口的、意思不明的词句;在读中整理前后紊乱的语句;在读中增添一些具体内容;在读中删除重复啰嗦的部分。直至自己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为止。这样,在读读改改、改改读读的过程中锤炼语言,完善自己的习作,亮丽自己习作的语言。

2. 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咬嚼”可以把习作词、句修改得更准确、传神。比较法有替换比较、增或删比较、前后顺序调换比较等。例如习作《竹海游记》中有这样一句:“游完竹林,我们便来到了颇负盛名的‘一线天。从远处看,这山与山之间只有一条缝隙,走到近处看,宽一点的地方可容两个人过,窄一点的地方仅容一个人靠着岩壁慢慢地走过去。我走在一线天中,抬头仰望着天空,蓝蓝的天空成了一条细线。”在习作评改时可运用替换比较修改:“窄一点的地方仅容一个人侧身靠着岩壁慢慢地走过去”,句中的“靠”和“走”基本把表达一线天的窄的特征写了出来,但不够生动传神,比一比如果把“靠”改成“贴”,“走”改成“挤”,一线天的窄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3. 移情体验法。是指把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从而使自己具有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的能力,并通过设身处地地感知现象,体验氛围、体验想法、体验心情,或以细节追问、或以视屏播放、或以要点提示,或以细节启发以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帮助学生激活储存的表象,唤醒沉睡的相似记忆。多样的提醒,让学生有了修改的切口和路径。

4. 扩充法。此法启迪学生用自我追问反思的方式,扩充自己习作中的细节描写,使自己的习作更生动、更具体、更精彩。例比,习作《打水漂比赛》中有一句:“我捡起一块瓦片,用力向水面一打,打出了八个水花。我得意极了。”我让学生尝试自我反思追问:除了“捡、打”,打水漂时还有哪些连贯动作?打出的水漂什么样子的?能用比喻或拟人等修辞进行描述?心里的高兴能通过神态、动作来呈现吗?学生在不断追问中修改成:“我半蹲着,身子猛得向右后一侧,借助身体旋转的力量用力把瓦片打了出去。‘一、二、三、四、五……这块跳跃的瓦片好像跳龙门的鲤鱼,又像点水的蜻蜓,还像蹦跳的青蛙……有趣极了。天哪,居然打出了八个水花。我一蹦三尺高,心里乐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

二、 “咬嚼”的组织形式:多维互动,形成合力

“咬文嚼字、评改习作”是另一层意义上的习作指导,是学生的“二度习作”。它既需要教师的引领,又需要同伴的相互切磋,还需要学生的自我审视,在不断反思中领悟内化,提升咬文嚼字的能力。因此,评改习作要多维互动、多元并存、相互交融,组成一条“评改链”,形成评改合力。

1. 修改自助餐。让学生自主修改,自主交流、探讨。修改要注意不拘泥形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1)自己改。对照习作要求,运用从教师范例中获得的启示及方法,根据他人指出不足和修改建议进行自行修改。(2)互相改。在自行修改的基础上,同桌交换,互读互改,再一次发现,讨论,补充。追求生动具体把习作改准确。(3)小组改。修改的前提的“读”。读是发现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让一名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读,读后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进行润色修改,逐步完美起来。

2. 挑刺捉虫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在自改中由于思维定势或习惯使然,不易觉察习作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互评互改,开展“挑刺”“捉虫”活动,能除去习作之树上的“虫”儿,使习作文通字顺,将习作中平淡的语言或干巴巴的语言改生动改具体改精彩。

3. 疑惑争鸣台。将自己在互评过程中发现的谴词造句不够正确或、描写不够生动具体的段落、选材构思欠妥的地方,以及自己的修改建议或疑惑在全班“争鸣台”宣读,和作者辩论、供大家讨论。在争理中明理,在讨论中悟法,在合作探究中逐步提高修改的能力。“疑惑争鸣台”这样的辩论探讨交流可以是一词一句的琢磨推敲,可以是一段一文的鉴赏评点,目的是开拓学生思路,博采众长,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别人的评改来启发自己的评改,从而提高修改、鉴赏能力。

4. 荐评赏析会。对习作中巧妙贴切的用词、有创意的表达进行欣赏式评点。教师在褒奖最优者时,不忘记稍有进步的学生,只要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写得好,一个词用得好都要大加鼓励。在每一次交流中,让更多的学生听到自己的精彩句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习作后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快速地形成好的“学习场”。受表扬的伙伴的语言,也为学生的语言成为可以触摸、更可以追赶的例子。伙伴语言是“无障碍”语言,习得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5. 共性诊疗室。带着思考、归纳和发现的心去研读学生的习作,发现归纳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典型偏差,然后对“症”诊疗。但这些“办法”绝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自己找出原因,得出对策,推敲出结果来。由于学生每一次习作训练的要求不同,因而指导学生修改的重点也不同,所以,教师每一次的范例必须精心挑选:或叙述中的常见“口语”病(如“然后”病、“关联”病等),或动作描写,或环境描写,或对话描写,或选材构思,或布局谋篇,每次都应有值得学生借鉴的方法,一练一得,让学生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学有启发,练有所获。

三、 咬嚼的价值追求:以生为本,强化意识

咬文嚼字、评改习作强调以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话语方式,呵护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

1. 精心准备,突出“指导意识”。“讲评也是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随时记下学生习作的主要优缺点、典型例子等相关情况,结合习作训练要求,确定讲评的目的和重、难点,构思评奖方案,精选讲评所需的实例,以便集中解决一两个较为突出的普遍性的问题。

2. 全员参与,突出“修改意识”。要把讲评与修改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地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成功的、有闪光点的优秀佳作,让学生读、思、议,从他人的优秀习作中“研讨”感悟习作方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自改,在自改的基础上进行互改。整个过程既要能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能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与过程,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真正提高讲评课的实际效能。

3. 形式多样,突出“激励意识”。师生共同评议、小作者自己朗读习作、小作者谈写作历程、学生之间的相互赏析评议……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思维创新火花,更好地激励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 长期坚持,突出“习惯意识”。优秀的习惯才是优秀行为、优秀结果层出不穷的保证。习作评改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习作评改中要引领学生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方法)、主动思考的习惯、善于比较品评揣摩推敲的习惯、圈划批注反复修改的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推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杨巷小学)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习作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