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个“转变”,优化作业设计

2014-10-17 15:30傅兵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转变布置

傅兵华

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机械重复实效性差,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获得和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逐步形成。那么如何使语文作业走出泥沼,让它成为放飞学生心灵的牧场呢?

一、 从“接受”走向“自主”

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掌握知识的快慢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孩子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例如,可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在学习完《英英学古诗》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几项作业:①把古诗背给家长听,让家长评一评背得怎么样。②把你背的古诗录下来,和家长一起听,一起评。③=3\*GB3把诗的意思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份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高了。

再如,为了巩固掌握生字“花”,一般巩固生字的方法就是抄上几遍,或者组几个词,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我布置学生写出15个以上带“花”的词,得五颗星;小组交流时,说出15个词以上的,得五颗星;双评均得五颗星的,评为“识词明星”;完成作业形式新颖别致者被评为“识字特长生”。这则作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有:(1)和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完成作业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2)不强求书面作业,画画、写词、剪纸什么形式都可以,小朋友非常喜欢。(3)“识词明星”和“识字特长生”这一称号对小朋友很有诱惑力。

结果我看到了许多高质量的、令人欣喜的作业。如:◇有的写:花枝、花蕊、花朵、花瓣、花蕾、花粉等;◇有的写:花苗、小花、大花、一朵花、一束花、花丛等;◇有的写:花盆、花圃、花坛、花园、花瓶等;◇有的写:插花、种花、卖花、买花、赏花等;◇有按花的种类分的:桃花、杏花、梨花、菜花、梅花、荷花等。作业带回学校后,老师组织小朋友在小组中交流,先说自己的,再欣赏别人的。在整个作业的过程中,小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词语,了解了许多自然常识,在动手制作、绘画、剪贴中激发了兴趣,与家人、同学、老师、大自然作了充分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那份愉悦的心情,会让小朋友深深地喜欢上语文课外作业,喜欢上语文学习。

二、 从“书面”走向“实践”

1. 以“动眼”为主的实践性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譬如,学完《我爱吃的水果》,课后我们布置学生到市场上去看一看,有什么水果,它们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学习完《静夜思》后,让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要的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走进大自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2. 以“动口”为主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根据不同文章,布置“读、看、说、演”等不同类型的课外作业。适合朗读的,让学生回家给父母读一读;叙事性较强的,可以让孩子回家说一说;利于表演的,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演一演;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学习。如听录音故事,看电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感受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以“动手”为主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动手做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学完《学会祝贺》可布置学生动手做一份小礼物(一幅画、一件纸工等)送给父亲或母亲,并说一句祝福的话。另外,在布置“动手”作业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学科间的整合,可以让学生结合其他课的学习动手做一些小制作、小科技作品。这类作业,使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了自由发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从“枯燥”走向“趣味”

课外作业的设计应重视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如问一问,想一想,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查一查,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 如,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了能使学生既复习汉语拼音,又能记住所学生字,我们经常设计“猜字谜” 的作业。教师将谜语用拼音和会认的字写出来,发给孩子们。这样的作业,既轻松又有意义,让学生在看似玩中巩固了拼音,记住了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针对刚入学的孩子善于表现自己.可以设计“我来当老师” 的活动。如让学生把当天所学的知识以小老师的形式教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爸爸、妈妈学会了,奖励一朵小红花。还可以利用晨读,在小组内或全班开展我教大家“背古诗,学儿歌”等活动。孩子们在自学、教别人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 从“割裂”走向“整合”

课外作业的设计也要注意到学科间的整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学完《这儿真好》后,联系综合实践课《护宝宝》,可布置学生了解袋鼠、鸽子、企鹅等各种宝宝的特点,亲自试一试把一个鸡蛋带在身边做自己的小宝宝,既学会关心别人,又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特点。 再如教学《找骆驼》、《群鸟学艺》等情境式的文章时,让学生编排课本剧,无疑比枯燥的朗读背诵有趣得多……做这样的作业,同学开心,老师自豪,家长也啧啧称道。这样的作业,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地涉猎到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环境、城市、绘画、工艺、家庭、社交、科技、信息技术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象和知识。它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与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从而获得了放大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转变布置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
优化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实践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