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校园文化的柔性引领

2014-10-20 01:35吴维煊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校服校园文化设计

吴维煊

校服是陪伴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装备”,承载着每个人在校期间的美好记忆。校服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代表学校的整体形象。校服是一种学生身份的标志,是与一个人的义务、责任和形象相联系的。如何从文化角度挖掘校服的价值,让学生领受校服的馈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校服 服饰文化 校园文化 文化载体

1993年,国家教委下发城市中小学统一着装的决定。为贯彻和落实国家教委这一决定,就此拉开了县市中小学统一校服的序幕。校服成为县市中小学学生必须购买的一个校园文化产品,也是学校集体活动中需要统一着装的服饰。20年过去了,校服这一与每个学生都产生过亲密接触的学校显性文化符号,在肯定其作用与价值的同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批评。

一、中小学校服的特点

目前广泛使用的中小学校服,质量好、有特点、有品位、有个性、能让学生穿出自信的校服是少数,大多数学校的校服与中小学生的年龄、朝气不协调,特点如下。

1.运动装式校服

校服就是运动服似乎是人们的共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蓝白相间的宽松运动服,运动装校服是学生的代表形象。运动装应该是在体育课或活动、休闲时穿用的,在其它公共场合或课堂上,全体学生统一身穿运动装,显得很不合适。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时间严重不足的当下,以运动装作为校服,与学校的气氛很不协调。

2.不分性别和季节

各中小学校服颜色单调、款式单一,只有大、中、小号,未按国家统一标准选用号型。因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长会刻意给孩子选大号,将裤脚卷起来重新缝制,上衣一般都会把屁股盖住。不分季节、不分性别,一套校服至少能穿3年。孩子被包裹在宽松、肥大的校服中,好像裹了一个米袋子,像一只臃肿的小企鹅,与青少年的活泼气质极不相称。

3.便宜、质量差

基于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考虑,一套校服几十元钱,价钱并不高。很多校服选用的布料都是化纤产品,冬天透气、夏天保暖,起静电、起毛球、甲醛超标、质量较差。最近几年,常有媒体曝光校服的质量问题,甚至出现“致癌校服”。将一些不合格的化纤产品用来做校服,对学生的健康造成隐患。

4.无设计

很多学校的校服等同于没有设计。无论男生、女生,只要穿上,一律圆鼓鼓、松塌塌的,既无美感,更没朝气。校服成了任何服装加工企业都可以批量制作的简单产品。无设计的校服,既无需考虑审美成分,更无需考虑学校的历史文化及当下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除了校服上印的学校校名不同,各校校服的颜色、款式都大同小异。

5.学校对校服设计重视不够

校服是一所学校的品牌与符号,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属性,其设计应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学校对校服设计重视不够,只将校服当成是学校提供的一套服装,没有将其提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给予重视。在校服设计上,只体现某个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没有将学生的意愿纳入其中。

6.学生对校服没有选择权

确切地说,喜欢穿校服的中小学生极少,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穿还是不穿,校服就像教科书一样,每个学生在他们的中小学时代都没有选择地购买过若干套校服。都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校服——这一文化产品,不仅没有选择权,也没有机会表达对校服意愿的诉求。

二、社会对校服的批评

从1993年国家教委下发中小学统一着装的决定,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曾经穿过校服的人和现在正在穿校服的人,占据着13亿人口的较大比例,赞扬校服的不多,对校服吐槽的却不少。经常听到对校服的批评。

校服与时代不搭调,很不好看;

学生无个性,考试考不好都是校服惹的祸;

很多年轻人站没站相、坐没坐相,都是校服害的;

随意、松垮的校服,民族基色就这样在青少年时期奠定了随意松垮的气质[1];

最美的青春,最美的身体,被圆鼓鼓的校服遮住了;

穿着肥大的校服,像裹一个米袋子;

青春啊,就这样被肥大的校服湮灭了;

神啊,给我们一身好校服,还我们一个闪亮的青春吧;

身着肥大的运动装校服,容易消极情绪,更容易倾向封闭和自我保护,不愿创新;

糟糕的是你无法选择,最糟糕的是校服还总是出现质量问题[2]。

三、学生穿校服的意义

1.校服是学校文化的载体

校服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是审美的结晶。学生穿着它,不仅能陶冶情操,还会增强美的意识。它可以折射出校园文化,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代表学校的整体形象。既可展示学校文化,又能开展美誉教育、礼仪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服饰文化氛围。

2.校服能强化学生角色认知

校服是一种学生身份的标志。统一着装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是与一个人的义务、责任和形象相联系的,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身穿校服,是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标志,能给人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性。学生身穿校服,也在提醒学生,你是这所学校的一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认知。身穿校服时,还会受到相应的道德、责任制约,约束自己的言行,向公众展示自己外在形象与内在美感。

3.时代文化的表述形式

校服是一种校园服饰,也是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是显性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是区域文化风格和品位的表述,能够从整体上体现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教育和服饰文化水准,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趣味,是时代文化的表述形式。

4.培养学生平等意识

统一着装,是创造平等学习环境的一个方面。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家庭条件可能会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自然会显示在服饰上。穿戴时尚的学生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家庭条件差的会有自卑心理。穿校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杜绝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增加学生之间的融合度。

5.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当学生穿一身优雅的校服时,也会培养学生穿它用它的态度。由于喜欢这身校服,就会珍惜它,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更可能是高雅的。学生也愿意花心思去护理它,回到家里脱下校服时,其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校服散发出来,学生会将校服整理好、挂好,不会随手一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关注校服文化,让学生领受校服馈赠

校服是陪伴学生求学生涯的重要“装备”,承载着每个人在校期间的美好记忆。能体现学校特色,呈现学校文化,满足学生文化需求。从文化角度挖掘校服的价值,让学生领受校服的馈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1.校服设计应注重的要素

在满足基本功能和保障舒适性的前提下,校服设计应注重如下要素:(1)校服整体风格的确定。整体风格应与学校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培养目标等要素相吻合,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其中。(2)校服基本轮廓的思考。基本轮廓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点,男女生校服应有明显区别。小学低年级(1~3年级),小学高年级(4~6年级)其校服基本轮廓也应有所区别。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和即将成年的高中生,校服轮廓也应有所区别。(3)校服内部结构的设计。衣裤口袋面料要环保,深度要适合学生的需要,缝衣线的质量也要严格把关。(4)校服的标志设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徽和校训,将其作为校服的标志,能增加校服的文化品位。(5)校服的配件设计。如女生校服的领结,男生校服的领带,其面料、款式、颜色等都应与校服整体风格相吻合。

2.让学生参与校服设计

学生从踏进小学校门到高中毕业,校服穿的时间最久,远远超过其他服装。穿一身自己喜爱的校服,是每个学生的期待。校服中学生视角的缺失,是校服落后于时代的主要原因之一。校服设计应体现个性化、人性化、功能化和环保化的特征。各校在设计校服时,应让学生广泛参与、集思广益,把自己喜欢的校服画在纸上,上交一份特殊的美术作业。既能给学生一次美术设计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设计校服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成立校服设计社会公益组织

从事服装设计的专职人员不是少数,但潜心进行校服设计的人却很少。每年各种服装设计大赛很多,但校服设计比赛却很少。应鼓励服装设计人员成立校服设计公益组织,成立校服设计研发团队,充分挖掘校服的安全、健康、舒适、美观、个性等特点,定期组织校服设计展览、比赛等社会活动,让校服与时俱进,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与校服之间建立起难以割舍的亲密感。

4.用好校服,将其功能最大化

舒适、美观、高雅的校服发给学生后,学校和班级如何使用校服,学生如何管理和维护校服,是校服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校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服饰,但不必要求学生每天都穿。逢集体活动、重大纪念日等应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每周可拿出1~2天时间允许学生自由着装,让学生能在多样服饰中寻找美、鉴赏美。表面上,是学生在使用校服,实质上,是校服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应帮助学生建立尊重校服,精心护理校服,视校服为一种约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言行举止。

5.借鉴国外经验,赋予校服更多意义

世界著名的伊顿公学,所有学生一年四季穿燕尾服,黑白两色,但是有区别。有的孩子穿灰色裤子,紫色马甲,那么他就是中心,其他学生都围着他。穿灰色裤子,粉色背心的学生是荣誉学生[3]。伊顿公学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全班几十名学生,一年四季身穿统一服装,会产生审美疲劳,也会让创新不足的学校教育氛围更加整体划一。如果班级的班干部、志愿者、荣誉学生能穿上与统一校服略有差别的别样校服,不仅是一个美丽的点缀,也能强化身穿别样校服学生的责任意识、引领作用,更能让班级大多数同学自发进入比、学、赶、帮、超的积极状态。

6.将学校文化特色融入校服

校服不仅具有功能,而且应该拥有文化。校服是一种校园文化状态,是一种精神象征,给校服输入什么,学生就能汲取什么。例如:有很多“县一中”被评上省示范高中,这是一种肯定与激励,这种肯定与激励应表现在育人模式及教育创造上。有的学校在学生校服后身印上大大的“××省××中学”是极不合适的。这种不能给自我清晰定位、表达学校文化方式不妥、不实事求是的浮夸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如何将省示范高中这份教育责任在校服中予以刻画?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需要老师、学生、校服设计专业人员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集思广益,认真探讨,为校服增加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

服饰是人类无声的语言,是对公众展示个性的一种途径,对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校服不仅是服饰、是物质,也是精神。学生不仅需要一套校服,而且还需要有个性、有品位的校服,这是他们社会属性的需要。应加强对校服设计的研究,对校服使用的探讨,让校服成为学校的品牌,让学生领受到校服的馈赠,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柔性引领。

参考文献

[1] 新闻1+1.今日关注“校服如何致青春”.2014-3-22.

[2] 央视网.运动校服遭吐槽:奠定民族随意松垮气质.2014-3-24.

[3]光明网.“丑”校服20年风格不变,专家称学校应该创新.2014-3-7.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校服校园文化设计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我的校服我做主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BUBA台灯设计
锐角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记忆深处的校服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