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2014-10-20 20:11朱学尧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意识课程

朱学尧

教学衔接意识是指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与发展性以及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整体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教学衔接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衔接。纵向教学衔接是指高中地理教师立足于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全过程,整体把握初、高中两个学段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和教学的实际效果,研究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横向教学衔接主要是指高中地理课程内部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高中地理课程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的衔接。本文主要从纵向教学衔接角度出发,就如何唤醒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作粗浅的探讨。

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现状

笔者对江苏省江阴市12所高中的90位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存在如下问题。

1.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笔者以选择题“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A非常清楚,B知道一些,C不知道。”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非常清楚的教师为19人,占调查人数的21.11%;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知道一些的教师为27人,占调查人数的30.00%;对什么是教学衔接意识概念不知道的教师为44人,占调查人数的4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应有的认知。

2.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笔者以选择题“平时教学中,你是否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衔接?A经常注意到,B有时注意到,C很少注意到,D没有注意到。”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在平时教学中,能经常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1人,占调查人数的23.33%;有时意识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47人,占调查人数的52.22%;而很少或没有注意到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衔接的教师为22人,占调查人数的24.45%。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比较淡薄。

3.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笔者以选择题“你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吗?A通读过,B读过部分,C读过一点,D从未读过。”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通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2人,占调查人数的13.34%;读过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7人,占调查人数的18.89%;读过一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18人,占调查人数的20.00%;从未读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为43人,占调查人数的47.78%。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不熟悉。

4.绝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没有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笔者以选择题“平均每学期你到初中听课或学习多少次?A 10次以上,B 6~10次,C 1~5次,D 0次。”的形式对高中地理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0次以上的教师为6人,占调查人数的6.67%;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6~10次的教师为5人,占调查人数的5.55%;平均每学期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次数在1~5次的教师为8人,占调查人数的8.89%;每学期从没有到初中听课或学习的的教师为71人,占调查人数的78.8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没有到深入过初中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淡薄是由于课程标准、教材、社会、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二、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

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总是以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基础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后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质量[1]。从应然的角度出发,高中教学是在义务教育教学完全达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实践。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受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削弱(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因而造成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由于初、高中学校分离设置,即使初、高中学校没有分离设置的学校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地理教师也没有能进行初、高中地理大循环教学,从而对高一新生的学习基础无法全面了解,因而造成初、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断层,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多途径培养和激发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1.基础:理论引领

促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引领。通过教育理论上的引领,能使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明确的教学衔接意识,并能培养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实施方案。一旦教师具备教学衔接意识并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方案,他们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探索。如果教师形成教学衔接意识并通过设计出的教学衔接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后,出现了他们期许的教与学的积极变化,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确认和巩固自己的教学衔接意识,从而使自己原先那些不确定的教学观念逐渐积淀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加以践行。

(1)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2]。地理课程专家在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衔接方面有更深的研究,同时他们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他们是地理学科的引路人。专家引领主要从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3]。专家的思想观念引领是地理课程专家将反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传递给一线地理教师,并逐渐被教师理解和认同,进而形成教师内心的追求,从而主动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确立教学衔接理念;专家的理论知识传播应立足于教师实践,使地理教师可以较快地获得理论的支撑,并使专家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融通;专家的经验方法引领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从而解决一线教师在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进而使地理教师的教学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的引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

(2)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4]。课程标准起着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结果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有课程标准意识。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是指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等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容、意义与价值等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敏感性[5]。加之,“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6]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等方面比较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联系,进而从总体上把握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和前瞻性,顺利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关键:实践培养

衔接意识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地理教师只有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经验,并将地理课程专家所提供的理论与自己所掌握的地理专业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才能使自己逐步确立起教学衔接意识。

(1)开展教学实践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因而教学活动场域是形成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重要实践基础,只有在教师教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对教学衔接意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场境中,并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衔接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从衔接角度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品尝和享受因运用衔接意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给自己的教与学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进而使地理教学衔接意识在更高的实践层次上得以巩固和提高。

(2)深入教学实际

教师深入教学实际,参加听课、评课、教学论坛、名师讲堂等教学实践活动,这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形成的又一重要途径。听课为教师学习提供了一系列真实鲜活的教育场域,一堂课或体现了某种教育理念、或阐述某种教育模型、或解决某种教育问题,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真实教学行为,便于听课教师的借鉴和模仿,为听课教师提供了解剖教学过程的机会,也为听课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交锋碰撞的平台。深入地理课堂,对地理教学现状了解得越透彻、越深入、越全面,就越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形成,越能激发高中地理教师做好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的责任感,并积极思考和探索促进高中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3.保证:制度建设

理论引领和实践培养对于唤醒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使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除了高中地理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制度来做保障,以便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1)建立教师互动交流机制

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需要地理教师之间的长期沟通和交流,地理教师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创造条件,为地理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机会,如组织教师到其他初、高中学校去听课,组织全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定期举行教学工作研讨会等形式,创造条件让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特别是让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地理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聚集在一起沟通和交流;由于受到空间距离的限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实现不同学校地理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交流。在各种沟通和交流活动中,地理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现状与得失,积极探讨教学衔接意识培养的路径和方法,最终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师进修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四大板块:经典与前沿学科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新知识、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实践探索[7]。然而,从目前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的培训很少。因此,应该将培养教师教学衔接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教师进修培训制度中,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才能不断被唤醒并最终得以确立。

唤醒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从理论引领、实践培养和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加以唤醒,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杜环欢.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的路径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 刘旭东.校本教研的策略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朱宁波,齐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实施策略.教育科学,2008(6).

[4]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晓.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内涵、生成与评价.教师教育研究,2013(6).

[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胡庆芳.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1(15-1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意识课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