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发展前景研究

2014-10-20 07:25祝宝良张亚雄闫敏
桂海论丛 2014年5期
关键词:世界经济中国经济新常态

祝宝良+张亚雄+闫敏

摘 要:当前,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政治领域两大重要国家,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在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研究与预测中国与美国未来十年经济、贸易、投资、就业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于准确把握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态势,科学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经济;美国经济;世界经济;新常态;展望预测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5-0076-06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使本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而且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本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与世界经济增长呈现断崖式下跌,新兴经济体承担起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任,尤其是中国被誉为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受到世界各国瞩目。与此同时,美国逐步摆脱危机影响,在页岩气革命、出口倍增计划、智能制造等众多经济战略拉动下,经济增长形势向好。国际研究机构预计2014年后美国将重回全球经济主导地位。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极,未来经济走势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一、未来10年全球经济的基本判断

(一)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未来10年,全球经济要完成三大艰巨任务:一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发达国家要改变负债经济增长模式,减少经常项目赤字;而新兴经济体要着力扩大内需,压缩过剩生产能力。二是发达国家要实现“再工业化”和“再就业”。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历着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过程,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下降。同时,尽管全球正孕育着新能源、低碳技术革命的萌芽,但尚未形成产业化。未来如何创造新的产业和工作岗位是长期难题。三是债务要得到清偿。发达国家必须进行财政紧缩,将公共债务降到可持续水平,家庭必须提高储蓄、降低负债。财政紧缩与消费紧缩叠加会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之路变得十分漫长和艰难。总体看,全球经济处于增长中枢下移的过程,进入低于过去60年趋势增长率的“新常态”。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按照市场汇率加权计算,1973-2011年全球GDP年均增长3.0%,其中2000-2011年增长2.7%。预计未来1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2.5%左右。

(二)各国博弈重点转向市场和资源争夺

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最稀缺的资源是国际市场空间。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与中国贸易结构相似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一定会使出各种手段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贸易战升级在所难免。同时,随着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球能源、资源刚性需求将持续增长,全球资源争夺会十分激烈。

(三)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升通胀

国际货币基金(IMF)追踪的1929年以来的14轮经济周期中,本轮经济复苏是最缓慢的,但信贷反弹却是最快的。目前全球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两倍。发达经济体深陷债务泥潭,都倾向于通过量化宽松等方式来维持债务循环,长期低利率和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将成为常态。考虑到全球产出缺口会逐步减小、资源价格继续走高,全球可能面临高通胀压力,金融市场动荡加剧[1]。

二、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和趋势判断

(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 人口红利减弱,人口老龄化加速。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2012年后,中国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处于不断下降趋势[2],在未来20年内,可能迎来人口红利消失的重要转折点。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

2. 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优势缺乏。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成本和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人才占比较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

3. 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能源安全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很高的资源环境代价,土地、水、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与安全也将成为未来增长的制约因素。这也意味着发展生产必须关注保护资源环境,从而投资的边际产出率会有所下降。

4. 外需萎缩加剧国内产能过剩,“比较优势真空”显现。在外需萎缩的冲击下,出现大量外需性产能过剩行业。外需型产能过剩行业既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传统行业,也包括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新兴行业。中国还面临“比较优势真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尚未建立。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1. “四化同步”前景广阔,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城镇化将极大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居民消费和公共服务的增加,从而释放巨大的内需潜能,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久动力[3]。

2. 储蓄率仍然较高。中国国内储蓄充足,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储蓄率会不断下降,但从人口平均年龄看,正从20世纪80年代的28岁逐步提高到2050年的46岁左右,该年龄段正处于收入储蓄较高的时期,未来整体储蓄率仍将处于相对高水平。同时,金融体系改革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拓展投资渠道,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

3. 劳动力素质提高创造“二次人口红利”。虽然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人口红利”趋弱,但仍可通过提高素质、促进流动、优化配置等创造“二次人口红利”。中国仍将保持庞大规模的劳动年龄人口,到2020年达10亿[4]。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5]。

4. 技术后发优势仍在,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未来中国仍具有技术后发优势,可继续学习和借鉴使用当代世界主要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可以应用与新经济有关的最新技术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最新技术。随着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等自主创新活动会提供越来越多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6]。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变化

未来10年,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逐步削弱,面临着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国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承受来自低成本国家与高技术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外贸进出口将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7]。

1. 对外贸易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得益于世界经济繁荣、入世效应、人口红利等因素,2001年后的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7%,进口增长21.8%。展望未来10年,受世界经济增长减慢、汇率升值、比较优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将由2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逐步转向10%左右的中低速增长期,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地位仍然稳固,经常账户略有盈余。

2. 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以服装、纺织、鞋帽、家具、塑料、箱包、玩具为代表的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格优势日渐丧失,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业有望成为我国新一轮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伴随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水平提高,对机械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家用电子商品与汽车及相关制品等产品需求继续扩张,我国电力设备、数控机床、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等产品将继续保持较好涨势。与商品贸易出口配套的物流、电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需求增长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建筑服务、工程承包等服务出口规模将不断提高。

3. 出口目的国份额出现变化。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提升,新兴经济体由于市场潜力大、工业化进程加快、商业环境优化等因素,我国对其出口将继续扩张,比重持续提高。对传统发达市场出口比重降低,出口互补关系逐步转化为竞争关系。一方面发达国家努力保持其在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领域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未来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势在必行,部分高端机械与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服务出口将与发达经济体形成竞争,贸易摩擦增加。

(四)中国经济主要指标测算

1. 经济增长速度测算。我们利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理论和投资理论研制的计量经济模型测算未来十年经济增长。

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速度由资本积累、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决定。经济增长函数公式为:

GDP=A+α×K+β×L

其中,A是全要素生产率,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数量,α和β分别为资本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除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引起的经济增长外,其他的经济增长都称作全要素生产率。

从短期看,经济增长速度由消费、投资、进出口等需求因素决定。需求因素中核心是投资函数。企业愿意在生产中保持多少资本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和资本的成本,在边际产出率和资金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投资多少调整其资本存量,取决于预期的经济变化,这就是投资的加速数原理。前期资本存量剔出折旧后加上当期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就构成当期的资本存量。

根据1978-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数量、由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等指标估算,我国的资本产出率为0.52%,劳动产出率为0.48%,全要素生产率为2.9%。也就是说资本存量增长1%,经济增长0.52%;就业数量增长1%,经济增长0.48%。

在过去30多年经济年均增长9.9%中,资本积累、就业总量扩张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推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看,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提高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其他因素影响1.7个百分点。人口因素(包括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人口红利可以带来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其影响更大。因此,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驱动。

表1 中国GDP及生产要素的增速预测(%)

未来10年,由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就业人口速度减慢为不到0.2%。工资持续上涨,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过程中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下降。我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低,地方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不高,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的边际效率将有所减慢。随着利用外资规模下降和进出口速度减慢,通过外经渠道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会减弱。但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将转变为通过体制和科技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上,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因素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假定未来十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在2.8%左右。那么,2012-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7.4%(见表1),其中“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率8.2%左右,“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增速为7.4%,“十四五”(2021-2025年)前两年增速为6.7%。

2. 中国就业测算。目前,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城镇就业人数增加约130万人,考虑未来10年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10年就业弹性将逐步减小100万人(见表2)。由于我国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将下降,就业压力较小,城镇失业率将基本保持在现有水平。

表2 中国人口预测

3. 中国城镇化预测。结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部人口处的预测和我们的测算,预计2022年我国人口接近14亿。每个新增城镇就业劳动力可以带动增加大约1.7个城镇人口,根据对新增城镇就业的预测,预计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大约60%(见表3)。

4. 中国外贸测算。根据WTO统计,1973-2011年全球贸易额年均增长9.5%,其中2000-2011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1973-2011年贸易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2.4,2000-2011年的弹性系数为2.9。根据各主要经济体经济趋势、贸易保护主义等情况分析,未来10年,世界贸易量弹性会有所下降,按照弹性系数为2.2计算,2013-2022年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5.5%,考虑到世界通货膨胀率会有所提高,2013-2022年全球贸易额增长8%左右。

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变化和全球贸易增速下降,我国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均升值2%左右等因素,2013-2022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9.4%,进口年均增长10.0%;贸易顺差基本维持在25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见表4)。

表4 中国进出口预测

三、美国经济增长前景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1993-2000年克林顿当政期间,美国进入新经济时期,实际GDP增长率为4%,GDP缩减指数为1.9%,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7%。2001-2007年,美国经历了2001年的新经济泡沫破灭危机,期间实际GDP增长率为2.6%(见表5),GDP缩减指数为2.2%,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2012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0.6%,通货膨胀率维持在2.1%,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并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联邦债务总额被推高至16.2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0%左右[8]。目前看,摆在美国经济面前的是“财政悬崖”问题、再产业化和就业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美国经济。

表5 美国各时期的经济增速(%)

相比于欧洲和日本债务危机,美国债务更多是周期性的,可以通过未来的增长来解决。此外,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受损最严重的两个部门——金融机构和居民部门,通过削减开支、资产减记和债务重组等模式,已经基本结束了去杠杆化进程。而美国企业的杠杆率则多年保持在历史低位,自有资金充裕,这些因素能够为美国经济复苏之路打下基础。美国正在通过构筑新的综合比较优势来提升生产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1. 制造业新优势。金融危机后,美国加速“再工业化”战略并强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战略的本质是产业升级,高端制造是其战略核心,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生物制药、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2. 能源新优势。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能源署(IEA)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到2015年美国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到2017年美国将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国,到2035年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能源价格的下降将大幅降低制造业成本,从而推动美国实体经济的加速复苏和制造业的复兴。

3. ICE新优势。未来10年ICE产业(即信息、文化、教育的合称,又称“冰产业”)是比较被看好的智能产业,而以智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基础的“智能制造+低碳能源”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遵循的创新路径。

4. 美元相对优势。欧债危机至少还将持续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美元避风港效应还将继续显现,特别是随着美国对国外能源依赖程度的降低将有效改善经常账户收支,这些因素都可能支撑美元步入强势周期,并进一步引发全球资本回流美国。

(二)未来10年美国经济发展测算

1. 美国GDP测算。根据2007年美国总统的经济报告和我们的估算,1973-2011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左右。2001-2011年,虽然经历两次经济危机,但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外溢效应,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减慢反而加快到年均增长1.4%(见表6)。未来10年,美国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优势增强,信息技术仍在扩散,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会有所提高。假定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6%。那么,美国经济增长2.8%左右(见表7),私人固定资产形成年均增长3%左右。

表6 美国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

资料来源:《2007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注:表中2000-2011年数据为课题组估算。

表7 美国GDP和人口增速预测

2. 美国就业测算。2008年以来,美国的就业滞后于经济增长约一年。测算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美国的GDP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拉动就业人数增加约70万人。考虑到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就业弹性将逐步降低到65万人左右。综合测算,2015年美国失业率降至7.1%,2020年降至6.3%(见表8)。

表8 美国就业人数、失业率预测

3. 美国商品外贸测算。美国2001-2011年进口弹性平均为2.8,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长2.8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储蓄率有所上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进口弹性会下降。同时,美国再产业化和能源自给率上升,也会降低其能源进口。假定美国的出口弹性不变,而进口弹性降至2.1。测算结果显示,2013-2022年出口年均增长8.1%,进口年均增长6.3%,贸易逆差维持在8000亿美元左右(见表9)。

表9 美国商品进出口预测

四、中美GDP比较和中美贸易

(一)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21年超过美国

未来10年中国的GDP实际增速为年均7.4%,美国为2.8%。按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升值2%,美国GDP平减指数年均2.5%,中国GDP平减指数年均3.5%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21年超过美国(见表10)。

表10 中美GDP预测与比较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部人口处的预测,未来10年美国人口年均增速为8.2‰。结合我们对两国GDP的预测,估计2022年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中国人均GDP为21590.7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四分之一(见表11)。

表11 中美人均GDP预测与比较

(二)中美贸易

随着中美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2013-2022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7%左右,低于中国整体出口9.4%的增速,高于美国进口6.3%的速度。我国从美国进口增长10%,和中国整体进口增速一致,但高于美国8%的出口水平。双边贸易差额仍在扩大(见表12)。

表12 中美贸易预测

未来10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数控机床、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产品、化工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增强,与商品贸易出口配套的物流、电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也会有较快的发展,中美产业结构相似性有所增加,竞争性增强。但美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军工领域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领域我国与美国存在十余年至数十年的差距。美国的农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依然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等.中国未来3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57-162.

[2]王德文.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7(1):44-5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20.

[4]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10亿[EB/OL].http://news.hexun.com/2009-10-18/121378607.html.

[5]袁贵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2-09-21.

[6]林重庚.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25-132.

[7]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78-296.

[8]陈宝森,等.当代美国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7-73.

责任编辑 莫仲宁

表10 中美GDP预测与比较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部人口处的预测,未来10年美国人口年均增速为8.2‰。结合我们对两国GDP的预测,估计2022年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中国人均GDP为21590.7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四分之一(见表11)。

表11 中美人均GDP预测与比较

(二)中美贸易

随着中美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2013-2022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7%左右,低于中国整体出口9.4%的增速,高于美国进口6.3%的速度。我国从美国进口增长10%,和中国整体进口增速一致,但高于美国8%的出口水平。双边贸易差额仍在扩大(见表12)。

表12 中美贸易预测

未来10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数控机床、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产品、化工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增强,与商品贸易出口配套的物流、电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也会有较快的发展,中美产业结构相似性有所增加,竞争性增强。但美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军工领域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领域我国与美国存在十余年至数十年的差距。美国的农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依然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等.中国未来3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57-162.

[2]王德文.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7(1):44-5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20.

[4]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10亿[EB/OL].http://news.hexun.com/2009-10-18/121378607.html.

[5]袁贵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2-09-21.

[6]林重庚.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25-132.

[7]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78-296.

[8]陈宝森,等.当代美国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7-73.

责任编辑 莫仲宁

表10 中美GDP预测与比较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部人口处的预测,未来10年美国人口年均增速为8.2‰。结合我们对两国GDP的预测,估计2022年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中国人均GDP为21590.7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四分之一(见表11)。

表11 中美人均GDP预测与比较

(二)中美贸易

随着中美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2013-2022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7%左右,低于中国整体出口9.4%的增速,高于美国进口6.3%的速度。我国从美国进口增长10%,和中国整体进口增速一致,但高于美国8%的出口水平。双边贸易差额仍在扩大(见表12)。

表12 中美贸易预测

未来10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数控机床、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产品、化工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增强,与商品贸易出口配套的物流、电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也会有较快的发展,中美产业结构相似性有所增加,竞争性增强。但美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军工领域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领域我国与美国存在十余年至数十年的差距。美国的农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依然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等.中国未来3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57-162.

[2]王德文.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7(1):44-52.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20.

[4]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10亿[EB/OL].http://news.hexun.com/2009-10-18/121378607.html.

[5]袁贵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2-09-21.

[6]林重庚.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25-132.

[7]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78-296.

[8]陈宝森,等.当代美国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7-73.

责任编辑 莫仲宁

猜你喜欢
世界经济中国经济新常态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碳关税对世界经济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探讨
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交易势头锐减的原因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