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4-10-21 20:08朱琳
校园英语·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朱琳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语篇多种多样,涉及到多种模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师生情感。本文在多模态话语理论基础上,围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两个主要环节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英语课堂 教学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文本,更包含了多种模式的复杂形态,“多模态话语理论”应运而生。随着多媒体设施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及表义形式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也日益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教学过程中,各种符号资源如语言、视觉图像、声音、颜色、空间结构等被用来完成意义表征,实现教学目的。多模态与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如何趋利避害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简介

由Kress 和 Van Leeuwen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 90 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建立在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的一个崭新的话语分析形式,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涉及图像、声音、颜色、动漫、影像等其它多种社会符号系统,这就把话语分析从语言的社会符号研究发展到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语篇的高度。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5 种不同的感知通道在生命体演化过程中的逐步获得分别导致以下 5 种交际模态的产生:视觉模态(visual modality)、听觉模态(auditive modality)、触觉模态(tactile modality)、嗅觉模态(olfactory modality) 和味觉模态(gustatory modality)。其中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与话语分析关系最紧密。

胡壮麟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在意义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系统所发挥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其它符号系统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话语意义,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Kress ,OHalloran,Jewit ,李战子,顾曰国,胡壮麟,张德禄等。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应用及作用

大学英语在大学中属于公共课,因教学对象是全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因专业不同有着各自的群体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是各普通高校的主干课程,一门课程担负着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任。多模态课堂教学理念提倡多种模态互动,当前英语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和语音教学平台有利于多模態全方位的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教学要恰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环节: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主体,利用教学媒体,将教学内容的意义完全呈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把握多模态话语中的元素,如何把这些元素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能是值得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1.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播是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完成主要借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在教学过程中,若只用一种模态,没能提供信息传递的开始、延续和结束,没法关注学生是否已经理解或掌握,同时也没有把关键和重要信息以另外的形式突显出来,最后,还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丧失兴趣和接受能力,所以,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协作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文分析,词汇教学和task-oriented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等。

(1)课文分析。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将其应用于课文分析时,教师要关注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以及模态内部媒体间的协作,如书本与 PPT 的关系。课文分析是指对教材中每单元的文章构成的语篇进行分析,一般包括课文结构,课文大意,句子理解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可制作与课文语篇分析想关的PPT,在PPT上老师可设计课文理解练习,如回答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课文问题回答,陈述判断正误,多项选择等。学生在PPT的指引下,结合相关的语篇分析练习,完成课文阅读和理解的过程,老师也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在一边听的过程中,一边完成这些与语篇分析相关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播放与课文文化背景直接相关的视频等,实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中视觉和听觉模态的相互协作。

(2)词汇教学。基于认知心理学建构“角色建模语言”模型,顾曰国提出5大假设,包括“恰当的模态转换可增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内容记忆的持久性;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比单媒体、单模态学习更能增强记忆力;词语加图像一起学比单学词语要学得好一些”。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又是教师最难教,学生不易学的环节。大量的词汇需要记忆,如果靠死记硬背,学生不仅觉得枯燥,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词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只在 PPT 上呈现文字语言(单词,词性、中英文意思、固定搭配、两三个例句或中英文互译练习),讲解时也往往按照 PPT 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普遍反映词汇教学最为枯燥和低效。因此,在制作词汇教学的PPT时,教师可在PPT 画面上用艺术体、黑体、大体字使文字突出,在文字中加上图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多模态话语理论中,字样、印刷版式、颜色等都是社会符号,都有自己的意义潜势,它们都应该是构建意义的重要模态。PPT 通过色彩、光亮、突出的字体等来强调重点信息,而书本则可提供具体信息。更重要的是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协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附上单词和例句的音频,在学习词汇时,又能锻炼听力。同时,相关音频使词汇不再是印在纸上死的文字,音频使词汇生动鲜活起来。

(3)task-oriented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由于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公共课,课时有限,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活动都是通过课堂上布置,课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准备好,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开展。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这种task-oriented课堂活动为了有效的把听觉和视觉两种模态结合起来,通常采取以下两种形式:PPT展示或演讲和课堂表演。

PPT展示或演讲:每位同学按学号顺序在每堂课的开始做一个report,所选话题与当时所学教材的每个单元的话题相关,选取该话题的其中一个方面详细描述,以PPT展示或演讲形式呈现,呈现后以问题回答的形式与其他同学的进行一个简短的互动。学生在制作PPT或演讲稿的过程中,需要考虑PPT的字体,大小,图片等视觉模态,在课堂上口头呈现时,需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发音是否准确等听觉模态,最后老师要根据课堂呈现的同学所做的PPT内容丰富度和准确度和口头表达能力打分,并最后记入平时成绩。这种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习者自主地、动态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检索浏览,获取信息,融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由信息到知识的转化,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出新的文本。

课堂表演:老师会根据所学单元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的切合度或表演的难易程度布置相应的课堂表演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自主选择课堂现场表演或拍摄成VIDEO课堂播放两种方式呈现。最后由老师根据小组表演的内容,小组成员的参与和默契程度给每位同学打分,最后记入平时成绩。学生在制作VIDEO或课堂表演的过程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发音,语音语调,同时应注意着装,举止,表情和表演等。这种由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把视觉、听觉和触觉符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更有利于开拓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生动和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动手操控,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全由学习者自己把握,真正实现交互式的自主学习。同时,运用触觉加强了学习的真实感,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课前组织、课堂讨论、课后反思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多模态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口头言语的表达,还要考虑面部表情、仪态着装、音调音量、语气口音等的不同选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主动探寻未知世界和知识建构的实践者,是多模态教学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应积极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接收来自环境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模态信息,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并将学习的结果反馈给教师。

教师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对于意义的传递最为清楚明了,听觉模态是教学的主模态。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能做到音量适中,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语气平和,循循善诱,发音标准。学生在听练、模仿、改善、强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音及口语能力。学生进行练习而发出的口语语言符号属于英语课堂中的听觉模态符号。教师提问后,学生对教师问题的简单回答或附和体现了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也是听觉模态符号的一个表现。

课堂教学中仅使用听觉模態是不够的,还要辅以视觉模态进行帮助和强化。面部表情是最丰富和表现力的人体语言,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适当微笑、眼神交流可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自信心。身势语与会话合作原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教师身势语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能起到加强、肯定、补充、重复、调整或代替语言的辅助作用。

三、启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英语各方面的技能,实现课堂意义的传递。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要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恰当的面部表情和姿态仪表,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 作为教师知识传授对象的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课堂活动的开展,作好与教师的互动反馈;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工具,多渠道、全方面准备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Kress,G.Multimodality[A].in Cope,B.&Kalantzis, M.(eds.). London: Routledge,2000.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3.

[4]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浙江省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英语课堂中语用学委婉语的使用研究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英语课堂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