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中沉醉诗歌

2014-10-21 20:02郑瑟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李镇西再别康桥李老师

郑瑟

看了李镇西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大写意”。若把语文课比作画画,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课前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精心设计,而李镇西则不同,他更愿意画“大写意”,“大写意”不是随意,毫无章法,而是在“大写意”的背后握住了整篇文章的大方向,留空白给学生,在返璞归真中沉醉诗歌。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析: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王荣生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评判一堂语文课的最低标准,何谓合宜?他提出了两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但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而在我看来,李老师做到了!那么李老师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是合宜的,我们来看看《再别康桥》的文体,诗歌较之其他四种文体,最具特质的地方就是节奏与韵律。李老师抓住了这一点并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李老师足足用了两个课时来执教《再别康桥》。我们先来看第一课时,李老师与学生简单交流了徐志摩,接着选读了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的几段文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上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从学生的神态中可以发现,她们完全被这些文字感染了。李老师接着又说,“他对夕阳跪下了,你们听到这几句话,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对金柳是那么眷恋,为什么他会把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怀着一种温柔眷念的情感,要读得轻柔一些、舒缓一些,比如开头第一节,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关于告别的对象,有很多争议,到底是和自己的学校告别,还是跟自己一段美好的私密记忆告别,有很多解说,至今没有定论。我们暂且不管,但这首诗总体的语气语调是确定的,就像李老师所教学的那样,应该是轻柔一些、舒缓一些。不论是从诗歌“轻轻的”、“悄悄的”几处词语入手,还是从诗歌的意象“云彩”、“青葕”、“软泥”、“夕阳”、“水草”的性质入手,用轻柔、舒缓的语调去朗诵这首诗是极为贴切的。李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他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且始终围绕这个教学内容。比如“‘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要轻柔,仿佛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这‘荡漾更要读出一种陶醉”。“第五节,总体风格应该明朗一些。‘寻梦”“‘不带走一片云彩,应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最好有停顿,这样读,‘不带走/一片这里稍微多停顿一秒钟,再读出‘云——彩——,这样更能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整個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李老师是把指导学生感悟整首诗的语气语调节奏,整体感悟本诗的情感作为教学内容的。清晰、干净!且每一处提问也都紧扣教学内容,指向非常明确,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基调,没有一处是离开教学内容而言其他。可以在这里摘录几处,李老师问同学们,“读第一节,以哪一个词作基调?”,“你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可以说,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首诗的基调是很明智的,纵观很多教学实录,把较多时间花在整体上把握诗歌基调、语气的老师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做肢解分析,带来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在没有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就匆匆进行字句赏析,从而出现课堂的一片“沉默”,这是自然的!

第二课时则是从细处入手。很明显,其教学内容是不指示的,上课一开始,李老师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请认为这首诗歌美的同学举手,谈谈为什么美?显然,目的是让学生体味语句。一开始,学生并没有结合诗歌谈美,而是在文本之外找答案。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李老师的一个提问,“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能说出理由吗?”,缩小了范围,使问题更具象化。同学们回答得很精彩,当一个同学说道“我听了一遍就能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它们在结构、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艳影等都是很美的东西”。这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看法,李老师顺势接话,开始具体的联系这首诗歌讲意象,由意象讲到意境,链接得相当自然!再者,当同学对这首诗的押韵产生质疑时,李老师就开始谈起音韵美。这些看似不指示的内容实则是李老师备课的自觉,在很大程度上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的提问其实都在李老师的掌控范围之内,解答得游刃有余。有不理解“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一句,李老师是这样解答的,“‘那榆阴下的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把分号去掉,也就是说,揉碎的主语是天上虹”。这样一解释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

我们还是按照一课时一课时进行讨论。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可以对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做以下罗列:

出示、介绍背景资料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学生自由读

学生个别读

教师学生点评

教师范读

学生点评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分节朗读

教师学生点评

从上述教学方法中看出,李老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并没有采用花里胡哨的教学手段,比如怎样导入、怎么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等,而是采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读、点评。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显得如此朴素,自然!同时也是最契合、匹配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纵观很多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肯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朗读上的老师少之又少,有的只是在上课伊始匆匆忙忙请学生朗读一两遍完成任务即可,随后把大部分时间聚焦在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的分析上,分割之细令人惊叹。最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问之哑然,除了对诗歌的细枝末节能说出个一二外,对诗歌的整体基调一无所知。如此的诗歌教学,它的效果何在?价值何在?而李镇西则不同,他有自己的教学思路,他说,“我们往往把诗歌当成文章来分析,然而那样做,诗歌特有的韵就在理性的分析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①李老师是不吝啬的,他在课堂中大胆地选择“朗读”,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朗读上,从一开始的学生齐读,再是教师范读,李镇西没有借助磁带,多媒体,而是亲自范读,目的是带动学生的情感,最后是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李老师非常清楚,他是按照教学内容的有效实现这个用意,来选择、调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与诗歌产生情感共振。在很多老师眼中,朗读是费时的,而李镇西却把大段时间花费在朗读上,到底值不值?在我看来,这种做法极为明智!因为诗歌较之其他文本,最具独特的地方就是节奏和韵律,诗歌的情感往往隐藏于节奏和韵律中,而朗读则是走进诗歌情感的最佳路径。也正是因为李老师的这种大胆,学生才能在反复朗读中沉醉诗歌,精心细品。当然,这里所说的朗读,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读,它需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目的。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新的体会和发现,朗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来讲初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要读出语气和情感。最后要进入到鉴赏层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李老师不仅参与其中,而且积极范读,还一遍遍指导,当学生朗读中出现错误时,李老师及时指出,如:“‘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似,这里应该读卷舌音,如果这个字作动词用的时候,比如‘青春似火,就应该读平舌音。还有一个字,也读错了,‘撑一支长篙的‘篙,她读成了hao.注意不要把这个字与‘蒿混淆了”。李老师在学生读完诗歌最后一句时,感觉不对,立即指出,“‘不带走一片云彩,应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最好有停顿,这样读,‘不带走/一片这里稍微多停顿一秒钟,再读出‘云——彩——,这样更能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不仅自己指导,还让朗读好的同学指导,“下面我们一段一段地一起来读,何思静来做朗诵指导”。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互评,李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到位。

第二课时中,学生质疑讨论,教师谈体会是李老师主要选用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契合度来看,李老师第二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堂情况而生成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也是契合的。李老师一般都是给出一个大方向的问题。如“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从教学实录来看,学生提出大部分问题是有价值的。如,有学生对“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一句不理解,对“他为什么不能放歌”不理解。通过学生提问,生生间回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必定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自己想方设法渴求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学到了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每个都有价值,若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其做毫无意义的无用功还不如让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的有效!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极力提倡的,但事实上“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不意味着整堂课都要由学生自发地去提问,按照自己的现有水平去说感受,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不管是在认知方面,还是思维、情感方面。那么如何引导,一方面,教师可以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引用语文界的专家和权威对该作品的观点和看法来促使学生去感受,去产生更丰富的体验。只要是能够引起学生更深刻的共鸣和体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讨论还是讲授都是有价值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学生理解比较到位,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使理解巩固加深;学生理解较为肤浅的,教师应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深化;学生理解错误的,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订正,学生不理解的,教师应使学生回到文本中再阅读再体验!走进文本!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孙绍振.再谈“还原”分析方法——以《再别康桥》为例[J].名作欣赏,2004(8).

[4]陈日亮.如是我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注解:

①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李镇西再别康桥李老师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改变自己袁才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