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着眼 牵动课外

2014-10-21 19:53李建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14年23期
关键词:作业探究课堂

李建华

在这段教学研究中,我琢磨、推行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预习牵头、问题探究、作业巩固”。操作流程是: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解决字词,了解内容,质疑问难;接着导入新课,就题质疑后,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预习收获,重点强调,梳理疑难;再围绕问题,合作探究、理解、感悟、积累;最后分层作业,巩固应用。看似老调却新唱,具体步骤如下。

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课听讲有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引领:预习时,可以从字词句、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写法的探究等方面入手。

第一,在低年级时,我设计预习作业引领,比如,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就设计成给易错音的字加音节、辨析形近字、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选择一两个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对于典型的句子引导积累,尝试拓展运用。另外我倡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质疑,标示你已解决的问题及你没有弄懂的问题。

我每天提前两天安排预习,而且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预习时就强调易错的音、形。提前一天抽查批閱预习作业,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以备于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强调学生预习出错多的地方。

第二,高年级时,学生已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技巧、方法,就不必设计预习作业了,只需要用心在书上勾勾、画画、标注记号、标示重难点即可。

二、问题探究、理解、感悟

于有疑处能解疑,于无疑处能生疑。带着问题听课或提供问题引起大家思索,对搞好课上的学习是非常有用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第一,我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质疑、解疑、梳理出主要问题确定为课堂上的探究目标,然后围绕问题再进行细化指导,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这样的训练,一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继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在学生自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理解、体验。《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来理解。”这一环节引导,应重在引导学生互评、启发指导朗读上,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和揣摩、积累。

我在教学《心中那盏灯》时,运用了这样的教学语言:一是这位同学理解得怎样?那么该用怎样的语调读出这种感悟呢?谁再来读读。二是理解的不错,看来你是用心去读书了,大家认为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浓浓的父爱?三是同学们真会读书,不但从课文中感受到感人的父爱,还读懂了题目的含义。整个课堂上,没有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和讲解,有的只是学生对文本的潜心会读,有的只是读中感悟,教师的引导,学生与主人公情感撞出的火花。

在探究、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思维的拓展。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求生成;或在概括处求具体;或在文章的省略处求补充;或在暗含处求明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对课文主体的认识更清晰、更丰满,这样激趣引思,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美的感知趋于立体和丰满,激活了语文课堂,并有效地进行了课内积累。

第三,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把批作业也当成是与学生交流、激励学生的方式。

一是我在备课时非常注重作业设计。既要控制作业的量,又要提高作业的质,而且要兼顾各类学生,分层训练,作业的内容紧扣当堂教学内容,实行三个“不留”原则,预习效果好的不留,课堂上能解决的不留,重复的题不留。

基础题:一般包括预习时出错率较高的生字、与平时读音大相径庭的字、一些典型的四字词语等。我尽量设计成各种题型,并有意设置陷阱,巩固拓展,扩大学生的识字量。

能力题:以文中的重点句子为依托,设计成相关的句子训练题,仿写修辞、联系课文内容填关联词语、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把被字句、改病句、缩句等,或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练习。

提高题:一般是对中心的升华或 细节的完善或故事的续写或是阅读训练的延伸,有时我会给定一个中心,让学生选材、把握重点、分清详略、列提纲等。

二是我尝试家庭作业改革,以读为主,以写为辅,指导学生读好指定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交流。开始,我引导积累的内容,比如,含寓言故事的成语、寓意、口头复述故事为一套作业,名著名称、作者、人物、人物特点、典型语言为一套作业,描写春天的词、句、段、诗文为一套作业……充分借助家长和小组的力量,进行督促、检查,对于一些不自觉的学生,老师特别监管。

三是批作业其实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一个对勾、一个叉号、一个圆圈……都是不同的含义,让每次作业都成为学生的里程碑,逐渐地增强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时候都弄不好。”我在批作文时,尽量找出每一篇的闪光点,并标示出来,除给出一个基础分值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附加分。前者是百分制,后者是写作亮点的罗列。这样不仅及时巩固了知识,还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充盈了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使他们受到古今中外名人的熏陶,逐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走上求知求索的道路。

这种教学模式不单是强调课堂上,它有机地把课前、课堂和课后学生的活动联系起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既夯实了字词基础,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下去,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作业探究课堂
欢乐的课堂
设问引导探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作业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