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14-10-21 14:57陶金姬
校园英语·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喜福会冲突融合

陶金姬

【摘要】电影《喜福会》取材于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四对儿华裔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影片虽然以母女关系为主线再现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时空背景,特别展现了战火纷飞的旧中国时代,但是其主题在于揭示中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本文主要以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视角,对电影中母女情感经历透射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文化 冲突 融合 《喜福会》

一、谭恩美与影片《喜福会》

谭恩美(Amy Tan,1952- ),出生于加州奥克兰,祖籍广东台山,是美国当代最为知名的华裔作家之一,自从1989年发表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来,先后创作了《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通灵女孩》(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2001)、《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2005)、《惊奇山谷》(The Valley of Amazement,2013)等五部长篇小说,同时也发表出版了两本儿童文学作品《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1992)和《中国暹罗猫》(Sagwa,the Chinese Siamese Cat,1994)以及自传体散文集《命运的另一面》(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2003)。譚恩美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不仅在美国赢得如潮好评,而且在中国也是拥有众多读者,并成为学术界争相研究的对象。在其长篇小说中,处女作《喜福会》最为成功,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不仅在出版当年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九个月,而且先后荣获洛杉矶图书奖、全美图书奖、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全美图书评论家协会奖、海湾区书评小说奖和英联邦俱乐部金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并在1993年以同名形式被成功搬上荧幕。

《喜福会》是取材于小说原著,由谭恩美和罗纳德·巴斯(Ronald Bass)担当编剧,王颖执导,温明娜、邬君梅、俞飞鸿、奚美娟等主演的一部影片。影片以吴精美的视角讲述了包括自己母亲吴素云在内的四位母亲在解放前夕移居美国后与“美国女儿”的情感纠葛故事,既描绘了解放前中国的战乱与落后局面,也描绘了战后美国的和平民主自由局面。不同的时空背景记述了迥然不同的人生命运:饱受旧中国战乱困苦经历的母亲们渴望到美国过上全新的生活,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渴望摆脱“中国母亲”的束缚过上自由的生活。正是不同的生活背景导致四对儿母女之间产生了激烈摩擦和冲突,其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固然重大,但是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还是在情感交流中走向融合。本文拟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影片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进行简要分析,并试以解析影片的主题。

二、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阐释

美国人类学家和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1914-2009)在谈及文化的重要性时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从交际和感知的角度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在一种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即是高语境文化;相反,如果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通过全面深入的对比研究,霍尔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注重传统习俗,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注重理性逻辑。这两种语境的文化还有一些具体的差异:高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社会结构相对紧密严格、人们之间注重情感关系、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言语方面显得有所保留;而低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社会结构相对松散、人际关系较为平淡冷漠、思维方式注重逻辑分析、言语方面倾向于直来直去等。

三、《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

影片中出生于旧中国的几个母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历经千辛万苦远隔重洋地来到美国后,不仅渴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更是把对生活的美好渴望寄托于出生在美国的女儿身上,因此她们依然按照旧中国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去塑造女儿们;女儿们尽管生活在中式教育的家庭氛围中,但是她们同时也是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即已经习惯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母女冲突的实质是中美文化的冲突,主要体现在:

1.家庭伦理观念。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家庭中,忠孝观念很重要,长幼尊卑很明显,即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赐予,其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因此孩子一定要尊听父母教诲以示忠孝;而在美国家庭中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立关系,即无论长幼,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处理个人事务不可侵犯的权利,其他人不能随意干涉。这在吴精美小时候练琴时与母亲吴素云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强迫女儿练琴,吴精美说只有听话的女儿才可以待在家里,而女儿气愤地反驳说“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我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在中国”。女儿吴精美在通过拒绝母亲“控制”抵抗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同时,已经接受了美国独立自主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与露丝的白人男友特德因为母亲婉拒其婚姻而当面训斥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儿女的独立自主权利已经超越了家庭亲情。

2.文化价值观念。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归属感,崇尚“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群体观念,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奋斗,崇尚独立意识,因此吴素云为了给女儿提供一个优越的教育环境,不惜免费为钢琴教师做清洁工,同时也渴望通过女儿的成才给自己带来荣耀,同样龚琳达也是借女儿下棋的成功处处炫耀从而显示育儿的成功,而女儿韦弗莱却对母亲借自己之名处处炫耀的举动异常反感,于是在深信“我就是自己”的同时质问母亲“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很明显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突。

3.言语交际方式。中国文化造就了内向隐蔽的性格气质,人们往往提倡含蓄的言语表达方式,崇尚谦和,对别人的夸耀往往礼节性地否认,更不会直接夸耀自己;而美国文化则截然相反,造就了外向直爽的性格气质,人们往往提倡直率的言语表达方式,不仅欣然接受别人的夸赞并直接表达谢意,而且能够很坦率地展示自己的成绩。这种完全相对的言语交际方式也是影片中冲突迭起的原因之一,比如韦弗莱为了迎合母亲,特意在吃饭前对男友瑞奇进行了“中国餐桌礼仪文化辅导”,但是在母亲出于谦和礼仪习惯性地说出“唉,这菜太淡了,没味,真让人难以下咽”时,瑞奇全然忘记了“叮嘱”,不仅没有进行顺水推舟式的夸赞,反倒是直接在菜肴上浇上了酱油增加咸味,终于酿成“祸端”。

四、《喜福会》中的文化融合

影片中的文化冲突不仅仅限于家庭伦理、文化价值观念、言语交际方式,这只是几个典型的方面而已,事实上文化冲突已经渗透到吳精美、吴素云等几对儿母女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冲突的范围多么广泛,也不管冲突的程度多么深入,这种冲突终于在时光流逝中伴随着母女的沟通而走向和解,而和解的根本在于母女之间博大深沉的母爱。母女所属异质文化的融合自然有着母亲为了儿女做出 “忍让妥协”的功劳,但是从其本质上说“香蕉人”女儿们骨子里毕竟流淌着携带着“谦虚、温顺、孝顺、服从”等中国文化基因的血液,这正是造成彼此冲突即使再激烈而依然不会“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混杂”的血液一旦融合在中国母体之中必将流淌出汩汩清泉。吴精美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而彼此的热情相拥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这不仅仅是亲情的感动,而是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尽管吴精美并没有机会与母亲吴素云紧紧相拥诉说隐藏已久的心结,但是却用中国之行告慰母亲,实现了情感的真正和解。

电影《喜福会》的成功在于从母女关系这样一个平淡的切入点,探讨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并置引发的冲突,同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阐释了两者的融合,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是高语境文化,还是低语境文化,只要有“爱之真情”,以中美文化为代表的异质文化必定会在不断的碰撞交流找到融合的支点,实现文化的大融合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熠.《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7(4):92-94.

[2]焦圣华.浅谈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J].海外英语(上),2013,08:243-244.

[3]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向辉.《接骨师之女》中母爱的颠覆与回归[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3,21:71-72.

[5]李艳,蔡忠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从高低文化语境的理论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26-29.

[6]杨亚丽,杨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

[7]Hall,Edward.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1976.

[8]Lusting Mw, J.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3.

[9]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7.

猜你喜欢
喜福会冲突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刚柔并济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破次元
融椅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