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4-10-23 11:08张玮王世济左晓龙阮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农艺性状玉米

张玮+王世济+左晓龙+阮龙

摘 要:以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水平下,新安5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长显著变短,株高和穗位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倒伏率、空秆率、行数差异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减少,千粒重变化较小。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在太和、界首2个试点进行了密度为5 000株/667m2的小面积生产示范,均表现为高产、稳产,示范效果明显。

关键词:玉米;新安5号;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36-02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高玉米单产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据佟屏亚等报道,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措施[1]。新安5号是201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具有综合抗性强、结实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结合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保障。因此,以优良品种为核心,大力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才能尽快提高本地区玉米单产与总产水平。本文以新安5号为试验材料,旨在找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土壤基本肥力如下:有机质17.4g/kg,碱解氮118.5mg/kg,速效磷47.7mg/kg,速效钾226.0mg/kg。

1.2 试验材料 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每667m2种植4 000株、5 000株、6 000株、6 500株共4个密度,行距60cm,株距分别为27.8cm、22.2cm、18.5cm,每个密度种植面积0.13hm2,共计0.52hm2。收获时全区收获,同时每个密度随机取样,每样段连续收20株,室内考种玉米的穗部性状,田间调查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

1.4 田间管理 每667m2施有机肥(有机质>30%)100kg,基施“史丹利”三元素复合肥(15∶15∶15)90kg,硫酸锌1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kg,抽雄后追施尿素5kg。6月20日播种,播后浇蒙头水,6月24日出苗。10月10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有较大的关系[2]。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新安5号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为了争夺光照而长高,当超过最适密度后,又由于养分、光照不足等原因开始降低。在密度达到6 500株/667m2时,空秆率和倒伏率大幅上升。陈玉水[3]的研究也指出,植株株高越高,果穗的着生节位就越高,玉米的重心也就越高,就越容易发生倒伏。因此,合理的株高和穗位高能增加田间的透光度,使植株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从表1还可以看出,种植玉米的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变短,行数显著变少,秃尖长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说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玉米雌穗顶端花丝伸出较晚,玉米雌蕊的发育、授粉以及灌浆结实都会受到影响[4]。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

度(株/667m2)\&收获株

数(株/667m2)\&空秆率

(%)\&倒伏率

(%)\&株高

(cm)\&穗位高

(cm)\&秃尖长

(cm)\&穗长

(cm)\&行数\&4000\&3967\&6.8\&6.2\&241.1\&94.3\&0.64\&18.2\&16.5\&5000\&4975\&8.8\&7.3\&242.4\&95.8\&0.78\&17.0\&16.0\&6000\&5976\&10.6\&8.1\&238.6\&92.6\&0.84\&15.9\&15.8\&6500\&6453\&20.9\&20.2\&237.5\&90.6\&0.96\&14.9\&14.9\&]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减少,千粒重变化较小;5 000株/667m2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与4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和

6 500株/667m2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影响较大。以产量为目标,将种(下转65页)(上接36页)植密度X和产量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产量与密度的关系曲线,回归方程为:y=-8E-05x2+0.8036x-1 550.3,R2=0.840 8。根据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得出,当密度X=

5 302.19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Y=580.12kg/667m2(图1)。从以上数据与分析可以得知,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左右。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

(株/667m2)\&收获株数

(株/667m2)\&产量

(kg/667m2)\&穗粒数

(粒)\&千粒重

(g)\&单穗重

(g)\&4000\&3967\&445.8a\&387.6\&344.2\&133.3\&5000\&4975\&592.4b\&341.0\&348.9\&114.0\&6000\&5976\&513.6c\&271.2\&335.8\&90.3\&6500\&6453\&487.7d\&215.9\&334.4\&75.1\&]

[产量(kg/667m2)][密度(株/667m2)]

图1 不同密度下新安5号产量的回归曲线

2.3 生产示范 以种植密度5 000株/667m2分别在界首试点和太和试点进行了生产示范,示范面积分别为0.33hm2。收获期进行现场实收计产,界首试点实收计产665.4kg/667m2,太和试点实收计产615.4kg/667m2。不同点的生产示范表明,新安5号具有很好的稳产、高产潜力,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3 结论与讨论

很多研究都表明,不同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梯度下都有不同的产量表现。因此,针对某一品种具有一个适宜的密度梯度范围,有利于最大限度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从而提高单产。由本次试验可知,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低密度的条件下,新安5号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最适密度后就开始降低。玉米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秃尖长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

参考文献

[1]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2(13).

[2]李宁,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5).

[3]陈玉水,卢川北.玉米穗位高与株高的相关研究.广西农业科学[J].2004,35(2):111.

[4]唐保军,丁勇.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8,10:35.

(责编:张宏民)

摘 要:以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水平下,新安5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长显著变短,株高和穗位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倒伏率、空秆率、行数差异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减少,千粒重变化较小。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在太和、界首2个试点进行了密度为5 000株/667m2的小面积生产示范,均表现为高产、稳产,示范效果明显。

关键词:玉米;新安5号;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36-02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高玉米单产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据佟屏亚等报道,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措施[1]。新安5号是201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具有综合抗性强、结实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结合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保障。因此,以优良品种为核心,大力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才能尽快提高本地区玉米单产与总产水平。本文以新安5号为试验材料,旨在找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土壤基本肥力如下:有机质17.4g/kg,碱解氮118.5mg/kg,速效磷47.7mg/kg,速效钾226.0mg/kg。

1.2 试验材料 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每667m2种植4 000株、5 000株、6 000株、6 500株共4个密度,行距60cm,株距分别为27.8cm、22.2cm、18.5cm,每个密度种植面积0.13hm2,共计0.52hm2。收获时全区收获,同时每个密度随机取样,每样段连续收20株,室内考种玉米的穗部性状,田间调查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

1.4 田间管理 每667m2施有机肥(有机质>30%)100kg,基施“史丹利”三元素复合肥(15∶15∶15)90kg,硫酸锌1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kg,抽雄后追施尿素5kg。6月20日播种,播后浇蒙头水,6月24日出苗。10月10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有较大的关系[2]。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新安5号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为了争夺光照而长高,当超过最适密度后,又由于养分、光照不足等原因开始降低。在密度达到6 500株/667m2时,空秆率和倒伏率大幅上升。陈玉水[3]的研究也指出,植株株高越高,果穗的着生节位就越高,玉米的重心也就越高,就越容易发生倒伏。因此,合理的株高和穗位高能增加田间的透光度,使植株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从表1还可以看出,种植玉米的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变短,行数显著变少,秃尖长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说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玉米雌穗顶端花丝伸出较晚,玉米雌蕊的发育、授粉以及灌浆结实都会受到影响[4]。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

度(株/667m2)\&收获株

数(株/667m2)\&空秆率

(%)\&倒伏率

(%)\&株高

(cm)\&穗位高

(cm)\&秃尖长

(cm)\&穗长

(cm)\&行数\&4000\&3967\&6.8\&6.2\&241.1\&94.3\&0.64\&18.2\&16.5\&5000\&4975\&8.8\&7.3\&242.4\&95.8\&0.78\&17.0\&16.0\&6000\&5976\&10.6\&8.1\&238.6\&92.6\&0.84\&15.9\&15.8\&6500\&6453\&20.9\&20.2\&237.5\&90.6\&0.96\&14.9\&14.9\&]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减少,千粒重变化较小;5 000株/667m2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与4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和

6 500株/667m2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影响较大。以产量为目标,将种(下转65页)(上接36页)植密度X和产量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产量与密度的关系曲线,回归方程为:y=-8E-05x2+0.8036x-1 550.3,R2=0.840 8。根据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得出,当密度X=

5 302.19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Y=580.12kg/667m2(图1)。从以上数据与分析可以得知,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左右。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

(株/667m2)\&收获株数

(株/667m2)\&产量

(kg/667m2)\&穗粒数

(粒)\&千粒重

(g)\&单穗重

(g)\&4000\&3967\&445.8a\&387.6\&344.2\&133.3\&5000\&4975\&592.4b\&341.0\&348.9\&114.0\&6000\&5976\&513.6c\&271.2\&335.8\&90.3\&6500\&6453\&487.7d\&215.9\&334.4\&75.1\&]

[产量(kg/667m2)][密度(株/667m2)]

图1 不同密度下新安5号产量的回归曲线

2.3 生产示范 以种植密度5 000株/667m2分别在界首试点和太和试点进行了生产示范,示范面积分别为0.33hm2。收获期进行现场实收计产,界首试点实收计产665.4kg/667m2,太和试点实收计产615.4kg/667m2。不同点的生产示范表明,新安5号具有很好的稳产、高产潜力,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3 结论与讨论

很多研究都表明,不同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梯度下都有不同的产量表现。因此,针对某一品种具有一个适宜的密度梯度范围,有利于最大限度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从而提高单产。由本次试验可知,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低密度的条件下,新安5号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最适密度后就开始降低。玉米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秃尖长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

参考文献

[1]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2(13).

[2]李宁,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5).

[3]陈玉水,卢川北.玉米穗位高与株高的相关研究.广西农业科学[J].2004,35(2):111.

[4]唐保军,丁勇.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8,10:35.

(责编:张宏民)

摘 要:以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水平下,新安5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长显著变短,株高和穗位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倒伏率、空秆率、行数差异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减少,千粒重变化较小。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在太和、界首2个试点进行了密度为5 000株/667m2的小面积生产示范,均表现为高产、稳产,示范效果明显。

关键词:玉米;新安5号;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36-02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高玉米单产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据佟屏亚等报道,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措施[1]。新安5号是201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具有综合抗性强、结实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优良品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结合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保障。因此,以优良品种为核心,大力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才能尽快提高本地区玉米单产与总产水平。本文以新安5号为试验材料,旨在找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为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土壤基本肥力如下:有机质17.4g/kg,碱解氮118.5mg/kg,速效磷47.7mg/kg,速效钾226.0mg/kg。

1.2 试验材料 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每667m2种植4 000株、5 000株、6 000株、6 500株共4个密度,行距60cm,株距分别为27.8cm、22.2cm、18.5cm,每个密度种植面积0.13hm2,共计0.52hm2。收获时全区收获,同时每个密度随机取样,每样段连续收20株,室内考种玉米的穗部性状,田间调查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

1.4 田间管理 每667m2施有机肥(有机质>30%)100kg,基施“史丹利”三元素复合肥(15∶15∶15)90kg,硫酸锌1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kg,抽雄后追施尿素5kg。6月20日播种,播后浇蒙头水,6月24日出苗。10月10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与产量有较大的关系[2]。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新安5号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为了争夺光照而长高,当超过最适密度后,又由于养分、光照不足等原因开始降低。在密度达到6 500株/667m2时,空秆率和倒伏率大幅上升。陈玉水[3]的研究也指出,植株株高越高,果穗的着生节位就越高,玉米的重心也就越高,就越容易发生倒伏。因此,合理的株高和穗位高能增加田间的透光度,使植株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从表1还可以看出,种植玉米的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变短,行数显著变少,秃尖长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说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玉米雌穗顶端花丝伸出较晚,玉米雌蕊的发育、授粉以及灌浆结实都会受到影响[4]。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

度(株/667m2)\&收获株

数(株/667m2)\&空秆率

(%)\&倒伏率

(%)\&株高

(cm)\&穗位高

(cm)\&秃尖长

(cm)\&穗长

(cm)\&行数\&4000\&3967\&6.8\&6.2\&241.1\&94.3\&0.64\&18.2\&16.5\&5000\&4975\&8.8\&7.3\&242.4\&95.8\&0.78\&17.0\&16.0\&6000\&5976\&10.6\&8.1\&238.6\&92.6\&0.84\&15.9\&15.8\&6500\&6453\&20.9\&20.2\&237.5\&90.6\&0.96\&14.9\&14.9\&]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见,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减少,千粒重变化较小;5 000株/667m2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与4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和

6 500株/667m2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影响较大。以产量为目标,将种(下转65页)(上接36页)植密度X和产量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产量与密度的关系曲线,回归方程为:y=-8E-05x2+0.8036x-1 550.3,R2=0.840 8。根据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得出,当密度X=

5 302.19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Y=580.12kg/667m2(图1)。从以上数据与分析可以得知,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左右。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

(株/667m2)\&收获株数

(株/667m2)\&产量

(kg/667m2)\&穗粒数

(粒)\&千粒重

(g)\&单穗重

(g)\&4000\&3967\&445.8a\&387.6\&344.2\&133.3\&5000\&4975\&592.4b\&341.0\&348.9\&114.0\&6000\&5976\&513.6c\&271.2\&335.8\&90.3\&6500\&6453\&487.7d\&215.9\&334.4\&75.1\&]

[产量(kg/667m2)][密度(株/667m2)]

图1 不同密度下新安5号产量的回归曲线

2.3 生产示范 以种植密度5 000株/667m2分别在界首试点和太和试点进行了生产示范,示范面积分别为0.33hm2。收获期进行现场实收计产,界首试点实收计产665.4kg/667m2,太和试点实收计产615.4kg/667m2。不同点的生产示范表明,新安5号具有很好的稳产、高产潜力,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3 结论与讨论

很多研究都表明,不同地区的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梯度下都有不同的产量表现。因此,针对某一品种具有一个适宜的密度梯度范围,有利于最大限度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从而提高单产。由本次试验可知,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低密度的条件下,新安5号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最适密度后就开始降低。玉米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秃尖长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

参考文献

[1]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2(13).

[2]李宁,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5).

[3]陈玉水,卢川北.玉米穗位高与株高的相关研究.广西农业科学[J].2004,35(2):111.

[4]唐保军,丁勇.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8,10:3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农艺性状玉米
收玉米啦!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