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责任

2014-10-27 15:41王成章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神鹰碳纤维

【本文简介】本书的主人公张国良,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听说我国因为不能批量生产受美日控制的碳纤维而影响了军工和高科技发展,于是立下“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宏愿,从而圆了国人40多年碳纤维产业化的梦想。

他,牢记着胡锦涛总书记的重托:“我国研发碳纤维对相关的高科技产品影响很大,但目前受制于人。希望你们不但要把批量做出来,而且要做出高品质的碳纤维来。”

他,铭刻着李克强总理的叮嘱,不但了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承担了国家责任。

他,也因为研制碳纤维,多次受到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张德江、李源潮、吴官正、曾培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张国良,经过30多年的卧薪尝胆,把一个名不见经传、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发展成现代化的集团企业,从生产单一的纺机设备,到集纺机后整理专家板块、纺织面料和服装板块、碳纤维及新材料板块等18家企业于一身的集团,成了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张国良是时代的产物,他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担负着谋求企业自身发展与造福国家、行业及社会的双重责任。他是一个传奇,一直在改革、创新、希望、跨越和梦想,他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缩影。鹰游集团所经历的,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实业开拓者们所能贡献和付出的一切,而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也是实业开拓者们所能想到的,他们所有人都期待的——实业中国梦。

本书作者通过长期细致深入的采访,努力采掘张国良和他的创业团队的精神灵魂,使本书具有宏大的叙事和新颖的结构,在写法上也有不少突破。既有筚路蓝缕、背水一战的创业经历,也有卧薪尝胆、致力超越的报国情怀;既有荡气回肠的“中国合伙人”的美好情感,又有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使本书具有了激励和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者王成章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在《中国作家》首发、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日山——一个民族的魂魄》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江苏省纪念建党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文学题材作品奖一等奖、首届连云港市“花果山文学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地市报个人专著一等奖等。

引言

2009年7月。南京。江苏教育电视台演播厅。

大型屏幕打出两个巨大的宋体字“苏商”。

灯光如瀑,导演在测试灯光。

他拿出一块红布,立在舞台中央,舞台四周所有的灯光和镜头都对准了他。

导演说,灯光改为柔和。灯光立马变得柔和起来,与蔚蓝色的背景一起衬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导演又说,来一组追光。

于是,一组追光打在了张国良和主持人周晓萌身上。

导演喊了一句,播放一下背景。

背景大屏幕上立刻叠印出众多画面:

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张德江、李源潮、吴官正、曾培炎、周光召、徐匡迪、万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师昌绪、何光远几十位专家学者与张国良合影以及参观鹰游集团的照片。

辽阔的大海,一只苍鹰扶摇而上

辽宁舰出海远航

歼-20飞机升空翱翔

ZGL自行车队

碳纤维无人机

写有“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10个大字的车间

碳纤维车间聚精会神的张国良

装车待发的鹰游纺机

盛中国用碳纤维小提琴演奏出优雅的旋律

黝黑铮亮的碳纤维近景特写

……

张国良之前没见过帅气大男孩周晓萌,但看过他的节目,每次都以熟练的商业俗语问每位商业领军人物,感觉他好像学过企业管理和市场学。

这是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大型财经人物访谈节目《苏商》,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每期都以一位活跃在当今江苏经济界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领袖为主嘉宾,同时邀请国内知名的经济学者以及社会人文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士参与访谈。该节目以“非凡人物、非凡话题、商界领袖、华彩人生”为主题,旨在弘扬“苏商”形象,透析“苏商”智慧,探讨“苏商”未来。

此时,舒缓的现场即兴背景音乐响起。

主持人:现场和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我们电视台为您强力打造的节目《苏商》,非凡人物、非凡话题,他们的讲述,也许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那么这一期节目我们请出的嘉宾是谁呢?我们先来看大屏幕。

音乐变为激昂的乐章。

大屏幕短片打出解说字幕:张国良,江苏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十届江苏省党代表,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轻纺工业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江苏省“333”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企业家,连云港市2010“影响港城十大经济人物”。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台下掌声四起。

主持人:从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得出来,您和胡总书记握手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这双手好像握得特别紧,是不是这样?

张国良:是总书记紧紧地握住我的手。

主持人:不是您紧紧地握着他,是他紧紧握着您的手?

张国良:我还不大敢紧紧地握总书记的手,这是实话。

主持人:是啊,那肯定是很激动的。一个企业家能够和胡总书记有这样多次的握手机会,本身也是对企业的一种肯定。

张国良:那当然。

主持人:您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机会下和胡总书记见面握手的?

张国良:在2008年人代会期间,在大会堂里,我向胡总书记汇报了我们碳纤维生产的情况。总书记说,我国研发碳纤维对相关的高科技产品影响很大,但目前受制于人,希望你们不但要把批量做出来,而且要做出高品质的碳纤维来。最后总书记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节目开始之前,我先要跟您求证一个事,因为听我们编导说,您今天走进我们《苏商》的演播室是被我们的编导连拉带拽给拖过来的,是不是这么回事张董事长?

张国良:我到外面走动比较少,每天更多的时间都和一帮技术人员在一起,都在生产线、在试验线上。

主持人:我觉得我们也能够理解,但是张董事长今天既然来了,那我们也就不能放过他,我们就要像拿显微镜看这个碳纤维一样,要把张董事长上上下下好好照一照,跟我们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台上的张国良幽默诚实,展现了一位“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的情怀。

台下的人更多地看到他的人生,一路走来的艰辛,做人做事的秉性,为人的宽容大度。

一年之后,令张国良特别激动的是,2010年8月2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神鹰碳纤维公司。

在给李克强副总理汇报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状况的时候,李克强追问,这个高科技企业的股权除了大部分国有以外,还有部分股权是谁的?张国良答道,报告李总理,这个企业还有部分股权掌握在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手里,那就是我。他的回答引起全场一阵大笑,笑声中他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信任。

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补充说,张国良是两届全国人大代表,都是红根子。

李克强微笑着说,一般社会企业我们要求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而国有企业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还要求他们承担国家责任。

神鹰碳纤维车间内,很快竖起了“承担国家责任,树立必胜信心”的大字标语。

第一节 心游万仞

2002年3月3日,乍暖还寒时节,“瓦良格”航母历经多重曲折从乌克兰来到中国,停泊在大连港。

从那时起,连云港有一个人就一直关注它的消息。

这个人还注意到,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由大批拖轮拖进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的30万吨船坞。

这个人暗暗有点兴奋,他对自己说,有戏!

不错,确实有戏,而且是一出大戏,一出振奋民族的大戏!

2011年7月27日,中国国防部证实正在利用一艘废旧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同年8月4日,“瓦良格”号附近加强管控,禁止拍摄及窥视港区。

2011年8月10日,“瓦良格”号首次试航。

千呼万唤始出来啊!“瓦良格”号航母承载了国人诸多期望:南沙的权益、海洋的航路安全、中国大国崛起的屏障……

后来,“瓦良格”号正式改名为辽宁舰。

辽宁舰首次试航的那天,这个人晚上一遍遍地在电脑上反复看着它的处子秀,心潮澎湃的他边看边打开了他的家乡酒——四特酒。

当然,那时候的他压根儿没有想到,2012年9月25日这一天,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就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这个振奋国人消息的时候,一个叫梅文的政委亮相荧屏,顿时,他的家乡沸腾了,因为梅文的家乡就在九江长江大桥北面的小池镇,和他同在一个镇。他的家在腊列村,梅文的家在中列村。一个志在实业报国,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一个报效军队,成为中国首艘航母的政委。另外,两个人都有从小就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的好父母。

除了关注辽宁舰,这个人还特别关注中国新一代战机的研发信息。

2011年1月初,一架编号为2001的新型战机在我国某飞行试验场出现,引起了广大军迷和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热切关注。根据中国新型战机的命名传统,这款战斗机被称为“歼-20”,但网友赋予了它一个更贴切的名字:黑丝带。这款新型战机表面成黑色,可以判断出这是隐形材料的涂层,同时机体采用了鸭翼、V型全动双垂尾、DSI进气道等第四代战斗机特有的气动布局设计,因此得名“黑丝带”(黑色的第四代战斗机)。

那一天,网友拍摄的试飞视频他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兴奋得手舞足蹈,兴奋得有点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样子。

2011年1月11日,这是一个让中国航空人和军迷们最难忘的日子。我国自行研制的歼-20第四代战斗机一飞冲天,让国人热血沸腾,令世界目瞪口呆。歼-20的诞生,再次让中国航空事业走向了新的高峰,也再次让世界对中国军工刮目相看。

歼-20首飞,代表着中华民族飞起来了。有人可能认为,一架战斗机,能够抬到这么高的水平吗?事实上,随着战斗机的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发展到了第四代(或者说第五代)已经成为考量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包括意志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一个标杆。在欧洲国家止步于台风、阵风这些三代半战斗机的时候,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外第三个研制第四代战机的国家,充分证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歼-20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是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歼击机的未来重型歼击机型号。

歼-20机身,采用了国际最先进的复合材料。

这是一个铁杆军迷,更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写出《我的军人情怀》、一个远赴呼伦贝尔草原为部队官兵改水、一个把部队赠送他的炮弹壳放在办公室视如珍宝的企业家。

我想我就不用在这里绕弯子了,因为读者已经猜到这个人是谁了,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江苏省鹰游集团董事长、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董事长张国良。

张国良知道,无论是瓦良格的改装还是歼-20试飞,乃至于神舟和嫦娥的飞天,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材料——碳纤维。

前几年,人大代表张国良就写了《建议尽快建造航空母舰,实现军力国力跨越发展》的议案,该议案被采纳,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办理,并收到书面答复。

2011年7月28日,是鹰游纺机集团公司成立10周年庆典。

期间,《鹰游纺机》杂志记者向张国良提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您最近在关注什么话题?哪个人让您最景仰?

张国良回答:我最关注的是瓦良格和歼-20,我最景仰的人是两院院士师昌绪。

师昌绪是谁?

他是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是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合金钢、高温合金及材料强度的研究工作。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人们不吝于给他戴上多顶桂冠:“中国材料之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这多项桂冠都和材料有关,难怪有人说他就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他和各种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并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

2001年1月,两院院士师昌绪给时任国家领导人写了《关于加速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的请示报告》,点燃了中国碳纤维的发展之炬。

碳纤维的研制,不仅助力我国战略武器成功飞天,更在新材料领域刮起一股革命旋风,它被誉为“黑色黄金”、“新材料之王”。

2010年1月14日,91岁的金属学及材料学家师昌绪以他对研发高性能战斗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在此3天之前,中国的歼-20隐形战机才刚刚首次公开试飞。

难怪媒体这样说:“材料之父”师昌绪助歼-20起飞。

而他却将获得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金属所研究和设立奖学金。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强富与贫穷。强国梦,材料不可或缺。2013年3月23日,师昌绪在中国科技馆作了题为《材料与社会》的报告。他说实现强国梦必须重视新材料。

他说,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受外国列强欺辱太深。

他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仰,这个信仰就是使中国强盛,中国梦就是大家共同的梦。

他还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为祖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这时候,你会为喊出“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口号的张国良会心一笑,也难怪张国良会景仰师昌绪,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他们都要做祖国最需要的材料。

应该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史都是以材料为主要的一个划界线。但是材料往往不受到重视,其原因是它不是最终产品。人们都喜欢会叫的,会跳的,上天的,但是它们主要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不过关,你任何东西都过不了关。

有人说航空飞机70%是仗着材料往前飞,有一代新材料,就有一代的新飞机。

对于航空飞机和航母而言,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它上天本领多高,下水战力多强。

因为师昌绪,这一涉及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的核心材料在我国从无到有,并摆脱国外掣肘。在他的主持下,我国一系列新材料规划相继诞生、世人瞩目。

这一下,你会明白张国良为什么景仰师昌绪,师昌绪后来为何在89岁的高龄走访鹰游集团了。

因为碳纤维,他们走到了一起。

话分两头,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溯。

2001年左右,连云港市关注碳纤维的除了张国良,还有几个热心人,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前面提到的连云港纺织公司,后来改名为江苏省奥神集团。奥神是2000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1年7月正式运营的市属国有独资公司,运营资本主要由原市纺织工业公司管理的国有资产构成。2001年张国良的鹰游集团改制时,奥神集团的国有股还有百分之25%的股份,过了一两年就全部退出了,也就是说奥神集团和鹰游集团已经各自独立,没有任何产权关系了。

当年纺织公司下属有一个钟山氨纶公司,是纺织公司和香港钟山公司联合投资的,所用的设备和技术全是从日本买来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财团和企业积极布局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态势欣欣向荣,同七十年代高速成长期后期的日本近似;相形于一个跃进的中国,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停滞的日本,中国经济持续性快速成长给日本企业带来开拓巨大市场的机会。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同各国竞争,建立其生产基地,是日本企业生存之道。

很多日本企业开始把过去在欧美的战略重心开始向中国转移,并加大了投资力度,这也就是所谓的中日关系“蜜月期”。其实这只是日本财团对华战略的深度布局而已,它要建立自己的离岸经济,其触角伸展到粮食、钢铁、纺织、机械、化工、能源、电子和信息、纤维、物资、金融等广泛领域。

钟山氨纶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杨正寰,1993年到1995年钟山氨纶一度是连云港效益最好的企业。纺织公司改名为江苏省奥神集团后,钟山氨纶就变成了奥神集团的下属企业。2000年左右,美国杜邦公司又来和钟山氨纶公司合作,杜邦公司是美国大型化学公司,它想购买氨纶公司的股权。双方经过反反复复的谈判,钟山氨纶公司以6700多万美元的价格转让了一定比例的股份给杜邦公司,名称也改为杜钟氨纶有限公司。这样,奥神集团有6700多万美元闲在那儿,按照当时人民币与美元兑换一比七的比率,有4个多亿人民币呢,这可不是个小钱,放在现在也是一笔大钱。

这么一大笔钱怎么用?如果你不用的话,只能自我贬值。但国有资金不能乱花,用的话得找项目投资,找项目就得根据连云港市的产业基础和创业环境来找,不能盲目投资,否则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那么连云港市的产业基础和创业环境当时怎么样呢?连云港工业在江苏省还非常薄弱,纺织行业棉、麻、丝、绸在全省根本排不上号,棉纺人家有几百万锭,连云港市只有3万锭;涤纶人家有产能几十万吨,连云港市只有2万吨。比较好的只有氨纶,纺机就更差了,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连云港市的纺织基础。

当时连云港市对纺织行业定的调子是“立足纺织,走出纺织”,奥神集团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就得去调研考察。杨正寰是东华大学毕业的,东华大学有一个潘鼎教授,在实验室里成功做出了碳纤维,小批量生产,是采用粘胶基方法做的。粘胶基碳纤维是做导弹的烧蚀材料,不是结构材料,导弹头打出去以后就烧蚀掉了,但在燃烧之前它有硬度有强度。

说起碳纤维这个名词,十几年前肯定有人感到奇怪,这是啥玩意?至今恐怕还有人不明白,开发碳纤维有何用?

这简直是一种神奇的材料。它是一种神奇的纤维,只有头发丝的1/10至1/20般粗细,柔软如蚕丝,但却比钢硬、比铝轻、比不锈钢耐腐蚀。重量,只有钢铁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它的10倍。用它来造大飞机、汽车、轮船、自行车,能大幅减重提速;用它来做高尔夫球棒、羽毛球拍、钓鱼竿,轻巧且耐用……美国最新型的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占四分之一,机翼占三分之一;航天飞机上火箭推进器的关键部件、先进的导弹发射管等,全部是碳纤维复合材料。航天飞机只要能减轻1公斤重量,助推火箭就可以减轻500公斤的重量。同时,它的民用范围也很广泛;在医学上,用碳纤维材料制成器官进行人体移植,其排异反应很小……

因为它的神奇,掌握其生产技术的日美等国一直严格保密,相关产品也在禁运之列。

碳纤维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其实我国碳纤维研发起步并不晚,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就已开始了研发,并在吉林辽源石化厂建生产基地,继之又有沈阳金属所,北京化学所等介入研发。因航空航天领域的急需,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将军1975年11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了著名的“7511”会议,会后正式纳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全面启动了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可惜的是多年的攻关并未突破碳纤维原丝等关键技术,产品没能走出质次价高的怪圈,无法满足国内的军民用需求,致使我国95%以上的纤维长期依赖进口,在这一重要战略物资上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我国军民用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既然碳纤维这么神奇,奥神集团董事长鲁林就派副总经理芦静随杨正寰去东华大学,参观潘鼎教授的实验室。芦静1980年参加工作,1995年到纺织公司做副总,后来又做奥神集团的副总,当时也就40岁出头。她喜欢思考问题,思维敏捷,略显瘦削的身体里潜藏着的巨大的能量,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芦静和杨正寰参观后都觉得非常了不起,碳纤维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通红的炉子里出来,它还是一根纤维,烧不断。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潘鼎教授了,张国良对潘教授评价很高,称他为“不是院士的院士”。

潘鼎教授早在40年前就与碳纤维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他考入我国纺织教育与研究的最高学府、东华大学的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吉林化工研究院,中国早期研究碳纤维的大都从吉化院出来的。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被誉为“中国化纤第一人”的高分子化学专家、东华大学校长钱宝钧。吉化院的院长也是钱宝钧的学生,他请钱宝钧到吉化院讲了一堂课。潘鼎很崇拜化纤界的权威钱宝钧,后来写过几封信向他请教问题。

钱宝钧也知道潘鼎是在吉化院搞碳纤维的,后来他把潘鼎从吉林招到东华大学做了他的研究生,1981年潘鼎毕业,本来是哪里来回哪里去的,钱宝钧和纺织部计划司的领导讲,潘鼎这个人我要!他看上潘鼎了,还在上海为潘鼎申请到了户口,破格把潘鼎留在上海,潘鼎就死心塌地跟着导师干起了碳纤维。

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共和国之矛”的我国头号战略武器面临最后两项久攻不克的遗留难题,其中一个“拦路虎”就是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作为洲际导弹弹头防热层关键材料,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的性能、品质直接关系到飞行的质量及成败。因其原料要求极高、制备技术极难,当时只有美、俄两个超级大国拥有,且对我国严密禁运、技术封锁。

难关攻不下,导弹上不了天!

关键时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潘鼎领衔的碳纤维项目组临危受命,采用国外否定、国内仅有的棉浆基纤维素为原料,先后攻克了“原丝、工艺、强度、排废”等难关,苦战4年,在碳纤维生产的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和制备等方面获得了系列突破,在软硬件技术上获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最终成功研制了集美、俄两国同类产品性能所长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国家头号战略武器飞天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潘教授此举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让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研制技术的国家,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升级换代及捍卫国民经济现代化成果作出了贡献。这么多年来,潘鼎教授团队配合国家战略任务,为现役及高新后续的各类型号导弹持续稳定地提供着保质、保量的碳纤维产品,得到了相关航天部门及军方的充分肯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潘鼎坦言,中国科研人员研制的高纯碳纤维成功后,立即被应用到洲际导弹及其他导弹的弹头防热层,这种纤维不仅有效减轻洲际导弹重量,其防热效果使核弹和制航系统在进出大气层时得到有效保护。

如果说粘胶基碳纤维的“横空出世”,展现了东华大学在高性能纤维研究领域“敢为人先”的魄力与胆识,那么,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持续攻关,则体现了潘鼎教授团队在致力于新材料产业“换代升级”变革过程中“追求卓越”的决心与毅力。和粘胶基碳纤维相比,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也用于国防军工,但其涉及的民用领域更广泛,不仅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可用,建材、医疗器械、体育用品等方面也大有可为。拿飞机来说,以前多用的是铝合金耗材,有疲劳极限,换做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材质,不仅机身更轻,飞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强度得以加强,断裂几率大为降低,安全系数也得到很大提高,在能耗及环境污染方面,也创造了杰出效益。

参观碳纤维给了芦静和杨正寰很多启发,但奥神集团不会去做烧蚀材料,而是要做国家最缺乏的结构材料。于是奥神公司就开始了碳纤维的调研工作,杨正寰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有广泛的人脉,对做项目也别有心得,很有经验,也参与了调研。芦静就跟着他学怎么谈判,怎么做项目,杨正寰有点像奥神集团顾问的样子。

2002年元旦,奥神集团董事长鲁林邀请相关专家来连云港市,商谈投资碳纤维的有关事宜。请来吉林吉炭公司的肖工程师,吉林化纤公司的王工程师,还有潘鼎教授,山东大学的王国信教授。因为是悄悄约谈的,几个专家都没有和单位汇报。

但在锦山宾馆谈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谈好,专家们意见不统一,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

外贸专业出身的鲁林尽管对碳纤维情有独钟,想搞但一直没下决心,拿不定主意。他考虑的不光是技术和资金,到底怎么搞碳纤维,没有非常明确的方案,所以这事一拖再拖。

多年后芦静认为,当时没谈成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和奥神集团的企业体制也有很大关系。

接下来芦静他们又有了机会,去日本考察一家做碳纤维后道制品也就是实际应用的企业,公司名叫OBS,董事长叫大石乔。该公司用超声波把碳纤维扩展,由2厘米宽扩展到8厘米宽,然后编织成碳布。奥神集团当时也曾想引进这个技术,先从后道的碳纤维应用入手,再往前道的研制去做。

可是这事很快被日本政府知道了,碳纤维属于日本的国家机密,OBS公司立即中断和奥神的接触。奥神集团董事长鲁林此时又调回政府任职,碳纤维项目就停下来了。

直到2003年,连云港市政府牵头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到日本考察调研,招商引资,代表团由副市长施炎带队。施炎副市长分管工业经济、信息化、科学技术、和民营经济。

应该说,在20世纪九十年代和21世纪初,因为《史记》记载的秦代方士徐福东渡日本的故事,日本企业和连云港市的联系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徐福的故里就是连云港市赣榆县,双方利用文化搭桥也唱了不少经贸戏。连云港市是为了招商引资,日本企业则是为了完成其产业布局。

施炎经常会见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等商社或企业的高管,连云港人热情好客,此次访问日本带有回访的性质,来而不往非礼也。

在日本参观了几个公司后,一个曾经和芦静打过交道、聊过碳纤维的日本人知道芦静到了日本,也从北京赶回日本要接待芦静一行。

第二天代表团本来要去参观其他的企业,但芦静还是放不下牵挂已久的碳纤维。

芦静是一个快人快语的人,她对施炎说,这些公司去不去都一样,我带你去另一家公司。

施炎问,哪一家公司?

芦静就大致地说了一下。

施炎说,好啊,其他公司就不去了,就去看这家碳纤维公司。

但当代表团刚一提出要去参观这家公司,日方接待人员马上说要等一会。这一等就从8时等到9时40分,芦静至今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是她擅自改变了代表团行程。芦静自嘲在这个代表团里她充其量是个小喽啰而已,如果参观不成的话她面子上也不好看,所以她一直焦急地盯着手表看时间。

日方后来还是让他们进了工厂,但全部的设备包括生产线全部用布蒙了起来,不让你看见,只是让你走一圈而已。就像我们平常家里人出远门,把家里的沙发等物品都蒙起来一样。

日方觉得自己到连云港考察,人家都盛情招待,到了日本想看看你的工厂你都不让去不让看,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在芦静他们等待的这1小时40分钟时间里把所有机密产品都蒙起来,然后带你到商务接待中心接待一下,车间里让你走一圈,如此而已。

施炎1961年出生,当时还是相对年轻的副市长,因为年轻所以他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使了一个眼色就和几个人各掀一个角,把盖布掀了起来,把碳纤维设备和产品都偷看了一下。他们看到车间里有很多产品即将运发美国,芦静看到的碳纤维产品薄如蝉翼,同时强度又很大。

芦静就介绍说这个东西就是碳纤维,比钢轻多少倍,但比钢强度高多少倍。

施炎就说,这个真是好东西,芦静啊,你要是把这个东西弄到连云港来生产,不管花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

分管工业副市长的话芦静记住了,回来就向奥神新任董事长刘新华作了汇报。

刘新华决定重新启动碳纤维项目,于是又把潘鼎、王国信和北京航天703所的工程师请了过来,神九神十和导弹发射都是他们做的,大家一起讨论到底怎么做。初步决定和潘鼎一起合作做碳纤维,王国信也不断地寄来有关资料和图片。因为引进是没门的,西方国家的“巴统协议”正卡着中国的脖子呢。

“巴统协议”的全称是巴黎统筹委员会,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的,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它绝对禁止高新技术流入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的封锁。

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大环境是“国退民进”,即在某些领域扩大民营资本所占市场份额,而缩小国有资本,推动经济市场化,政府不再鼓励国有再投资了,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经过反反复复、走走停停的几年的调研,奥神集团基本上也形成了一个投资方案,即引进客商投资,市内外有几个企业要和奥神一起干。刘新华觉得有必要和张国良说一下,因为张国良对碳纤维非常感兴趣,大家又在一个行业里,张国良还是奥神集团的董事呢,尽管奥神和鹰游已经没有产权关系了,还是有一些合作,不告诉他面子上过不去。

就这样,刘新华带着芦静抱着和张国良说一声的想法来到了张国良的办公室。

再说张国良。从2001年7月28日,鹰游纺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立,到立成毛绒、迎雁毛纺、飞雁毛毯、金典服饰等公司相继挂牌成立,2005年集团力量壮大,已经是一只羽翼丰满、振翅翱翔的雄鹰了。分进合击,游刃有余。如果张国良领导鹰游集团不断做“精”做“专”,前程一样光明。

2005年春天,鹰游集团就像一艘满载希望的航船,行驶在浩荡商海中。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业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年景。从1月1日起,全球纺织业发生了4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即全部取消纺织品配额制度,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是一个扩大市场的良机。我国纺织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新上了大量设备,从业人员和生产能力骤增。

鹰游集团迎来了关键的发展时期,从3月1日起,集团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各分公司以独立和高度自主的经营权和分配权,让它们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整个集团推行年薪制,各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从根本上调动各位总经理的积极性,在更大的空间大显身手。鹰游纺机新品不断,飞雁毛毯、金典服饰出口创汇再创历史新高,人造毛皮厂也大有起色。

但张国良丝毫没有松一口气的意思,他在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人用来告诫管理者的最常用的一个词,它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张国良一直有一种忧患意识,他在早期的文章里说,有一个梦让他最恐惧,那就是厂子破产了,工人们没有饭吃了。

常将有日思无日——这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事实上也是一个长期处在饥荒中的民族在危机感中养成的、渗透到了血脉和性格中的一种忧患意识。

做企业家要有信念,但企业家不可能是一片坦途,不可能永远繁花似锦。做企业家,经常站在悬崖峭壁上。所以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安迪·格罗夫说,直到今天我还是战战兢兢地经营,如履薄冰。后来,柳传志、张瑞敏在某些场合也说过如履薄冰这类的话,这反映了他们的忧患心态。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很知名的管理故事,叫作“青蛙效应”。“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管理者与员工对环境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青蛙一样,被煮熟。同样一个企业如果只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一味沉溺于过去的胜利和现在的繁荣之中,而没有忧患意识,对危机的逐渐形成麻木不仁,最后肯定会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

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否则就易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

20世纪90年代初,波音公司产量大幅下降,为走出经营低谷,波音公司摄制了一部虚拟的电视新闻片:在一个天色灰暗的日子,众多的工人们垂头丧气地拖着沉重的脚步,鱼贯而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飞机制造厂。厂房上面挂着一块“厂房出售”的牌子。扩音器里说“今天是波音时代的终结,波音飞机公司关闭了最后的一个车间”,画面反复播放。这则企业倒闭的电视新闻使员工们强烈地意识到市场竞争残酷无情,只有不断进击、创新、拼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虚幻的模拟倒闭就会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员工们充满了危机感而更加努力工作,终于迎来了大发展,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

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成天总是乐呵呵的人,要么是成佛了,要么就是个傻瓜,绝不适合做企业家,更加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企业家。

在中国企业家这个群体里,每一年都会有每一年的浮沉,在这个极速变化的世界里似乎并没有真正的常青树。

做自己最熟悉的,这是张国良多年的坚持,但一个企业想在未来10年、20年获得持续的发展,一定是因为它完成了布局。不仅仅你努力、你辛苦、你有愿望、你有技术,就可以获得几十年持续发展,持续发展一定是完整的布局,借助结构化的力量。

早在2004年5月10日,他就对企业发展模式有过定论:

“拼积木效应”是一种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发展模式,“积木”每块都是独立的,只要有一个契机,要拼多大就有多大,发展没有局限性。

“滚雪球效应”是一种不能无限制发展的模式,“雪球”滚动时直径从1米、2米到3米,再大就滚不动了,发展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个优秀企业家最大的爆发力是对自己成功模式的超越。

张国良一直在苦苦思索,他要给鹰游集团找到一条创新之路,打开另一扇门。

对于张国良来说,创新不是海参鲍鱼,而是萝卜白菜的事情,一个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市场如战场,没有创新思路的企业是没有前景的企业。这时候的他,正在悄悄思考产品升级转型的事情。

他的脊梁上担着一份责任。

他的脑海里也几次闪现过他一直萦怀的碳纤维。早在2001年初他第一次听说过碳纤维刷毛机,用起来不变形,就逐渐对这种神奇的纤维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在网上找项目,想做碳纤维材料的飞机刹车片,为此2001年底他还专门带着张建国和芦静到北京航天703所复合材料实验室调研过。其实当年考察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碳纤维,是碳碳复合材料,是碳纤维的初级产品,刹车片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做成。虽然此时的张国良还没有见过生产线上的碳纤维,但碳纤维3个字已经深深印入他的脑中。

就在这个时候,那天上午刘新华带着芦静进了他的办公室。

刘新华说,我们要干碳纤维了。

一听说碳纤维,张国良眼睛一亮,这可是他一直的梦想啊。

张国良说,你们要干碳纤维?好啊,你说,你继续说。

刘新华就继续说。

在听两人介绍情况时,张国良已经从两位潜在的合作伙伴的话语里感受到一阵阵向他逼来的商机。

他马上激动起来,一把握着刘新华的手说,刘董事长啊,你可真是《水浒》里的宋公明啊!

说得刘新华一头雾水。

张国良擂了他一拳,你瞧瞧,宋公明就是及时雨啊!

他满屋子踱着步,太好啦,太好啦!这样吧,我就来个竹筒倒豆子——干脆利索,咱们联袂出击。

他又说,什么是你们干碳纤维啊,应该是我们,我们一起合作把国产碳纤维造出来!

张国良说话一点也没有含糊,不管是让我控股,还是让我参股,至于控多少参多少,全都没问题,我全都听奥神集团的。只要让我干碳纤维,我都没意见!

张国良的态度非常明确,也很坚决。

这让刘新华和芦静吃了一惊。

回来的路上,刘新华开车带着芦静,他有点不知所措了,自言自语地说,这该怎么办呢?

本来有几家企业要来谈判了,要来投资了,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我们只是和张国良打个招呼而已。

他们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出来。

芦静安慰他说,董事长,你也不要急,我们是国企,我们另外还有几个董事,我们再听听他们的想法。况且政府有分管副市长,你去汇报一下,看施炎副市长怎么说嘛。

施炎副市长事前听过奥神集团要搞碳纤维的汇报,政府的基本意见是碳纤维投资一定要设在连云港,但同时明确指示不让奥神自己搞,在国退民进的大环境下,不允许全部国有控股,一定要引进外部投资者,特别是民营投资者,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这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方针。

两个人下午就去请示施炎,施炎一听也很吃惊。

施炎和张国良很熟悉,他也喜欢运动,尤其喜欢打羽毛球,还是连云港超越羽毛球俱乐部的会员呢,有时也会和张国良过上几招。

连云港的几个发展快的企业明摆在他的心里,这几年张国良的鹰游集团迅速崛起,兼并重组了好几个厂,搞得风生水起。张国良有底气了,思想转变得也很快,国有企业决策慢行动慢,船大调头难,而张国良则尝到了民营企业决策快转型快行动快的甜头。

听说张国良这么迫切地要搞碳纤维,他还是很惊奇,咦,这张国良怎么横插一杠子啊,碳纤维这个题材有这么吸引人吗?

这段经历芦静说只有她知道,到现在恐怕张国良也不一定全部知道。

当然,张国良暗恋碳纤维很久了,其经历芦静也不一定全知道。

王丽萍和我谈过一个细节。那是2004年10月的广交会,张国良从北京直飞广州,一见王丽萍这些年轻人就说你们来你们来,把他们聚拢到住处,开始眉飞色舞地谈他听北京专家说的碳纤维,他讲得头头是道,甚至手舞足蹈,听众们虽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也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不愿扫了他的兴致,只有不懂装懂。王丽萍悄悄问自己,董事长是不是会感到受打击很大?因为他的这些听众对碳纤维闻所未闻,一窍不通。

虽然此时的张国良还没有见过生产线上的碳纤维,但他对纺织业实在是太熟悉了,什么“聚丙烯腈”、“制成丝”,原丝不就是腈纶丝吗?但专家说,碳纤维原丝的确和腈纶丝是一样的成分,但它致密性高、没有杂质,几乎没有缺陷,因而很难生产。若能生产出来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生产一线浸润了多年的张国良认为,既然碳纤维原丝与腈纶丝都是由相同的原料通过相同的化学反应制造而成,其生产工艺就应该有相通性,只是反应条件和工艺的要求会更苛刻。而我国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已完全掌握了腈纶生产设备的制造,以及工艺设计和控制技术。

于是,张国良也找到施炎,我想造出中国的碳纤维,我想把中国的碳纤维产业化。

张国良当然了解奥神集团,也了解杨振寰和他的氨纶公司。杨振寰,中国纺织大学毕业,从1981年开始关注氨纶,1984年开始调研氨纶企业,1986年与纺工部、省纺工厅、香港“光大”公司组成的考察小组,考察日本东洋纺、富士纺及美国环球公司的氨纶生产线,到1993年连云港钟山氨纶正式投产,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其间几度坎坷、几度沉浮。

开始杨振寰让3家公司提供样品,可3家公司谁也不提供。等到1988年杨振寰和美国环球公司马拉松式的谈判接近了尾声,就待落笔签订合同的当儿,情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日本东洋纺作为第三者插足了。然后就是连云港氨纶厂和日本的旷日持久的谈判,氨纶厂决定从日本购入氨纶全套设备,引进日本技术。等谈判结束双方签字了,日方又提出,巴黎统筹委员会可能以限制出口来制裁中国,因此东洋纺出售的氨纶设备中,有两个关键部件难以保证供应,一是光谱分析仪,二是控制电器仪表的电子计算机软件,交货合同中应补上这一条。这不是明显卡脖子嘛,然后又是谈判,这边谈完了,日方又提出要履行合同中方要预交30万美元政治保险金。

这一切一步步解决完了,等钟山氨纶建设二期工程时,日方又提出了大幅加价的要求……

以张国良雷厉风行的干事风格,这么慢的干事速度他是绝对不接受的;而且时过境迁,在美日对碳纤维的严密封锁下,现在已绝无可能从美日引进技术,何况他素来对外资进入心怀警惕,他反对引狼入室。

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渗透有多深?你或许完全想象不到,不只是我们都能看到的日本汽车、日本动漫、日本化妆品。核能、商贸、零售、物流、农业、LED等等领域都被日企深度潜伏。因为中国消费者对日本的情绪,故而日本许多产业采用深度潜伏策略。

日本一直在深度布局中国,

猎豹捕食猎物,往往潜伏数小时甚至数天,锁定猎物,寻找机会,瞄准对方死穴,一口猛咬下去,对方一时间可能还没反应。

张国良对日本资本没有好感。

有人说,创业的人,就需要点疯狂的设想力跟“下意识决定力”。

优秀的企业家有一个特质,就是“下意识决定力”,当乒乓球向你右侧飞来之时,你有经过周到的思考么?

“砰”,你挥拍击出——这一刹那,你脑海中真考虑过用扣杀的、削球的、提拉的?还是絮叨把球给高高吊起来?力度多少?方向朝哪儿?

假如真的这么想,估计全场下来,也接不住多少个球。

你采访王楠、张怡宁,她们断定也说球飞过来时,基本不必思考,直接挥拍就是了。这种“不思考”,切实是经过千百次锤炼后的“下意识决定力”!

人人都有本人熟悉的范畴,也都具备相应的“下意识决定力”。一个好厨师,放盐时尽不会用天平秤称一下,但味道每每恰到好处,也是因为“下意识决定力”。

没有风险的决策并不是好的决策,这句话张国良加了个定语,那就是要力求风险最小,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上马碳纤维,张国良的眼光无疑是超前的。2005年底,连云港市确定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企业打造成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区的主体企业。

而碳纤维,无疑是新材料的王冠。

2005年也是连云港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连云港周边的城市风起云涌。

其实张国良完全可以进军房地产业,凭他的智慧、凭他的市场感觉,他完全可以成为地产界的大佬。像现在王石、任志强、潘石屹那些大佬一样,财大气粗的同时,还要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对赌什么房价涨跌的话题,发表一些惊人之论。

1998年国家终结福利房政策以后,房地产开始进入狂飙突进的时代,以张国良的头脑,他不可能不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巨大商机,但他就是按兵不动。

他不喜欢房地产业,他认为这个暴利的产业没有科技价值,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于它的科技水平!

笔者看过《金财富》杂志刊发的一篇封面文章,叫富翁多是土财主,中国大部分富翁是靠房地产、或者土地积累的个人财富,虽然全世界范围内以土地获得财富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但如果你打开美国富翁排行榜,前25位没有一个房地产商,前十名的美国百万富翁大都来自高科技和零售业,像微软、谷歌、沃尔玛。

2014年1月17日,彭博富豪榜显示,澳门新赌王、银河娱乐主席吕志和身家大幅飙升至296亿美元,超出长和主席李嘉诚1亿美元,成为亚洲新首富。玩骰子赢过了盖房子,吕世安每5秒就赚一辆劳斯莱斯。这是李嘉诚2012年4月成为亚洲首富以来第一次出让首富位置。吕志和的胜出,得益于旗下银河娱乐一年的股价大涨129%。

拜金的人会对此类暴富顶礼膜拜。

那么,张国良会对赌王顶礼膜拜吗?

当然不会!

张国良认为,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参与国家、国防、民生的建设,如果企业家只为了赚钱,可能中国的繁荣就像中国历史上五千年不断重复的那样,都将会是昙花一现。

3月4日,张国良带着连云港人民的嘱托,赴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月初的北京,公园里迎春花、丁香、玉兰、海棠、牡丹、郁金香、映山红、芍药正在萌动发芽,水畔的垂柳颜色慢慢变绿,到处散发着春天的味道。到月末就可见春色盎然,一片嫩绿了。

清晨,意外地迎来一场瑞雪,一冬没见的美丽雪景在民众眼前华丽亮相,为乍暖还寒时节带来了不小惊喜。张国良心里对自己说,这雪下得太好了,瑞雪兆丰年嘛。

两会代表委员人才济济,其中不乏科技界、文艺界、社科界、经济界、教育界、体育界、医药卫生界等方面的精英。会议期间,他从一位人大代表、碳纤维专家那里处悉,两三年后,中国碳纤维年需求量将达到7500吨,而我们的生产量连100吨都不到。尤其是尖端的碳纤维,我国已经到了无米可炊的地步。

听罢,张国良感到很沉重。

他问那位代表,我想上这种产品,你觉得行吗?”

那位代表说,你可别小看这东西哦,为这一根细细的丝,我们国家投资几十亿,搞了30年,始终搞不出来,目前全国只有几个实验室搞出了样品,性能还很不稳定,到今天都没有成功。而且这项目投资太大,你一个民营企业想单枪匹马地干,风险太大。”

只要国家需要,只要有市场前景,我干。

对他来说,挑战与危机并存,碳纤维失败了,大不了我再到“革命根据地”纺机车间干我的纺机去。

听见兔子叫,就不种黄豆了吗?

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和成功。当我们经历过曾经的挫折过后再来和朋友说起那时的挫折,都会做出同一个举动:相视一笑。无一例外都会觉得自己当时对所经历的事情看得太重,其实走过来了也不过如此。

面对困难,要问问你自己的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只要选择是正确的,重要的就是坚持下去,当所有人都在劝你放弃的时候!

第二节 野心勃勃

现在来看张国良2005年春天的这个抉择,这无疑是一道分水岭,充满挑战和激情的未来正向他走来,前面是未知的、令人心动的世界。张国良觉得,人的一生要选择自己愿意投入的工作,还要为理想做一些事情。

在与部队领导的交谈中,张国良也不止一次听到有关碳纤维的话题,大家对中国碳纤维发展受制于人的现状很是忧心。

张国良天生具有一个民族主义者的情愫,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国防是他牵挂于心的几个中心词。

张国良立下了誓言: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做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他那含而不露的激情,埋得深深。好像那种离地表很远的强地震。

他肩负这样的重任,还能这样平静!不,他说其实他常常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地不平静!

夜深难寐,快两点了,他大脑还很兴奋,他有一种倾诉的欲望,就推了一把身边的高慧。

睡意正浓的高慧惊得一坐而起,发生什么事了?这才两点哪,你又要出差?

听我说说碳纤维吧。

其实,此时张国良对碳纤维还是门外汉,说不出什么子午寅卯来。当然高慧更外行了,看到张国良寝食难安,只能干着急,帮不上一点忙,只能听他说。

张国良对着一个纯粹的外行,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高慧听得云里雾里,始终听不出个所以然,困得吃不消,就说,行,我支持你。能不能等明天再说?

你现在就听我说,困了我给你泡杯茶,实在不行就弄杯咖啡,总之你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碳纤维。

高慧只好泡了杯茶,强睁着眼睛,听了一堂专题课。

张国良原先不认识潘鼎教授,但潘鼎教授对连云港比较熟悉。

合成纤维中,人们熟知的有“六大纶”——涤纶、腈纶、锦纶、丙纶、氨纶、维纶,时光倒溯至1981年,国家化工部“七五”期间化纤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各地上报新项目,连云港上马了钟山氨纶公司。所以连云港有化纤行业的基础,另外连云港纺织公司,请过潘鼎教授来讲过课。

前面讲过,芦静因为在纺织公司和江苏奥神集团干过,早就和潘鼎教授熟悉了,后来她还带着张国良参观过潘鼎教授的碳纤维实验线呢。

于是,潘鼎教授成了张国良请来鹰游集团讲授碳纤维的第一人。

2005年9月29日,马上就是国庆长假,节日的气氛已经很浓了,工人们回家团聚去了。这正是鹰游集团领导团队补上碳纤维这一课的时候,张国良称之为“恶补”。

之前的9月25日至28日,张国良组织集团副总经理以上的领导干部12人来到浙江杰克控股集团和浙江星星集团考察,参观了集团各个部门和车间。

回来后张国良就是马不停蹄,忙着和政府部门、奥神集团沟通有关合作的事。

9月29日这一天,碳纤维项目率先在鹰游正式立项,并确立了“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发展志向。

这一天,张国良将其命名为“9·29”项目。

从这一天开始,这么一群土八路,与碳纤维进行了8年抗战。

从9月29日到10月2日的5天时间里,张国良带着张建国、李怀京、芦静以及碳纤维攻关团队,在张国良的家里听了5天课。从丙烯腈单体到碳纤维乱层石墨结构,从原丝、碳化生产线到飞机、导弹、汽车、自行车等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开发,潘鼎教授对碳纤维的性能、特点、研发现状、国际国内产业化进程以及项目可行性进行了深刻、详细的介绍。

这5天神鹰人刻骨铭心,潘鼎教授也终生难忘,他为一群40岁上下的碳纤维门外汉授课。

5天里,土八路们听课非常认真,白天记、晚上记,不停地记,记了很多。“我们十个人”来了五六个,这些对碳纤维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有的问题问得很肤浅很幼稚,有的一点基本知识都没有,就像一个小学生。对门外汉你能拿他怎么样呢?潘鼎有时也觉得很好笑,但土八路们提问还是很踊跃的。

一个问,潘教授,什么叫丙烯晴啊?

一个问,潘教授,什么是结构式啊?

一个问,潘教授,为什么一会儿要温度这么高啊,一会儿要温度这么低啊?

潘鼎教授当时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是他一生只干一件事情,就是碳纤维,他希望能有企业来做碳纤维,有人喜欢干潘鼎当然很高兴,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另一方面是这个企业不像是搞碳纤维的,对高分子化学一窍不通,怎么来搞这么难的碳纤维呢?

潘鼎虽然也怀疑他们成功的可能性,但还是被他们的热诚感动,连续5天,他尽其所能把相关研究成果传授给他们。

他理解他们的迫切心情。

教授讲得很辛苦,土八路们学得也很辛苦,好在土八路们学习热情很高,遇到疑难问题就举手提问。

2013年深秋季节,在鹰游集团我见到了来授课的潘鼎教授,70岁的潘鼎教授为人坦诚谦和、平易近人,白皙的面庞,胡子有两天没刮了。聊熟了以后我笑着说教授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个帅小伙,潘教授一边自谦地说哪里哪里,一边把他储存在手机里的年轻时候的照片给我看,可不就是个帅小伙嘛!

很难把面前这位没有一点架子的潘老和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废寝忘食的教授联系起来。

潘鼎向我回忆起几年前给鹰游纺机研发团队上课的情景:连续5天时间,我住在张国良家里,讲碳纤维的性能特点、研发现状……说老实话,我当时哪里相信这群40多岁才接触碳纤维的人能成功?当时搞碳纤维的只有寥寥几个高校和研究所,企业只有两家,一家是蚌埠的,一家是山东光威,还有就是自己的光华公司,其他地方没人敢做、敢碰的,我也很担心这鹰游集团到底行还是不行?我就注意观察他们怎么做,也给他们出了几个主意,他们学得很认真,一点点做上去了。过了两三个月过来一看,哎,感觉做得真不错。

以前涉足碳纤维的企业找到专家后,不成功就换人,思路一会儿一个变,没有自己的想法,怎么可能成功?但张国良不,凭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凭着不断学习、吸收、创新和摸索,自己成了碳纤维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

临送别的前一天晚上,张国良想让潘鼎轻松一下,也是为了表达感谢。在自己家里备了酒菜,招待大家,喝的照例是四特酒。

好酒。好菜。好氛围。

谈天。说地。叙友情。

一顿饭吃了足足有两个小时。

谈起梦想,自然心情逐浪高。张国良敬重潘教授,因为潘鼎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研究就应解决关键技术,服务国计民生。

这种为国为民矢志不渝的情怀,是他们共有的。

饭后,张国良打开了家庭影院,大家知道他爱好音乐和读书,知道他喜欢最新的电子产品,他的家里有一台最新的3D屏幕电视,还有一个微型图书馆,摆满了军事、文学和科研书籍。

张国良领着大家唱起了歌,他想让潘鼎记住这个晚上,记住这次连云港之行。他想让大家都活跃起来。

其实张国良也爱唱歌,听到撩人心弦的好歌也是心潮澎湃,恨不得撸个麦就开唱,然后虎躯一震,气出丹田。

他唱歌调门较高,那天唱了好几首歌,都是红歌,像《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你中国》,唱得很不错。

歌声悠扬而又雄壮,歌词令人激动: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雄鹰展翅飞,

哪怕风雨骤。

革命重担挑肩上,

党的教导记心头。

……

张斯纬唱的则是流行歌曲,几支充满了现代感的歌子,他喜欢陈奕迅的歌,也喜欢后来筷子兄弟唱的《老男孩》。

高慧只唱了一首《红梅赞》,她唱得很抒情。

潘鼎教授没唱,他喜欢静静地听。听得高兴了,他会像个孩子似地鼓掌。

他感受到一个大家庭的热烈、温暖的氛围。

走出张国良的家,潘鼎看到一弯弦月下,鹰游集团的厂房灯火明亮,很漂亮的夜景。

那一段时间是神鹰人集中学习的时间,只有不断“恶补”,才能尽快掌握,尽快上马。

碳纤维的基础理论听得八九不离十了,张国良点起了一支烟,问李怀京、张建国几个人,你们觉得怎么样?可以上马了吧?

几个人尽管有的心中也犯嘀咕,但凭着多年对张国良的了解,凡是他要干的几乎都能干成,看到他信心满满的样子,还是投了他赞成票。

集团内部持怀疑态度的倒不少,因为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多数人对碳纤维是个什么东西,长得什么样,如何生产出来的都不知道,觉得董事长凭着几个专家学者给他讲了几天课,就涉足这个行业实在是在冒险。

而且,决心干碳纤维是一回事,干起来又是一回事。

或者说,课堂上是一回事,实际上又是一回事。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对于张国良,尤其如此。一旦确定了的事,就一定干到底。

为了共同的梦,他们选择风雨同舟;为了共同的梦想,他们只能勇往直前,百折不回。

张国良属猴,连云港市花果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地。

有人说,张国良是鹰游集团的孙悟空,也是“我们十个人”中的孙悟空,其他人是他的师弟,或者是他的天兵天将。

张国良对此不置可否。

有人说,花果山上哪有天兵天将,只有4万7千名猴兵,有人马上就批驳,说那些猴兵自从吃了孙悟空从王母娘娘那里偷来的蟠桃以后,全都有了神力,全都变成天兵天将了。

想想也在理。

张国良爱这些天兵天将,他和天兵天将们一起组成了一支永不疲倦的敢死队。

这也是一支快活的敢死队,张国良喜欢大家高高兴兴地干活,大家和张国良在一起干活也都是高高兴兴。

张国良走在最前面,他走得飞快,后边的人快走着跟,小跑着跟,竞走着跟,颠跑着跟,走出人生百态。

很有精神头儿的一群人儿,一齐快步往前走。

一场大战,就要有声有色地开始了。

大战之初,还是调研,彻底地调研,张国良要把全国所有研究碳纤维的顶尖机构和院所全部走遍,彻底搞清楚最先进的碳纤维的生产流程,找出中国为什么不能实现碳纤维规模化的原因。

张国良抽调一批人成立了碳纤维攻关小组,在一无设备参考,二无相关资料,三又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对相关行业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带领大家一起走访国内多家与碳纤维相关的院校、研究机构。

有一个插曲很能说明张国良前期调研时的焦灼状态,本市赣榆县赣马镇冯顶村有一个个体工厂,是用碳纤维做电热丝的,张国良听说后带着王迅善就来到厂里了解碳纤维民用情况。已经是午饭时分了,镇长赶过来要招待午饭,张国良连忙摆手说,谢谢,谢谢,我马上到北京调研呢,你以后到鹰游我来请客。

车子往前开了一会,看见路边有卖零食的就买了一些。然后带着几个人就往北京去了。

搞碳纤维初期的张国良,确实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哪里有碳纤维,他就到哪里去。

我国863计划首席专家、专门研究碳纤维的北京化工大学的徐良华教授,对张国良说,碳纤维项目技术难度太大,投资风险太高,想搞的人太多,但都是和我见一面后,就再也不来了。

在北京一家研究所,所长听说他要搞这东西,直截了当地说,不要胡思乱想了,你实在有钱没地方用,就帮我盖大楼,以后我们对半分成,我保证你红利丰厚,不要去搞这没影子的碳纤维。

张国良带着张建国、李怀京和芦静,拜访了国内多位知名专家,辗转北京、太原、吉林等地,不知劳累,行车几万公里,却碰了不少壁,专家们都说碳纤维你们根本干不了。

有专家告诉张国良,安徽一家企业3亿元砸下去连原丝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他们反过来问张国良,你们凭什么敢干?你们为什么要冒险?

是啊,张国良心里有时也会反复响起一个声音,我为什么要冒险?

但他很快否定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国家需要的,企业要是做不出来,企业家是有责任的。

张国良继续在集团范围内调集精兵强将,进行碳纤维调研。

鹰游纺机研究所的朱延松回忆,2005年10月上旬的一个上午,董事长打电话叫我去他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董事长就招呼我坐下,开门见山地说,小朱,有没有兴趣和我做一件事?我准备组建一个团队,开发研制碳纤维相关设备,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接着详细地介绍了他先期所了解的碳纤维的优越性能、产业格局和生产制作难度。当时碳纤维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正是这一次简短的谈话让我踏入了一个新的行业。

与他一起调来的还有搞纺机设计的于素梅、孙绿洲和刘新苗,还有席玉松。

张国良带着李怀京、张建国和芦静他们上东北、走山西、访北京,赴上海,去参访实验室和找专家。

他们用的是通过专家找专家的办法,每次拜访一位专家,然后专家会介绍他的同道朋友,张国良就再去找另一个专家。

反正全国知名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专家也就那么多。

张国良来到了山东淄博齐鲁石化腈纶厂,接待他的是总工程师刘宣东,一位从事大腈纶生产的专家。

山东人热情、豪爽,刘宣东带着张国良一行参观了腈纶原丝生产线和关键设备。都是对事业有追求的人,聊起来特别投机,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了。

一个月后,刘宣东没想到张国良又带着人来了。这次张国良问得更详细了,有关设备的外形、尺寸、布局等等,刘宣东一一作答。

然后就是在一起吃饭,几杯兰陵老白干下肚,聊得更投机。两个人年龄相仿,张国良是77级大学生,考的是湖北工学院(后为武汉理工大学),刘宣东是78级大学生,上的是青岛纺织工程学院(后来合并为青岛大学)。

刘宣东说我还认识山东大学的王成国教授,他的课题组实验室有一个碳纤维小生产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搞了,我90年代初期就带人去过山东大学和威海、青岛做过调研,彼此很熟悉。

张国良说,那太好了,麻烦你带我们去看看。

一行人又匆匆赶到山东大学,拜访了王成国教授,参观了他的小生产线。

一行人还拜访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贺福教授和吉林化纤集团的王国信工程师。

在山西,他们还拜访过榆次市化纤厂厂长刘则明,他已经研制成功了二甲基亚砜复合腈纶,质量较为稳定。刘则明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他的《聚丙烯基碳纤维原丝》项目获得过纺织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离休,刘则民很欣赏张国良,但因为他最先被聘为山西恒天技术总顾问所以来不了鹰游。

贺福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碳纤维,是我国碳纤维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为我国碳纤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学家。

张国良对贺福教授印象很深,感情也很深,称他为“我的老师”。

贺福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直至2003年办理退休,并由原单位返聘至2011年。

初看起来贺福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老头,个子不高,说话慢声慢气,带着浓重的山西交城的口音,不仔细听的话,甚至都不能一下完全听懂他的话。

第一次见面张国良和贺福就整整谈了一天,贺福很详细耐心地讲解张国良提出的所有技术问题,他能把那些高深的技术理论用一些形象化的浅显的道理把它解释清楚,使听者一下子就能把握和理解。

贺福语重心长地说,我做了一辈子碳纤维,到现在我国碳纤维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现在老了,退休了,所里还让我留在单位,整理资料,做一些试验。现在,你们这些人又加入了这个队伍。要干就要下决心好好干啊,千万别半途遇难而退啊!

说这话时,他的眼眶里闪着一丝泪光。

为什么泪水时常涌上双眼,因为爱得深沉。

他眼里流出的,仅仅是咸咸的、涩涩的泪水吗?

临别时,贺福教授把自己的专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纤维及其应用技术》送给了张国良。

张国良继续请来山东大学的王成国教授、北京703研究所的张工程师、无锡宜兴的缪汉根老总等专家来鹰游集团授课。

几个人都是化纤和碳纤维领域的大腕。

张国良请人,请的都是实干家。

王成国教授从2000年7月开始主持山东省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至今,他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973”项目等重大攻关课题,参与起草修订了我国“十五”碳纤维攻关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他的团队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和用于制备碳纤维的预氧化碳化线,为实现我国碳纤维工程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缪汉根老总则是化纤方面的权威,也是张国良的好朋友,他手下的盛虹集团是国内纺织行业屈指可数的国家级大型民营企业。

北京703研究所的张工程师则是碳纤维制造和产业化方面的专家。

张国良很尊重专家,几十年来一贯如此,每个专家对此深有体会,但他对专家的态度是:相信专家但不能迷信专家,遇到疑惑处,总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张国良喜欢江西老乡、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一个人硬是在稻田里滚了那么多年,脚踏实地搞科研,培育出杂交水稻,当你看到袁隆平刻苦工作的情景,看到他在田头进行科学研究,看到他饱经日晒风吹的脸,就会对这样的专家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专家才是实干的专家,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一般来说,专家的话是对的,但也有偏颇或不对的地方。每个专家都有个性,有的专家门户看得很紧,也有的自命不凡,何况对于碳纤维来说,本来就有硝酸法、亚砜法、干法和湿法以及其他生产方法,出现门户之见也在所难免。另外实验室试验线和大规模生产,存在很大差距。对于书本知识,有一句话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但张国良为什么把他们都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呢,因为他们都是奔着碳纤维来的,碳纤维是他们的梦想。

几十趟南下北上,几乎找遍了国内研究过、试验过碳纤维的人,参观了所有开展碳纤维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了解碳纤维的性能、特点、研发现状、国际国内产业化进程以及项目的可行性。

张国良发现,经过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三四十年的研究,碳纤维各单元技术在实验室都已成熟,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试制出了碳纤维,但产业化一直不能实现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分散的碳纤维各单元技术不能有效对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比如,聚丙烯腈的技术在高分子研究机构,原丝制造技术在纺织技术研究机构,而碳化技术则在材料研究机构。二是有些实验室工艺不能直接地简单放大,必须再创新。以碳化工艺为例,实验室就是将一小段碳纤维原丝直接放入封闭的碳化炉进行碳化,只要出来的碳纤维合格就可以发表论文了。而在生产中,且不说实验室方法效率很低,重要的是实际应用中的碳纤维不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它要求生产过程必须连续,一边进一边出,照搬实验室方法就行不通了。

比如吉林市,碳纤维的研发在全国开展得最早,有多家研制碳纤维的企业如中油吉化、中钢江城碳纤维、吉林碳谷、吉研高科,但同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的几家公司在研发和生产中互不通气,各干各的,没有相互间的协作。

张国良认为,没有装备支撑,没有工艺基础,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就无法实现。而通过装备研发,将各单元技术集成起来,碳纤维产业化一定能实现。而装备研发是我们的强项,鹰游纺机是国家重点高新企业。

他形象地比喻,实验室的理论成果、大腈纶工程控制技术、化纤设备的制造经验是碳纤维产业化的“三把剑”,只要这“三把剑”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就一定能成功。后“两把剑”鹰游人已舞了10多年,比较熟悉。

张国良是一个喜欢打比喻的人,在与多位专家的交谈中,他慢慢地发觉,搞碳纤维就好比烧木炭。烧木炭首先要造好木料,太老太硬的木料和生长速度太快太松软的木头,结疤树杈又多的木头都烧不成好的木炭。只有不硬不软没有结疤的好木头才能烧成好的木炭。他认识到,做碳纤维时,原丝就好比木料,碳化就是烧木炭,把原丝做到高纯度、无瑕疵、理想化的晴纶丝,再通过碳化,碳丝就烧出来了。做碳纤维虽然技术难度高、风险大,但以现有的技术实力也并不见得不可完成。

国内纺织企业大都以引进国外成套先进设备为荣耀,但忽略了引进成套设备的一大弊病是限制了企业的再创造。

张国良却不迷信国外成套设备,他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的适应性以及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灵活性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制约了新产品开发的广度和速度,这一点也正是国内部分企业长期研发碳纤维但一直无果的症结所在。

张国良相信手下的企业,鹰游纺机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强大的纺织机械设计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制造水平。

他觉得,目前研发碳纤维,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你要升起风帆,就有强劲的东风;你要插翅高飞,就有托举你的祥云。尽管还有风风雨雨,还有沟沟坎坎,但什么也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

他要整合全国各方面的科技优势,走集成创新之路,实现碳纤维产业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雄心,需要壮志,需要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令整个世界为之惊叹。

此时,来自鹰游峡的雄风,已经鼓满了张国良的胸襟,为了国防的强大,为了民族的昌盛,他要发起一次人生的冲击,这也是历史的召唤!

想到这里,张国良仿佛变成一只雄鹰,正扇动着巨大的翅膀,直冲云霄……

张国良又想去海边一趟了。每每做完一件事情,他都爱到海边去看一看那滔滔白浪,去听一听那振聋发聩的涛声,去追随那些海鸥飞翔的剪影,他迫不及待地想闻闻海风中带有咸腥味的那种好闻的气息。

多么飘渺的远古的大海啊!远远地飘来了一个声音,混沌迷离,若隐若现,像在呻吟,像在诉说,张国良屏心静息地谛听。渐渐地,他听见了,那个声音仿佛从大海深处传来,带着古老大海的深沉和奥秘。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月光下,大海向天空、向大地映射着粼粼的波光,那是海的女儿在轻舒心曲。

鹰游集团关于研发碳纤维的正式报告,早就递到市政府分管领导那里去了。

施炎仔细看了报告,事先他也和市长汇报过。他再三思忖,搞碳纤维技术难度很大,风险太大,这风险不能让张国良一个人担。这样吧,他建议由鹰游集团投资70%,奥神投资30%。

分管副市长说话,是代表政府的,也就是下命令了。

张国良的加入,立马使鹰游和奥神合作的事情紧锣密鼓起来。

双方曾有过密切的合作,再合作就不难了,很快就准备成立神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奥神,鹰游,两个名字加在一起就成了神鹰,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倒也是很好听的一个名字。神五、神六嘛,鹰击长空嘛,遨游太空嘛,挺气派,也不乏想象。

这时候,公司还不叫碳纤维公司,而叫新材料公司,对外还有点保密。鹰游占了70%的股份,奥神占30%的股份,张国良是董事长,芦静是副董事长,总投资1000万元。

神鹰新材料公司缺一个总经理,得有一个干将来领军,这个干将人选早就在张国良的脑海里转了好几个月,他选择了时任集团副总经理的李怀京。

李怀京干过鹰游纺机的总经理,又一直参与了碳纤维的调研,张国良把他再次推向了前台,推向了第一线。

李怀京知道这项任命时,连续好几天没睡着觉,这是一个新的公司,他的担子很重。

张国良说你别怕,有我呢。他又把老将陈浩然,从鹰游纺机拉到神鹰新材料干起了常务副总经理。有关陈浩然的故事将在另一个章节出现。

张国良有很多支撑他的力量,连云港市领导是支持他的,银行方面是支持他的。有一句话说,看一家企业有没有实力,你可以去看一看与之合作的银行,看看行长们对他们是否支持。

银行行长说,碳纤维生产出来,我们也自豪。因为有我们的一份力量、一份支持、一份心情在里边。

当然,银行也不是傻子,银行贷款首先考虑的是风险,其次是收益。如果一家企业自身效益较好,有发展前途,信用好,并且又有存款,这样的企业对银行来说就可以称得上优质客户了。

张国良与中行、建行、农行都有很好的合作,这时候的鹰游集团,早已不是银行找上门打官司的时候了。

商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而社会关系,说到底,则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张国良对我说,上马碳纤维离不开股东的合作,团队的合作,人才的合作,以及资金的合作。

张国良同时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请专家加盟,二是开工建设,这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施工机械要进场,员工要到位。

就在这个当口,张国良从电视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东北某企业,提出要加快碳纤维的产业化。

他立即张罗找地皮——他这人干事就像拼命三郎,看准了,立即就得把它拿下来,能抢先1分钟也是好的。

但一时间还真没有地皮,他只好找朋友商借了15亩地,将工厂先建起来投产再说。

有人很不理解,你这么急干什么?这个项目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开绿灯的,你只要走一下程序,几个月时间就行了,何苦急着赶这么点时间呢?

张国良说我必须抓紧时间,这东西早出来一天,国家就可以早一天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另一方面从企业讲,也能早见效益。

然后,张国良分别给刘宣东、王国信他们打电话,电话里透着真诚和激情。他说我们几个人都是有碳纤维梦想的人,为了共同的梦想应该走到一起来,大家共同为国家干一件大事。

刘宣东他们呢,从几次和张国良的交谈、研讨中,知道这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或者是火力侦察,鹰游集团的创新研发能力、创业环境、企业文化都可得到满分。

他们心有所动,他们心向往之!

刘宣东对我回忆说,张国良是2005年10月份邀请我来的,他说你对腈纶比较了解,请你过来加盟神鹰的团队。我说事出突然,让我考虑考虑。

刘宣东又对我说,我加盟神鹰,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我们对碳纤维的共同兴趣。

11月23日晚,张国良派办公室主任来接刘宣东。

刘宣东说,来得这么急啊?

办公室主任说,急啊,等你等不及了!

刘宣东对我说,当时思想很混乱,甚至有点沉重,毕竟在淄博摸爬滚打了23年,有点故土难离。还有人事关系也难办,企业总经理是我的校友,他可以放我走,但董事长反对我走。我之前找过他们,甚至到了董事长家里去解释,从没说老企业不好,可董事长说,你一走,职工怎么看?都像你,企业怎么搞?

刘宣东又说,我爱人也在这个厂,两个人办手续时厂方添了不少麻烦。

但张国良的雄心,神鹰的机制和前景,无疑更诱人!相比之下,淄博老厂决策层面对市场举棋不定、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失掉了不少商机。

走!

刘宣东决意加盟神鹰,辞去了公职携家带口,带着大腈纶生产的丰富经验和自己20年来收集的碳纤维资料。

别了淄博!车子载着他上了高速路口,办公室主任看出刘宣东闷闷不乐的样子,专门放了轻松欢快的音乐给他听,可他哪里听得进去。他说别再放音乐了,越放音乐我越难受。

刘宣东后来又带来了邢善甲和刘恒祥。

王国信从吉林赶来了,在花甲之年带着30多年碳纤维工艺研究的经验来了。

他还从大国企吉化集团公司带来了崔丽敏,崔丽敏的专业是分析化学专业,而分析检测工作是碳纤维生产过程的“眼睛”,没有“眼睛”就是盲人摸象,没法开车生产。

5名专家成立了碳纤维项目专家组。

张国良对我说,我去聘请这些专家的时候,这些专家二话没说,不讲待遇,不讲条件,什么都没有探讨,全家就迁过来了,全都说这个话:我给国家出力的机会也不是很多的,碳纤维我都关注了很多年,想动手总是没机会,张总你下这个决心有这个机会动手,我们就来了,没什么条件好讲的。

张国良感叹,我是带了一支碳纤维产业化的国家队。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国内科研机构多年科技开发和腈纶生产技术的国产化所带来的技术、经验、人才的积累,就没有神鹰碳纤维的今天。

张国良说,在核心技术领域,一个伟大而自尊的民族决不能幻想别人的恩赐,自主创新之路,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但更是一条希望之路。

春节快到了,在张国良带领一群人风风火火搞碳纤维的时候,集团的各个公司齐头并进,形势喜人。

盘点这一年,由于美欧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纷纷设限,贸易摩擦日渐突出,纺织行业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但张国良引领鹰游集团克服了原材料涨价、纺织品受限、市场竞争加剧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各分公司保持了令人振奋的良好势头:

鹰游纺机通过不断产品创新,市场美誉度不断提高,创造了一个月份销售额过千万元的历史纪录。

立成毛绒成功完成了“以涤代腈”的转型工作,品牌形象进一步巩固,最难得的是全年发生的贷款实现了100%的回笼。

飞雁毛毯表现出了出色的市场驾驭能力,成功开发了腈纶——波士纶混纺产品,节本增效,全年一等品入库率比往年提高了许多。

人造毛皮厂成功开发了系列高附加值的高新产品,客户群不断增加。

迎雁毛纺随着立成毛绒产品成功转型,成功进入了针织绒市场,增加了产品的利润率。

金典服饰实现了外销收入占销售总额的76%的好成绩,成为各个展会上的亮点,出现了通宵达旦、加班加点赶订单的感人场面。

鹰游纺织的“金镶玉”产品逐渐向超市、家纺店及周边地区发展。

……

春节过后不久,2006年2月24日,神鹰新材料公司正式宣布建设碳纤维生产线。

这一天,是神鹰碳纤维产业化的起点。

碳纤维领域涉及高分子、无机和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高度交叉,化学工程、纤维成型、自控、机械等多工程技术高度集成,并且没有国外的样品和技术作为借鉴对象,只有充分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支撑、先进的工业技术保障、严格的工艺和质量管理保证,才有可能取得高性能碳纤维的突破性进展。

在专家面前,张国良虚怀若谷,而虚怀若谷的结果,是这些专家很快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他们要求他把投资规模再扩大1倍。

张国良惊出了一身冷汗,在请专家的同时,他已经开始建厂房,是按照直接生产碳纤维的设计进行的,这样,投资可以省一半。但这些专家提出,必须从头干起,从生产碳纤维的原丝开始生产。

他们说,我国碳纤维生产上不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丝质量不过关,像日本东丽公司的模量已快达到1000了,而我们有的连100都不到,因此,要想搞好,必须从头解决问题;全球碳纤维行业的领头羊日本东丽公司,当年因为原丝质量受制于人,产品质量始终不过关,只好在5年以后再回头来自己生产原丝,我们不能再走这条老路。

当然,这意味着设备投资等成倍增加。

张国良咬咬牙,决定从头干起。

建这样的一条生产线,需要投入多大呢?有数据显示,日本东丽公司准备在欧洲再上一条生产线,约需总投资80亿日元,合6667万美元左右,这样的投资在刚刚步入发展轨道的鹰游集团是无法想象的。

那国内上一条生产线投入多少呢?据权威统计,按照最节约的方法,也需要2亿元。

2个亿张国良也没有,在拼命挖掘内部潜力后,他搜罗出8千万元,建设银行贷给他4千万,这样他一共有了1亿2千万的资金。

离2亿元还差8千万,怎么办?

张国良心中有数,神鹰人自己进行设备设计和安装,这样就能节省很多钱

员工们也为公司分忧,自愿拿出所有家里的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缺口,但却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人心所向。这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一个企业,有这么好的员工,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的呢?!

张国良为此感慨不已。

行文至此,得来上一段小插曲。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国良,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中,认识了同是全国人大代表的王永顺。

王永顺当时是江苏省科技厅厅长,他军人出身,中等身材,有充满热情的眼神和一副匀称强健的体格。王永顺以工作严谨而著称,在全省科技界享有盛誉。他对连云港并不陌生,对连云港太阳能和水晶产业的发展做过考察和推动工作。

每次谈到王永顺,张国良总是喜滋滋地说,我和王厅长既是一起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又是乒乓球友,他还是能说知心话的老领导、老朋友。

可就是这个老朋友,当张国良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向他说起进军碳纤维的构想的时候,原以为他肯定会支持,但出人意料,遭到他的坚决反对。

王永顺说,做碳纤维,难度太大,许多单位研究了二三十年,投入巨大,至今没有明显进展。凭你的力量,干不好的。

虽然王永顺反对的态度让张国良感到意外,但他对碳纤维技术过程和难度的深刻了解,倒让张国良着实吃了一惊,说明他对这个项目也是做了深入研究的。

王永顺原来是从高校出来的,学过材料专业,后来在科技管理部门工作20多年,对科技管理、科学技术发展等问题研究比较深入。

在和张国良出席两会期间,他还专门做客聊天室,谈起自主创新的问题。他说自主创新不是故步自封,自我封闭是不可能有活跃的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的。创新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开放,要充分利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的科技成果,站在人家的肩膀上搞自主创新,这样更符合自主创新主导者的实际利益。

但他之所以劝张国良撒手,还是觉得碳纤维搞起来太难,弄不好人财两空,是对老朋友的关心。

王永顺的反对并没有让张国良冷静下来,张国良还是干起来了。他心里还是有底气的,别人干失败了,并不说明自己就一定失败。

后来,张国良又几次当面向王永顺汇报,仍然没能说服他。

张国良说,4月21日你在全省科技局长工作会议上还说要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若干优势产业,带动一批关联产业的发展,碳纤维就是这样的好项目啊。

王永顺说,省科技厅已为另一个国家级科研单位立项,不可能再为你立项了。

这下张国良犯难了,这么大的科研项目,一定要科技部门立项,否则对项目进展是不利的。没想到自己竟过不了王厅长这一关,但这关不过不行,还得要想办法说服他。

张国良要是正式向他打个报告,阐述那些已向他汇报过的理由,肯定不行。说不定他看都不看,把报告就扔到一边。

怎么办?怎么把王厅长的想法“扭过来”?

要把王厅长扭过来,就得出奇招!

想来想去,张国良突发奇想,把这份报告写成一首散文诗吧。

报告是正规格式的,内容却是张国良写的洋洋洒洒两千多字的散文诗,题目就是《碳纤维的梦想》,副题是《致江苏省科技厅王厅长》,张国良通过特快专递寄给了王厅长。

没想到这份不上套路的报告,让平日很严肃的王厅长笑得直不起腰来。王永顺拿着张国良的报告,一个一个办公室走过去,说你看看,你看看,张国良给我写了这样一份报告

那天,科技厅很多领导都看了这份报告,大家都笑了。他们说张国良这个人不按套路出牌,出奇招。可这一招又最能打动人心。

这可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份报告。

这份让王永顺笑了一天的报告,让他看出了张国良的雄心和魄力,看出了张国良的报国之心,看出了张国良的别出心裁和创新精神,看出了张国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情壮志。

他分外重视。

从此他十分关注张国良的碳纤维项目,不仅几次亲临现场考察,还向张国良介绍许多国内外碳纤维进展的情况,提醒他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节点问题。不仅为张国良立了项,给了他很多支持,还为他介绍了有研究成果的专家、教授。

张国良对我说,别人说这是散文诗,我称作是打油诗。

但你又怎能说这不是诗呢?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抒情言志是诗歌的本意。

诗歌本来就应该如同万紫千红的鲜花一样,去美丽这个世界。张国良这首诗写的报告既不是朦胧派也不是简约派,却是充满了阳刚和激情,道出了张国良的赤子之心。

不把这首散文诗收在这里,对读者和本书来说都是一个缺憾,我还是把《碳纤维的梦想——致江苏省科技厅王厅长》收进来了,诗写于2006年5月16日。

我在实现一个梦想,

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

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为此,一段时间以来,

我吃不好,睡不好。

我知道中国的军民产业对碳纤维的渴盼,

打破西方国家禁运和技术封锁是如此重要!

几十趟的南下北上,

我拜访了我国研究碳纤维几乎所有的专家,

也参观了研究碳纤维的几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没有一个专家不对我泼凉水,

他们都认为这东西难度太大,

国家几十年来花了这么大力气,都没能工程化、产业化,

凭你一个还没有入门的民营企业能行吗?

我做了,我真的做了!

我以极大的热情,坚强的信心去做了。

王厅长,我没有蛮干,

恰恰是这些认为我干不了的专家,

他们的谈话给了我反向的思维,深刻的启示。

我有了自己的思路,

好像是找到了一条中国碳纤维的真正的出路。

正是因为我国一批优秀的专家,

几十年辛苦努力,

在试验室里做出了真正的碳纤维。

碳纤维已有了理论的支撑,

这一点非常重要。

碳纤维的原丝,

就是一种理想的腈纶,

它决定了碳纤维的最终品质。

而我国大腈纶的生产工艺早已十分成熟。

我从事制造大腈纶的生产线已有十多年,

对此非常熟悉、了解。

这是三把剑:

一是实验室理论成果;

二是大腈纶工程控制技术;

三是化纤设备生产的手段和经验。

这三把剑缺一不可,

它的合力就能成功。

有一点认识很重要,

不能仅指望哪一个实验室来做碳纤维工程化,

实验室成果与工程化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我用这3把剑支撑了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要聚集多方面的成果和力量。

攻关组里有我国成功做出碳纤维中试线的总工程师;

也有从事多年大腈纶生产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

加上本公司纺机研究所的设备研制力量。

这一批专家组成的碳纤维工程化攻关队伍力量是强大的,

是攻克碳纤维的国家队。

我真的干了,

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地去干了。

我不是蛮干,是很科学地、有根据地去干的。

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也拿出了这些年所有的积累,

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经历。

现在基建、生产线制造已基本完成,

马上要全面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争取7月份打通生产线。

生产能力为年产千吨原丝,四百吨碳丝。

我肯定能做成,时间的早晚,进度的快慢而已,

但不会太迟。

我不会退缩,没有退路。

做出中国人的碳纤维,

做成中国碳纤维的生产基地。

王厅长,相信我,支持我,

这个理想我一定要实现,

也一定能实现!

这份诗写的报告,没有科学论证、没有枯燥无味的数字,有的是64行情真意切的告白。拳拳之心意味深长,无不透露出一位企业家呕心沥血、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

张国良对王永顺说,没有你的鼎力相助,很难说有碳纤维项目的成功。

王永顺相信张国良的能力和勇气,张国良钦佩他的见识和胸怀,这也是莫逆之交的一种境界吧!

第三节 咸土地上的歌

“嘭、嘭、嘭”,盐滩荒野上,响起了打桩机的轰鸣声。

这是一片沉寂的盐滩,千年风雨萧条冷落,盐碱侵蚀衰草寒烟。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芜的草地,大大小小的地块长满芦苇和杂草;泥泞不堪的小路,恐怕神仙行走也会摔倒。

它的名字叫大浦。

其实新浦作为城市,仅百年历史。秦至民国初,这里属海州辖区。300年前,为浅海滩涂,清康熙50年(1711)前后形成陆地,龙尾河、大浦河、西盐河等汇流于此。《两淮盐法志》载:新浦得名于清嘉庆三年(1798),因其在板浦、卞家浦形成之后,故名新浦。初有临洪滩、河南庄、马跳、马庄4村落。

这是一座从海中诞生的城市。当我们在新建的步行街上漫步的时刻,你可曾想象过,这座城市200年前还是潮涨潮落、汪洋一片的大海吗?

浦,就是水边入海的河口,是河流分散入海之处的地貌现象。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民国十四年(1925),陇海铁路修到大浦港,新浦商业日趋兴旺,成为名副其实之商埠。

我站在大浦的一片荒地上,面前除了荒草,还是荒草。有一种鬼叉子的植物,不小心碰上它,被扎一下不说,还会弄得你满身是刺。

还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一个叫武宜兵的神鹰员工告诉我,这叫田青,听他父亲说,这里原来是白花花一片盐碱地,20世纪改造盐碱地时,曾经在这里大面积种植过田青,主要是为了中和土地里的碱,但是改良土地没有成功,没法种庄稼,于是土地里什么草都疯长起来。

大浦,绵绵延延几百平方公里的盐碱滩,10年前,冒出丁字路头的是一条不起眼的沙子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芦苇荡向北又向东,通向盐滩深处星星点点的盐工住地。

在一片荒无人烟的盐滩上建开发区,这是连云港建设中的神来之笔。

百年淤积起来的荒滩,经10年的布局,如今已修起了蛛网状的城市大道,从城区的边际,一直布到大海边。当年的丁字路,已变成了十字大道了,路口也竖起了“经济开发区”的石碑。不过,丁字路如今还叫丁字路,习惯了的人们是改不了的。

2006年,这里成了一片火热的土地。

神鹰人以东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已通过验收的国家“863”碳纤维项目所取得的单元技术、中试成果为依托,引进碳纤维研究资深专家和腈纶生产的资深工程技术专家,整合实验室成果与工业化腈纶生产控制技术,发挥鹰游纺机研发中心纺织机械设计制造的优势,在没有现成的生产设备可参照,没有现成的工艺流程可借鉴的情况下,打响了自我设计、自我制造、自我安装、自我调试的碳纤维生产线的攻关战役。

喂,老婆大人,今天晚上不回家了啊!在厂里加班了!神鹰碳纤维工程安装队长王鹏放下电话,就匆匆投入到紧张的安装调试工作中去了。

这样的场面实在是太常见了,从普通工人到负责的领导,从技术骨干到专家精英,在公司连轴转,晚上不回家,吃住在厂里。刚出被窝就入车间,刚放下筷子就拿起扳子,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你要问他们为何这么拼命。安装的工人肯定会给你一个白眼:早点安装早点生产早点产生效益嘛,不能让我们安装进度拖后腿啊!说完又马上埋头干活了。

2006年刚进厂的员工魏亚杰,甚至不能从工作服的新旧与干净程度分辨出谁是一线工人,谁是领导和专家。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人肩并肩,所有人都急吼吼地在机器设备前忙碌。

有的在支架上爬上爬下,有的在操作调整,有的蹲在一边讨论图纸。到了吃饭的时候,有的人甚至就蹲在机器旁,一边吃,一边还在愣愣地思考,一想到什么,马上又去调整、修改,直到吃下顿饭的时候,才想起上顿饭才吃了一半。

魏亚杰说,起初,对于张国良董事长,我是只闻其人,未见其面。后来跟同事们聊到此事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讶,说怎么董事长天天在我们车间里搞研究你没见过?第二天他们指给我看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位毫不起眼,跟大家一样穿着工作服,跟大家一样经常在机器旁看图纸,绕着设备转来转去跑上跑下的人,就是整个集团的当家人啊。这可打破了我心目中对于领导的刻板印象了,我以为领导们总是前呼后拥、派头十足呢。

魏亚杰说,刚刚进厂的我,着实被这样的景象震撼了,当时我就在心里坚定了信心,一定要跟着这样优秀的集体拼搏到底。

鹰游纺机研究所的朱延松、于素梅、孙绿洲、刘新苗与专家组成员,负责专用设备和原丝部分工程设计。原丝的专用设备是指自纺丝机至成品卷绕一条生产线的设备,4个人过去从事的设计是后整理及腈纶相关设备,对属于化纤专用设备的碳纤维原丝设备及碳化设备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在熟悉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对湿法腈纶设备进行专项调研,最终利用3个月的时间,共完成设计图纸2万余张,迅速交付加工制作。工程设计包括工艺、非标设备、电气仪表、各公用配套设施的设计。4个人及专家组共同努力,分阶段实施了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及时交付施工现场,确保了整个工程进度。专用设备制造由鹰游纺机公司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技术人员参与专用设备的制造,与生产组装人员一道克服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最终按期完成了制造任务。

张国良是大浦工地的总指挥。

张国良大半年时间住在大浦,白天指挥基建,晚上看书,看的书堆起来有两米厚,累了就坐着或趴在地板上看,茶几上到处都是书。

作战离不开地图,施工离不开图纸,这里是边设计,边出图,边施工。

张国良不忘给员工们打气,说你们大胆干,功劳记在你们头上,出了问题我来兜着。

攻关到了最难处,张国良没有彷徨,没有失望。他一再和一线人员强调,要科技攻关,不要简单蛮干。

但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他的心情,那就是“焦灼”,“焦灼”!

酷热难当,太阳炙烤着大地,整个工地活像一个大蒸笼。树叶蜷缩着身子,蒿草耷拉着头,偶尔能够见到蜥蜴穿草而过。

尽管每天很累很累,可张国良似乎不觉得辛苦。没有办公室,他住在民工房里,睡在民工铺上。

李怀京说,这鬼地方你不能住啊!

张国良说,是寒碜了点,可也没法子了,你给我去找金銮殿啊?

后来,他在施工现场要了一间临时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张挂着蚊帐的床。

到处都是是苍蝇,事后多年张国良也不明白,2006年的大浦怎么会有那么多苍蝇,有人看他累得睡着了就拿一件黄大衣给他盖上。

张国良说,那完全是大庆建设前期的状态啊!

如果你置身于碳纤维建设工地,但见半空中焊花四射,地沟里钢骨盘旋,高耸林立的桩机吊杆巍巍壮观,形态各异的工程车川流不息,夯声、机器的轰鸣声、喇叭声、指挥号声汇成了一首首雄宏壮阔的建设工地交响曲。特别是那幅悬挂在工地正门上空的“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大红标语,深深地表达出每一个建设者的心声。

一个员工告诉我,一来到工地,你会感到时间变得短促,你会感到生活节奏加快,你会被“超常规、快速度”这股无形的惯力推拥向前。

另一个员工告诉我,常常是这边还没有验桩,那边提前开挖;上面主厂房正在封顶,下面耐磨地坪已经开始;厂房主结构装到哪里,防火涂料就涂到哪里。常规上不可能的事,在这儿都变成了现实。但这都是在尊重科学、确保质量、强化安全的前提下,立体作业、交叉施工、垂直规避等超常规施工方法在工地上的广泛应用。

钢结构的工业厂房,30米一跨,每跨钢梁的位置不同,高度也不一样。

5月15日下午,市长刘永忠、副市长施炎率领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鹰游集团,看望慰问专家组成员,为大家加油打气。刘永忠说,连云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已形成一定特色和规模,碳纤维攻关成功,将为全市工业增添新的生力军,为港城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他再次强调了团队的力量。

至6月底,各厂房基本施工结束并具备设备安装条件。设备安装是整个原丝建设最繁忙的时期,多个专业进行交叉作业,时间紧、任务重。张国良将部分安装工作量分配给各个兄弟分公司来完成,纺机公司负责纺丝一条线,立成毛绒、迎雁毛毯负责管道施工,飞雁毛毯负责部分通用设备的安装。

张国良从各公司抽调设备维修人员组成强有力的施工队伍,不计条件、不计报酬、全力以赴投入到工程建设当中,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随时加班,从两鬓斑白的专家学者到天南地北的员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特别能战斗。特别是纺机公司、立成毛绒公司在整个项目的施工中,完成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超常规的思维方式造就了超常规的工程速度,科学化的统筹安排创造了神话般的工程奇迹。望着拔地而起的聚合车间、原丝车间、碳化车间、锅炉房;望着一片片钻出地平线的钢筋铁骨,你能想到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野地吗?

常到工地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几天不到工地,就会感到陌生,就会感到震惊,就会对那些创造奇迹的人肃然起敬!

速度,本是一个物理词语,《辞海》解释为“运动物体在一个方向上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后来演绎为快慢的程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问他的下属一个有趣的问题:石头怎样才在水面上漂起来?

大家都很纳闷,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但当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时,张总裁脸上绽开了笑容。

《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当你向河里顺势掷石头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只要你的速度够快,石头自然就会在水面上漂起来。

“望崦嵫而忽迫”,“恐鹈鹕之先鸣。”,两千多年前的屈老夫子在其不朽的《离骚》中写下了如此瑰丽的诗句,看来面对时光的紧迫感,古人和今人都有惊人的同感。

创业艰难百战多。争时间抢进度的过程中,他们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水”包含着建设者的汗水、泪水、血水和患病时输入体内的药水。

吃饭的时候,鹰游集团下属分公司轮流送盒饭来。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女工,竟然哼着小曲来送饭,“7月里来是酷暑,端着盒饭呀出了呀门,饭啊,菜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大浦的建设兄弟……”

一首翻版的《拥军花鼓》。

张国良回忆说,2006年的夏天怎么这么难熬,座落在盐碱滩、芦苇荡中的工地,就像在蒸笼里一样,烈日下,炎热的空气里,到处散发着动植物腐臭的味道。我一步也不能离开,除了时时监督工地的进展,解决一些交叉的问题,就是坐在工棚里看书。碳纤维3个字挤满了脑子,这个世界级的科技难题,我要把它拿下来,就要学习,拼命地看资料。工棚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一手拿扇,一手翻书,汗如雨下,浑然不觉。白天的芦苇荡,也是蚊子成群;最可怕的是苍蝇,空间里到处都是,还不怕人,嗡嗡地飞,打死一批又来一批,前赴后继。

崔丽敏开玩笑地说,那蚊子是一咬一个大包,可能是欺负我刚来连云港不服水土吧。现在我对蚊子有抗体了,那时还没有抗体。还有苍蝇,也跑过来争着吃米饭,好在张董事长爱干净,要求不管吃的好坏,环境要卫生,大家就去打苍蝇。

说着,崔丽敏笑了。

崔丽敏老家在吉林,有着东北人的高大身材,大眼睛,虽然岁月留下了刻痕,但依然保留着知识女性特有的风韵。

崔丽敏记得她来神鹰的那一天是2006年3月12日,从此,神鹰碳纤维的队伍里多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那双大眼睛时刻紧盯着碳纤维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数据。

崔丽敏说,她1989年就在吉化公司工作,当时吉化通过中间国引进了英国技术的一条小碳化线,但效果不理想。2000年公司开始自己干,才逐渐有了进展。来神鹰的第一天,她就被那“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10个大字震撼了,她对张国良说,在中国搞碳纤维的,现在还没有盈利过,全部亏损。张国良则回答她说,这不是亏不亏的问题,这是为国家争气!

一开始,崔丽敏身兼两职,一是奋战在检验一线,二是负责培训检验员。

那时候,崔丽敏和检验员王芬她们,吃住都在实验室里,王芬是赣榆人。亚砜法生产工艺,有一种难闻的味道,可是她们还是没日没夜地干。

崔丽敏说,说实话,没有想到神鹰能干成。我的同学在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公司,它们也在搞碳纤维,但没有神鹰碳纤维这边进度快,也没有这边生产得好。

黄学强是鹰游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他对我回忆说,那时我进厂不久,走进董事长的工棚看到他正躺在沙发上看碳纤维方面的书,看到我是新工人他和我聊了几句,我们一起吃快餐,然后递给我一支苍蝇拍,说为我做点实事,打苍蝇吧。一会就能打死一堆。

多年以后,芦静还笑着追问张国良,怎么你屋子里那么多苍蝇呢,一打一大把。

无数的黑色苍蝇,每天在眼前、耳边飞来飞去,用药一喷,苍蝇死满地。但第二天早晨,会有更多的苍蝇出现。

一个员工用饭盒接了点水,没盒子盖,口渴刚喝点水,水和苍蝇一起喝到嘴里了,他还用牙咬了咬,立马觉悟了,觉得很恶心,骂了句万恶的苍蝇!

员工们恨苍蝇,想象出一些打苍蝇的笑话:

最残忍的打法——梅超风:抓住苍蝇以后,把脑袋揪下来,在上面按五个洞。

最不可思议的打法——周伯通:左手抓东边苍蝇,右手抓西边苍蝇,两只手还互相干扰,抓住以后,用绳子拴着放风筝。

白天苍蝇在人们面前飞来飞去,车间里,楼道里到处都是,到了晚上不见了。

晚上就是蚊子的天下了,蚊子追着人们又叮又咬,黑压压地、成群地飞舞着,哪里有人,它们就包围哪里。这嗜血的小动物,一旦嗅到了血的味道就会发起凶狠的攻击,连牛仔裤都能被它们叮透。只要被它们叮上一口,就会迅速红肿起来,又痒又疼。

荒野上的蚊子叮人方面也充满了野性。时而漫天飞舞,时而伫立,时而站在地上,时而趴在壁上,时而飞到天蓬上,它们左飞飞,右摆摆,在你的耳边、身边萦绕,发出一片嗡嗡的细语。搅得你不得安宁,搅得你心烦意乱。等你停下来,它就在你的身上找个合适的降落点,开始享受,补充能量,吸了你的血后,一会儿飞得无影无踪,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片刻,以便下次出击。

晚上休息,没个好的地方睡觉,真是吃没吃好,睡没睡好,有一天李怀京醒来一看,身上到处都是蚊子叮的赤豆般大的红斑点,几乎每个人都“伤痕累累”。

大浦的蚊子们也奇怪:怎么今年来了这么多人,一到晚上个个累得七歪八躺的,正好它们下口饱餐。

大白天的时候,蚊子肚子饿了也会飞出来吮上几口血,享受完之后就匆忙地逃走了。

有人说没什么不去喷洒杀虫药呢?

可如果能把蚊子都治没了,大自然也就彻底消失了。

或许那里本来是它们的领地,他们只是一群贸然闯入的入侵者。

还有到处窜的老鼠。

……

不错,这完全是大庆会战时的情景啊!

想一想当年大庆的会战者们,对这么大的油田开采毫无经验可循,面对生产和生活上的矛盾和重重困难,这和神鹰初期多么相似。

王进喜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日夜吃住在井场,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仅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第一口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被人们称为“铁人”。

人们说,大庆会战是在艰苦的时期,在艰苦的地方,打了一场艰苦的战斗。

这场会战培育出了震撼民魂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大庆油田的开发成功,结束了中国依靠“洋油”的历史。1963年12月3日,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周恩来总理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消息一公布,立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

张国良就是大浦工地上的“铁人”。

他集聚起一群国内的碳纤维痴迷者,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地上开始了产业化攻关。

偌大的工程项目,光靠火一般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质量第一才是百年大计。每一张图纸都经过反复校对,每一项施工都要保证标准到位,每一次验收都要从严把关。为了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常常会争论到面红耳赤,但质量是唯一的标准,该返工的返工,该重来的重来,快速度不等于低质量,超常规不等于胡乱干。

设计任务要求急,设计者们晚间经常加班到深夜。食堂准备夜餐,免费招待,夜餐券就放在设计室。

纺机研究所所长于素梅,1987年从江苏工学院毕业后就进了鹰游,她是搞机械设计的,有很好的空间想象力,也是鹰游集团的功勋人物,获得过各种奖励,是“全国热爱企业优秀员工”和“全国纺织工业劳模。”

攻关之路漫长而又痛苦。

从决定搞碳纤维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张国良读过的有关碳纤维的书和资料足足有两米高。

最令张国良着迷的是贺福老师送给他的书,贺福的书实用而科学,他对碳纤维的理论认识和工程实践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张国良。

他收集和研究了贺福所有的作品和成果,把他的著作看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字一个字理解其中的含义,读累了就坐在地板上读,那本《碳纤维及其应用技术》都被他翻烂了。这套书张国良买了几百本,全体参加攻关的科研人员人手一册。

可以说,在攻关初期那最黑暗的时刻,是贺福老师的这套书在指导着他们,每当他们在试验中碰到过不去的技术障碍,而这种障碍就像山一样挡在面前,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回过头来,再读贺福的书。在缺少试验过程这个经历的初期,他们对贺福老师书中讲的一些基本原理,也不是理解得很深刻,很多问题还似是而非、半信半疑,但随着试验的不断深入进行,他们对碳纤维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的深度理解,觉得贺福讲的许多技术原理都是正确的,有道理的,实践中都得到了验证。

张国良后来说,今天我们能生产出真正高品质的碳纤维,贺福老师是我们最重要的指导老师。

攻关最困难的时候,张国良还两次专门把贺福老师请到神鹰碳纤维的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指导。

贺福是带着他的爱人和孙子来到鹰游集团的。本来张国良想带着他一家去看看连云港的山海,但他把家人丢在一边,一头扑进生产现场,整整两天时间,没有离开生产线。他一边详细地观察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艺节点,一边向张国良和科研人员讲解他的理论与实践,不厌其烦地讨论每一个技术问题。

看着站在碳化炉前认真观察的贺福,红光映着他那瘦小的身躯和布满沧桑的脸庞,张国良的心里充满感动。

这就是一位为了国家碳纤维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科研人员的形象。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鲜花掌声,他的心中有的只是事业,有的只是国家的需要。

张国良看到了一个真正科学家所具备的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013年7月7日凌晨,贺福溘然长逝,张国良正在外地出差,获悉这个消息,他很悲伤,专门派李怀京专程赴山西吊唁。看到贺福的书房里,从床上到地下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写字桌上也堆满了许多稿纸,这是一本只写完一半的有关碳纤维生产技术研究的新著。看到的人无不感到痛惜!

送去的挽联上写了一句话:中国碳纤维最伟大的科学家,神鹰碳纤维所有人的导师,

贺福夫人和山西研究所的人都很惊讶,他们没有想到千里之外的连云港有一群人这么尊敬和怀念贺福。

张国良对我谈起贺福的时候,感叹创业过程中有很多经历难以忘怀,很想把经历的人和事写出来,他们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人。

李怀京回忆,那时候的张国良见人就讲碳纤维,三句话离不开碳纤维,吃住都在厂内,几乎每天都和技术人员探讨碳纤维的设备、工艺技术,碰到问题茶饭不思,反复看书和查资料,冥思苦想,经常半夜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有时半夜醒来自己和自己说,有时把爱人叫起来讲给她听。渐渐地,身边的人被张国良对碳纤维的这种痴迷,对一定要做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的精神深深折服了。大家开始背地里叫他“碳痴”,更加坚定地跟随他搞起碳纤维。

李怀京说,只有这样的碳痴率领我们,才能突破一个个关键技术,攻克一道道难关,才成就了中复神鹰碳纤维的今天。

而张国良心里永远铭记的则是邓小平先生的一句话: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插曲,在2006至2007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只有鹰游集团内部说碳纤维,张国良对媒体都称新材料,接受电视台采访时都说是新材料。

举一个例子。2007年3月11日上午,张国良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在腾讯网视频直播室就自主创新的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张国良告诉记者说,去年开始,我在研制一个新型的材料,这个新型的材料是目前我们国家非常紧迫需要的新材料。

腾讯网记者问,你做了什么东西?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张国良说,我们这个材料做出来之后绝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

他没有明说这新材料就是碳纤维。

后来,另一个记者和他又有了这样一段答问:

记者:2007年3月,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正在开发一种新材料,这个新材料是什么?

张国良:就是碳纤维。

记者:为什么不明说?

张国良:害怕。我们怕做不出来丢人。这毕竟是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花了三四十年时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新材料。

记者:这条千吨级的碳纤维生产线原计划是2008年6月投产的,可是为什么推迟到12月呢?

张国良:害怕。因为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还要庆祝改革开放30年,而生产碳纤维的原料是易燃易爆品,我们又是边试边干,不能完全掌控生产过程,万一发生爆炸,造成厂毁人亡,其影响太大了。所以把生产线投产推迟到了年底。

原来张国良也害怕,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

他想到了鹰。

鹰是天空中最娴熟的飞行家,它不畏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它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天蓝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

有了鹰,蓝天才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美丽。

他很想挥笔写一首关于鹰的诗歌。

鹰啊,你忘记了昨日大海的故乡?鹰啊,今天你去天涯的哪个方向?海的阔大、山的俊美 、平原的广博、森林的奔放!

鹰啊,你展开鲲鹏之翅,朔风飘荡在你的羽翼之下;鹰啊,你翱翔于蓝天之间,前方并存危机与希望。凛冽的北风、咆哮的海浪 、锋利的山岩、炎热的沙漠!鹰啊,那些插天的大山;鹰啊,那些深邃的幽蓝,此间既波诡云谲,此间亦风光无限……

第四节 神鹰振翅

这里是一片迷彩服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身迷彩服。

员工们喜欢迷彩服。

有的说,迷彩服结实耐穿、利落大方,便于一起摸爬滚打,而且酷味十足。

有的说,穿迷彩服的男人才是真男人,其实女生穿迷彩服也是很帅气的。

有的说,原来最帅的是穿迷彩服的人,无论是外套、衬衫或是裤装,只要你穿上它,立马就能散发出军人般强势干练的独特气质,飒爽英姿,帅气十足。

张国良要让他们记住的是:这里,既是工地,又是战场。

为加快工程进度,集团各分公司都选派了生产技术骨干支援“9.29”工程,负责所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很多是高空作业。

入夜,电焊的火花飞溅。

这里,不分昼夜。

6月,碳纤维工业化试验装置的土建施工基本结束,主要设备已经到场了,工程进入安装施工阶段。各个工种的人穿梭忙碌着。

张国良要对设备安装组织一次会战。

6月5日上午8时,张国良头戴安全帽,拿着喇叭,在车间厂房内召开了简单的会战动员大会,公司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安装施工队伍队列整齐。张国良充分说明了这次会战的重要性,要求最快完成所有设备安装施工,达到试车条件。

张国良深情地说,能够参加我国第一条碳纤维工业化试验线的建设是我们每一名员工的幸运,我们要树立起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班加点、科学施工,按时间进度要求完成安装施工任务,争取早日生产出国家需要的碳纤维产品。

张国良说,记住我们的口号了吗?

记——住——了!

面前一声雷鸣。

大家重复一遍!

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好,各就各位!

会战开始了,各个车间倒排工期按照时间节点向前推进。

聚合回收车间有化工类设备近100台,负责安装的人员不足20人,陈浩然将施工人员分成3个小组,安排不同的施工任务。

没有星期天,工作时间是“5加2”和“白加黑”,根据工程进度有时还要连续加班。

纺丝车间是安装的重点,鹰游纺机公司负责了主机设备的安装,神鹰公司全力配合,克服了安装机械缺乏、后勤服务差的困难;管道安装工作量大、涉及工序多、材料种类多、作业空间狭小,施工人员以前接触较少,张国良要求他们边干边学,尽快掌握技术和技能。

公用工程施工项目多,包括水站、锅炉、冷冻站、空压站以及厂区内管廊架设,施工人员更是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现场没有吊车,员工就用人扛绳拉的办法将管道运至近5米高处完成施工。

黄学强对我说,项目每次有进展董事长就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很多工艺都需要科技创新,他就现场悬赏,说谁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给予重奖。记得是谁解决了一道难题,董事长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代我送鲜花给他。

张国良全程指挥了这次会战,从安装方案的确定、安装进度掌控、安全施工、材料供给一直到施工现场,工地的每一角落,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的指挥和全面参与,不仅保证了项目的正常进行,也大大鼓舞了全体员工战胜困难,夺取最后胜利的士气。

厂房盖好了,设备也安装完毕。全套的设备,几万张图纸,从设计、制造、

安装到调试,仅用了半年时间。要知道,这不是现成技术仿造的,全是自己的构思,没有经过小试阶段,仅从资料上给的概念,一下子就做到工程化。

一些专家说张国良实在是不可思议,像吃了豹子胆。

搞碳纤维项目,没有过关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就不能轻举妄动,而且“没有钱不行,有了钱也不一定行”。

也可能干了之后,才会感到“苦海无边,回头无岸”。

对于张国良来说,生活的艰苦,倒没有感觉到什么,最难的是心理的煎熬。投资这么多,影响这么大,自己为了鼓大家的劲,话说得这么满,真能干成吗?干成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干不成不仅企业受损失,个人丢脸面,报国的心愿也无法实现了。

他的心里有两种声音在打架:

一个声音说,张国良啊张国良,尝到了轻兵冒进的苦头了吧,当初那么多朋友和同事反对你搞碳纤维,你不听。在还没有完全弄通碳纤维生产基本原理的时候,就动手建起了工程化的生产线,冒冒失失干起了碳纤维,还自以为是,好像天下没有你干不成的事情,吃苦是你自找的啊!

一个声音则说,我并没有轻兵冒进,我已经有了“三把剑”,这“三把剑”足以让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再说了,创业和冒险本来就难解难分。百分之百能成的事是没有的,有七成把握就能干。

一个声音说,可这个项目你连五成把握都没有啊!

一个声音则说,企业家是要敢于担风险的,否则不可能创新。

一个声音说,企业家稳健一点多好,不然也会前功尽弃,倾家荡产。

一个声音则说,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没有一个不是从困难和失败中愈挫愈勇,最终到达成功的巅峰的。远的钱学森、钱三强他们为了谁,近的师昌绪、贺福、潘鼎他们又是为了谁?

一个声音说,你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失望,你就像个堂吉诃德,带着桑丘,和风车作战。你心力交瘁,你屡战屡败,更大的失败还在前面等着你。

一个声音则说,干事业就不怕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难万险。

一个声音说,全市只有4个人大代表,你就不怕砸了荣誉。

……

此刻,他像是一名冲浪者,面对着惊涛骇浪,要么勇立潮头,要么葬身浪谷。

又像是一名冰川攀登者,眼前横亘着千丈峭壁,前进,危困重重;后退,冷讥暗讽。

或者像是一名足球射手,一脚射门,万众欢呼;失误,骂声四起。

他是踩着在蒺藜走啊。

张国良梦见一只山鹰。

山鹰在高原的上空盘旋,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团的云从遥远的地方涌来,压向白雪皑皑的山巅。山鹰展开宽大的翅膀,尖利的寒风撕扯着它的羽翼,它在黑暗中搏击着,搏击着,用翅膀卷集起狂风,驱散乌云。

它犀利的眼睛在浓黑中搜索着云罅间的一丝光亮,可到处都是黑暗、黑暗,看不见一丝亮光。沉重的黑暗像绳索一样缚住了翅膀,它失去了平衡的力量,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从高空中坠落下来,啊!它发出了绝望的哀叫……

张国良惊叫了一声,猛地惊醒了。黑暗中,他的双手紧紧握在胸前,心在胸腔里突突地跳,他还睡在那个硬邦邦的板床上,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睁大眼睛看看周围。

那会儿他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山鹰,向上高翔、向下俯冲的鹰,动作那么轻捷,他很羡慕。

哪怕生命的坐标只是奋飞和向上,哪怕只是孤山和野涧,因为向上所以注定孤独,却不肯降低了高度与鸟儿雀儿同行,因为我是鹰!

翅膀越磨越亮,高高在上的孤独的鹰王,只有无人企及的雪山倾听你熄灭大风的独唱。

当时只要松一口气,软一把劲,就会半途而废,张国良说。

从他的话里,我分明感觉到一种悲壮!

在战术上要重视,但在战略上要藐视。张国良相信自己和同事们,他们集成了聚合、纺丝、碳化及装备制造等各环节技术,汇聚了化工、材料、纺织、制造等等各专业人才,不仅有“863计划”碳纤维项目取得的单元技术、中试成果,而且有像刘宣东一样多年从事大腈纶生产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像王国信、王成国一样从事碳纤维研发试制的专家、工程师。

张国良说,我们是一支碳纤维产业化的国家队!

刚开始,神鹰人所能看到的只有不到一尺的亮白色原丝和几寸有余的黑色碳丝,其他的一无所有,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人员。

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放大过程,有的方法甚至是无法直接产业化扩大的,需要再创新。

张国良举了两个创新的例子:

一个是解决原料浆生产工艺中的散热问题。在实验室由于生产原料浆的反应容器小,试验是一次次做,因而可以通过将整个容器放在冷水中来达到散热的目的。而工业的反应容器比一辆轿车还要大,又要连续生产,若用实验室的方法不仅行不通,而且无法均衡散热。于是,他们从反应容器本身的改进入手,反复试验,找到解决问题的诀窍,达到了散热的目的。

这个诀窍只有长期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才能想到,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似乎很容易,但没有它产业化就不能实现。张国良说。

另一个是解决原料浆质量的问题。若将生产原料浆的实验室技术直接进行产业化放大有两种可能,一是连续聚合工艺,二是间歇聚合工艺,这两种工艺生产的原料浆质量都不够好,不能生产出高性能原丝。最后,他们综合这两种工艺的优点,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原料浆。这一工艺及设备后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实验室研究时不需考虑而产业化却无法回避的问题。

张国良说,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问题就很典型。比如溶剂的使用,在实验室研究各单元技术时,用过的溶剂可以倒掉,下次试验时再用新的;而产业化时如果也这样做,污染环境且不说,生产成本之大是无法承受的,必须循环使用。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说起来只有8个字,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9月10日,中科院一批专家学者带着怀疑的态度来看他的宝贝“9·29”工程,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张国良根本没听他们的忠告,硬是摸了这巨大的老虎屁股,他们终于相信,中国碳纤维产业化有可能在这里产生,张国良有可能打一场中国新材料翻身仗。

炎夏终于悄悄地溜走了,每一种物体上——远的和近的——都有一种秋天才可以见到的神秘的透明的光泽,云台山在远处静默着,美妙而苍茫,天空明净如洗,混淆了山影和长空的颜色,抹去了天和地的界限。

整体全线开车,是令人期待的日子。

这个重要时刻,正一分一秒地向所有的神鹰人步步逼近。

它近在咫尺,人们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肌体。

它来得如此迅速而又匆忙,似乎又让人措手不及。

作为总指挥,张国良越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越要沉着、冷静。

他是三军主帅啊!

这里有进攻——斩关夺隘,冲锋陷阵;

这里有布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这里有谋略——运筹帷幄,决战千里。

整个工地和车间,一眼望去,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所有的人都在忙忙碌碌,加班加点,埋头苦干。

2006年9月16日,是一个好日子。

这一天,神鹰碳纤维生产线进行模拟试车。

大红标语上写着一行大字:“9·29工程模拟试车典礼”。

典礼之前,张国良先讲了一段话,他讲了各个关键部位的注意点,要求每个人各就各位,恪尽职守。

张国良一身迷彩服,他的面前,也是一个个身穿迷彩服的员工。

他们神采奕奕。他们目光灼灼。

那阵势,真像是将要奔赴战场的三军将士!

控制室里,却没有一个人敢启动操作。怕的是聚合反应若控制不好,原丝就会凝固在生产线上,上千万元的设备将全部报废。责任太大了!更坏的可能就是易燃易爆的生产原料发生爆炸,造成厂毁人亡。

李怀京望着张国良。

陈浩然望着张国良。

刘宣东望着张国良。

现场一时出奇的静。

那一刻,每个人,都凝视着张国良。

张国良望了望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按下了第一台原料泵的启动按钮。

这一按不打紧,从此,张国良3天3夜没有离开过控制室,74天未离开生产线。

这是一个高分子化学反应过程,原料是易燃、易爆的物质,反应过程既是放热反应又是热加速反应。如果反应釜内的温度控制不当,严重的会出现燃爆事故,后果不可想象;即使温度有一些误差,反应生成的物质也不能达到性能要求。这种工艺路线,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只有理论上的知识,没有这么大工程化生产的经验。

控制室里张国良是主控操作手,操作过程在他的脑海里不知道演练过多少次,几位主管工艺、设备和仪表的工程师坐在他旁边,观察各种仪器数据,在轻轻地提醒着张国良,大家都严肃地铁青着脸。整个控制室除了仪表的数字移动和闪烁的指示灯,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板上都能听得见。

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试生产肯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试生产前也设计过很多预案,其中一个预案就是万一出现大事故,所有的人立即撤离,不准人员上去抢救,设施坏了,还可以再来,而人是最宝贵的,人的安全第一。

我问张国良那3天3夜是怎么度过的,他说,按下启动按钮那一刻,就只想着看看她能不能正常运转,每一道工序的运行情况究竟怎样。每到想要离开休息一下的时候,总是想再多看一会,这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再到刚想离开的时候,可能又有故障发生,调试完故障,更挪不动步了,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3天3夜。人都累傻了,就坐在厂房的长凳上,也没想过要找把靠椅,坐累了就慢慢向前弯下腰,腰酸了就手顶着后背撑一下……

焦虑,烦躁和期待,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和黑夜。试生产过程极不顺利,问题一个又一个产生,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好,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物料好像和他们作对一样,到一道工序卡一道工序。所有的员工轮番作业,不管最终成品怎样,物料如果卡住不走,将导致整个生产线报废,首先是要把物料走通整个生产线。

张国良在控制室里,时刻关注着生产线发生各种异常情况,无法离开,无法休息。年轻的控制工程师说:老总,你去睡一会儿吧,我来看着,有情况我向你汇报。

张国良说,我哪里睡得着哇,我要第一时间掌握状况,有问题的话我的指挥力度比你大,好及时解决问题。

经过千难万险的历程,物料经过一道又一道的工序,终于走到了生产线的最后,虽然质量不是那么好,但毕竟最原始的纤维已经纺成了,这已是十多天之后了。

半夜时分,张国良来到生产线的旁边,一批人坐在地上,倚在墙边睡着了;年龄较大的花白了头发的工程师王国信睡得正香。

李怀京一直在指挥现场,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着张国良,喃喃地说:成攻了,成功了。

张国良知道,碳纤维这么大的一个科技难题,今天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不会就这么快就做成的,做好的。但在这一刻,他相信了,碳纤维这个梦寐以求的东西,今后他是肯定能做成的,实现这个梦想,已是指日可待!

他反而无法让自己宁静下来,张国良有理由高兴一会,他太激动了,这种无与伦比的兴奋,有着诸多外人难以体会的快乐。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走出灯火通明的车间,来到大路上。

朝晖穿过清晨的薄雾,斜射在他的头上、脸上和周身,四周万物闪耀着恬静而喜悦的光辉,一切是这么美好,云台山染上了曙色,几朵白云缭绕。

设备正常启动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却接踵而来,越干越难,常常让人束手无策——

设备启动了,生产线却出了问题。反复查找才发现,由于意外进入水分,原料凝聚,将一段12米长的输送管道堵塞,于是,10多名工人5个昼夜不停歇地一点一点抠,终于疏通了管道,生产线才得以贯通。

输送到牵伸机来的浆料越来越稀,黏度不断下降,根本拉不出丝来。是原料配比有问题?还是温度没控制好?无数次试验,无数次失败,浆料仍然是越来越稀。最后,他们另辟蹊径,丝才最终拉出来了。

丝出来了,但质量却总也不理想,他们又对关键设备牵伸机进行无数次改进,1个多月后,才拉出满意的原丝。

74天,张国良没有回家,董事长不回家,主要技术人员和工人都不肯离开工厂。

真的是烧钱啊!粗算一下,我们光试验用掉的钱就上亿元,李怀京感叹。上千平方米的车间里曾经摆满了废品,看着就让人心痛啊。

科研过程中的损失张国良虽然总是鼓励大家说没事没事,可是内心却在发颤,毕竟一天烧掉一辆桑塔纳啊。

李怀京带着我来到一个车间,只见地面上油渍斑斑,一角堆着一些报废设备和材料,卡车正往外清运。

这个见证了中复神鹰人失败的车间,将修葺一新,成为展示其创新成果的“展厅”——T700碳纤维的生产车间。

一根碳纤维的直径只有我们头发丝的1/4,这么细小的一根丝要通过600米的生产线,要经过四次物质的完全转换,这种化学变化是脱胎换骨的,而且中间还要经过200多米长、温度高达1000多度的温度场,还必须要不坏、不烧损,最后才能生产出一根碳纤维。如果中间的数据稍微有一点变化,出来的就不是碳纤维了。

讲一个小故事。

一位大浦工地上的员工打的到市区买配件,刚上车,想坐在副驾驶的位置,的哥问他,你是不是在大浦干活的?

那位员工说,是的,你怎么知道我是从大浦出来的?

的哥说,我一闻就知道了,请你坐在后排座好吗?

那位员工感到纳闷,的哥说,你们身上的味道很重啊。

什么味道?

说不出来,汗味、臭味、日头晒烤的味……五味俱全,熏头脑子。

哦,那位员工才明白,原来大浦人是这个味道,真是身在味中不知味啊。日头晒烤的味……那是阳光的味道啊,他反而自豪起来——这才是工人阶级的味道。

大浦工地很快新建了一些临时浴室,方便了员工洗浴。

张国良事后回忆,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没有时间。眼看着生产线上每天消耗十几万元,却出不来合格产品,大家心里着急啊,只想着赶快把眼前的问题解决掉,可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把人牢牢地拴在了生产线上,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在厂里凑合着休息一下。他们改了试,试了改,反反复复,功夫不负有心人,合格的原丝终于生产出来。

张国良说,当我取得某些成果的时候,也是我思想高度紧张的时候,因为这时非常有可能突然冒出激流暗涌,将成果转眼冲得无影无踪。当我碰到失败的时候,我的心情却非常轻松,因为事情已经明了,我知道怎么做了。

神鹰碳纤维的科技攻关是无所不在的。

碳纤维原丝虽与腈纶丝有极大的共通性,但其“零缺陷”要求,对工艺及装备要求极高,从聚合到原丝再到碳化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存在任何偏差。

碳化炉和高温饱和蒸汽牵伸机都是碳纤维生产的关键设备,国外设备不仅买不到连看都没门,他们只能自力更生。蒸汽牵伸机的研发经历了半年时间,前前后后改了8次。

研发碳化炉时,他们先是选用1厘米厚的耐热不锈钢炉膛材料,理论上能耐1200℃高温,然而当温度达到800℃时炉膛就被烧穿了。

是结构不合理?改了又试,照样烧穿。

只能重新选择耐高温材料,又试了四五种,拆拆卸卸达七八十次。

当碳纤维高温炉子直径达到3米宽的时候,容易坍塌,国家发改委的徐以华和中国化纤协会郑植艺会长来神鹰现场考察,徐以华认为,国内做不到这么大的炉子。

张国良说,报告徐老师,我能做,而且全部用国产材料;但我今天不能具体告诉你们。等我做好了,我再告诉您。

看到张国良那么认真的样子,徐以华就笑。

张国良了解到碳化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烧结式,一种是石墨式,气温可达1600多度。而石墨式碳化炉国外对中国严重封锁。

对待拦路虎,你在战略上要藐视它,这是张国良的一贯观点,材料不足的地方就用结构去解决嘛。

他想起了早年看过的经典老电影《海鹰》。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广场上,陈列着一艘编号为414号的英雄炮艇。它就是创造中国海战史上“小艇打大舰”辉煌战例的“头门山海战英雄艇”。

曾经风靡全国的电影《海鹰》,就是以此为原型创作的。414号炮艇退出现役后,海军决定,由2228艇继承“头门山海战英雄艇”荣誉称号。《海鹰》的主演是王心刚和王晓棠,那时都说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

张国良还记得《海鹰》里的经典台词:

“泰山,泰山,我是海鹰,我是海鹰。”

“同志们,我们9个人在艇上是一个整体,在水里也是一个整体。我们一起出来,也要一起回去。现在党要求我们胜利返航,就是再大的风浪,也阻挡不了我们9个人9号艇的前进,我们一定要回去,我们一定能够回去。”

《海鹰》里快艇速度一快,轴承就发热。总工程师说,轴承发热,你就浇浇水降温嘛。

是啊,感冒了不也就降降温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相通的。碳化不就是烧木炭吗?一年成材的木头不要用它,百年的木头你不要用它,你就用它10年的,把非碳的成分挤出去,既要烧透又不能烧成灰。不就成了嘛。

一个多么善于联想的人!

席玉松说,张国良是一个特别善用比喻的人。

善用比喻是一种智慧。

有人问爱因斯坦,究竟什么是相对论?高深的理论,如果用科学术语来解释,必定冗长晦涩,让人难以理解。爱因斯坦是如何解释的呢?“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炉子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而如果你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

这番话,有力地提高了大家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认识。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朴实而简单的比喻,一语胜千言。

聚合阶段是高分子化学专业领域,多少次投料实验都告失败,聚合的内在过程无法诠释,大家士气一落千丈,张国良更为着急,但他非常镇定,不断召集大家开会,用他特有的想象力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其实就如同赛跑一样,每个分子在不同阶段奔跑的速度不一样,能力也有大小,结果有快有慢不好,应该想办法让大多数分子跑整齐,先快后慢步伐一致结果一定会好。

他说,对于聚合后的原液要具有橡皮糖的特性,透明而且具有强性。通过不断地总结改进,聚合最终走向了稳定。

潘鼎教授在反应釜边看了反应过程后说,你们真了不起,这样的聚合方式、控制过程能做到这样是我想象不到的。实践出真知,你们才是专家!

在纺丝阶段,最初的原丝像麻绳一样根本无法生产,张国良运用生产粉条、钓鱼线的常见方式启示与拓展大家的思路;在上油不均时,他用海带丝的外观作形象作比,带领大家走出迷雾;在原丝氧化工段困惑不前时,又是他用路摊烤饼的理论进行分析氧化过程,让大家突然间有了一个清晰的画面,深入浅出地思考这个难题,事实证明这与最为先进的处理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碳丝应用上,起初神鹰的碳丝与国外有差距,张国良提出给碳丝洗澡,还说使用香皂与海飞丝的效果大有不同。现在看实质是表面处理工艺,但在当时张国良提出这一概念,实为超强的远见与智慧。

张国良也和我打了一个比喻,我是学理工的,科学的道理很多是想通的,我把不同领域的技术人才汇聚到一起,技术的组织、整合也是一门技术,就好像做中药,要把不同的药材按比例放在一起,进行熬制,进行萃取,最后做成合格的中药。

上述几个点滴只是其中的典型比喻,是用了碳纤维专业知识的形象说法,也是研制碳纤维过程中每每走进死胡同时,张国良的神来之想。他用身边的事物,直观的感受来阐明深刻的道理,鼓舞士气,调整思路,明确方向,更深摸索。

碳纤维研发之路,渗透着张国良的执着与智慧,创新中沉于技术又高于技术,张国良带领科技人员发明了多项独创技术,申报了12项专利,其中有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有好几天了,张国良发觉身上穿的裤子老往下掉,皮带已经扣到最后一个扣眼了,也无济于事。

高慧也注意到张国良的裤子肥了,穿在身上晃晃荡荡的。张国良说裤子不好穿,皮带没法扣了。

高慧说,你瘦了,瘦得裤子没法穿了。得给你买新裤子了。

说着,高慧不笑了,鼻子一酸,眼睛里有泪光在闪……

中秋节到了,张国良还在忙,高慧悄悄说,妈妈一直惦记你,捎话问不知你忙得怎么样了,晚上能不能陪妈妈吃一顿饭?

张国良的心骤然一紧,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妈妈了,他是一个大孝子,他沉吟了一下说,今晚陪妈妈吃顿饭,吃完饭就赶紧回来。

中秋之夜,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了,她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柔和的光线,如烟似雾,大地便有了一些妩媚和梦幻。

母亲摸着张国良的脸说,儿子,你瘦成这样了,妈妈知道你在外面干大事,可你也要注意身子,妈妈做了一盘你最爱吃的韭菜炒鸡蛋。

一句话,让张国良差一点哽咽起来。

桌子上的菜很多,妈妈炒的韭菜炒鸡蛋却格外香,小时候就特别爱吃妈妈做的韭菜炒鸡蛋、韭菜饺子或煎的饸子。

母亲啊,在你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

大浦的原野上,除了金黄的杂草,还有一片片斑斑驳驳的红草地。大浦的红草地也是近年才引起人们关注,脚踩在草地上发出的美妙而单调的天籁之音;海英菜的花早已结成了籽,等待秋游的人。

2006年9月29日上午,连云港市隆重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大会规格很高,市委书记王建华和9大常委悉数出席,会议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市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印发了《连云港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鹰游集团获得市“十五”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

王书记是一个非常有远见有魄力的市委书记,2005年6月16日,53岁的他从南京市常委兼江宁区委书记的位置上来到连云港。在江宁,他创立了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江宁模式”;来到连云港,他又确立了打造“一体两翼”组合大港,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思路,而碳纤维正是新材料技术的“皇冠”。

他是担着江苏省委给他的振兴苏北、振兴连云港的责任来的。

这是张国良第一次见到王书记,这也难怪,因为王书记刚到连云港时,首先是忙着调查研究,查看区域环境,见山就爬,见海就望,忙得不亦乐乎。还要到国家部委去跑政策,跑项目,哪能说见就见呢。再说了,张国良那时正在为碳纤维忙得焦头烂额,也没时间去打扰书记呀。

就在那次大会上,王书记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强化科技创新在跨越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要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要弘扬创新文化,要在全社会形成追求创新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共有四五个企业家上台做了典型发言,大家创新的热情很高涨。而临上台前张国良想的是,与9大常委们一起聚首很难得,这是让他们了解碳纤维发展的良机啊。

他不想放过每一个良机!

在张国良看来,开会也是企业与政府沟通的一种渠道,企业与政府需要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两者之间是一种良好合作关系。利用会议的机会演讲,比找领导秘书汇报强多了。张国良有看报纸的习惯,知道领导最近在关心什么,比如王书记近期一直在调研连云港的药业和新材料产业,这个时候你讲碳纤维,他就会有深刻的印象,会后你再递一份报告上去,肯定事半功倍,这也叫出奇招!干企业很多时候要出奇招!

张国良并不在意一段时间里有关找市场还是找市长的争论,他是实干家,他不屑于争论,做企业该找市场就找市场该找市长就找市长,政府也是为企业服务的,市长在宏观方面看得更远些。但张国良和领导合作也有“招”,市长事务繁忙,企业汇报工作事先准备要充分、齐全。刘市长和他都是人大代表,他猜他们第一次见面刘市长会问,连云港这些年一共有多少提案?他早就准备好了,这样就能很快切入正题。

现在轮到张国良上台讲话了,他说,导弹上天,神舟遨游,离不开一种新奇的材料——碳纤维。开场几句话,他简单介绍了碳纤维的神奇功能,立马就把大家吸引住了。

张国良从鹰游纺机谈到自主创新,从自主创新谈到推动碳纤维产业升级,他索性不看讲稿侃侃而谈起来,他对这一切太熟悉了,每一个数字、每一个过程、每一次跌倒爬起、每一次喜悦……特别是,张国良谈到了碳纤维的美好未来,他似乎沉浸在创新的激情中。

他的临场发挥常有神来之笔。

9大常委的眼睛,齐刷刷地扫了过来。

王书记从张国良讲第一句话起,就一直盯着他看,张国良绘声绘色的描述把王书记听激动了,他对张国良的创新勇气和魄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下所有的听众们,则完全沉浸在他的讲演中。

他没有想到的是,短短8分钟的发言,他成了台上台下听众们的超级演说家!

时下,安徽卫视正有一档颇受欢迎的节目:超级演说家,节目带有一定的励志意义,不过2007年那时还没有。

8分钟的发言,换来10来次如潮般的掌声。

散会不久,张国良接到市委办公室的通知:王书记要带人去参观。

很快,王书记带着常委一班人参观了神鹰新材料项目生产车间并看望了碳纤维研究专家。

神鹰新材料公司给市委书记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没有想到连云港竟然有这么一个欲上九天揽月的人,有这么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

看到员工们昂扬的斗志,听完张国良的讲解,王书记深受感染,他从张国良眼睛里看出执着和火焰,面前的张国良就像一个跨栏者那样,正跨越一个个因循的障碍,志在夺冠!

他拍拍张国良的肩膀说,国良同志,你们在新材料工程化项目上取得的突破令人振奋,你这是敢为天下先啊!你这种精神必将丰富连云港的创新精神。鹰游纺机集团所体现出的敢于创新、勤于实践、攻坚克难、愈战愈勇的精神正是连云港跨越发展进程中所需要的,要在全市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国良同志,你要好好干,市里支持你,

他对周围的部委办局的头头脑脑们说,市里有关部门及开发区要给予高度关注,给足政策,留足空间,在增量上放水养鱼,做好服务。

他不忘叮嘱张国良,企业的发展不能小富即安,一定要有做大做强的决心,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爆发式增长,要有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你要找大企业合作,找大央企。你要促进技术与资金、智方与资方的对接,你要介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运作、项目运作、资金运作、资本运作四个轮子一起转。现在首先把20吨碳纤维小线做出来。

10月11日上午,市委书记王建华和副市长施炎一行,再次来调研神鹰新材料项目进展情况,他勉励张国良做连云港市科技创新的典范,为打造国家级新材料基地添彩。

神鹰碳纤维、中复联众新材料产业,加上新医药,让他看到了连云港的希望。

1984年,连云港开发区就被列入国家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20年过去了,在“向东还是向西”的争执中,连云港落后了,经济总量在江苏排名倒数第二。

改革春风掠过了连云港,却没有在连云港停留就吹到了南方。

2006年10月21日至22日,连云港市举办了由中国经济时报社、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市委宣传部合办的“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创新论坛。”

王建华说,1984年的机遇没有抓住,如果这次我们再抓不住振兴苏北的机遇,我和我们的常委讲,我们应该集体跳黄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说,为什么改革的春风过不了云台山?一个地方本来拥有先机却来寻找后发优势,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前些年,江苏省主要领导平均一年也来不了一次连云港,但在去年一年时间里,省委书记李源潮就创纪录地来了8次。与此同时,连云港的主要干部也开始大规模地更换。12位常委中,9位在去年由外地调入,市委书记王建华、市委常委连云区委书记郗同福、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国海,都是从发达地区调来的。

以大规模从苏南向连云港调入主要领导干部为起点,江苏省明确提出将连云港定位为苏北经济引擎,让连云港成为苏北振兴的第一增长极。

在连云港市有这样一件事一直温暖着大家的心,2007年的元旦,温家宝总理来到连云港市调研,他在港口的一个普通职工家里亲手摆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橘子阵”,温总理拿起了茶几上的几个橘子,他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一南、一北,其实就是上海和青岛,而这一西是阿拉山口,我们的连云港市就处在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上。他特别告诉所有的连云港市的干部和群众,他说连云港市未来的腾飞重点就在港口,他希望连云港市能够成为苏北经济振兴的一个龙头,也希望连云港市能够为国家东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更多的力量。

与此同时,省里和市里都在盯着张国良,盯着神鹰振翅起飞。

张国良和他的神鹰碳纤维团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研发。

两年后这个团队获得连云港市五一功臣集团。

满头白发的高级工程师王国信挥笔写下了散文诗《神鹰奇迹》:

“北风在呼啸,雪花在飞舞,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在逞威。但是春天就要来了,融化的冰雪覆盖着大地,大地有了青春的生机。通过考验的人们才会更加坚强有力,通过辛勤的耕耘,才知道生活甜蜜。走过那艰难的岁月,去迎接阳光,迎接胜利。看一看,一座座厂房林立而起;听一听,号声阵阵,那是进军的序曲。有多少人的血汗,浇注在这伟大创举里。我不能忘记,张董事长在聚合的3天3夜;我不能忘记,李怀京在处理脱泡时的奇迹。还有那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英雄,都把那些伟绩揣在心里。让历史的长河有我们的浪花,让历史的长卷有我们的一笔。当回忆中国的碳纤维发展史时,连云港的神鹰,在21世纪初,就创造了新的奇迹。”

2007年1月20日,连云港民营企业家新年联谊会,王建华来到张国良面前敬酒,张国良向他汇报了碳纤维的最新进展,两人愉快地碰杯。

4月13日,鹰游纺机工业园举行三期工程开工仪式,集团的各项建设工程稳步推进。

4月15日上午,神鹰新材料二期工程在大浦举行开工仪式,张国良、芦静、李怀京站在大浦这片热土上,满怀信心地憧憬着碳纤维的美好未来。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说,“在核心技术领域,一个伟大而自尊的民族决不能幻想别人的恩赐,自主创新之路,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但更是一条希望之路。”

第五节 英雄联盟

5月1日,是劳动者的节日。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解鞍卸甲,休养生息。

《鹰游纺机报》提前出了一期纪念专刊,报道了各公司的先进生产者们,还专门写了立成毛绒销售内勤班的女将们,文章的标题是《铿锵玫瑰,巾帼英姿》。

劳动光荣,工人伟大。

鹰游集团一直有学习劳模的传统。

这是2007年的五一节。

张国良晚上邀请了几个业务骨干在家里小聚,饭菜上来了,张国良说喝两杯吧,四特酒也上来了,这时手机忽然响了。

打电话的是市委孙爱华副秘书长,他问张总你在哪里?张国良说我正和几个朋友吃饭呢?

让你的朋友吃吧,你马上到云台宾馆,市委王书记找你。

书记找我肯定有急事,张国良急匆匆对几个骨干分子说,你们吃啊你们喝啊别等我,就立马赶来了。

赶到宾馆的房间,酒席早就摆好了,市委王书记拉着一位客人向张国良介绍,这是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先生;他又向客人介绍,这就是我和你说起的那个搞碳纤维的张国良。

一听这话,他们刚才肯定聊过碳纤维。

寒暄之时,张国良和宋志平不忘打量一下对方,宋志平气场很足,一看就是那种干大事的人,身体壮实得像铁塔,似乎天大的担子都能挑起来的那种人。浓眉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眼神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张国良暗暗赞叹,到底是一位行业的领军人物啊。

张国良呢,谦逊中目光透着坚定,低调中不失昂扬,既有书卷气又充满了亲和力,是那种可以坦诚相见、肺腑无隔的人。

宋志平首先问,您是做碳纤维的?

他想再次确认一下王书记对张国良的介绍。

张国良笑着说,我就是做碳纤维的张国良。

宋志平简单介绍了一下中国建材集团近年的发展,集团的水泥行业现在是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巨无霸,目前已经进入复合材料领域,正在做玻纤和风力叶片,也想上马碳纤维项目。

看来,不光是中国军工,连中国建材的巨头们都已瞄准了碳纤维。

作为央企领头人的宋志平明白,从世界范围看,复合材料特别是碳纤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这是由几个重要因素决定的:一是能源短缺、燃料持续涨价,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减轻结构重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二是碳纤维材料的优点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发掘,如优异的强度、刚度,高耐腐蚀性,良好的疲劳耐久性以及可以大规模整体成型等;三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年来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和进步,特别是各种低成本制造技术的出现,为扩大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张国良也看到,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和不景气的情况下,唯有复合材料呈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估计未来5年内碳纤维产需量每年将有10%左右的递增率,亚太地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

宋志平另有自己的判断,那就是位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复联众,它与神鹰新材料公司相距不远,是邻居。随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风机叶片大型化进展非常迅速。但我国的多数风机叶片还没有用上碳纤维,远落后于世界进程。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风机叶片多数是引进工程,缺乏自主设计的知识产权,一旦几年后我国的风机叶片进入自行设计、自主研发阶段情况会有改观,届时先进碳纤维会有较多的应用。

看来对于碳纤维的发展未来,两个人的思考有一定的交集。

张国良也简单地介绍了碳纤维T300的原理和20吨小生产线的进展情况。

不过宋志平补充说,我还在调研碳纤维行业呢,还没最后下决心。

坐在主人位置的王书记端起了酒杯,说你看看你看看,你们俩一见面就聊个不停,来吧,有合作的意向就干一杯嘛。

其实合作还八字没一撇呢,书记的话是想促成这件事。

去年国庆节期间,王书记鼓励张国良和大央企合作,这可不,他现在就给张国良领来了央企。

不过宋志平并不是王书记专门为张国良找来的。

前面说了,时间是五一节,王书记是邀请宋志平夫妇利用节日来连云港度假的,这也是宋志平第一次来连云港度假,中国建材在这里有一家控股公司——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王书记请他来名义上是度假,实际上也是想借机探听一下有没有什么大项目可以引进;宋志平呢,则是借度假的名义来考察一下投资环境,进一步规划和完善他的建材基地梦想,另外也算是代表“婆婆”来看一下中复联众。

主宾双方心里都有个小九九,但这小九九都和工作有关。

一次以度假名义的高层会面,顺便拉近一下感情,便于进一步合作。高端合作就是这样。

主宾见面后,宋志平谈了他进军先进复合材料的想法,王书记说,真巧啊!连云港有一个企业家在做碳纤维。

宋志平不相信,说我怎么不知道?王书记你知道碳纤维是什么东西吗?

王书记笑了,他笑得举重若轻,我们连云港正在打造东方药都和新材料之都,我怎么不知道碳纤维呢?

宋志平倒有点吃惊了,好吧,你把那个企业家喊来我看一看。

这就有了上文张国良和宋志平会面这一幕。

张国良介绍完碳纤维,他和宋志平不可能在酒桌上再继续深入地谈下去,因为王书记要让大家喝两杯。宋志平初来乍到,王书记要尽地主之谊。

王书记说,现在我们喝酒。

5月3日早6点20分,神鹰新材料公司生产下来第一批碳纤维。

昨晚,张国良一直和技术一线人员在车间里忙活。此刻张国良仍然在车间,忙得不像样子,眼里布满血丝。

终于生产出第一束碳纤维。看到从碳化炉内出来的碳丝,虽然不知道其性能如何,张国良已激动万分。

厂房内,一束束充满质感光泽的黑丝在生产线间流畅前移。他用手掌轻轻地托起其中的一缕,轻盈柔滑的触感使人难以想象其具有比钢高数倍的抗拉强度。

虽然是第一批碳纤维,还不太漂亮,但毕竟是碳纤维啊。

大家说不出来的高兴,活像孕妇九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张国良说,你们赶快放鞭炮庆祝一下。

鞭炮噼里啪啦,炸了很长时间。

无巧不成书,本来今天市委王书记是要带宋志平到连云港海滨转一圈的,可宋志平突然改主意了,说,王书记,我们先到张国良的厂子去看看如何?

大概昨天张国良的话还在他心里藏着,干大事的人相互间实际上是一望可知的,他感觉张国良必将在碳纤维领域大有成就,何况神鹰新材料和中复联众近在咫尺,两者联手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他要先到神鹰新材料公司实地考察一下,他想见到张国良生产的碳纤维。

好啊,现在就去!宋志平的话其实说到王书记的心里去了,王书记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有意栽树,换来哪个领导都想来当这个媒婆。

几辆考斯特车从大门刷地开进来了。

车上首先下来的是王书记和宋志平。

张国良一看王书记陪宋志平来了,事出意外,怕他们误会是专门放鞭炮迎接他们一行的,那不是太有点庸俗了吗?

张国良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他是个实诚人不会油嘴滑舌,又想解释点什么,王书记,宋总,我这鞭炮不是欢迎你们的,不,不是,我是说不是因为你们来了才放鞭炮,我们昨天晚上做出来碳纤维了,正放鞭炮庆祝呢。

王书记和宋志平笑了,哈哈,这鞭炮既是庆祝神鹰碳纤维的诞生,也算是欢迎我们的嘛!怎么,不欢迎?

欢迎,太欢迎啦!张国良也笑了。

宋志平来到车间仔细端详着闪耀着黑亮光泽的碳丝,就是这东西!没错,碳纤维!

他紧紧地握着张国良的手,张董事长,你要和我合作,你不要再和别人合作了,我们一起来搞碳纤维。世界上最大的碳纤维生产线是日本东丽的万吨生产线,我们合作后也一定要做万吨!

第二天,宋志平拉着张国良要去喝茶。

他不善饮酒,却爱喝茶。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水,也许就是茶水吧。

张国良把宋志平带到一家茶社,他问宋志平,宋董事长喜欢喝什么茶?

宋志平说,你这里有什么好茶?

张国良说,那就喝花果山云雾茶。

这云雾茶历史悠久,始于宋,盛于清,已有900多年生产历史,曾被列为皇室贡品,花果山主要名特产品。因长年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上,云雾缭绕之中,所以称其为“云雾茶”。由于日照不多,生长缓慢,历来产量不高,就更显珍贵。

宋志平是品茗高手,浅酌慢品,尽见茶道功夫。

淋盅刮沫,高冲低筛,茶汤明亮清澈,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水是沸的,心是静的。

此刻,生活如茶香,香气如兰,清清淡淡。

问茶哪得香如许,张国良说了句,甘甜泉水品香茗,云雾山中出好茶。

宋志平答道,好山好水好品种。茶长在青山中,栉山岚之气,沐日月之清,其香其韵自非凡物。

一张茶桌,楚河汉界只有骈指之隔。

何况这里没有楚河,也没有汉界,只有心的交流。

宋志平走上国企负责人的岗位,大多是作为“救火队员”上场的。

张国良则是并购不景气甚至停产、亏损企业,使之起死回生的高手。

宋志平在河北深泽县高中毕业后,随上山下乡的洪流到农村插队,在农村这个“广阔土地里”,他历练了人生,品尝了艰辛。

张国良高中毕业到了乡里干起了通讯员,也非常接地气。

宋志平作为优秀知青有了一次报送上大学的机会,他在河北大学读完了化学专业。

张国良则考上了武汉工学院77级,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

人生如茶,可往事并不如烟。

宋志平拿着毕业介绍信从北京德胜门坐了一个半小时长途车,抵达了分配单位——北京西三旗一片玉米地包围中的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也就是俗称的“大板厂”,先干了3年技术员,接着干了10年推销员,又当了10年厂长。10年辛苦不寻常,推销员的经历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把东西卖出去,把钱收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寒来暑往,风雨穿梭,还要看人家的脸色。

张国良工作两年当上了副厂长,却也蹉跎了10年才当上厂长。推销产品的艰辛我都向大家介绍了这里就不再说了。

两人都是工作狂。宋志平曾经说过一句形象的话,董事长是什么,董事长是被捆绑在桅杆上遥望远方的人,为了团队不迷航,他必须经受风吹雨打。

宋志平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后,集团利润翻了几十倍,旗下300多家企业遍布国内外30多个国家。他有一句口头禅,“干企业要做就做奇大无比”,他提出央企市营的崭新理念,提出“联合重组,整合管理,资本运作”的12字方针。

两人个性也相近,工作之余,两个人的大部分时间在思考,在学习和想问题。

两人都有看书喝茶品天下的情怀,宋志平对自己的认知是:平生无过人之处,只好读书;张国良出差时书包里总带着几本书,到一个城市首先去逛书店。

宋志平一直倡导“包容性整合”,张国良领导的鹰游集团崛起的秘诀则是有“容”乃大。

在人们眼中是“粗放型”的建材业,宋志平把它做成全球水泥老大,但他同时看到我国建材行业中水泥、玻璃等领域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他必须优化行业的资源配置,做新型建材、新材料,用新技术、新产品为企业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为行业谋求发展新空间,所以他瞄准了碳纤维这个“请不来、买不到、离不了”的新材料产业。

一个是央企“巨无霸”,一个是新材料产业新秀。

茶越喝越有味,话越说越明白。

几个月前的春天,宋志平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汪庄饭店,有过一次著名的“汪庄喝茶”,那次他请了占据浙江水泥行业半壁江山的4家水泥厂的掌门人,分别是浙江水泥、三狮水泥、虎山水泥、尖峰水泥的老总。茶喝了整整一天,这茶真喝出了味道,4家骨干企业加盟了中国建材,浙江150多家水泥厂汇聚到中国建材的麾下,这一联合重组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写入教学案例。

当然,这段经历张国良当时并不知道,他那时心里全装着碳纤维。

在宋志平眼里,神鹰新材料公司正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风姿妙曼,仪态万方,青葱可人。

中国建材的重要子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代表了建材业的高端方向,而碳纤维是复合材料的王冠,神鹰新材料公司完全符合他的战略构想。

此时宋志平纵横捭阖,重组了全国几百家企业,势如破竹。神鹰碳纤维与中复联众比邻而居,倘能重组就可以比翼齐飞。

但宋志平奉行“捆绑不成夫妻”,他追求的是“两心相悦”。他联合、重组民营企业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重组几百家企业从没有强买强卖,没有让被重组的企业感到有压力。

有人质疑宋志平动辄并购几百家企业,这是不是有点疯狂?

宋志平回答,实际上一件事没有想一百遍我不会做,中国建材从来没有盲目行动过,都是建立在无数次思考、无数次否定再否定后的行动。

他的收购重组战略十分清晰。一是必须符合公司战略;二是要有协同效应。不仅收购后企业能提高收益,系统内的原有企业也能提高收益;三是有潜在价值,收购时不见得都是赚钱的企业,甚至可能是亏损的,但要有赚钱的潜力;四是风险可控、可承担。

我们就不能理解宋志平为什么这么迷上神鹰新材料公司了。

他看中了鹰游纺机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大规模产业化才能实现。

他对张国良身上那种敢闯敢干、对碳纤维的痴迷和自信、为社会和国家担责的企业家精神倍加欣赏。

他用前瞻的战略发展眼光,迅速作出了联手共同推进碳纤维材料发展的决策。

这种合作,当然很好啦!张国良心里狂跳起来,表面上不动声色。

两个人都有一双战略慧眼。

张国良也许有过刹那间的犹豫,有过难舍的情怀,神鹰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品质的原丝和碳丝的生产线,但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联合重组可以互利共赢,在重组中激发人的活力,是企业成长的正确选择。

他觉得,国企和民企长期依存,是一种互相补充、带动、合作、学习的关系,即使有竞争也是市场中的常规竞争。任何夸大两者矛盾或把两者对立起来的说法都不符合实际。

联合重组是一场更高水平的经营活动,不单单为了解决规模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效益问题。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已经进入央企和民企联盟的时代!

对未来的共同憧憬,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茶如行云,经舌喉环绕腹中,真气运行,精神为之一振,心旷神怡,张国良觉得,喝够了茶才会两腋生清风,气力大增,挑担来劲。

双方最后商定,由中国建材副总经理、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复材)董事长、总经理张定金与张国良再具体洽谈合作事宜。

话语在这时候会显得十分多余和无力,他们能够做的,是双双伸出手来,仅仅握住对方的手。

两双手握在一起,就是握住了希望;

两双手握在了一起,就是握住了未来。

这天晚上,张国良邀请宋志平到自己家里吃晚饭。

饭后,两个人走出院门,步行到盐河路边。

盐河静静地流淌,河边的绿树枝叶纷披,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

两个人边走边谈,宋志平继续谈他们将来合作生产万吨碳纤维的计划。

张国良相信宋志平,相信在他们的真诚合作面前,没有干不成的事。

宋志平说,你的碳纤维小线很快要换成中线,中线将来要换成大线,还要换成特大线。

两个人会心一笑。

君子之交淡如水,宋志平回京前,张国良送给他两套绘画本小人书:一套是《西游记》,一套是《三国演义》。

1956年出生的宋志平,属猴,与张国良同庚。这两个“美猴王”在熟悉他们的人看来,从经历、理念到人格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张国良对《西游记》了如指掌,主角孙悟空的第一个性格特征就是目标坚定,勇往直前;另一个性格特征是组织领导能力强,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就会请各路神仙来帮忙,各路神仙也会爽快地答应,毫无怨言地帮他跟随唐僧踏上了取经之路。

当然宋志平不是唐僧,他也是一个孙行者。

宋志平崇尚学习,他平时没什么爱好,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甚至央企圈子流行的高尔夫,他也不打。平时最大的爱好是看书,见到一本好书他会如获至宝,会通宵达旦地看。

多年以后,我采访宋志平的时候,他在电话里哈哈地笑着说,张国良告诉你没有?他喜欢看小人书,还送给我两套小人书,我也喜欢看小人书呀。

我知道,两个人都是博览群书的人。

从连云港回京后,宋志平就派张定金来连云港,与张国良谈联合重组的事。

章回体文学常用“梅开二度、各表一枝”来展开故事,我在这里也套用一下,因为下面的故事与张定金、张国良和宋志平都有关联,而且决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都有联系。

张定金来连云港不是一次两次了,2003年宋志平派他来连云港和连众玻璃钢董事长任桂芳商谈合作事宜,地点是在当时连云港比较有名的东方大酒店。那次会谈后,短短时间连云港就诞生了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公司。企业如虎添翼,规模、效益增长了几十倍,生产风能发电的“大翅膀”,享誉国内外。

中复连众的前身是连云港市一家小小的集体制家属工厂,20个世纪80年代,这家小厂以小作坊式的形式制作玻璃钢瓦、玻璃钢冷却塔等传统玻璃钢制品。

1986年任桂芳开始主持企业工作,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凭着过人的胆识,他全额贷款1600万元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机控制缠绕玻璃钢管道、储罐生产线,组建连云港市玻纤玻钢总厂。1989年9月,第一根“连众”牌管道下线,实现了连众人的第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企业有了起色不久,设在沈阳的一家公司派人想收购连众,而且放出的条件不菲。卖给跨国大公司可以赚它一把,可以重起炉灶,当时在变卖企业成风的情况下,这种意见成了主流。

这时中国建材也伸来了橄榄枝,但也有不少人反对,因为国企当时都在大刀阔斧地改革,前途未卜。

任桂芳对连众怀着深厚的感情,是她一手把连众从微小企业发展起来的,正想发展壮大呢。她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以其强烈的责任感力挺与中国建材合作。她情真意切,她多方奔走游说,动情地说:“外国公司收购我们的目的就是逐步解散连众,让‘连众这个品牌从市场中消失,消除他们在国内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我要对手下的几百名员工负责!”

但所谓的“主流”意见还是给了任桂芳很大的压力,甚至传出她将调往机关工作。那段时间是任桂芳最受煎熬的时期,任桂芳找到老同学张应东,诉说衷肠。张应东找到了张国良,他了解张国良,张国良一直反对外资控股中国企业。张应东觉得凭着张国良在企业界的影响和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写信反映这一情况领导应该会重视的。

张国良说,我也听到这个情况了,正在考虑怎么借助企业界的力量帮助任大姐呢,我们要关心和重视本土企业。

张国良一点也没有犹豫,当即就提笔给市委仲副书记写信。

仲副书记:

连众集团公司任桂芳董事长,在我们连云港企业家当中多少年来是很出名的大姐,在我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她把一个街道小厂办成今天有一定规模的、全国最大的玻璃钢生产企业,是在全国同行业系统很有影响的企业和企业家。作为一个女同志,她比我们这些男同志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我们对她非常钦佩和敬重。在我所结识的这些企业家当中,人人尊称她“大姐”,每次聚会都要让她做首席。

连众公司的改制工作,经历近一年的评估、筹备,已万事俱备,只等最后下文批准注册登记了。但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却有出人意料地撇开企业主体、连众公司领导和员工,暗中与东北一家所谓美国公司(假洋鬼子)接触,让这家美国公司来收购连众,令人不可思议。这家东北公司几年来一直是连众公司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任大姐带领连众公司与他们在市场上拼个你死我活。这家东北公司对连众公司一直怀恨在心,欲置于死地而后快,任大姐这样博风击雨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连众,为了连云港吗?然而,到今天,正当连众公司蓬勃发展,一路猛进对手。我们一方面为连众这个竞争对手手法的高明感到“钦佩”,也为本市的这些人这么容易被打倒感到悲哀。这不是对着多少年为连云港辛辛苦苦干的任桂芳大姐脸上恨恨地甩一巴掌吗?这一巴掌太狠了,把连云港市企业家的一点尊严都甩得没有了。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实在难以理解。

我们呼吁市领导在连众公司改制问题上,给任大姐一个公平的待遇和更适宜连众公司发展的机制。爱护本地的企业家与引进外资同等重要

……

张国良

很快,张国良的信转到了市委陈书记的办公桌上,陈书记约张国良就此事谈了近两个小时。事情峰回路转,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后来才有了连众加盟中国复材的决策,才有了今天誉满国内外的中复连众的崛起。

在这件事上,张国良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但他本人和别人谈及中复联众时,却从来没透露过这一过程,只是淡淡地笑一笑。

直到2014年春天,施炎从上海回来,和张国良、任桂芳、刘新华以及金桥盐化董事长顾永庚、德邦化工老总赵祥海等老朋友在一起餐聚,回首话当年,谈到任桂芳这件事时他说,这事最终圆满解决是连云港企业史上的重大事情,应该载入发展史册。他还回忆当时他们打电话向他反映情况时,把手机的一块电池都打完了。

张定金找到了张国良,他很快了解到张国良的处事风格和人格魅力。

张国良觉得张定金也是一个很诚恳的人,是一个合作的好搭档。

商场如战场,战场需要男人的气概。

此时的中国复材作为香港上市公司,已经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兆瓦级风电叶片和国内最大的复合材料生产基地,收购了国际知名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研发和制造企业——德国NOI公司,并设立海外全资子公司SINOI,使中国复材拥有了国内领先的风力发电机叶片核心技术,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企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重组神鹰新材料公司,将进一步强化中复集团作为中国复合材料生产、研发的领导者地位。

谈判进行顺利。

宋志平在北京遥控指挥,不动声色地运筹帷幄。

谈到增加投资和担保的时候,宋志平让张国良到北京来谈。

宋志平对张国良和神鹰新材料非常关心,整个装备价格的测算等等合作细节,全听张国良的。他早就看出来,张国良是一个完全值得信任的人。

对于这个人,你只管放手让他去干!

宋志平说,我们来投资占大股,你就不是大股东了,但我们决定让你当董事长,我们出资金,让你去干,你看怎么样?

中国建材内部有个熟知的公式:央企的实力+民营企业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

为了发挥央企与民企两种要素的积极性,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民企,一般都在新企业中保留30%的股份;同时,多数原来企业的负责人继续担任新企业的管理者,民企资本得以保全和升值,活力机制继续发挥作用。这样地方政府欢迎,民企高兴,央企也受益。

对原有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信任尊重,不仅在国内重组如此,对国外企业也如此。被收购的德国NOI公司,迄今为止,原有的管理团队全部保留,中复没有派出一位高管到那里,而是按照集团对同级公司的管控模式加以管控。

信任,就像一道神奇的催化剂,是最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信任是一种气魄和胆略。

当然,信任是双向的。

双方没出一点难题,没放慢一点脚步,堪称黄金搭档!

做事情既要想到,还要做到,更重要的是要做成。宋志平和张国良都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行业整合者。

这次结盟意义重大,我会在后面的章节再次提及。

2007年10月30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浦工业区锣鼓喧天,龙腾狮舞,鞭炮齐鸣,彩球高悬。

上午9时29分,由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鹰游集团公司和江苏奥神公司联袂组建的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同时举行了万吨碳纤维首期工程开工典礼。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派员出席。

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中复神鹰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成国内最大的完全国产化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

典礼仪式上,市委王书记高兴地说,在“十七大”江苏分组讨论时,他向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了这个项目即将开工的情况,胡总书记勉励他们要好好努力,全力振兴连云港。

从合作项目洽谈,框架协议签订,新公司增资合同和章程签约,到工商注册、项目开工,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又一次创造了一个高效率、快速度的项目合作典范。中复集团占45%股份,鹰游纺机占38%的股份、奥神集团占17%的股份。

也正是出于战略和市场的考虑,在中复神鹰投产典礼的当天,与其同属中国复材旗下的毗邻兄弟企业——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生产的当时我国最长的2兆瓦45.3米风电叶片也成功下线,成为中国最大的兆瓦级风电叶片制造商。张定金说,中复神鹰的碳纤维产品大部分将提供给生产风力发电叶片的中复连众公司。

有人说,由于碳纤维与玻璃纤维存在较大价格差异,一般在3兆瓦以上风机叶片中才部分使用碳纤维,其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尚难以预料。

但张定金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两家公司的未来,2010年3月,中复连众生产出3兆瓦55米长的国内最长的风力发电叶片,2011年3月,又生产出世界上最长的5兆瓦62米的叶片。

中复神鹰与中复联众两个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协同作用。

国内首家万吨碳纤维项目落户连云港,入选了2007年连云港市十大新闻。

对理想的共同追求,使宋志平、张定金和张国良的心共同跳动在一起。

他们亲密无间,他们志同道合。

张国良到北京出差,张定金拿出两瓶好酒招待张国良,还不忘强调一句:这可不是公款噢,自掏腰包买的。

张定金到了连云港,张国良把他请到家里,照例拿出四特酒,倒在中号玻璃杯里,一瓶酒正好倒四杯。

酒倒好了,屋子里顿时弥漫出一股粮食酿制的液体的清香。

两个人就开始喝酒。

张定金说,“你是江西人,宋董事长是河北人,我是四川人,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来了。”

张国良端起酒杯说,干一个。

张定金说,干一个!

酒被他们仰起脸,一口喝光了。

一个说,为了国家强盛,不受外来欺侮,咱们干杯!

一个说,为了军队强大,能够打赢未来战争,咱们干杯!

一个说,为了我们的精诚合作。干杯!

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字,干!

哥俩喝得很高兴,已经进入了高潮。

且越喝,情绪越高。

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逢知己千杯少”,“莫使金樽空对月”。

几个方面都顾全大局,这大局就成了!

这个张定金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企业家和儒帅。他不仅是个市场感觉敏锐的战略家,又是一位心细如发、扎扎实实的战术家。分析起国内外市场、技术发展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探讨重大技术问题,如怀中取宝,如数家珍;他经常会把相关技术专业难题连接思考、融会贯通,令人叹服。面对不同意见,他能虚心倾听、举一反三、理性分析,引导大家达成和谐共识。特别是企业发展阶段的重大决策,能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听取各方意见,一经拍板,一诺千金,再大困难都能想办法解决。用他的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中复神鹰、中复连众两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张国良、任桂芳这两位董事长之所以能运筹帷幄、放胆实干,与合作者张定金心心相印、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是分不开的。

用张国良的话说,张定金既是我们真诚的合作伙伴、并肩作战的战友,又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的合作如风生水起,心情酣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愿望,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把中国的碳纤维搞上去。

张国良还说,合作这么久,这么好。坦诚相待,非常可贵

至于合作赚不赚钱,张国良觉得“从利益上过得去就可以。”

2008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张国良握手并听取了汇报。胡总书记指示说:“我国研发碳纤维对相关高科技产品影响很大,但目前受制于人,希望你们不但要把批量做出来,而且要做出高质量的碳纤维来。”

指示的核心精神十分明确,就是要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的碳纤维产业。

这一指示的背景是,由于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对碳纤维的需求急剧增加,曾于2005年以来导致了一个世界性的碳纤维危机。危机中碳纤维供应短缺,价格骤涨,控制加强,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当时日本东丽T300的产品竟涨到每公斤8000元。

在碳纤维不能自给需求又急剧增加的我国突遭此变,可谓受打击最大,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军民用复合材料产事业的发展。

连续几年的碳纤维危机,严重打击了中国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也刺激了中国的惊醒,国家的最高领导对此十分重视。

胡锦涛主席几年内对此做过多次指示:“要继续加强领导,大力协同,合作攻关,努力争取实现高性能纤维国产化。同时也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防止重复建设。”

2008年11月30日,中复神鹰千吨碳化线、2500吨原丝生产线,一次性投料成功。

12月3日,中复神鹰千吨碳纤维生产线正式投产,神鹰人走出了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自主调试、投资省、建设快的创新之路,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行业垄断,掀开了我国高性能复合材料开发生产历史新的一页。

中国也应记住这一天。

宋志平称,这是公司在高科技材料研发领域的一次尖端突破。

中国建材工业联合会会长张人为激动地称,连云港为我国的碳纤维产业的进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去年,美国波音发布了波音787型“梦想”飞机,这是全球第一款以碳纤维合成物为主体材料的用喷气客机,碳纤维材料减轻飞机重量,耗油量也较同样大小的客机减少20%左右。张定金高兴地说,中复神鹰的碳纤维未来也会考虑用于飞机生产 。

张国良头一天宣布千吨线投产,第二天国内外市场碳纤维的价格一下降了近半。

这也难怪,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一发布消息,他们不降价才怪呢!

其实降价只是开始,他们接着还要恶意降价,和你不计成本打价格战,让你的产品卖不出去,让你亏损,让你破产,然后,他们又形成新的垄断。

这也是信息战的一部分。

上世纪80年代和日本人合作的钟山氨纶公司,董事长刚刚离境想到加拿大考察,信息敏感的日本住友株式会社即刻打来电话,询问此行是否有与意大利合作的意向。

可见商战如战场,何况那还是20年前,资讯远不如现在这么发达。

参加完活动,宋志平驱车到东海县考察硅产业,与朋友谈到与张国良的合作,宋志平说了一句话:“张国良就是张国良!”

这是一句没有评价的评价,也是至高无上的评价。

张国良曾经对我说,我对碳纤维的呵护超过了对老企业鹰游纺机的感情,只要不让纺机吃亏,能够有一点盈利就行了。虽然身兼两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我从不花中复神鹰一分钱,不拿它的工资,除了在那里吃饭。我的车子也是从鹰游纺机带去的,连大客车也是纺机的,这几年是鹰游纺机养护了碳纤维。同时,中国复材也是全力维护中复神鹰——为它跑资金、跑项目,我们共同维持它运转,还是那10个字: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张国良说,那边是合资企业,这边是我的民营企业,我不能有一丁点私心。鹰游的设备进入中复神鹰价格测算一定要合理,一定不能超过市场价格。有些研究所为什么不能将碳纤维转化成产业,就是因为没有合作。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合作而影响进度和效益。

而宋志平呢,每次来连云港登门拜访市政府领导时,都不忘拜托他们关注神鹰碳纤维。他说,你们要好好支持张国良的碳纤维。

而每一届领导都对后一届领导叮嘱。

三家的合作,堪称央企与民企合作的典范。

合作是全方位的,无论是股东的合作,团队的合作,人才的培养与合作,还是资金的合作。

“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把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连云港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复神鹰和中复连众是在后背上用力推了一把。

事实证明,张国良与宋志平结盟,这步棋走得很关键,很有前瞻眼光。

早在2007年中复神鹰碳纤维千吨线投产之后,张国良看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他发现,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国内逐渐掀起碳纤维投资建厂热潮。短短几年间,碳纤维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场跑马圈地的争夺战随即硝烟弥漫。

特别是2008年,众多企业纷纷启动了碳纤维千吨级产业化项目,比如上半年威海拓展纤维公司试车生产;9月,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投资碳纤维及制品加工项目;10月,大连国瑞炭材料有限公司碳纤维生产线项目落户,接着河北硅谷化工公司、兰州蓝星、江苏恒神相继破土动工,到年底已超过20家企业涉足碳纤维。同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化工、中钢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纷纷涉足碳纤维领域,各路民营资本也积极参与推动碳纤维产业化进程。

专家说,中复神鹰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国内很多企业尚未掌握完整的碳纤维核心关键技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撑,盲目上马碳纤维项目犹如一把“双刃剑”,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011年3月,在全国两会审议现场,张国良与已是淮安市委书记的刘永忠、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等江苏省人大代表一起谈论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

张国良告诉记者,最初中复神鹰只搞了200吨的生产线,投资就高达1亿元。但就产业而言,有规模才有竞争力,企业为此又投入了5亿元,上了1000吨的生产线。5年中,企业又得到了国家和省里5000多万元的科研资助。

他说,我是侥幸成功了,回头看看当初和我一同上马的全国10多家同类企业,至今没有一家实现量产。如果我和他们一样的话,中复神鹰研发出来的生产线可能会变成一堆废铁。

2009年,全国碳纤维的产量不足800吨,而中复神鹰碳纤维产量达到了507吨。

刘永忠在连云港当市长时见证了这个过程。他深有同感地说,说这明新兴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很大风险,完善前期投入机制很重要,必须实现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中复神鹰吉星高照,搞成功了!

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索丽生接过话茬,笑着说:你的成功,是拆自己纺织机械的“东墙”,补碳纤维的“西墙”!

说实话,全国最早搞碳纤维的民营企业家还不是张国良,但最终是张国良成就了中国碳纤维的辉煌。

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3年11月,兰州人郝相国的心情就像这冬天一样寒冷,身为甘肃郝氏碳纤维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他正在为2014年产能200吨的碳纤维生产线何时开工而殚精竭虑。

大多数碳纤维生产企业最初都是门外汉,郝相国也不例外。

郝氏企业是由来自兰州的郝氏三兄弟一同创建的,郝相国排行老三。在进入碳纤维领域之前,由于家境贫寒,三兄弟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手艺,一起做起了制毡生意,勉强维持生计。

郝氏兄弟渐渐从制毡厂起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制毡厂给碳纤维领域的一个产品做配套。这让郝相国对碳纤维开始有了模糊的认识。

一听到能挣大钱,再加上制毡厂效益一般,不免让郝氏三兄弟红了眼。年轻气盛的他们并没多想,立即把当时的全部家当砸了进去,甚至还借了一部分高利贷。

可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麻烦。当时国内研制碳纤维的都是吉林炭素厂、兰州炭素厂等几大国有企业,但真正做出产品的只有吉林炭素厂,并没有可以直接复制的民营生产模式。向这些国企提出上门参观学习,被以“军工项目”为由拒绝。郝相国不断观察发现,碳纤维企业之间存在一条沟通交流的鸿沟,导致每个企业的专家虽然都憋着一股劲,但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把这些专家聚在一起,既能进行头脑风暴博采众长,又能实现他们的科研理想,可谓一箭双雕。

不久,瞅准机会的郝相国便以私人名义把专家们请到兰州,不长时间,包括工艺和设备在内的民营碳纤维生产线就在当地投产。相比之下,国企5年以上的投产时间,效率相形见绌。

郝氏企业一没有核心技术,二没有装备,不能生产碳纤维原丝,第一条碳纤维生产线建成时,产能利用率仅为3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上游原材料在国内十分稀缺,而原丝的质量又决定了碳纤维产品的质量。当时原丝只能通过第三方从国外走私进来,风险非常大。郝相国为了企业生存,当时冒险下了这个决定。

仅进口原丝这一种原材料价格就把碳纤维的生产成本抬高了一大截,这让原本就做亏本生意的郝相国彻夜难眠,“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生产的原丝”,郝相国也曾暗下决心。

直到2003年,与山西一个原丝厂达成合作,郝氏企业才算勉强度过进口危机,但用惯了进口原丝的郝相国又开始为国产原丝的质量问题担忧起来,时至今日,原丝问题依然困扰着郝氏企业。

没有优质原料如何生产优质产品,没有优质产品如何夺回市场?没有夺回市场何谈产业发展?被原丝卡住脖子的这些企业就陷入了这个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怪圈。

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方大炭素)最初也是一个典型的“门外汉”,方大炭素早在2011年就投入了一条碳纤维生产线,采用德国引进的设备,但由于没有相关方面的生产经验和人才,最终导致产品难产。

敌人从来不会等你全副武装好以后才开始进攻,碳纤维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国外碳纤维巨头悄然杀至,一场激烈的厮杀已经在所难免。

“我们只害怕中国的民营企业。”这是在拒绝被一家日本企业收购后,郝相国第一次听到对方的心里话。

1997年,日本的东丽和三菱都开出了5000万人民币的价码想买断郝氏企业。

5000万元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遭到拒绝后,日本几大巨头就采用低价倾销的手段对国内企业进行围剿,倾销给中国的都是三流产品,但没有办法,国内企业只能忍受。

个别因为利益驱动而选择卖身的企业家们,只能亲眼目睹自己创建的碳纤维厂轰然倒地。

对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中国发展碳纤维。

早在1984年,当时的上海碳素厂就试图引进美国特科公司碳化设备,最终被美国国防部否决。

世界各知名碳纤维公司均囿于“巴黎统筹条约”限制,不转让技术、不出售设备,只有英国RK公司同意出售大丝束预氧化炉和碳化炉。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经过多轮谈判、考察,最终购买了一些碳化设备及相应测试仪器。1990年经多次试车,预氧化炉尚可,但碳化炉却始终开不起来。引进设备都不能正常运转,所谓的外国专家也无能为力,十几年后都当废铁卖了。

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简称蓝星纤维)是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企业,2008年他们虽然购买了一家英国公司的整条生产线,甚至把国外工厂整体模式复制搬至国内,但至今仍没有像样的产品出来。因为设备有问题,用生产1根丝的设备生产100根丝,效果能一样吗?现在不是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就可以出产品的时代,国外卖给你设备,原料就会有问题,永远不会让你产出合格产品。

这是国外对中国碳纤维的游戏规则。

而郝相国和他的郝氏企业,是众多仓促上马的碳纤维企业的缩影。

我看到2013年第八期《纺织科学研究》杂志上,刊载了一篇名为《土耳其AKSA的启示》的文章,文章说,“当前,国内碳纤维项目立项的很多,实际投产的却很少;名义产能很大,实际产量却很小;宣称产品品质指标很高,实际销售产品品质却不理想;目前国内有一定生产规模,并且真正在商业化生产和实现销售的碳纤维生产商只有连云港中复神鹰独家,还有另外几家虽然也有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但数量很少,质量也不稳定……仅从规模效益来讲,国产碳纤维处于劣势。”

世界范围内碳纤维只有5大厂家,日本东丽、东邦、三菱,美国赫斯、卓尔泰克,此外还有土耳其AKSA和台湾台塑。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碳纤维企业长久以来的关系,“老死不相往来”可能再适合不过了。

2011年,张国良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游击队”出身,到了规范的“正规军”,一开始肯定有不适应的地方。央企是占了大股,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一份股权一份收益,更要看到一份股权一份责任。碳纤维研发事关国计民生,我们是为谁干的?是为国家。再说我还占了38.5%的股份,就是没有这38.5%,我也要干,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

他还说,作为一家地方民企,过去有些事我敢想不敢做。加盟中国建材后,我们有了更多资金和资源,这将加快T700、T800的产业化生产,一举冲破国外技术封锁!

宋志平呢,凭借卓越的领导力和出色的企业成就,先后荣获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等多项殊荣,并于2012年当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球华人经济领袖”。

2013年,他成为同时把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带入世界五百强的双料董事长。

这不仅是对宋志平个人经营思想和成功实践的肯定,也是中国企业家群体迅速崛起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步入大企业时代的有力佐证。

宋志平说自己曾被《亚科卡传》扉页上的一段话感动得热血沸腾——“我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付代价的午餐;我理解,家庭温暖对一个人的重要;我理解,不管遇到天崩地陷都要勇往直前。”这契合他做企业崇尚的英雄主义精神。影视剧中英雄们反败为胜的情节,至今依然很打动他。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宋志平说,我比较崇尚英雄。我觉得做企业总要有这么一股劲儿,如果疲疲沓沓的,随波逐流,肯定做不成事。

张国良同样崇尚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30余年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企业的先行,推动中国企业发展的领军者是中国的企业家。

一个时代的际遇和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这是一篇大文章。

中国企业家,特别是企业家的优秀多团队,他们应该成为我们时代的英雄。

而他们的联盟就是英雄的联盟。

室内,一曲雄浑高昂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正在奏响。

张国良正在倾耳聆听。

乐曲开始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战斗图景,它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充溢着崇高的思想,以及胜利的呐喊,最后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第六节 珠穆朗玛之巅

于是,我在茂密纠结的灌木林莽中/攀登大地的梯级/向你,马克丘·毕克丘,走去/你是层层石块垒成的高城/最后,为大地所没有掩藏于/沉睡祭服之下的东西所居住/在你这里,仿佛两条平行的线/闪电的摇篮和人类的摇篮/在多刺的风中绞缠一起。

这是诺贝尔获奖诗人巴勃鲁·聂鲁达《马克丘·毕克丘之巅》的诗句。

张国良要攀登的显然要比马克丘·毕克丘高多了,他攀登的是碳纤维的喜马拉雅山,是珠穆朗玛峰之巅。

与珠穆朗玛峰比,马克丘·毕克丘只是小山丘。

张国良要站在新的高度,领略屹立于几千米冰川之上的磅礴气势。

有句谚语说,最甜美的葡萄串挂在最高的树梢上。

伟人毛泽东也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

碳纤维T300级成功规模化生产后,张国良给碳纤维提了更高的目标T700、T800级。

外国人能够达到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多少次他问自己,也问天空大地。

中国人在纺织业,也曾创造过令世界惊艳的辉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之所是能够代表西汉最高的纺织工艺,是由于这件纱衣1克重的纤维能够到达800米长。

T700、T800、T1000、T1200……犹如神秘世界中一座座缥缈的山峰。

不,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它们应该是当今世界碳纤维领域的“珠穆朗玛”。

掌握了T700,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制造出大飞机。因为大飞机体积庞大,主体结构必须用质轻、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的碳纤维布一层层粘附构架。虽然,国际碳纤维研究最高水平已达到T1200,但这项技术只有日本掌握。2007年我国碳纤维产业化水平仅达到T300。要想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保障国防和未来经济的安全,技术攻关任务还相当艰巨。

T700以上级碳纤维是现代化国防之急需,是国防尖端设备制造中最需要的,是军事科学的宠儿,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们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土木工程、医疗器械、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T700级和T300级比较,质量档次上升,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大批量生产T700级成本控制会做得更好,性价比会大大提高;如果停留在T300级不前进,将会被市场淘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但由于和T300级生产工艺完全不同,且纺速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所以T700研发难度更大。神鹰人通过自主创新,已经获得了大量关键技术甚至世界级的独创技术,从设备到产品实现了百分之百国产化。2008年起,张国良就启动了干喷湿纺SYT45级(相当于T700级)碳纤维的研发工作。

张国良有底气,神鹰人仅用5年的时间就实现了T300从零到1000吨规模的突破,而国际行业巨头却花了21年的时间!而且神鹰人每天都在拼搏,每天都在进步。

干喷湿纺技术是针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开发出来的一种高效的纺丝技术,有着生产效率高、碳纤维品质好、生产成本低等湿法纺丝无法比拟的优点。目前世界上80%的碳纤维是干喷湿纺丝,干喷湿纺工艺是今后碳纤维的主流。但干喷湿纺技术也是当今碳纤维行业公认的难以突破的纺丝技术,国际上仅有两家公司掌握。

有人说,日本东丽公司从1971年的T300问世,到1984年T700攻克,用了近14年时间,国内也应有几年的攻关期。

有人说,国内科研院校在实验室也不能稳定地做出T700以上的产品。

有人说,珠穆朗玛峰太高太陡,不可能攀登。张国良却要说,她的高峻和陡峭可以考研我们的胆略。因为我们不是栖居在灌木丛中的鸟雀,而是搏击长空的山鹰。

有人说,珠穆朗玛峰的寒冷会冻裂岩石,狂风暴雪会摧毁一切。张国良却要说,风雪和寒冷正可以锻炼我们的体格,让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我们不愿做蜷缩在火炉边偷懒的懦夫,而要做冰雪中高歌欢笑的勇士。

有人说,珠穆朗玛峰上埋葬着登山队员的尸骨,那是对每一个试图藐视她的人最严厉的警告。张国良却要说,他们已经为我们的攀登进行了勇敢的探索,他们留下的一根根红色的雪崩飘带,将会成为我们前行的路标。

珠穆朗玛也不拒绝女性,中复神鹰的团队里设计、检验、生产车间有很多女性在战斗。

珠穆朗玛女神,请等着我,山鹰正在展翅向你飞来。

张国良是国家的儿子!

2009年4月17日,东华大学—中复神鹰碳纤维工程研究中心、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鹰游集团碳纤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基地揭牌。东华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为了达到建设万吨碳纤维基地的长远目标,鹰游集团与东华大学决定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强有力的技术合作平台,双方决定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基地”。

张国良又多了一个智力平台。

正是以产促学,以学助产,敢于集成创新、敢于跳出书本创新、敢于从实践中创新,神鹰人才能在碳纤维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关键性突破。

2009年,神鹰人通过技改建成一条干喷湿纺碳纤维原丝中试线,第二年干喷湿纺试验由中试车间移到千吨线纺丝车间,并专门改造了一套中试规模的聚合反应系统及试验线供给干喷湿纺试验用。

干喷湿纺的纺丝过程同样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干喷湿纺机头喷丝组件的复杂设计、喷丝板发生漫流、掉浆和糊板等问题,直接制约了产业化生产。经过3年多的艰苦摸索和试验,中复神鹰终于实现了聚合纺丝液稳定高速纺丝,纺丝速度接近湿法纺丝的5倍,并成功卷绕80公斤重的大轴。自主设计的设备也成功匹配了高速运行的工艺,改变了国产设备生产不了高性能碳纤维的局面。

2011年,中复神鹰投入1500万元对现有百吨生产线进行改造。经过半年多的技术攻关,克服了高致密化原丝难以均质预氧化的技术难题。

那段时间,张定金成了北京至连云港航线上的常客,平均一星期一趟。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耐火材料专家,经常是带着国际上最新的碳纤维资讯直奔车间,看设备、盯进度。

陈秋飞说,他不时会对研发工作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不仅如此,张定金还不遗余力地为中复神鹰发声,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陈秋飞说,当研发遇到困难时,两个张总总是鼓励我们,大胆试,大胆做,不要有任何资金上的顾虑。

T700级原丝生产出来了,张国良看着高品质的原丝,高兴地说这颜色多像自己小孙女张菁的皮肤,很有光泽,很滋润,引得高慧也前来观看。

张国良鼓励大家说,真正的T700碳纤维很快就要出来了,只是“临门一脚”的问题。

2011年10月17日,国内第一条千吨级干喷释湿法碳纤维T700生产线在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开始试生产。

张国良对记者说,通过3年的持续努力,公司终于成功把千吨级生产线的T700碳纤维试产,十几天后,第一批产品将会下线。这种干喷湿法的工艺难度非常大,国内还没有一家工厂、科研单位可以做出,我们这次千吨级试生产,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很多人做干喷湿纺,技术上没问题,做不出来主要是工艺上的问题。神鹰人摸索出了一个又一个诀窍,成功攻下了干喷湿纺工艺。这些诀窍就像一层窗户纸,捅破很容易,但没有它,产业化就不可能实现。

当然,最初几年,数以亿计的投资没有产生效益,张定金坦言在董事会上面临压力。

宋志平就给他打气说,碳纤维与每年赚百亿元利润的水泥产业同等重要,对于央企而言,这绝对是责任,你不去做,又指望谁去做?

我们必须抓紧发展,否则就有可能跟不上了!这种焦虑常常让张定金彻夜难眠。几家国际碳纤维巨头正计划在未来三五年内扩产近80%,总投资额约13亿美元,均以生产T700级以上级高性能碳纤维为主。与此同时,土耳其、印度、韩国等国家也在碳纤维领域快步崛起。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技术的扩散,三五年后碳纤维的成本将下降,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会大幅度增加。

夜已经很深了,张国良无法入睡,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着胡总书记的嘱托,想着碳纤维的进展。安静的夜里,无声的世界,但张国良的心里有一团火。

他披衣起床,眺望着夜色中的城市。

宽阔的马路上,车灯组成了流动的光河,光的组合多么美妙啊,它给城市的夜带来生命的活力,张国良感慨着。

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掠过他的脑际,写一封信给胡总书记?

他激动地做了一个两手交叉、双臂高举过头的动作,然后又反复做了几下。

他感到一种新生的、雷电一般的力量,像黄果树大瀑布一样从头顶倾泻而下,势不可挡。他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他受到新的希望的火焰燎灼时,他的激动与不安。

他的心和思维都在跳跃。

他想把这个奇妙的想法告诉爱人高慧。

他看到高慧熟睡的面庞,以及岁月在她的眼角留下的皱纹,心疼地打住了自己的想法。

他打开电脑文档,写下了致胡锦涛总书记的《关于我国碳纤维情况的汇报》——

尊敬的胡总书记:

我是连云港的代表张国良,是做碳纤维的。

首先,我代表我公司5200名职工向总书记问好,并向总书记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公司的每一名员工,都以我每年能见到总书记感到无比自豪。

2008年的“两会”期间,总书记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鼓励我要把碳纤维做好。总书记说:因为碳纤维问题,我国很多高科技产品受到影响,受制于人。……不但要实现批量化,还要把高品质的产品做出来。总书记对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寄予的期望,对我们全国的碳纤维攻关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极大的动力和鼓舞。我们抱着“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的决心和勇气,为我国碳纤维实现国产化,替代进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4年过去了,国内的碳纤维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应该说国产碳纤维从品种到质量,除个别品种外,基本上能替代进口,而且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今天,我将我国碳纤维行业现状、还存在的问题及我们今后的打算,向总书记做一个汇报。

首先,千吨级T300碳纤维的产业化建设取得成功,实现了工程化规模的连续稳定运行,这意味着我国碳纤维真正走出了实验室,开始在市场上产生影响,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长期垄断和封锁,也部分满足了我国一些高科技产品的需要。高档的T700级碳纤维攻关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继2009年成功投产千吨级T300生产线后,又于去年建成了一条千吨级T700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今年将紧接着建成一条年产两千吨级的T700碳纤维生产线,计划8月份投产。产品已经在不同领域得到应用。T800级高强中模碳纤维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国内碳纤维发展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自主装备的保障。形成了研发一代、工程化一代、产业化一代的产业格局。据中国化纤协会数据统计,去年我国自产碳纤维已达1500吨。

国内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的实现,解决了国内碳纤维从无到有的问题,部分解决了国内市场的应用需求,对打破国外对我国的长期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一些高科技产品的急需。目前我国碳纤维的生产格局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开发并生产的T300碳纤维,在国内航天工业得到了大量应用;山东威海拓展公司开发生产的T300碳纤维已经在航空工业得到应用,我国战斗机生产已用上了国产碳纤维;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全部采用国产化装备去年生产了1000吨碳纤维,在许多国防武器、单兵装备、核能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由于国产碳纤维批量供应市场,也推动了国内工业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在国产碳纤维市场供不应求,对国内碳纤维的应用起到了积极保障作用。

目前,我国碳纤维无论从产量还是品质上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根据国外统计,去年世界碳纤维总产量已达47000吨;据海关统计,我国去年进口碳纤维达8000多吨。另外,国内具有一些特殊功能的碳纤维还没有做出来,像航天急需的高导热碳纤维,还在研究阶段。为了使我国碳纤维产业能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奋斗。

由于这几年国内碳纤维在理论上和工程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国碳纤维产业也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我们现在能做得出来的品种上,国外在拼命打压我们;在我们还没有做出来的差别化高端品种上,国外更加严格封锁我们。国外很多机构密切关注国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针对我国还不很成熟,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碳纤维产业,国内外新一轮的战略竞争已悄然形成。在这场竞争中,国内碳纤维行业明显不具优势。这就需要国内碳纤维产业加快技术进步,用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高品质产品出来。同时,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出台一些阶段性政策,以保护和促进国内碳纤维快速起步和发展。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国营和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和投入碳纤维产业,这些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和切入点,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强有力地推动了国产碳纤维产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纤行业协会认真组织国内企业的参与和投入,并使其规范有序,国内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充分转化,产业化进程得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些企业都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国家各类计划持续有力的扶持,同时,也得到了省政府全力支持。

我们决心是:稳定现有已形成的生产能力,更好地保障国内需求。争取在一年内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碳纤维生产成套设备。加快高档T700、T800级高强高模碳纤维研发进程,在今年内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并批量供应市场。开展差别化研究,保证国家在高科技产品和领域的应用。争取在三年内,在品种齐全的情况下达到万吨生产能力,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要有竞争力

我国碳纤维行业有了今天的进步,是许多科技工作者多年奋斗的结果,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鼓励,给了他们极大鼓舞和信心,他们正在付出百倍的努力,决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欢迎总书记百忙之中视察连云港,到我们碳纤维生产基地来看看!

谢谢!

张国良

2012年2月8日

这一天是正月十七,天已经拂晓,张国良坐在桌前,一个人静静地读了两遍。

他使劲眨眨酸涩的眼睛,站起身来,走到窗前,刷地拉开窗帘,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从凤凰山吹来的清冽的风扑倒他的脸上,一种从未有过的、仿佛卸下千斤重担的轻松和释放的感觉,像这清风一样拥抱了他的全身,他从内心深处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他眺望一下远处的凤凰山,让疲劳的眼睛休息一下。

2012年初秋,中复神鹰首个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的高品质碳纤维生产线——千吨级T700生产线正式投产,该生产线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高端碳纤维生产线,平均日产原丝达到4吨左右,碳丝达到1.8吨左右。

宋志平一行冒雨来到中复神鹰考察碳纤维项目,听完了张国良的介绍,他拿起一束T700级碳纤维丝感叹道,碳纤维项目承担国家责任,要克服难关,坚持发展下去。我要把这个样品带回北京去收藏!

张国良说,公司每月将会向市场供应50吨T700级碳纤维,到2013年每月将有150吨的T700级碳纤维大批量供应国内市场。

宋志平同时考察了中复碳芯电缆科技有限公司,任桂芳汇报了中复碳芯电缆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中复碳芯生产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已分别在连云港化茅线改造工程和常州市德胜线改造工程中架设安装并运行。

他看到了两家新材料企业的美好未来。

几年时间,中复神鹰已经为中复联众生产了10多个批次的碳纤维。

2012年9月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18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上,由国产设备、国际主流工艺生产的SYT45高性能碳纤维首次公开展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中复神鹰正式对外宣布,经过3年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中复神鹰成为我国唯一能工业化生产干喷湿纺SYT45级碳纤维企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破解工业化生产高性能碳纤维难题,能够在国际碳纤维舞台上夺得话语权。

T700级千吨级生产线运行平稳,大大增强了中复神鹰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012年12月报纸上有一则消息,美国逮捕一名中国公民,诬称其涉嫌走私20吨战机用碳纤维,说该碳纤维售价每公斤2000美元(几乎是银价的2倍),是中国仍在开发之中的隐形战斗机歼-20、歼-31的重要部件。

张国良也看到了这则报道,他对我说,其实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这种碳纤维。

2013年5月30日,国家工信部推出《关于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3年9月23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连云港市组织召开了“干喷湿纺T700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项目技术成果鉴定会。一致认定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这标志着,经过4年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中复神鹰拥有全套自主研发的国际主流工艺干喷湿纺SYT45(相当于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和碳化生产线,成为我国唯一、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

张国良表示,目前碳纤维研发所遇到的问题是,国内外现在生产出的碳纤维产品只能表现出它理论性能的4%,尽管T700碳纤维技术先进,性能也只能表现出4%。中复神鹰今后将在研发方面继续投入,做出T800、T1000,将碳纤维的功能和性能实现更大的突破。

2013年9月28日,大雨初歇。

雨水带来秋天的凉爽。

那天是星期天。

那天我很早去了张国良在大浦的办公室。

张国良早就在那儿了,他正和神鹰副总经理陈秋飞隔着一张长长的会议桌站着谈话。

陈秋飞是张国良的年轻爱将。

两个人显然正在讨论某一问题,看出来张国良是在很严肃地和陈秋飞说话,不是鹰游员工们平时常见的和颜悦色,他们谈的什么问题我听不太懂,但“数据化”“理论化”“实践论”几个词反复出现。

我听见张国良说,不要刻意地追求数字和数据,科研要的是实事求是。

谈的无非都是碳纤维的问题,张国良说,你要边干边理解,慢慢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你要在方向上有大的判断,不一定只关心小的细节和数据。

张国良随后加重了语气,你要在灵魂深处认识这个问题,陈秋飞,不论你将来做总经理或董事长,我今天的话你要记住。

他这几句话说得分量很重,好像掉在地上都能把地砸个坑,或者像小锤一样敲在陈秋飞的心上

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张国良这么严肃过。就像老师上课有哪位同学做错了,老师就会毫不留情地拿起他的戒尺,打得啪啪乱响,让那个同学嗷嗷直叫。

事后我问陈秋飞刚才到底谈的是什么问题,陈秋飞说谈的是碳纤维的工程化问题,自己的思路还是因为从学校里出来,过于讲究理论化和数据化,而董事长强调的是在工程化的时候不能为了数据而数据,要及时修正自己的思路。

陈秋飞对张国良的批评心服口服,在他心里张国良既是董事长,又是师长。

谈话在继续,但话题很快转移了。

陈秋飞谈到了关税、增值税和运费的问题。

谈到了公司最近又调入六七个人,操作熟练程度还不够高,正在熟练工手下训练提高。

谈到了昨晚的雨,个别处的滴水、烘干、车间挡板以及生产线的问题。

上午要开个小会,张国良和陈秋飞谈话的当口,神鹰碳纤维总经理刘芳、总经理助理金亮和顾问李怀京走了进来。

其他人也陆陆续续地进了会议室。

没有一般会议主持人的开场白“请大家坐好,现在开始开会。”

这样的会议更像是讨论会。

会议进程一切都自然而然,从几个工程师说出最新的关于原丝和碳丝的最新检测开始,张国良说了句,这两天下来的丝很漂亮,毛色好,光色也好,达到了较高的纯度,这是很大的进步。

会议就算开始了。

张国良接着问神鹰工艺科科长连峰,你跟踪的情况怎么样?

连峰是博士生,人事关系还在中国复材,但两家在合作上就是一家。他说,情况很不错,我们的碳丝性能很稳定,我也拍了照片。

李怀京插了一句,他们也经常跟踪我们的最新产品。

我猜“他们”应该是用户方了。

张国良叮嘱连峰,他们做试验你一定要到现场看,不要错过现场。

刘芳插了一句,要把对方的报告拿出来看一看,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试验。

李怀京说,干发丝和湿法丝张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做的是干喷湿法,不能放在一起比。现在国内厂家没法和我们比,只有东丽可以和我们相比。

张国良说,我们产品的强度达到了80%,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又对连峰说,为什么要你跟踪啊,跟踪不是让你去当二传手,不能只是把数据传回来,要把现场的情况搞清楚。日本人就善于跟踪,做生意就很细致。

讨论的问题很专业,有很多专业术语,我无法一一准确表述。

接着李怀京和陈秋飞几个人讨论产品的硬度和软度问题,李怀京打起了比喻,硬了也是好事,比如竹席和草席,一个材料硬,一个材料软,一个适合夏天乘凉,一个春秋冬都能用,要看怎么用。

他还把他做毛皮厂厂长时生产的毛皮拿来打比方。

张国良拿起一束丝看了看说,这是台塑的,怪不得我怎么看都不亮的。

讨论继续进行,几个人的话语中经常出现东丽、三菱、台塑、光威几个厂家,有时候也出现天津、山东、兰州、慈溪的另外几个厂家。

张国良则全神贯注地看连峰递过来的电脑上的原丝和检测数据,那一刻他仿佛置别人于不顾,只是一人在观察,在思考。

片刻,张国良站了起来,拿着一束丝说,你们看我们的丝多么漂亮,比日本的还好。我对我们的丝很自信。

李怀京也说,我们的丝绝对不比国外的差。

张国良又说,我们的产品有的厂家不会用。他对连峰说,你要指导他们用,要用一家的成功应用去说服另一家。同样的产品为什么别人做得很好,你做得不好。

刘芳又和李怀京几个人谈到了某种产品扩展的宽度问题,讨论起中外两家企业生产的碳布,谈到了复合材料,又扯到中科院,扯到了沈阳化工所。

张国良听说外地一家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就谈到了和这家企业合作的事,说要在关键时刻帮一把。

好一场群口相声!

这可绝对不是张国良的单口相声。

这也好比舞台上的群唱。

如果是外人乍一进来,会发现这哪里是开会,简直就是吵架。刘芳和李怀京的分贝本来既高又尖,很有穿透力;张国良的声音时高时低,有时候突然高得压过了全场的声音,有时候则一字一句,慢条斯理;陈秋飞和连峰的声音则始终较低,像是拉家常。张国良的声音在众多声音里时隐时现,有时候他的声音也会被淹没。

会场的声音很少有停顿的时候,有时候是一对一,只有两个人在层次深入地对话;有时候一对众,有时候众对一,有时候多对多。群口的多,单口的少;群口如雨声一片,大珠小珠落玉盘,单口则字字珠玑,惜墨如金。

偶尔,张国良和李怀京会来几小段简短的单口相声。

参会的9个人只有刘芳一人是女性,可是她的声音一点也不弱,在群口相声一片喧哗、密不透风的时候,她的清脆的女高音优雅而倔强地旱地拔葱,扶摇直上九万里,自然一览众山小,在众多男性的声浪中,依然可以听得很清晰。

她的声音时而简单只有一两句,有时候像机关枪连发一样,非常干脆地一阵讲完了;李怀京争论起来语速一味的快,年轻的硕士陈秋飞和博士连峰则保持播音员的语速。连峰的声音里还带着一丝浑厚,他讲话比较严谨,似乎在精选每一个字,好像在草拟电报稿。

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似乎没有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大家都是平等的,这里没有威权,没有职务的高低,张国良只是其中一个发言者而已。

刘芳从法律专业转到鹰游集团的管理专业,再转到碳纤维领域,角色转换得这么彻底,也是一个女强人!

如果这是一场晚会的话,没有哪一个歌唱家完整地唱完全场,大家都在唱。

这里讲话没有客套,人称一律只用代词“你”,根本不用敬称“您”,何况苏北地区也很少用北京人常用的敬称,不像其他会议上主席、部长、书记称呼一片。

张国良有时候讲得会很严肃,甚至听起来有点发怒,有点疾言厉色,但马上又和风细雨,潺潺流水,甚至莺歌燕舞,对一些小问题时不时露出关切的神情;有时候会加上手势,或加上夸张的声音,表达反对或赞同。

讨论会有时候刀光剑影,但结局都是握手言和;问题愈辩愈明,答案就在其中。

讨论会上,我听到的东丽、三菱和台塑,都是最著名的碳纤维制造和应用企业,神鹰瞄准的也就是他们几家。

时间随着话题在流淌,时间服从于话题,到散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

然后大家进车间。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我的记者历程中参加的会议应该说是比较多的,但这个讨论会独一无二。

这也让我想起了张建国和李怀京所说的他们和张国良争论的情景。

鹰游的科研过程中经常用这种讨论的方法吗?

是的,是这样争论出来的。

生产烫光辊是如此,收购毛巾厂是如此,以涤代腈是如此,上马碳纤维是如此,投产碳车也是如此……

我听过张国良好几次讲话。

张国良讲话有时很感性,打动着在场人的心弦,像惊雷,把人震醒;像强心剂,使人振奋;像补药,壮人气力;像火光,暖人心窝。

有时候讲话仿佛是一场春雨,洒落在一块久旱的田地里,很快渗透了下去。

有时候讲话脸会变得通红,那严肃的口吻,就像在战场上下达命令,一言九鼎。

刘芳会后告诉我,碳纤维攻关占了董事长80%的精力,研发初期是天天开会,把书本理论工程化。现在只要他来了,每次都这样开会,有问题有压力大家到讨论会上解决问题,每次开会都是技术讨论会。会议地点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在车间,时间则有长有短。讨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有的企业董事长开会下属不敢发言,在鹰游你不发言说明你没有工作思路。

每次董事长一来就说昨天晚上我又考虑了什么问题,然后就说给大家听,接着就开始讨论。

陈秋飞说刚进厂时董事长天天这样开会,每次他来都是先到现场转一圈,边拿着产品边和大家讨论,二期工程启动后他是天天来,天天开会解决问题。特别是2012年4至10月份,当时新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他不放心产品的性能,所以天天来。等后期产品稳定了,他来得少一些,但几乎每天都保持电话沟通。晚上他看书或思考,发现问题就召集我们开讨论会。我们神鹰的干喷湿法生产线现在除了东丽和美国的赫斯,是全球第三家。

9月29日晚,鹰游总部江西会馆。

席开6桌,气氛很热闹。

庆功宴摆在鹰游集团总部的江西会馆2楼上,人们刚一坐下,菜就摆上来了。

平日里,这里是年轻职工周末休闲,唱歌跳舞的地方,一面大墙上是“飞扬青春ZGL魅力鹰游周末晚会”的巨幅背景画,现在临时成了集团的大食堂。

凭楼眺远,园区的夜景很美,清风徐来,竹影摇曳。

今晚的客人都是从大浦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一线来的碳纤维研究和生产的中坚骨干,好多还穿着工装。除了张国良和高慧外,陪他们吃饭的还有“我们十个人”中的张建国、李怀京、时明亮、宋玉玲等创业元老。

晚宴是昨天中午临时定下来的,张国良在碳纤维公司自己的办公室设工作餐招待从北京来的碳纤维检测专家张为芹时,忽然想起明天就是9月29号了,那是碳纤维会战8周年纪念日啊,他感慨地说,8年抗战啊,前不久我们又通过了T700检测,明天要庆祝一下。

一桌人异口同声地说,该庆,该庆。

宴席开始前,张国良起身拿起了话筒说我还是说两句吧,他没有说套话:

今天是9月29日,距离2005年我们碳纤维“9.29”誓师大会整整8年了。20世纪的8年抗战,中国军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我们鹰游人的8年抗战,打破了美日的封锁,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9月23日我们承担的“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我们成为了我国唯一、世界上第三个攻克干喷湿纺工艺难题的企业。这都是大家同心协力、艰苦奋战的结果。

他稍微顿了顿接着说,现在我们搞碳纤维的老一帮的有的还在坚持,比如控制室的刘宇他们,年轻的也来了一批又一批,比如陈秋飞、金亮、连峰他们。企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前景越来越美好,但不能忘记我们当年创业的精神!请大家举起手中的酒杯,干杯!

大家的热情一下子被他点燃了,一片声地响应:干杯!

张国良和几个老的创业者坐在一桌,席间,大家七嘴八舌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张国良笑呵呵地说,现在看来我们没有白干。

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安徽一家企业投资碳纤维陷入危机,张国良听到这个消息后神色凝重,说豁出去了,最多算企业白干了。

现在想来非常后怕,张国良说,当时我们真是无知无畏啊!

李怀京说,到处都是蚊子,我就奇怪了,怎么那么多蚊子,铺天盖地的。没地方坐,我们坐在麻袋片上。

张国良说,张斯纬给我买了行军床,我就睡在行军床上。

高慧笑着插嘴说,是我买的。

李怀京笑着说,是你买得不错,可送去的是张斯纬,人家可是父子情深啊。

张建国说,最可怕的是安全问题,丙烯晴易燃易爆,还有燃油管道,一爆炸厂子就全完了。

他又开起了高慧的玩笑,说碳纤维方面,高慧是我的第一个学生。

高慧不服气地说,我学的是检验专业,懂化学,应该你是我的学生,你当时连碳纤维分子式都写不全。

大家都笑了起来。

张国良对徐艳说,谢谢你送的西瓜。

几个人就一连声地对徐艳说,是啊,谢谢你们送的西瓜和快餐。

张国良端起酒杯到邻桌去敬淄博来到两位工程师,说你们为了事业离开故土很不容易,我敬你们。

他又绕过一排酒桌向4位搞图纸设计的朱延松、于素梅、孙绿洲、刘新苗敬酒,说你们这两男两女啊,特别能战斗,几个月画了4万多张图纸。

现场不管是喝酒的还是喝饮料的,喝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精气神,一种凝聚力,喝的都是心情。大家喝得情景热烈,不知不觉气氛高涨起来了,大无畏精神就上来了。若少了催人振奋的酒,势必就少了许多豪气冲天的气势。

2013年11月7日,中复神鹰碳纤维碳化车间。

席玉松向潘鼎以及江苏省媒体采访团介绍生产线上的碳纤维,他说潘教授,这是我们最新的生产线,您瞧,我们新工艺生产的碳丝没有头尾,没有截丝,美观实用又减少了浪费。

潘鼎看见碳丝眼睛一亮,连声啧啧赞叹,太漂亮了,几个月不见,你们的进步太大了。

席玉松指着两锭碳丝说,这是我们的碳丝,那是日本东丽的碳丝,您看,能否分辨出来?

众人仔细分辨着,都说分不出来。

潘鼎说,让中国航天设备公司的老总来分辨吧,我这次是大开眼界;俊媳妇期待世人识,这么高级的碳纤维期待世人用啊!

潘鼎说,将来张国良回忆起这一段奋斗历程,他会骄傲的!他完全可以这样讲——我对国家军工产业是有贡献的!

是啊,他该骄傲,这骄傲,不是来自他的鹰游集团有多大有多强,中国的企业比它大比它强的有很多;这骄傲,也不是来自他的个人财富拥有多少,事实上,他连《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零头都不到。

潘鼎还是在连声赞叹着,不是说我们国家碳纤维这么好,神鹰已经这么好了!怎么做得这么好呢?真是没想到!我要到国家一些科研和应用机构呼吁,让他们来看看!

正说着,刘宣东从办公室过来了,他快步走到潘鼎面前,听说您来了,我急忙过来看看您。

老友相见,免不了嘘寒问暖几句。刘宣东没到连云港之前,两个人就认识。谈到贺福走了,两个人表示深深的惋惜。

刘宣东说,我和董事长去过山西多次,贺老走了,董事长在外地让我和刘芳代表他去吊唁,特别叮嘱要做成一个牌子,写上他想好的一句话带过去。

刘宣东说,贺老家里的书架上全部是书,他生前想写3本书,没写完就走了,女儿接着研究,想完成父亲的宏愿。

刘宣东接着说,潘教授您看碳丝好不好,看现场这条生产线就可以了,现在董事长已经派了好几个人跑市场了。

潘鼎说,工厂里的人跑市场没啥用,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要把师昌绪和杜善义叫来,把院士们、发改委主任叫过来,让他们亲自鉴定一下,你们才是碳纤维产业链的龙头,谁能和你们PK?谁能比?

刘宣东说,那就让张董事长开一个产品推介会?

潘鼎说,好!我把军工几个龙头企业的头头都带过来,现在你们碳丝的质量这么稳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刘宣东说,现在我们是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潘鼎说,太好了!

刘宣东说,今晚我来请客,咱俩喝一盅。

潘鼎说,张国良请客,今晚不喝您的酒啦,有好酒给我留着。

刘宣东说,那好吧,下次您来咱们再喝。

我插了一句话,潘教授,您可要为T700多出力了。

潘鼎说,对,一定要多出力,现在正是好时候!

哥俩道别了。

鹰游集团商务中心陈设室里,展厅里最显眼的地位,摆放着“神舟飞船”、“新型战机”等航空、航天模型。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2007年鹰游集团与中国复材的结盟,其历史意义更加明显了。

没有结盟,神鹰碳纤维很难抵御市场压力;有了结盟,神鹰人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如果你仔细想一下,纺织工业的六大纶包括所有化纤生产的原始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或买来的,只有碳纤维是中国人凭着自己的力量生产出来的。

特别是干喷湿纺,在中国做得最好的就是张国良,张国良可以一点也不谦虚,但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做不出来的。他说,人家能做一尺,我们要能做一丈;人家能做一丈,我们能做一个产业。他同时强调说,首先你要把一寸都抓住!

嫦娥玉兔登月,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征服月球的国家。

中国人,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张国良率领神鹰人攀上了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

鹰在天空中翱翔、翻飞,速度疾如箭矢,令人惊叹。

写到这里,我想起彭托皮丹《鹰的飞翔》中的一段话:

“它从未在如此高的地方观看这个世界。它起劲儿地转着脑袋,一会儿这边,一会儿那边;然后,无法抗拒飘动的云彩与碧蓝的天空的吸引,它重又张开翅膀向上飞翔。一开始还小心试探着,很快便显得勇敢、有把握得多了。终于,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第七节 领袖们

张国良在实现他的碳纤维梦想的过程中,有很多难忘的人和事。

最令他终身难忘的是和胡锦涛总书记的5次会面。

5次会面都是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张国良把这5次会面看成是“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

5次会面都有一个永恒的主题:碳纤维。

张国良说,自2008年起,每年的3月5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都要和代表亲切握手。江苏代表团有157名代表,其中三分之一的代表,胡总书记都很熟悉。他每年都关心碳纤维的进程,给我带来强大的动力和鞭策,一定要将碳纤维项目做好。

2008年3月5日下午,胡锦涛来到江苏代表团,与全体代表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审议前,总书记亲切接见全体代表。作为来自江苏各地的代表,每一个人都想和总书记握握手,和总书记说说话,这既是对领袖的爱戴,也是自己的一种荣誉。

总书记一身藏青色的西服,打一条蓝底白花的领带。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张国良是站在第一排的第一个人,这个位置,不知是一种自然安排还是张国良“争取”过来的。

作为一个农家出生的企业家,张国良崇拜领袖是再平常不过了。

他也有很多话想和总书记讲,比如说鹰游几十年的自主创新,比如说企业家的报国情怀,比如说自己带来的11条建议,等等。但最想说的是自己正在追求的碳纤维梦想,他想把碳纤维的最新进展向总书记汇报,他知道总书记非常关心碳纤维,他想聆听总书记对碳纤维作何指示。

现场共有157名代表,总书记不可能和每一位代表拉家常啊!张国良想让总书记听一下脚步,听一听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强国梦想。

总书记您好,我是连云港的,我是做碳纤维的。

总书记眼睛一亮,停下了脚步,驻足倾听,噢,你是连云港做碳纤维的企业家?

张国良说,是的。

总书记得知企业正在攻关碳纤维,感到十分高兴。

总书记轻轻扶了扶眼镜问他,你们的碳纤维做得怎么样啊?做到什么程度了啊?现在做到多大产量了啊?

胡总书记一直紧紧握着张国良的手,张国良简要地汇报了神鹰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情况,总书记亲切地对张国良说,我国研发碳纤维对相关的高科技产品影响很大,但目前受制于人。希望你们不但要把批量做出来,而且要做出高品质的碳纤维来。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把我们中国自己的做出来碳纤维做好,”总书记高兴地勉励张国良。

总书记亲切的话语,春天般的关怀,令张国良十分振奋,他激动地向总书记表示:“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期望,把中国的碳纤维做好!”

这是两个人的第一次会面。

张国良即使想到总书记可能知道碳纤维,也不可能想到总书记对碳纤维如此了解;总书记呢,大概也没有想到在连云港这个地方,有一个民营企业家在快马加鞭地研制外国封锁的碳纤维。

9个月后的12月3日上午9点38分,中复神鹰万吨碳纤维一期工程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浦工业区投产。

这大概是民营企业家张国良对总书记的最好的回报了吧!

2009年3月5日人大会期间,张国良向总书记汇报说,总书记,我们千吨碳纤维已经投产!

总书记听后连声说,好,好,好!

总书记亲切地鼓励张国良说,要把碳纤维做好,不但要实现产业化生产,还要做出高品质的碳纤维。

2009年,这条国内首创年产2500吨聚丙烯腈原丝1000吨碳纤维生产线运转良好,当年产品早已投放市场。

这条生产线的意义在于我们摆脱了国际上对碳纤维产品的价格控制,打破了垄断。

2010年3月5日下午,在全国人代会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张国良握手时,询问和关切碳纤维研发进展情况。

总书记问张国良,高端产品研制出来了没有?

张国良向总书记汇报说,航空结构件专用碳纤维正在检测过程当中。

2011年3月5日下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四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接见江苏代表团全体同志,当他和代表张国良亲切握手时,再次关切地询问碳纤维的研发进展情况。

2012年人3月5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最后一次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张国良就坐在总书记的后侧靠右位置,第五次见到总书记格外亲。审议一结束,他和大家一起,都站了起来。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总书记第一个和我握手,当时我感到非常地激动,我就向总书记汇报了碳纤维生产的情况。张国良说,我向总书记汇报,我说我们工厂去年生产了1000吨碳纤维,全国一共生产了1500吨!

总书记非常高兴,直点头,连声说好。

去年,总书记问张国良,国产碳纤维能不能替代进口碳纤维。现在,张国良高兴地告诉胡总书记,经过几年的不断研发,我们国产的碳纤维已经基本上替代进口!

领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3个解释:衣领和衣袖;指能为人表率的人;国家、政党、群众团体等的最高领导人。也有人认为,衣服上领子的部位最接近头颅,所以“领”代表高贵,也代表思想和领导力。衣服上的袖子的部位最接近手,所以代表力量,也代表着权力和行动力。故而人们将最高领导人被称之为领袖。

一般情况下,领袖还指正在进行某项较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某较大组织的最高领导人,还泛指各行各业的领军者。商界企业界也有领袖,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有一个开放课程:商业领袖和企业家。

令张国良和神鹰人特别激动的是,2010年8月22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神鹰碳纤维公司。

连云港民营企业,摘下了中国碳纤维的桂冠,让共和国副总理很兴奋。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李克强身穿白色短袖衫,在江苏省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的陪同下来到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

张国良边走边向李克强汇报碳纤维的应用情况。

张国良拿起一轴碳丝,李克强问,这是T300?

是的。

张国良又拿起一轴碳纤维丝说,这一轴是T800。

李克强睁大了眼睛,面带惊喜,800也做出来了?

是的。

李克强问,这是实验室里做的吧?

张国良说,不是实验室,我们已经在线上生产了,年产50吨。

李克强问,这个已经应用了吧?

张国良说,已经在北京航天所应用了。

李克强又问,这个T300已经批量生产了吧?

张国良说,已经批量生产了。

中国复材董事长张定金插话说,中复T300全国已经销售了800吨。

张国良说,T300的标准模量是330,我们现在生产的是390。您看这些是自行车车架,这是工业上的机器零件,都是碳纤维做的。

梁保华插话说,将来自行车和汽车上也要有应用。

张国良说,现在我们10万辆碳纤维自行车生产线已经建成了。

李克强好奇地摆弄一辆碳纤维自行车。

梁保华提起张国良设计的彩色螳螂车说,呀,很轻呀!

李克强接着问,风电叶片上有没有用到碳纤维?

张国良拿起一块叶片展示给李克强看,说,这就是碳纤维叶片,用了20%的碳纤维。

李克强的目光重新落在神鹰碳纤维自行车上,陪同的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介绍说,这个已经批量生产了。

张定金补充说,这辆车只有6公斤重。

李克强提起自行车,试了试轻重,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碳纤维生产线旁边,李克强问张国良,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研制碳纤维的?

张国良回答,2005年开始研发,所有设备都是由鹰游纺机公司独立设计制造的。

李克强连说,不简单,不简单!

在2500吨聚丙烯腈原丝车间,李克强详细询问了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成本控制及市场前景。他关切地问道,你们现在的碳纤维销量是多少?

张国良回答,去年全国国产碳纤维销售800多吨,我们销量为507吨。

这一天是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的节日,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李克强临走时,员工们依依不舍,列成3队欢送他。

李克强看到了一个个身着浅蓝上衣、青裤子工装,一张张年轻或不年轻但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脸庞。

年轻的神鹰副总经理陈秋飞,兴奋地向我回忆起那一个幸福时刻:

那天我们都在现场热烈欢迎李副总理来鹰游参观,最后列队欢送李克强离开,队伍多次调整队形后,我站到了第一排,当时心里非常兴奋也非常紧张,心里想,也许能与李副总理握个手呢。

整个队伍站在原丝厂参观通道的出门口,等待李克强的到来。

看到有些记者还有陪同人员已经出来了,知道李克强快到门口了,随着张国良董事长介绍公司情况的声音传来,李克强、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王建华书记等来到了欢送队伍前。

李克强亲切地、面带微笑地与第一排人员依次一一握手,非常亲民。当他握住我手时,我对他说,李总理好!内心感到自己非常幸运,能与李总理握手。

李克强握到我手时就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往前走,大约一共握了10个人的手,他停了下来问我,你是一线员工吗?我回答,是的。他继续问,你来企业几年了?我说,我来企业两年了。张国良董事长在后面介绍说,他是我们引进的研究生。

李克强继续问道,你是学哪个专业的?我自豪地回答道,我是学碳纤维的。

李克强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答道,我是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他继续问,你们T700碳纤维研发情况如何?我回答说,我们T700级碳纤维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当时我心里非常紧张,没有想到李克强会来问我这些专业问题,也没有准备,最担心的就是与董事长讲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因为我来企业时间不长,有些东西不是了解得很全面,担心回答不好,没有详细地展开讲。

当时,我向董事长望过去,希望他能给一些肯定或否定的眼神,好让我知道如何继续讲下去,看见董事长在冒汗,我知道可能他也紧张,我听到他刚才提到碳纳米管的事情,我们当时正在研发碳纳米材料提高碳纤维性能,所以我继续讲,我们小试已经获得了成功,在中试阶段我们准备通过添加碳纳米管来提高碳纤维性能。

那时我引以为豪的是我们公司的T800研发工作做得比较好,北京化工大学的老师也非常肯定,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跟李副总理汇报这个情况,我就继续说,我们公司的T800中试已经取得了成功。李克强当时就非常惊讶地说,你们T800中试取得了成功!?

李克强奇怪的是,怎么T700进入中试阶段,T800中试就已经取得了成功?

北京的张定金董事长接过话题说,T700采用的是干喷湿纺技术,而T800采用的是湿纺技术,两者不一样。

哦,李克强继续问,这个企业是国家的吗?

张定金回答道,我们中复是央企,我们已经控股,目前是中复占40%多,鹰游略少一点,奥神占不到20%,奥神是地方国企,鹰游是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的。

罗志军省长补充说,鹰游董事长张国良是全国人大代表,都是红根子。

李克强微笑着说,我们现在研制的一款飞机被碳纤维卡住脖子了。

他转而又说,一般社会企业我们要求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而国有企业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还有求他们承担国家责任。

陈秋飞说,这期间有人不断地提醒李克强时间超了,他结束了参观,与中复神鹰人握手告别。他的谆谆教诲、他对神鹰碳纤维的期望、他的亲民形象深深印入了我们中复神鹰人心里。

……

其实,参加送行的每一个人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共和国的副总理,日理万机,还这么关心碳纤维事业,对碳纤维这么熟悉,作为为碳纤维奋斗的神鹰人,身上多了一份寄托和希望,责任感更强了。

政府领袖和企业家之间对国家和社会往往有着共同的梦想,大家都在为国家和民族做事,尤其对于张国良这样的对国家和社会抱有崇高责任心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企业家抱有强国梦的,不光是央企,民营企业家也大有人在。

2013年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有两点很引人注目,一是总理本人被媒体冠以“超级推销员”,向中东欧的16国领导人推销中国的高铁,二是随总理出访的一个近300人的庞大经贸团中有200多名民营企业家。

如果说,在张国良搞碳纤维之前,前来参观鹰游集团的大多是行业内的专家和领导,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会长杜钰洲、原纺织工业部的领导,在张国良上马碳纤维生产线之后,来此参观考察的很多是国家和部委领导人了,可见他们对碳纤维产业的重视。稍加梳理一下,近几年来参观和关注鹰游集团的有这么多领导人:

2008年1月11日上午,国家发改委领导参观中复神鹰有限责任公司,张国良向各位领导介绍了中复神鹰公司的概况及万吨碳纤维项目工程的进展情况。

2008年10月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来连考察,省领导赵克志、冯敏刚陪同考察。吴官正是江西余干人,算是张国良的老乡了,他是清华大学动力系热工测量及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工程师。

2009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和张国良代表亲切握手,询问企业发展情况。

2009年5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前中科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教授一行来鹰游集团视察。

2009年6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等陪同下,视察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

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李源潮和张国良亲切握手,询问企业发展情况。

2010年4月15日下午,省委书记赵洪祝带队的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参观神鹰。

2010年3月20日,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田静考察神鹰。

2010年4月27日上午,师昌绪偕原中国建筑材料学研究院院长欧阳世翁,沈阳金属研究所副所长成会明一行,再次来到中复神鹰公司考察。

2010年1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荣融来中神鹰碳纤维视察。

2011年3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会长杜钰洲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张建春来鹰游考察。

2011年4月20日,原全国政协常委、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来集团考察。

2011年7月4日至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沿海地区发展工作推进会。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率省领导张连珍、弘强等参观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

2012年3月25日,李学勇省长考察碳纤维生产线时说:神鹰项目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国产纤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5月2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许坤元与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韩平一行参观鹰游工业园。许坤元现场题词“新材料碳纤维,助中国工业腾飞。”

2012年7月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南京就当前经济形势召开座谈会,张国良参加座谈会向温总理汇报碳纤维项目情况。

2012年10月9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经济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匡迪考察碳纤维生产线时说道: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013年3月22日,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领导到中复神鹰、神鹰碳纤维自行车公司参观调研。

2013年11月22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专家组一行莅临鹰游考察。

2013年11月27日,国家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司领导到中复神鹰调研,充分肯定了中复神鹰所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企业捕捉市场,用军民两用材料碳纤维“扮靓”下游应用领域。

2013年12月20日到22日,神鹰碳纤维自行车参加由江苏省省政府部署、省经信委主办的“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省领导对神鹰高科技产品——碳纤维自行车以及碳纤维小提琴表示肯定。作为“万里行”的老朋友,神鹰碳纤维自行车公司一路参展十几站,产品颇受消费者青睐。

……

领导人和专家来鹰游集团,也会留下一些难忘的花絮。

张德江副总理来访时,勉励张国良要为军工做贡献。

周光召开始不相信张国良能做出碳纤维,他说,我们中科院做了30年都没有做好,你们能做好?

张国良就仔细地讲神鹰研制碳纤维的3大优势,领着他实地参观,讲得他心服口服,讲得他信心倍增。

临走时,周光召高兴地说,你一定要做中国碳纤维战线上的劳模!

好多专家都是张国良非常敬佩的人,如师昌绪、何光远、徐匡迪等等。

2008年6月5曰,两院院士师昌绪,在张定金、张国良和任桂芳陪同下,考察了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的生产线及中复连众复合材料公司的风电叶片车间。

师昌绪对中复神鹰的碳纤维的装备制造和集成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复神鹰在碳纤维方面的成功将把我国碳纤维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师昌绪挥毫为中复神鹰题写了“重视基础、强化集成、神鹰展翅、勇跃碳纤维高峰”的横幅,这既是年近九旬的材料界技术泰斗对中复神鹰的勉励,更是对公司加速发展、早日实现万吨碳纤维国产化项目的期望。

第八节 玉玲咖啡馆的傍晚

潘鼎与叶永茂是应张国良的邀请,来鹰游工程技术中心做讲座的。

这是2013年深秋。

我在ZGL商务中心4楼玉玲咖啡厅采访潘鼎教授的当儿,叶永茂从3楼走了过来。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于是我的采访变成了同时聆听两个老科学家的对话。

能够同时听他俩聊张国良、聊碳纤维、聊大纺织,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叶永茂语速特快,他话匣子一开,活像自来水龙头,一拧开就哗哗往外流水。一大串话噼里啪啦像连珠炮从他嘴里甩出来,连气都不喘一口。

我怀疑他脑海里装了一台高速发动机。

对于这个老人我无法不心生敬意,他对中国纺织业的感情太深了。

70岁的叶永茂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5年参加工作就和纺织搭上边,从技术员做到中国纺织总会化纤办公室处长,国家纺织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副司级巡视员,是纺织化纤技术专家,现在担任的行业会长职务更多。

对于张国良,他开口说出了3句话的评价:

张国良实在是了不起,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缩影。

张国良是一个对中国纺织行业有贡献的人。

中国缺乏张国良这样的有创新、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他的评价包括了张国良在纺机、毛毯和碳纤维方面的成就。

对于企业家而言,对一个企业有贡献那是比较多见的,而对于整个行业有贡献的人物,无疑就居于塔尖之上了,少之又少。

他对张国良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叶永茂是个一辈子和纺织爱得难舍难分的人。

他言必谈纺织,开口就对我说出他对纺织工业的3个定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口创汇的优势产业,社会稳定的民生产业。

他说,我现在全国到处跑,为纺织业摇旗呐喊。目前中国与美国的科技水平相差很大,中国缺乏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这样的科技和组织人才,美国搞碳纤维的都是40岁到80多岁的人。高科技需要通力合作的团队,张国良开始为什么艰难啊,他开始是孤军奋战。然后又自己形成了团队。他是人大代表,国家需要碳纤维啊,他就堤内损失堤外补,一定要搞出中国的碳纤维。

他回忆说,2006年张国良遇见我,说叶会长,我已经开始做碳纤维啦!我大吃一惊,你说什么?你要做碳纤维?后来我正准备搞一个碳纤维专项,芦静告诉我,张国良搞出来了。我说什么?他搞出来啦?他搞的是小试阶段的吧?产业化做得了吗?芦静说,做得了,已经做出来了。我乐了,但我马上想到,张国良干事都是干大事,从来不是干小事啊。

生产腈纶的路线很多,有8种工艺12条路线,最适合的就是亚砜法,张国良选择的是亚砜法。他原来没生产过腈纶,开始聚合不稳定,纺丝不成形,不行就改,一直改到成功。他干什么决定了就干得急,抓得急,拼命往里钻,钻得很深。他还能跳出来思考,跳不出来就是书呆子,书呆子怎么组织产业化生产呢?

叶永茂讲话时,潘鼎就静静地听,他们是多年的好朋友。

叶永茂就说,张国良搞碳纤维时,国外是技术上封锁,经济上打压。除了不卖给你,还用知识产权和专利来锁住你的手脚。西方国家有军购案,再贵也买自己的产品,国内却是谁便宜买谁的。碳纤维你中国没有时他们卖贵,你有时他卖贱,比如你成本20万,他卖18万,他就想压垮你。现在碳纤维是低谷阶段,价格偏低,民用的与军用的价格差别很大。

潘鼎说,也就因为张国良的企业大量生产了,日本才降价。没有神鹰碳纤维,他们又马上把价格抬上去了。

叶永茂说,搞碳纤维是风险在前,效益在后。在国外,你搞个特色餐馆,我也搞个特色餐馆,大家互不重复。中国则是同质化竞争,这就酝酿着风险,目前碳纤维低端的产能过剩,高端的产能不足,国家要鼓励高端的,限制低端的。张国良是中国的优秀企业家,国家现在是扶优扶强扶重点,就应该大力扶持中复神鹰和鹰游纺机这样的企业。

叶永茂很爱笑。

说着说着他就笑了,张国良能干、聪明,人品好,低调谦虚,待人真诚,有魄力,很容易合作。加上10年人大代表的经历,眼界开阔,这个身份可以帮助他参观很多企业。他的朋友多,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无论是是科学家、专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他,他和张定金堪称是合作双璧。在中国,人脉就是实力,关系就是财富。

说完,他又嘿嘿一笑。

他又聊起高新技术产业。

他反问,两弹一星没有合作行吗?正因为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人,组织起来钱学森、钱三强这样的战略性科学家,中国才搞成了两弹一星。邓稼先原来不是搞核弹的,但钱学森、钱三强看出他能搞;张国良原来不是搞碳纤维的,但他干成了。由民营企业家张国良来搞碳纤维我觉得很惭愧,国家花了那么多钱不少打了水漂,有人还自我膨胀说现在我们的专利已经是世界老几啦,什么专利?专利都是小试、中试阶段的专利。整个碳纤维行业,我们的通力合作能力不够。

潘鼎说,民营老总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但也有一批企业处于低水平的崩溃破产的前期。现在同质化很严重,在低水平地延伸。日本开始有20几家碳纤维企业,后来只剩3家东丽、东邦、三菱,三雄鼎立,这3家掌握了日本75%的碳纤维产品,日本人一直在瞄着我们。

叶永茂说,目前碳纤维要稳质量、上水平、拓应用,营销政策是攻航空、拓产业、盯休闲。

体育用品基本上是台湾人干的,台资企业你要进还不容易进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国,但过去基本上都是来料加工。

现在无论干什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内的企业是缺头少尾肚子大,而美日韩企业都是立体化运作,原料、生产、产品一条龙,互相协作,利润共享。

叶永茂指着潘鼎说,我俩和张国良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张国良绝对是大智慧,他考虑问题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但考虑具体项目,他还考虑怎么合作,而且合作对象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他非常尊重他们,能够团结很多人,沟通很多人。他人好,别人就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他的企业以点带面拉动着行业前行。外地其他碳纤维企业很艰苦,神鹰的碳纤维因为是规模化生产,成本是最低的。他还有集团内其他企业为依托,还有大股东张定金来扶持,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多事就好做了。

潘鼎说,他还有根本的一条,他很明白,搞碳纤维要依靠搞纺织、化纤的人才,世界上最成功的碳纤维企业是日本,日本的3家东丽、东邦、三菱,过去都是化纤企业,碳纤维难就难在原丝身上,原丝就是化纤,原丝好了,才能烧出高质量的碳丝。所以他依靠化纤的人才,走这个路是对的。

叶永茂插话说,即使是腈纶厂本身,要做碳纤维也不容易。潍坊的腈纶小厂已经破产了,大厂被中石化重组了,它们的生产方法不对路。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得兴致勃勃。

潘鼎说,搞碳纤维一要搞清楚理论问题,二是设计和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都要上去。两院院士师昌绪和国家计经委主任,对碳纤维特别感兴趣,专门拿来主任基金600万搞基础理论研究,研究为什么碳纤维做不上去。1997年国家“973计划”公布后,师昌绪就让我做这方面的研究。碳纤维为什么做不好是因为里面有缺陷,有各种各样的孔洞,还有裂纹,原因又是千变万化的,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的过程中都可以造成各种各样的缺陷,这些问题必须解决。我们就找原因,是哪些原因造成这些大大小小的缺陷,怎么解决,怎么消除。最后我们取得成果了,就是缺陷全线控制,东华大学和鹰游集团合作申报了两个成果,即江苏省重大成果推广应用项目,2006年一个,2008年一个,项目资金不是白给你的,和你的投资是成比例相对应的,最后还要验收呢。

叶永茂说,我国的碳纤维研发几起几落,目前张国良搞得最好。和国企相比,民企说干就干,一点也不耽误,张国良就是这样,目前碳纤维生产全套国产化的唯有张国良!

3个人的合作很愉快,潘鼎主要是和张国良进行技术合作,叶永茂则牵线搭桥,帮助引进国家项目,项目领头人是张国良。

两人又谈起技术问题。

潘鼎说,碳化炉和工艺要匹配的,日本的原丝技术好,高温碳化炉美国和德国的好。神鹰的高温碳化炉、低温碳化炉、预氧化炉,都是张国良做的,石墨材料怎么解决的我都不知道,温度超过1800°和2000°就很难了,张国良这方面是有贡献的。

叶永茂说,装备解决了,张国良还往前做了一步,就是碳布和复合材料,他是做设备的,张国良真是不得了!碳布和复合材料应用他又走在了前面。把碳纤维织成布,涂上树脂,做成各种基本材料,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工艺、装备、应用,都要自己去做。要赚钱他可以搞房地产啊,可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国家。

潘鼎说,鹰游的设备都是自己研制出来的,但是很实用,实用即科学,而且当时没有现成的设备给你用。

叶永茂说,神鹰的队伍是各种人才的汇集,潘鼎教授就不用说了,张国良请来了他们,他能做主,他要担责任啊。他敢担当,做大事,最后成大事。

潘鼎插话说,他要技术拍板,要现场解决问题。

叶永茂说,2011年上半年纺织部杜钰洲部长带我们到这边来,他是部长兼会长,他向张国良介绍了总后勤部的所长,两天后张国良和张斯纬就到北京拜访了总后勤部,针对部队装备的轻装化轻量化进行商讨,这么快马上追过去,他要抓时机啊!军工这块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他们一直在合作。

聊起他们为什么喜欢张国良,两人又哈哈大笑起来。

潘鼎说,我最喜欢张国良是他从不忽悠,全来实的,不来虚的。他不去和上面搞关系,他也不去巴结什么院士,不惟名,有梦想,勤思考,他看准的路子,再艰难,他都要走,他不会退缩。

叶永茂说,谁有真才实学,懂行,他就找谁!哪怕是对立面,他都敢去找他请教或合作。他一边抓高端碳纤维,一边抓小提琴。容易吗?不容易呀。纺织部的企业也有倒闭的,如上海华源,还有新疆德龙。中国合伙人第一看做人,第二看做事,他人好又正派,同时想做事、能做事、做大事,又是性情中人,很有情趣,对内对外很有凝聚力。他重视真才实学,不喜欢花哨。

潘鼎插话说,这个我最欣赏他。

叶永茂说,搞项目要先进、实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指的是多方案、多模式。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等部门,张国良都主动前去联合、对接,只要对行业有利。他不是为了项目干项目,有的项目不赚钱,不赚钱他也干,他干不是为了他自己。每次和他碰到一起开会,我都高兴得要命,张国良一讲话,大家都很振奋,每次他都给大家鼓劲。他讲话很有激情,因为他干的事情就是为国家担责任,为国家干事,他期待与大家合作。

他感叹道,碳纤维别的企业家花了多少冤枉钱没干成啊,山东一家集团的几千万生产线都报废过。别人干你能干得了吗?你没有定型的设备,碳纤维都是搞设备的厂家做起来的,大设备、小设备,各种参数、时间、温度,聚合釜……,聚合釜越大越危险,它里面是极粘的,还高温发热,热从里面传到边缘,怎么传?不好传的。张国良做出来了,我们当时都不相信啊,东丽是20立方米,国内有的是3、4立方米,神鹰的是60立方米,现在是66立方米啦。

潘鼎说,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安全。碳纤维要出事就出大事,爆炸了可不得了啊。别的厂就爆炸过,验收不了,它就爆炸了,那还是碳丝,还不是碳纤维。微量金属超标了就发生爆炸,会炸得一塌糊涂。

叶永茂说,从一根烫光辊起家,他的纺机越做越好,变成全国十大企业,我来过,我们就认识了。化纤行业有很多协会,有纺机协会,毛纺协会,他是副会长,他是要通过协会了解行业动态。现在毛毯他已经是老大啦,以涤代腈这块,他做得很不得了啊!拉舍尔毛毯卖得很火啊,容易吗?

中国的涤纶绝对过剩,成本很低。腈纶穿着舒服,涤纶穿着不舒服,阴凉凉的,保暖性不好,手感不好,张国良用最便宜的涤纶做成了最好性能的代替腈纶的产品,外国人很喜欢,全球出口量很大。鹰游的设备也支持了环保再生纺,国内只有两家再生纺。鹰游技术装备的发展,拉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

碳纤维行业面临着洗牌,张国良要做好兼并一些企业的准备,国内40几个碳纤维厂家太多了,很多碳纤维厂家都是半途而废,只有张国良从前道到后道,从生产到应用,碳纤维、碳布、复合材料,这几步他都搞了,形成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张国良要继续兼并,最好是兼并几个国企。

潘鼎说,张国良的这些步骤和国外碳纤维的发展过程是非常吻合的。日本开始做碳纤维不做复合材料的,但是碳纤维产能消化不掉怎么办,所以日本也做复合材料。

叶永茂说,张国良要追踪国内外的最新技术,发展成后来居上的优质产能。跟国外比我们有后发优势,张国良已经站在了国际化的角度了。他不但站在行业的顶端,也站在了全球化的高度。下一步要建立全球化的营销体系,立体化的产品研发体系。

是啊!做火车头还是火车厢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

这时,一个名叫默会战的退休老员工听说我要写张国良,走过来对我说,听说你是一个作家,你应该好好写一写张国良。如果我们国家的企业家都像张国良,那么我们国家现在该多么强大。

潘鼎教授对我说,张国良的人格、精神堪称完美,张国良把中国梦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上,他这样的人多了,中国梦肯定会实现得更快!

叶永茂说,中国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有张国良这样的企业家的脊梁在!张国良是时代的产物,这样的人让人扬眉吐气!

天色已晚,夜幕降临,两人意犹未尽,继续聊天。

直到办公室主任黄学强来找他们吃饭。

张国良说,集团的各个食堂都很好,迟玉斌的食堂比总部的食堂还有特色,我们去他那边吃吧。

吃完晚饭潘鼎要乘飞机回上海参加明天的一个学术会议,叶永茂则留下来继续给鹰游员工做讲座。

送别时,潘鼎紧紧握着张国良的手,我等着你和神鹰碳纤维的更多、更好、更大的消息!

此时,集团总部的灯光与天际的星光连成一片,令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浩瀚无垠的时空中。

这一章节是很特别的文字,是两位科学家有关张国良的原汁原味的聊天。

这段聊天相对独立,也算是行业专家对张国良的一个小结。

从2009年,张国良开始了他的碳纤维自行车计划。

张国良看到,从钢结构、铝合金、钛合金到碳纤维,新的自行车市场非常大。

这绝不是心血来潮,他做了充分的考察研究。台湾人生产碳纤维自行车主要是出口,价格高。张国良的思路是把碳纤维自行车做到低价位,高质量,既适用于户外运动,也可时尚代步。

2010年9月12日上午9时30分,神鹰碳纤维自行车公司在海州区幸福中路94号迎雁新材料公司院内,举行开业暨年产10万辆生产线投产典礼。

2013年5月6日至9日,以“立足两轮文化,共筑骑行风尚”为主题的第23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亮相于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家企业集中展示自行车产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户外骑行装备。参展的国内自行车整车展商近220家,而专门从事碳纤维自行车生产的商家则是凤毛麟角。神鹰带来14款最新系列碳纤维整车以及骑行装备,这些整车产品均为2013年最新“出炉”产品,无论是从制材、涂装,还是功能等方面都引领行业最前沿,颇具亮点。

比如最高配的公路战车,车架整体采用消光处理,整体效果低调和谐也是很多人喜欢的涂装搭配。配置全套的顶级公路套件,车架圈内走线设计,还专门针对电子变速系统在左侧后下叉下方,以及竖管前拨下方预留了安装孔位,可以无缝兼容电子变速套件,让你拥有一个高端的骑行感受。除去公路车与山地车型,神鹰碳车还展出全碳小轮径车型、折叠车、场地车以及系列骑行装备如自行车头盔产品、骑行包袋、骑行鞋、骑行鞋等。

一辆碳纤维新品概念车架引起了不少外籍顾客的赞叹——“It is fantastic(太棒了)”!,此款概念车体现了碳纤维的高强度和高刚性特点,设计理念来源于企业商标“ZGL”中的首字母“Z”,造型简单、线体流畅,外形张扬,有着全力冲刺的动感,低风阻的截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总经理张斯纬现场介绍,中国第一辆大陆产碳纤维自行车就诞生在神鹰自行车公司,我们已经拥有150家自行车代理店,今年打算开到200家代理店。单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精品碳车,始于专业,推动国人低碳、环保生活,打破国外品牌包揽国内高端碳纤维市场的格局,最终建成我们的百万辆自行车生产基地。目前,国内有8个省份职业自行车队将ZGL神鹰碳车作为指定用车。

2012年3月24日上午,常州神鹰碳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开工奠基仪式在开发区隆重举行。武进区区委书记周斌率四套班子领导以及开发区领导出席了仪式。

神鹰碳塑项目主要生产用于汽车部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以此来减轻车身重量和提高安全性能。预计一期建设可实现年产20万件碳纤维轿车顶棚板,20万件碳纤维轿车引擎盖,20万件碳纤维轿车前保险杠,20万件碳纤维轿车后保险杠。

常州特斯克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常州特斯克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神鹰碳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神鹰碳纤维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鹰游集团在常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神鹰开始进军无人机项目。

无人机项目完成调研后,就进入实施阶段。前期通过多旋翼的试制,对这个项目有了一定的认识,又瞄准了农林植保方面无人直升机。

公司开发的碳纤维多旋翼无人飞机从外观上可以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几次试飞,性能之稳定完全超出预期。

碳纤维多旋翼机,具备超薄、超轻、全密封等工艺特点,且飞行时间长,适合各种气候条件,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

常州神鹰碳塑公司成功开发出四旋翼、六旋翼无人飞机,八旋翼的开发也在进行中。

这种无人机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呢?

高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高科技产品优势使得碳纤维多旋翼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随着国家倡导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出台,无人飞机在勘探测量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更有意义的是,农村大面积农田作业中,无人飞机在防疫喷洒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窥,它不仅可以识别病虫害,还可以施肥、喷洒农药,据悉20分钟可完成60亩地的喷洒工作。在高空巡线、放线领域,可通过无人飞机的牵引,将导引绳引至放线段铁塔的一种输电线路施工,可极大减少“高空飞人”工作;在摄影领域,碳纤维多旋翼无人飞机可发挥高空航拍,360°旋转,想拍哪里拍哪里;在交通管理、抢险救灾、地质勘查中,多旋翼无人飞机的作用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张国良要继续突破,一是要往智能机器人和流水线上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辅助设备上发展;二是从多旋翼无人机入手,最终发展大型无人直升机,那样碳纤维的用量将更大;再者就是康复方面的品牌医疗机械。

公司与江苏科技大学、镇江市金舟船舶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江苏船海碳纤维应用研究院。研究院将重点致力于全碳纤维舰艇、碳纤维螺旋桨、碳纤维推进轴系的研发试制以及产业化的推广工作,以大力促进我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轻量化。

真是上天入地。

经过3年对常州特斯克的重组运行,鹰游集团成功入驻江南长三角地域,一个崭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现雏形。

2013年5月27日,鹰游集团商务中心一楼大厅。

国内首个碳纤维小提琴展示音乐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方,背景是“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10个大字。

主持人介绍,这是国内首次用国产碳纤维制作的小提琴,它的诞生标志着碳纤维产业链又向前延伸一步,研制者是鹰游集团。音乐会由连云港市爱乐乐团演奏,刘三德指挥。

连云港市爱乐乐团演奏了管弦乐《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小提琴曲《二泉印月》、《新疆之春》、《莫扎特小夜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卡农》等中外名曲。

时而温润甜美,时而优雅华丽,时而委婉忧伤的小提琴声,让观众沉醉其中。

舞台射灯下,碳纤维小提琴黝黑、铮亮,散射着神秘的光泽。

音乐会后半场,主办方和观众盛情邀请卞祖善担任指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吴阳用“碳纤维”小提琴与市爱乐乐团联合演了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管弦乐《拉德斯基进行曲》,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卞祖善这样评价张国良:他很重情义,他很热情,他不来虚的,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文化的人,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创业是白手起家,通过创造力、通过团结身边人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企业才发展到这种高度。这样的朋友值得交,我挺佩服他的。他是一个有道德有良心有大爱的企业家,他目光高远,同时又脚踏实地。中国现在有一个张国良,中国需要更多的张国良,张国良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该会是什么样子?

两届人大代表的10年间,张国良共提交了60条提案,他作为课题组成员或撰稿人的这些提案全部被采纳,被转给国家相关部门办理,并最终得到答复。有的部门还专门来连云港与张国良商谈解决办法。

如果你细心看一看就会发现,张国良2009年提出的《关于重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若干法律问题的建议》,2010年提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对拟晋升官员财产公示及核查、处罚制度》、《关于建议完善人事任免办法把好任命干部离任关的建议》、《为民营商业银行发展立法的议案》,与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精神多么吻合。

比如说,提案中所说的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比如说,2011年06月,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该示范区先导区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从此荒凉、寂寞的茫茫盐滩,迎来了大规模建设浪潮的激情涌动,一浪高过一浪。

比如说苏北铁路,2013年8月21日,连淮扬镇铁路获重大突破,国家发改委主任联席会议批准通过连淮扬镇铁路项目建议书,连淮扬镇铁路项目获得国家正式立项。连淮扬镇铁路是江苏中部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该线北起连云港,经淮安市、扬州市,至镇江市,全长311.6公里,为苏中苏北地区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未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深远。

再比如说,2013年1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上,李克强倡议在连云港为上合组织各成员国提供物流、仓储服务。

……

2013年10月25日,张国良被江苏省委宣传部作为“最美基层干部”重大典型,在全省宣传推出。张国良对采访的媒体说,改革和改制把我这样的国家干部推向了企业董事长的岗位,但我的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有些人曾经问我,你这个共产党员成了资本家,这不是矛盾吗?我说,这不矛盾,如果共产党把我这样的资本家推到党外,那党不是干傻事吗?我所掌握的资产是永远听从党的召唤的,是要时刻为党的性质服务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有一天只要国家需要,党的一声召唤,这些资产我会一分不留地献出去。这本来就不是我的嘛,我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学生,什么都没有,今天的这一切,是党给的。

张国良总是把目光和激情投向更远更高的地方。他牢牢盯住的、念念不忘的,绝不仅仅是脚下、现在、困难、荣誉、成功,更重要的是有关未来、蓝图、远景的战略构想,是被分解成具体规划和无数项目的明年明年又一个明年……

除此之外,张国良就是在工厂一线,在科研一线,在工程技术中心,做他的一线董事长。

2014年3月10日晚,我拨通了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的电话,宋志平回忆了当年他参观张国良的碳纤维小线以及合作建设万吨碳纤维基地的经过,他说,张国良是一个创新的痴迷者,他能够24小时在车间连续工作,这很了不起。做企业或者做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这种痴迷的精神。

宋志平又说,张国良有他的特点,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为国家多做点事。第一次见他时看到车间里写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标语,就受到震撼。中国的企业家有的是为了财富,有的是为了实业报国,他做碳纤维的出发点和理想是报效国家。他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谁持彩练当空舞?自有雄鹰唱大风!神奇的连云港鹰游人,正在山海间舞动着我们伟大时代的一条逶迤壮丽的彩练!

鹰在天空中翱翔、翻飞,速度疾如箭矢

鹰翼之下,阔大的海洋,平坦的草原

鹰翼之上,奇崛的山峰,蓝天和白云

一艘巨轮出港……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神鹰碳纤维
唯一的路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静态飞行5小时——安第斯神鹰了解一下
从国产碳纤维的处境谈碳纤维“全产业链”
“碳痴”张国良: 攀上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
中复神鹰通过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验收
“碳痴”张国良:攀上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
大工程
豪赌碳纤维,宝马是认真的么?
全球首条大截面超高压碳纤维导线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