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式语文课堂的建设

2014-11-11 20:12孙勤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课堂

填鸭式的课堂师生关系模式早已遭人唾弃,多年来我们一直推行诱导式的课堂师生关系模式。

笔者近期在盐城听了一堂《肖邦故园》,老师课前让学生对课文充分预习后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然后老师将其中的一些问题做成课件,串联整个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出答案,最终理解课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感情。整堂课就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又在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中结束,集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但笔者忍不住质疑,这种“诱导式”,教师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老师其实是根据自己确立的学习重点来选择,课件上显示出来的只是部分学生的疑问,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就难怪有学生在发言时忍不住提出了课件上没有的问题,而老师引导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把学生的发言往自己的结论上引,甚至不惜几次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他往往几语带过或干脆避而不答。所以整堂课看似学生是主体,但实质上主宰课堂的仍然是教师,学生的思维看似活跃,但实际上全在教师掌控之中,师生地位还是不平等。

以下是我的《荷塘月色》课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能不能随意谈谈,这篇文章那一段文字最打动你?

生1:《采莲赋》的那一段我最喜欢。

师:哦,是吗?可以说说它吸引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这一段写的特别快乐。

师:嗯,原来是这样。你从哪儿看出快乐的?

生1:“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还有《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师: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是被删掉的。

许多学生都很惊讶:啊!为什么?

师:你们觉得删掉好不好?

全班异口同声: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

全班暂时沉默,没人回答这个问题。

师:我倒觉得删掉挺有道理,因为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

全班一下子热闹起来,许多学生凑在一起讨论,很快有学生站起来。

生2:我认为这一段与全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祥和的感情。

师:何以见得?

生2:比如,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生3:不对。我觉得作者表面上好像比较快乐,其实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很孤独和烦闷的。我感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真的,其余的话都好像在无奈地说反话。

师:你们两人说得好像都有道理,因为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

生4:不矛盾。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生5: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学生来不及举手,坐在位置上七嘴八舌说起来。

生6: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生7: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生8: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师:好极了!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掉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是吧?

许多学生都点头:对,对!

生: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师:很贴切!

学生也都纷纷点头。

接着课堂继续交流学生各自喜欢的片段。

生9:我喜欢……

……

这堂课集中体现“共享式”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毫无疑问,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并需要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模式。无论是“填鸭式”,还是“诱导式”,信息流向都是单向的、静态的,而且是居高临下的。而“共享式”则体现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平等互动。

共享式课堂的重要形式是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形式是“谈话”,它与“对话”虽然只差一个字,但两者背后暗藏的教育理念却相差甚远。谈话又称问答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上课的时候,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科学、巧妙,当然也有启发思维的作用。但无论怎样,谈话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而且谈话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定的,问题的答案往往是“非此即彼”式的唯一的。学生被动地也很无奈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乎思维很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也不轻松。

共享式课堂上,师生“对话”并非热热闹闹的形式上的互动,而是师生双方在尊重对方见解基础上的相互启发与合作。教师对学生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不端着权威的架子,更不板着威严的面孔。融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其学习需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同喜同忧。作为学习者,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接受教师的指导;作为建构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能力乃至一种信念。在这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就知识质疑、对教师发问、向权威挑战……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对话”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潜力非常大,他们不仅谈论了自己看法,还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话”使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学生也不再是接受器,而是教师的信息为学生所吸收,学生的意见被教师认可,知识在互相对话中得到共识。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教师在对话中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用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学生在对话中实现自我提高,使枯燥的教学变成对问题的多角度交流。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教师既要作为一个和学生同样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在倾听学生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精神收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让我们努力追求共享式课堂新境界,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望,点燃思维的火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提高吧。

孙勤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责任编校:王 玲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课堂
欢乐的课堂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写字大课堂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