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本位到课程关怀:迎向新思维学习场景

2014-11-13 01:08许惠芳
江苏教育 2014年20期
关键词:蜂鸟书吧学科

许惠芳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师在“生本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努力坚守学科,彰显学科特色。但也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学生的发展之上,一味地追求学科成绩,导致学科之间缺乏沟通联系、把学生的学习拘囿于课堂之内等现象。现代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之间是交叉、关联和渗透的,如果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缺乏“大教育”的眼光,致使学科教学相互脱节,就违背了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会严重制约学科教学效益的提升,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无法得到切实的发展。

东亭实验小学在践行积极教育的过程中,提出“课程关怀”思想:丰厚课程理解,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提高课程意识,着眼于发展中的学生;提升课程品质,致力于每位学生的积极成长。我们努力突破学科本位,将教育教学实施中的行为举措提炼成一句话——“把课程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关注儿童精神生活,追寻儿童生命意义,促成儿童身心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了校园中这样一幕幕的学习场景:

课堂中,学生紧扣某一个话题或学习单,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展开探究。小组内,话题负责人、音量及时间控制员、记录员等分工明确,发言者的位置即目光的焦点,无法表达新见解可以归类总结观点,拒绝“话语霸权”,人人参与学习。

“书吧”内,三五成群的学生尽情地分享读物的精彩,他们自觉地在无人监管的“书吧借阅单”上填好借阅信息,取走想看的书籍。“小脚丫文学社”的社员正将一些书籍重新归类整理,保持书吧的齐整,因为又有几个班的学生向“书吧”捐献了新书。

春花烂漫时节,摄影组的学生在校园一隅拍摄到了几株开满黄色小花的植物,有一个学生还抓拍到一只蜂鸟在花间飞舞的镜头。这是什么植物?为什么能吸引蜂鸟?这蜂鸟从哪儿飞来的,为什么以前没见过?一串串的问题由此萌生。在他们的带动下,几个班级成立了校园植物探究小组,咨询科学老师、校园花农,查阅资料,请来家长志愿者,终于识得那花叫“结香”……此后,校园植物上出现了许多学生自制的小挂牌,上面印有名称、习性、主要价值等介绍。

这就是我们所倡导并努力建构的学习方式。

首先,远离“时间贫困”,思维自由舒展。在紧张而又高节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被役使的角色,忙着应付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他们的思维不可能有深度的体验与智慧的交响。我们提倡话题精简、环节简单的课堂,让学生摆脱“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有机会依照自己的速度来展开学习,因为学生需要自己多方摸索、尝试学习,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最佳路径”。

其次,突出主体参与,自主建构知识。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学习者,开放而又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成学生意义建构的有利条件。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如问题解决情境、学习任务情境、对话交流情境、自主归纳情境,让学生在不断的刺激选择、挑战困难、融合比较中,主动且深入地学习。

再次,注重合作分享,体验学习乐趣。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主张合作中的分享,求同中互相认可,求异中思辨碰撞,突破自身生活经验的狭隘性和封闭性,让思想在分享的过程中交融,最终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扩展和提升。

敏而求之,乐而习之。积极教育理念使我们拥有了更宽广的胸怀去审视自己教育实践的得与失,突破师生发展的障碍,务实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朝着实现内省式自我教育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走向个性融合、分享互助的积极的学校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蜂鸟书吧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我不是蜂鸟
“超学科”来啦
岂能让“自助书吧”因缺管而变味
蜂鸟鹰蛾秀快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12星座之你爱读什么书?
倒飞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