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成才目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014-11-27 23:03查吉德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职生影响因素

查吉德

摘 要 调查表明,中职生成才目标呈多样性特点,多数学生将为升学做准备、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型人才作为首选成才目标,少量学生将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研发人才作为首选成才目标,另有14.41%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中职生的成才目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发展水平、学校类型、专业类别、学习年限、性别、生源地、学习基础、家庭经济环境、入学原因等因素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均有显著影响。建议增加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考虑多因素影响,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升学要求;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成才目标。

关键词 中职生;成才目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9-0016-06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学生及其需求。另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而言,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他们的利益需求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会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此,笔者以珠三角地区中职学校为例,重点围绕中职生的成才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6.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一、中职生成才目标总体分析 调查显示,中职生首选成才目标按选择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为升学做准备(24.69%)、管理人才(20.22%)、不清楚(14.41%)、营销人才(13.02%)、技术型人才(12.82%)、技能型人才(7.8%)、工程型人才(4.27%)、研发人才(2.78%),见图1。可见,学生的成才目标呈多样性特点。“升学”和“管理人才”是多数学生首选成才目标,其次是“营销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而政策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只是极少数(7.8%)学生的首选成才目标。另外,有14.41%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 图1 中职生成才目标分布 二、中职生成才目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职生成才目标存在学校水平差异 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z=-9.473,p=0.000<0.001)表明,Ⅰ类职校(国家级示范校和重点学校)与Ⅱ类职校(省级示范校和重点学校)的学生成才目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校发展水平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Ⅰ类职校的学生希望成为“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比例(累计29.06%)高于Ⅱ类职校(累计15.18%);Ⅱ类职校学生更希望通过中职教育“为升学做准备”,31.18%的学生将“为升学做准备”作为中职阶段的首选成才目标,远高于Ⅰ类职校(14.59%);Ⅱ类职校学生不清楚自我成才目标的学生比例(16.57%)也高于Ⅰ类职校(11.04%)。 当然,学生成才目标的差异可能是由专业差异引起的。为消除专业差异的交互影响,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检验两类学校学生的成才目标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z=-3.82,p=0.000<0.001)显示:两类学校学生的成才目标依然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推断,发展水平不同的中职学校学生的成才目标的确存在显著性差异。 图2 不同水平学校的学生成才目标分布 (二)中职生成才目标存在院校类型差异 为检验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成才目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Kruskal Wallis H法进行多组独立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χ2=99.281,df=2,p=0.000<0.001)表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三类学校学生的成才目标存在显性差异。为进一步确定哪两种类型学校学生的成才目标有显著性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进行两组独立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每两类学校的学生成才目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图3可见,中专生更倾向于成为“管理人才”(21.83%)和“营销人才”(21.83%)、技校生更倾向于成为“技术型人才”(47.83%)、职高生则更倾向于“为升学做准备”(28.68%)和成为“管理人才”(20.50%)。另外,中专生、技校生希望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分别为13.45%、14.13%)明显高于职高生(5.96%),中专生、职高生希望成为“管理人才”的比例(分别为21.83%、20.5%)远高于技校生(8.7%),职高生不清楚自我成才目标的比例(16.18%)高于中专生(8.88%)和技校生(8.7%)。表1 三校生成才目标差异显著性U检验结果 图3 三校生成才目标分布 (三)中职生成才目标存在专业类别差异 为验证专业对学生成才目标选择是否有显著影响,以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指导目录(2010)》为依据,将调查学生所学专业分为6大类,即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农林牧渔类、文化艺术类和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并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法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成才目标的差异进行检验。检验结果(χ2=155.3,df=5,p=0.000<0.001)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的成才目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专业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从表2可见,按选择频率排序,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首选成才目标是“为升学做准备”(28.5%),其次是“管理人才”(22.93%),再次是“营销人才”(15.14%);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首选成才目标是“技术型人才”(31.68%),其次是“工程型人才”(21.78%),再次是“为升学做准备”(12.87%);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首选成才目标是“营销人才”(34.12%),其次是“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20%),再次是“技术型人才”(15.29%);农林牧渔类专业学生的首选成才目标是“技术型人才”(47.83%),其次是“技能型人才”(14.13%);文化艺术类学生首选成才目标也是“为升学做准备”(23.97%),其次是“技术型人才”(21.35%);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学生的首选成才目标是“管理人才”(47.06%),其次是“为升学做准备”(20.59%)。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等理工农类专业,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等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升学”愿望更强烈,且更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 (四)中职生成才目标存在年级差异 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z=-2.336,p=0.020<0.05)表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在成才目标的选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的入学年限、学制对其成才目标选择有显著性影响。从图4可见,学生的成才目标会随着学习时间发生变化,一年级的学生更愿意将“为升学做准备”作为中职阶段的首选成才目标(29.73%),而二年级学生更愿意成为“管理人才”(21.95%)。中职生入校时的年龄只有15岁左右,还未完全形成自己坚定的成才目标,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对专业了解更加深入,接触到的信息,尤其是就业方面的信息更丰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成才目标会发生一定变化。换句话说,学制长短会影响学生的成才目标。 (五)中职生成才目标存在性别差异 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z=-8.389,p=0.000<0.001)表明,男生与女生在成才目标选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性别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从图5可见,男生更愿意成为“技术型人才”,选择成为“技术型人才”的男生比例达20.47%,远高于女生(8.46%);女生“升学”的愿望更强烈,28.92%的女生将“为升学做准备”作为中职阶段的首选成才目标,比男生高出近12个百分点。另外,女生将“管理人才”作为首选成才目标的比例略高于男生,而男生将“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作为首选成才目标的比例略高于女生。 (六)中职生成才目标存在城乡差异 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z=-8.21,p=0.000<0.001)表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成才目标选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生源地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从图6可见,城市学生升学的愿望明显强于农村学生,32.98%的城市学生将“为升学做准备”作为中职阶段的首选成才目标,而农村学生这一比例仅为13.81%。另外,农村学生将“营销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作为首选成才目标的比例略高于城市学生。 图6 城市与农村学生成才目标分布 (七)学习基础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为检验学习基础是否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先后按学生的入学成绩、学习成绩①进行分组,分为入学成绩好、中、差三组以及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组,并分别检验入学成绩、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表明,在学生成才目标方面,入学成绩及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推断学习基础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见表3。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成才目标方面,入学成绩好的学生与入学成绩差、入学成绩中等的学生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入学成绩中等的学生与入学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好、中等的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从表5可见,学生学习基础越好,越可能将“升学”作为成才目标,入学成绩好、中、差三组学生将“升学”作为首选成才目标的比例分别为29.77%、25.43%、14.59%,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组学生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将“升学”作为首选成才目标的比例分别为32.46%、24.37%、17.01%;学习基础好或中等的学生更希望成为“管理人才”,入学成绩好和中等的学生将“管理人才”作为首选成才目标的比例均超过21%,高于入学成绩差的学生(13.88%),学习成绩好和中等的学生将此作为首选成才目标的比例均在20%左右,也高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15.65%);学习基础越好的学生,自我成长目标越明确,而学习基础越差的学生对成才目标越困惑(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有27.55%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这一比例是学习成绩中等学生的2倍,是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4倍多)。这说明成才目标可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自我成才目标越明确,目标激励作用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反之,学生成才目标不明确会影响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表3 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差异显著性H检验结果 表4 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差异显著性U检验结果 表5 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分布(单位:%) (八)家庭经济环境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χ2=6.901,df=2,p=0.032<0.05)表明,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家庭经济环境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发现:在成才目标方面,家庭经济好的学生与经济差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家庭经济好的学生与经济一般的学生之间、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与经济差的学生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6。从图7可见,相对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经济差的学生更倾向于成为技能型人才(11.24%),而相对于家庭经济差的学生,经济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升学”(30.17%)。表6 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差异显著性U检验结果 图7 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分布 (九)入学原因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χ2=77.008,df=6,p=0.000<0.001)表明,入学原因不同的学生成才目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7可见,相对而言,因家庭经济困难选择入读中职的学生更倾向于成为技能型人才(12.12%),且对自我成才目标更迷茫,这类学生23.23%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因自身兴趣、父母或亲朋推荐、好就业等原因选择中职的学生更倾向于成为“技术型人才”;因好就业选择中职学生的自我成才目标更清晰,这类学生只有7.47%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 三、思考与建议 (一)增加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 调查表明,中职生的成才目标呈多样化趋势。除升学之外,“管理人才”是中职生最青睐的成才目标,其次是营销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另有少数学生将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研发人才作为首选成才目标。因此,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职业教育应扩大内部多样性,通过制度创新,增加内部选择性。如长短学制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实行弹性学制、专业主辅修制度等。 (二)考虑多因素影响,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调查表明,中职生的成才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发展水平、学校类型、专业、学习年限、性别、生源地、学习基础、家庭经济环境、入学原因等因素对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均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具体而言,职业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两大因素:一是院校因素,包括学校的发展水平、学校特点、专业结构、学制长短等;二是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性别构成、生源地、学习基础、家庭经济水平、入学原因等。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分类,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包括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乃至职业培训目标。 (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升学要求 调查表明,中职生对“升学”的需求比较强烈。在给定的8个成才目标选项中,24.69%的学生选择了“为升学做准备”,排第一位。尤其是女生、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城市的学生、文科类专业的学生等群体对升学的需求度更强烈。因此,应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 (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明确成才目标 调查表明,14.14%的中职生并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另外,相对国家级示范或重点学校,更多的省级示范或重点学校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成才目标,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较差的学生对成才目标更迷茫。因此,职业学校,尤其是职业高中、办学水平相对较弱的学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基础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不利群体做好职业规划,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明确成才目标。

猜你喜欢
中职生影响因素
太极拳文化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