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

2014-11-27 11:54飘雪
北京纪事 2014年5期
关键词:商演剧目京剧

飘雪

张慧芳,女,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979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科学习,攻青衣。1986年毕业分配至河北省京剧院工作;1987年至1988年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进修;1999年调入湖北省京剧院工作;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中国京剧研究生班;2011年调入北京京剧院工作。师承金雪琴、齐兰秋、李、于玉衡、王小蓉、蔡英莲、安荣卿、王婉华、刘秀荣、艾美君、李维康、杨春霞、李炳淑、李玉芙、张南云等老师。擅演《玉堂春》《白蛇传》《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谢瑶环》《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桑园会》《三娘教子》《秦香莲》《望江亭》《蝶恋花》等戏。曾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CCTV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第三、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12年,北京京剧院成立了杜镇杰、张慧芳项目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以两位著名京剧演员组成的工作室。

我们特意找到张慧芳老师,就工作室的前景及意义进行了采访。

记者:对于北京京剧院这样一个大的剧团,以个人的名义成立工作室的缘由是什么呢?

张慧芳:2012年,我们剧院是作为一个改革的试点开办的这一工作室,是属于一个小范围的试点。院长的思路很清晰,是想尽可能将演员的积极性、能动性调动起来,让演员自己去筹划一些事情,发挥演员的主动性,主观地想干事情,而不是单单等着剧院派活。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一团、二团、三团等,在演出的时候一般不互相交流,以我们这种工作室的形式,集中全院的力量,就是说以个人工作室为由头,我们有主动权调动其他团的成员,根据剧目的需求调动演员,形成一个剧院内的强强联合。可以说,院领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平台,对我们工作室非常支持。没有院领导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工作室。

记者:您如何看待工作室的前景?

张慧芳:我们工作室的人都认为这个试点是非常有希望、有前景的。一方面,我们工作室的人少、心齐,有什么事情互相商量,解决起来很快。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得到了院里的支持,可以调动全院的资源、力量。目前最难解决的就是在人员调配上,如果和所需演员的时间有冲突的话就不好调配。这个工作室做下去,如果大家能看到它的成果——人尽其才,能发挥演员的最大才能,就有可能推广起来。

记者:从个人角度来看,您觉得成立这个工作室的意义在哪里?

张慧芳:国家、院里培养一个人才是很不容易的。包括国家的投资、个人的心血、老师们多年的心血等等。人才能够把才能发挥出来才是对国家、剧院、老师的报答。对自己来说,靠专业吃饭,能够有用武之地,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记者:请谈谈这个工作室与外面演艺圈的那种个人工作室有什么不同?

张慧芳:这个工作室,跟外面演艺界的个人工作室是不相同的。演艺界的这种工作室,一般会依靠广告或商演的资金,比较容易发展起来。而我们是京剧形式的工作室,发展起来不容易。毕竟京剧从商演上获得资金比较难。我们也想做一些小规模的商演形式的尝试,比如以小团队的形式到外地演出,这样可以和当地的院团去合作。相对来说,成本小一些。也是想把这种商业演出当作正常的工作,要想走向正规,商演还是很重要的途径,是长久之计。现在戏曲的形式,虽然进行纯粹的商演很艰难,因为演员有断档,观众也有断档,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更需要坚持去做,可能慢慢就会有生机了。如果只是一味消沉、低落,就混饭吃,那样你自己不救自己,谁也救不了你。

记者:说起商演,就要提到让京剧走市场化的道路,您觉得应该怎么走?

张慧芳:观看、喜爱戏曲的人毕竟是小众,要逐渐走向市场,不能一下子。京剧跟书本知识不一样,是靠人来传承的,一代人走了,就会带走很多经典。过于着急推向市场,很有可能走不下去,反而欲速则不达。京剧是口传心授的,不像电视剧、电影是有剧本的。京剧讲形式,没有形式,不掌握形式,完成不了剧目,是非常复杂的艺术。但是,虽然京剧艺术复杂,但并不陈旧,可以说程式是先进的,表演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适合表现很多种人物的。但是先进却不被人们认可,这可能跟我们一直对自己文化的不重视也有一定的关系。

京剧是很特殊的,是角儿的艺术,跟话剧、电影都不一样。京剧的剧本可能很简单,故事不复杂,全靠演员完成,剧本和演员是相辅相成的。还有一些戏是靠演员个人的魅力,比如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赵等几大流派,很多都是靠自身的唱念做打、以自己的风格唱活了戏。因此说,京剧的艺术形式,是靠演员在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基础上,依靠对人物的理解,使舞台人物更丰满。同时也靠个人的天赋、对艺术的修养与体会,也就是需要依靠本身的高超技艺来完善。如果直接推广到市场,是非常冒险的。如果京剧完全脱离市场,长久下去就会缺乏张力。所以需要积极的、有策略的、一点点走向市场。对于京剧,现在还是国家进行保护,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需要自己慢慢去探索。可以说,工作室的形式也是走向市场的一个试点。

记者:请您谈一谈2014年工作室的工作重点吧。

张慧芳:今年我们做了一个“寻梦·承泽”的活动。每月两场演出,一年24出戏“不返头”。京剧表演中历来有这个“不返头”的传统,“不返头”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不能演重复的戏。现在剧目失传了很多,我们做这个事情希望恢复一些传统的剧目,挖掘一些剧目,整理一些剧目,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丰富剧目。针对比较喜欢京剧的观众来说,还是希望看到一些不常上演的剧目。希望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将更多的传统戏搬上舞台,流传下去。

记者: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年您的工作安排吧。

张慧芳: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以杜老师为主的,我的工作是配合杜老师的演出。一些需要配合的戏要加强学。在演出之外,跟老师们多学习一些传统戏,以前会的不常演的戏,也请老师帮忙加工整理,多掌握一些剧目,丰富自己。

猜你喜欢
商演剧目京剧
舞台剧目
论国有杂技院团“赛场+商演”演出模式优势
京剧表演开始了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卖牙膏的西单女孩终于丢失了翅膀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