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群体被笑恐惧现象研究

2014-11-27 07:41张丽玲王苑芮
教育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恐惧初中生个体

张丽玲 王苑芮

被笑恐惧 (gelotophbia)指的是在面对社会伙伴时,因为害怕成为被嘲笑的对象而产生的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是由羞愧情绪所引发的。在为被笑恐惧困扰的人群中,模棱两可的笑、甚至是正性的笑都可能被他们知觉为负性的笑。被笑恐惧伴随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如羞愧、内疚、焦虑、痛苦和回避社交等,能显著影响个体适应环境的功能,而跨文化的研究也证明了被笑恐惧的普遍性。〔1〕目前被笑恐惧现象的研究在我国还十分缺乏,因此有必要开展对这一人群的研究分析。

初中生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体验不断发展,他们变得更加敏感,注重自身形象且有更多关于自我的思考;他们的生活重心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越来越多受到同伴的影响。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交往状况的变化是否可能导致人际情景中对 “笑”的困惑?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从广东省一所重点初中和一所普通初中分别抽取200名学生,共计400名作为本研究被试,平衡性别和年级比例,派发本课题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被笑恐惧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收集被试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信息。被笑恐惧问卷中文版由喻丰、郭永玉等人在2009年修订而成,经研究证明此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α系数大于0.80,重测信度在0.709-0.773之间),〔2〕可以作为测量被笑恐惧行为和筛查被笑恐惧人群的有效指标。被笑恐惧问卷以总分为标准,大于25分可以被界定为被笑恐惧者,Ruch、Proyer等人在欧洲多国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被笑恐惧者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大约为12.0%,并且多国的研究均没有发现性别、 年龄等差异。〔3〕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派发、填写和回收。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排除漏选、多选者,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93.0%。其中重点初中学生184名,普通初中学生188名,男生178名,女生194名。所得数据由SPSS17.0录入、统计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均值比较、T检验、F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被笑恐惧者在初中生中存在的总体情况

如表1所示,所有372名被试在被笑恐惧问卷上的平均得分为20.10±4.343,其中得分大于等于25分者62人,占16.67%,与西方研究结果12.0%形成差异。

表1 被笑恐惧者在初中生中存在的总体情况

(二)被笑恐惧问卷得分在性别、年级等各变量上的差异

被笑恐惧问卷得分在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几个变量上差异不显著,也就是不同性别 (t=0.282,p>0.05)、是否有同胞 (t=1.132, p>0.05)、 不同年级 (F=2.520, p>0.05)的初中生在被笑恐惧问卷上的得分没有差异。

(三)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被笑恐惧现象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重点初中学生在问卷填答中平均分为20.56±4.349,普通初中学生在问卷填答中平均得分为19.5±4.301,二者差异显著,t=2.019,p<0.05。

表2 重点初中学生和普通初中学生得分差异

三、讨论

(一)被笑恐惧现象的发生

被笑恐惧的现象在初中生群体中存在比例高于西方水平,这类学生容易受到人际情景中笑的困扰,对笑更敏感,更容易认为他人的笑是朝向自己的。对他们而言,笑似乎是一种创伤或阴影,笑更多地是一种嘲笑和贬低,而不是愉快。Platt等 (2009)通过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时代曾经被同伴嘲笑和欺负的人,更倾向于对善意的玩笑或者模糊的情景产生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反应。〔4〕被笑恐惧的产生可能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受到来自家人或同伴的嘲笑、奚落、欺负等有关,这些人为达到控制儿童或青少年行为的目的,通过嘲笑力图引起儿童内心的羞愧或恐惧情绪。

(二)被笑恐惧的影响

被笑恐惧可能给当事人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笑过敏、笑不得,即使是同伴或亲人之间友好善意的玩笑,他们也会严肃认真地对待。他们对旁人的笑产生了一种防御,在这种武装和防御之下,他们可能会失去许多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愉快体验,他们不能从幽默或玩笑中受益,表现刻板严肃,缺乏幽默感,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又更容易扩散开来。另外,他们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比较差,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Papousek等人 (2009)研究发现,和正常组被试相比,被笑恐惧者对负性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差,他们更容易沉浸于影片引发的悲伤、恐惧或愤怒中,倾向于主观放大这些负性情绪,他们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的时间也更长。〔5〕

(三)引导初中生协调社会期待和自身情感需求的关系

在许多集体导向的文化中,当个体的行为或思想情感偏离了特定社会常规的轨道,就会遭到周围人的嘲笑甚至讥讽,个体产生羞愧、恐惧、内疚等负性情绪体验,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周围一致。这种社会期待与个体情感需要的协调有三种情况:当个体能正确理解这些道德情感的功用,并能平衡内外环境的关系时,他就能达到社会要求和自身需求的一个均衡,他就是一个适应社会的正常的个体;然而当个体不能发展这些道德情感,不能满足社会要求,他的行为就可能会偏离社会轨道,极端者还可能出现一些反社会的暴力行为;最后一种情况是,当个体忽略或过分抑制自身需求,一味寻求社会认同,这种情感的压抑就可能导致缺乏自信心和创造力、懦弱、畏缩、恐惧、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和行为问题。被笑恐惧就是过分追求社会需要而抑制自身需求的一种可能结果,一开始他们可能因为具体的某些事情而压抑自我,避免被嘲笑,发展到后来这种具体的刺激变得可有可无,他们开始对所有的笑都变得敏感,被笑恐惧就发生了。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影响,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期待和社会要求,实现社会需求和自我需要的平衡,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十分重要。

(四)注重对优等生人际交往的引导

重点初中学生比普通初中学生更易受到 “笑”的困扰,他们在人际情景中可能更容易出现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情绪随着成长不断加剧,逐渐可能出现社交能力差、社会退缩和自卑、焦虑、不信任等问题,如果这些行为和情绪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学习和生活。优等生的发展中更注重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对于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的引导不够,这对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是不利的。应该给予优等生的人际交往更多的关注,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如教授他们与人沟通的方法技巧、创造人际交往平台、提供社会支持等。

(五)被笑恐惧的发生与羞愧感作为道德控制工具的关系

被笑恐惧的发生与个体成长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有关,和许多集体导向的文化相似,中国文化非常重视运用羞愧感、内疚感等道德工具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所讲究的良心,其实本质上就是要激发一种羞愧感,这种对道德情感的重视和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有关。Chu的研究显示,论语中有10%的章节与羞愧感的价值相关,〔6〕可见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对自我的反省和检查,以促使个体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反省,没有羞愧感,就被认为是没有道德的,因此可以认为,羞愧感对于中国人不仅是一种情绪,还是衡量品德好坏的标准。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普遍认为内疚感、羞愧感等对于个体的健康是不利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本研究被试存在被笑恐惧的比例较高。

只有当高度的道德性得到发展,人才会对自己偏离社会期待的行为感到羞耻,才会有自身动物性的羞愧。确实,在使人免于堕落方面,羞愧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促进个体进步及个性发展方面,它又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成为阻碍。羞愧感发展过度了,人们可能会过于注重自身的形象、别人的看法,他们可能会混入习俗之中去,不愿自强自信进取。这样,这些个体非但不能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反而不能积极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因为人有一种守恒的、保持自我一致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羞愧感的鼓励之下,往往成为自我超越的障碍。培养道德品质应与完善心理素质并重。逃避羞愧体验是个体发展和完善道德品质的内在动力,荣誉感与羞愧感相辅相成,没有羞愧感,就没有荣誉感和进取心。所以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一方面要利用羞愧感等道德情感工具防止学生道德堕落,但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工具的利用要适度,否则会导致学生畏缩不前、懦弱无谓、缺乏自信心和创造力等问题,阻碍个性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在社会的和谐和社会成员个性的发展上,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注释:

〔1〕 〔3〕 Ruch W, Proyer R T.Gelotophobia: A distinct and useful new concept〔C〕 .9th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Granada: Spain, 2005.

〔2〕喻丰,郭永玉.被笑恐惧、被笑愉悦与笑他愉悦问卷的修订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557-565.

〔4〕 Platt T, Ruch W.The emotions of gelotophobes: Shameful,fearful and joyless? 〔J〕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2009, 22: 91-100.

〔5〕 Llona Papousek, Willibald Ruch.Gelotophobia, emotion-related skills and responses to the affective states of other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9 (1) .

〔6〕竭 婧,杨丽珠.羞愧感文化差异研究综述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参考文献:

①陈霞.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其教育建议〔J〕 .教育导刊, 2011 (3) .

②余胜美.初中生的情绪障碍及其防治 〔J〕.教育导刊,2005(9) .

猜你喜欢
恐惧初中生个体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