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014-11-30 08:08胡思进董智勇胡怡淳胡丰村龚兆阳金理柜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9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脊柱

胡思进 陈 婵 董智勇 胡怡淳 胡丰村 戴 亮 龚兆阳 金理柜

(1.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浙江 瑞安 325200;2.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腰腿痛病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见病,严重困扰着患者,本病属于中医学“腰痛病”范畴,近年来发病呈明显增加趋势。笔者采用单穴电针、四维牵引联合调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3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5.50±11.96)岁;平均病程(2.70±1.28)个月。对照组56例,男性3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6.0±10.99)岁;平均病程(2.65±2.1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2)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同时应用练功疗法。 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康复训练治疗慢性脊柱相关疾病有较好的作用,可明显提高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主要的练功疗法有:举屈蹬腿,蹬空增力,五点支撑等反复多次。

1.3.1 观察组 采用单穴电针、四维牵引联合调脊手法疗法。(1)单穴电针。①取穴:“腰突穴”,约当患侧脊柱后正中线旁开1寸,体表位在L4/L5节段夹脊穴与大肠俞之间,按压该穴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沿坐骨神经分布的放射痛。②操作:穴区常规消毒后,采用夹持进针与平补平泻法垂直将直径0.45 mm、长75 mm无菌毫针迅速刺入皮下,边进针边仔细调整进针的角度与深度,以获得明显的得气感为度。深约70~73 mm。针刺完毕后接通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G6805-2A型),以所刺针针柄为一电极,另在该穴周边旁开1 cm处取一固定于皮肤的湿棉球作为另一电极。(2)四维牵引。用以宗整脊牵引仪进行牵引。所有患者先给予第一维牵引3 d(即俯卧纵轴骨盆牵引)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于四维脊柱牵引仪上,将上端牵引带束于胸下部,下端牵引带束于髂骨上,进行纵轴牵引。牵引时间 30min,牵引质量 20~40 kg,每日 1~2次。然后行第四维悬吊牵引(俯卧过伸双下肢悬吊牵引),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于四维脊柱牵引仪上,将上半身用环套过腋下,双下肢牵引带束于膝关节上下端,用升降板将下半身托起,胸腰段与上半身呈25~45°,调整牵引仪,使双下肢缓慢逐渐升起,下肢与下半身呈悬吊状,后将托板放至离下肢约30 cm处,以下腹部离开托板为宜,腰曲减少、变直或反弓者,给予中间加压,质量5 kg,同时嘱适度摆动下肢。所有患者均排除牵引禁忌证,每次牵引时间30min,牵引质量20 kg,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2次。牵引结束放下身体时托板的角度为10~15°,平卧休息同等时间后方可离床。(3)调脊手法。①点穴松解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先用拇指尖螺纹面点压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阿是穴等穴位上,用点穴法从上到下、由轻到重、深透入内,各点压约30s。②神经根松解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肢行直腿抬高及足背伸加压:术者一手扶小腿远端后侧,另一手扶膝前上方使膝伸直然后被动抬高患肢上举,逐渐加大幅度抬举3~6次。当患肢行直腿抬高到最高处,然后行足背伸向内、中、外3个方向压足各10次,在治疗过程中,逐渐抬高患肢直到80°为度,或以患者每次行此手法时能承受为度。③腰骶侧板法:患者取侧卧位,以左侧卧为例,医者面向患者站立,右手或前臂腋前,左手前臂置于患者右臀部,在患者充分放松情况下,两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以响声为度,力的交点在腰骶枢纽关节处。两侧均有症状者左右各作1次。按放松法:医者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施用 法、按法,上至下反复3次后结束手法。

1.3.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灸牵引推拿疗法。(1)针灸。取穴:腰椎两侧夹脊穴;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丘墟及腰臀和下肢阿是穴。血瘀证加膈俞、三阴交,行泻法;寒湿证加温针灸;湿热证加足三里、太冲,行平补平泻法;肝肾亏虚证加腰俞,行补法,并可加用温针灸。(2)牵引治疗。主要采用骨盆牵引法,患者仰卧床上,在腰胯部缚好骨盆牵引带后,每侧各用10~15 kg质量作牵引,并抬高床尾增加对抗牵引的力量,每日牵引1次,每次约30min,10次为1个疗程。(3)推拿手法:理筋手法按摩法、推压法、、脊柱推板法及牵抖放松法。两组患者手法治疗均每周5次,每次约30min,3周为1疗程。早期均绝对卧床休息,2周后使用垫枕垫腰。待腰部肌肉放松后,辨证施行腰椎牵引治疗,3周后腰围护腰下床适度活动,3个月内避免弯腰负重。必要时结合心理治疗及健康指导,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观察周期,1周5次,3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周期及指标 观察指标为疼痛、压痛、复发情况。

1.5 观察项目及疗效标准 观察治疗后患者腰部VAS、JOA指标,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应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腰痛VAS评分 见表1。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亦明显(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亦明显(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4 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112例中,16例失访,得到随访者96例(85.71%)。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观察组复发4例(3.57%),对照组复发11例 (9.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1),观察组临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腰部V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腰部VAS评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表2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突出变性的间盘组织周围可产生炎性反应和生成神经末梢,刺激或压迫腰椎内神经根、脊髓或马尾神经等产生腰痛及腰脊神经所支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2]。

电针疗法在消除炎症、松解粘连、纠正脊柱内外平衡以及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治疗优势[3]。单穴电针疗法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特色非手术疗法之一,发轫于老中医长期的临床实践,具有“少而精”的选穴特点和显著的镇痛效果[4]。

四维牵引可充分调动腰背筋膜、竖脊肌、腰大肌、髂肌、腰小肌、臀肌、阔筋膜张肌以及起于骨盆止于下肢所有肌肉,通过双下肢摆动使上述肌肉伸缩,解除痉挛,消除充血水肿,以达到四个维系脊柱肌肉力的平衡,恢复肌肉对腰椎的支撑力。同时通过牵引上述肌肉、骨盆和胸腰韧带作用腰椎和胸椎,使变直和侧弯的腰曲恢复正常[5]。

手法治疗是非手术疗法的主要手段,其机理及疗效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及肯定[6-8],安全性较好[9]。由于手法治疗改善了腰椎的曲度,利于椎间盘回纳[10],使神经根相对于椎间盘发生了位移,调脊手法通过点穴松解法,神经根松解法,腰骶侧板法,滚按放松法,从而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痛等症状得到很好的缓解,达到治疗的目的[11]。

腰背肌锻炼配合治疗能够纠正脊柱的力学不稳定性,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及力学关系,有利于脊柱稳定,减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和临床症状[12],功能锻炼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及稳定脊柱的有效疗法之一,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康复训练治疗慢性下腰痛有较好的作用[13],患者能够接受并坚持,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作用[14]。同时使用垫枕垫腰恢复了脊柱的生理弧度。因此,还原腰椎生理曲度是治疗和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关键[15]。

通过临床研究确定三步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公认的规范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此疗法具有以下疗效及优势:(1)无创、痛苦小、定位准确、操作方便。(2)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腰部的动态平衡失调得到恢复。(3)疗效确切、疗程短、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4)不易复发,副作用少,使患者避免重复治疗的医疗费用。本方法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新疗法,可有效解除患者病痛,同时可提高经济效益。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彭涛,姚新苗,吕一,等.臭氧消融联合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3,25(11):13-15.

[3]蒋学余,刘晓瑜,谢慰,等.电针腰突四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1849.

[4]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等.单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5):319-321.

[5]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等.四维牵引调曲法治疗腰腿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122-124.

[6]彭宝淦,李端明,庞晓东,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分型[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9):801-805.

[7]徐宝山,谭清实,夏群,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间盘源性疼痛免疫病理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66-70.

[8]杨卫星,袁涛,冯彦辉.三维正脊法联合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3,34(6):480-482.

[9]周诚恩,陆延,黄云鸿,等.脊柱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 1132-1134.

[10]顾云伍,韩慧,韦以宗,等.牵引斜板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力学测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1):13-16.

[11]叶露雯,夏臻,陈百颖,等.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 CT 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52-753.

[12]邱建文,魏人前,张奋耿.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远期疗效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3):413.

[13]陈于阳.功能锻炼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9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04-605.

[14]董福慧.脊柱失稳的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骨伤,2008,21(8):563-564.

[15]郑兆俭,林樯,周倩,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与腰椎曲度的关系[J].中医正骨,2013,25(10):24-26.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CT引导下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火龙灸联合针刺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