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州地区257例登革热病例临床分析

2014-11-30 08:08梁伟波谢文源刘云涛覃小兰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9期
关键词:登革热病例临床

梁伟波 谢文源 刘云涛 覃小兰△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3.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广东 广州 510120)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V)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受气候变暖、人口流动性增大、蚊虫控制困难等因素影响,登革热报告病例数在过去50年急剧上升[2]。据统计,近十年来登革热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提高了近30倍[3],每年可导致0.51亿人感染和2.5万人死亡[4],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几乎每年都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且以输入性病例或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病例为主[5]。2013年7-12月广州地区发生1次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共收治登革热病例257例,通过早期、全程的中医药干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无1例转化为重症登革热。笔者对257例登革热病例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2008年制定的 《登革热诊断标准》[6]: 有突发高热、疲乏、骨骼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血清登革热抗体IgM阳性、抗体IgG滴度升高4倍以上、体外分离到DENV或RTPCR法DENV阳性。所有病例均来自2013年7~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诊断为登革热者,经广州市CDC检测证实登革热IgM抗体和 (或)IgG抗体阳性,共257例。其中男性148例 (57.59%),女性109例(42.41%);年龄10~84岁,平均(40.67±11.7)岁。

1.2 资料获取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回顾性病例调查表,对确诊登革热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信息提取,内容主要包括: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三大常规、心酶、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所有病例的发病特征、临床特征及治疗信息等情况。

2 结 果

2.1 发病年龄段的情况分析 见表1。结果示21~40岁人群发病最多,提示本年度登革热发病以青年、中年人群为主。

表1 257例登革热病例的年龄分布(n)

2.2 发病时间情况分析 结果示首例病例出现于2013年7月23日,末例出现于2013年12月25日,其中7月1例;8月11例;9月4例;10月165例,其中上旬10例,中旬86例,下旬69例;11月73例,上旬39例,中旬26例,下旬8例;12月3例。

2.3 25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出现频率见表2。并发症情况:并发症中单独出现中毒性肝炎23例,肺炎17例,心肌炎5例,心包积液1例,消化道出血3例,鼻衄3例,月经过多1例;中毒性肝炎合并肺炎2例。

表2 25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出现频率

2.4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情况 见表3。

表3 257例登革热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情况

2.5 257例登革热患者肝功检查与体温升高情况 见表4。结果示肝功能提示ALT>80 U/L者共27例,在不同体温阶段的病例中所占比例不同。

2.6 治疗 对于登革热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所有病例经筛查确诊后,嘱卧床休息,清淡饮食,集中隔离于防蚊设备的病房中治疗直至完全退热;同时予抗病毒、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对血小板减少者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7]予输注血小板治疗(共 7例,2.72%),其中有 3例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巨和粒)辅助提升血小板;对粒细胞缺乏或白细胞计数≤1.0×109/L者,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欣粒生、特尔津等)提升白细胞(106例,41.25%),对粒细胞减少或白细胞计数1.0~2.0×109/L者,予口服升白药(地榆升白片49例、利君生28例、鲨肝醇7例)提升白细胞(84例,32.68%);肝功能受损严重者予护肝治疗;继发感染者予抗菌素治疗;注意防止并发症发生;结合五运六气早期、全程中医药辨证治疗,中医证型主要为卫气同病 78例(30.35%)、气分热盛 56例(21.79%)、暑湿中阻(袭表)51例(19.84%)、气血两燔 37例(14.40%),邪伏膜原20例(7.78%),瘀毒交结12例(4.67%),其他3例(1.17%)。其中应用中成药有234例(91.05%),主要有热毒宁、喜炎平、清开灵、抗病毒口服液、新雪片、清感九味丸、羚羊角滴丸等。应用中药汤剂有225例(87.55%),选方按采用率依次为银翘散、柴葛解肌汤、败毒散、新加香薷饮、三仁汤、清瘟败毒饮、三仁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藿朴夏苓汤、小柴胡汤栀子豉汤、竹叶石膏汤、血府逐瘀汤等。

表4 肝功异常与体温升高的例数

2.7 转归 257例登革热病例全部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全程中医药干预后,全部病例血、尿常规及肝功能等均恢复正常,治愈并解除隔离,病程4~15 d,无1例转化为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

3 讨 论

3.1 发病特征 登革热具有流行性和地方性,曾多次在广州市发生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任何年龄组的人群对DV普遍易感,本组病例分析结果提示2013年广州市区登革热发病主要以中青年为主,20~40岁138例(53.7%)与相关报道[8]高发年龄组多在10~40岁相近。就其原因,可能与该年龄层人群比例较高、活动接触交流范围较大及免疫应答能力较强等有关。另外,本研究纳入病例有64.2%的患者集中于10月发病,与既往文献报道的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时间特点相符[9],与广州气候及传播媒介蚊虫的繁殖习性有关。

3.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临床症状均为轻型或典型登革热,未发生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即重症登革热。本组资料显示,登革热的典型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头痛、皮疹、肌肉骨骼关节痛、消化系统症状、咳嗽、淋巴结肿大、腔道出血等,这些表现总体缺乏特异性,尤其是早期,容易误诊,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因此,临床医生要熟悉登革热的各种临床表现,在流行季节的病史采集中,尤其注意患者是否到过疫区、有无蚊虫叮咬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亦不难作出早期诊断。

3.3 实验室表现 登革热是由DV引起以蚊虫为媒介导致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病毒有4种血清毒株,均属于黄病毒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广州市4种登革热毒株均有流行,其中登革Ⅰ型病毒流行年份最多,其次为Ⅱ型和Ⅲ型,Ⅳ型最少[9]。经广州市CDC检测本年度的登革热病毒血清毒株主要为Ⅰ型。登革热发病时常伴有血液、肝脏、心脏、肺脏、肾脏及胃肠道等器官的损害。本组病例多数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严重者比例不多;其中白细胞减少占93.4%,考虑与毒素直接损伤血细胞有关;血小板减少占80.5%,其发生主要因为DV进入人体后形成病毒-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进而导致血小板破坏[10],同时考虑与骨髓抑制、病毒直接损伤亦有关。本组病例中脏器受损中,血液系统受累最多240例(93.39%),其次是肝脏118例(45.91%),其他依次为胃肠 88例(34.24%)、心脏 69例(26.85%)、肺脏 29例(11.28%)、肾脏 21例(8.17%),未出现神经系统受损。本病的严重程度与受累脏器的多少相关。肝脏的损害主要与两方面相关[11],一是DV对肝脏的直接侵犯,二是病毒-抗体复合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其他脏器受损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DV的直接侵犯、激活补体系统及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因素有关。在所有发热病例中,不同发热程度伴有肝功能异常(ALT>80 U/L)者的比例有较大差距,超高温组病例伴有ALT>80 U/L的比例(72.73%)明显高于其他3组,考虑可能与导致肝脏受损的抗原-抗体反应、肝脏严重时的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有关。

3.4 治疗与转归 登革热属自限性疾病,DV进化中,其核苷酸的变异会导致病毒毒力的变化,侵入宿主后,宿主能减慢病毒的合成速度,进而降低发生病毒血症的可能性[12],诊治及时病死率低。目前治疗登革热尚无特效的药物,多采用对症治疗及中医药配合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除一般措施外,还要积极治疗基础病,监测各器官的功能,如肝功能、消化道出血以及心肺功能的情况;避免插胃管、导尿管等有创性诊断治疗,不用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及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降温,以尽量避免诱发出血。

登革热的中医治疗方面,多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病因多为暑湿疫毒,病机多为卫气同病 (气分为主),且多夹湿,少数兼有营血分证,治疗上以辛苦寒之品清解气分热毒为主,兼以凉血透气,佐以祛湿。今年登革热流行于多湿的岭南地区,结合五运六气,2013年是癸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故下半年为火气主事,少阳相火,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暑病、热病、心病居多,故辨证治疗上需加清暑化湿之品,并注意顾护阴液以防传变。总之,本组登革热病例经中西医两方面积极、及时治疗后,总体预后良好。

[1]Suaya JA,Shepard DS,Siqueira JB,et al.Cost of dengue cases in eight countries in the Americas and Asia: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Tmp Med nyg,2009,80(5):846-855.

[2]Luz PM,Vanni T,Medlock J,et al.Dengue vector control strategies in an urban setting:an economic modelling assessment[J].Lancet,2011,377(9778):1673-1680.

[3]姜舒.柯昌文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1,38(3):194-197.

[4]Gubler DJ.Epidemic dengue/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s a public health,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 in the 21st century[J].Trends Microbiol,2002,10(2):100-103.

[5]景钦隆,罗雷,李意兰,等.2006~2010年广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监测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4):414-4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登革热防治手册[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84,97-9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指南—内科输血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3):29-30.

[8]张复春,杨智聪.登革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宋韶芳,罗雷,景钦隆,等.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2):1429-1433.

[10]晏辉均.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03,3(3):372-3741.

[11]Uehara PM,da Cunha RV,Pereira GR·Liver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 rare phenom enon[J].Rev Soc BrasMed Trop,2006,39(6):544-5471.

[12]胡志君.登革病毒致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0,7(6):164-168.

猜你喜欢
登革热病例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病例”和“病历”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