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实践的中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

2014-12-01 21:03徐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中学

徐儿

〔摘要〕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立足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探索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建构。主要从中学生心理危机类型、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构建中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实践等几方面开展讨论,并对未来开展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21-0011-03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近十几年来,发生在高校的心理危机事件让人震惊,更令人担忧的是,严重的心理危机正出现低龄化态势。在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在严重程度上还是数量上都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校园暴力、自残行为以及严重的考试焦虑症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里,困扰着学生。

然而,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现状相比,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很少被重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因此,致力于积极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使中学有能力对校园心理危机进行应激性干预,并为以后可能发生的灾难做好预防和准备,显得任重道远。

二、危机、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一)危机

危机(crisis)又称危机事件,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分为公共危机事件与个人危机事件。地震、SARS等属于公共危机事件,遭遇暴力、父母离异等属于个人危机事件。

(二)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遭遇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或境遇,以常规方法无法有效应对,进而引起急性认知、情感、行为和躯体反应等方面功能失调的不利或危险状态。心理危机有三个重要特征:由突发事件或重大生活逆境引起、无法回避又无力应对、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严重的心理危机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障碍。根据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的观点,心理危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情境性危机(situation crisis),如交通意外、亲人逝世等对心理有重大冲击的应激事件;2.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 crisis),如高考失利等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无法应对的挫折;3.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如择业等伴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出现的冲突和焦虑。

中学生心理危机是由校园公共危机事件或个人创伤性危机事件引起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探索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充满不确定,加上中高考等学业压力,是危机高发的年龄阶段。通过对宁波市一所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危机,一切与学生个体经历有关的心理危机。包括重大生理疾病、意外事故(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欺骗等)、怀孕、严重心理疾病、挫折事件(如重大考试或竞赛失利)、休学、处分等。

2.人际危机,一切由人际冲突及“关系他人”危机而产生的心理危机。“关系他人”指与心理危机当事人密切相关的人,如父母家人、好友、同桌、班主任等。人际危机包括:(1)同伴人际危机:如校园暴力、友谊破裂(对初中生影响更大)、失恋(对高中生影响更大)、被同伴误解、同学离世等;(2)亲子人际危机:严重亲子冲突、父母离世、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父母自杀未遂、其他亲人离世或自杀未遂、重大家庭财产损失、家人坐牢等;(3)师生人际危机:与教师严重冲突、师生恋、科任教师离世等。

3.环境危机,一切因学生个体所处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导致的心理危机。如搬家、转学、自然灾害,校园公共危机事件等。

以上这些危机事件都会导致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构建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要从建立心理危机意识,认识学生的心理危机开始。

(三)心理危机干预

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1]。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全程危机干预,不仅仅包括危机发生后的应激干预,还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预警,以及危机应激干预后的评估与总结。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要从广义的危机干预概念入手。

三、当前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存在两大问题。在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理论探究少、概念不清的现象。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和著作的整理,发现心理危机干预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一些概念之间存在相互替用的现象,如“心理危机干预”这个专业名词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相互替用,在狭义上存在“心理危机应激”[1]和“心理危机应急”[2]等不同的称呼。对危机干预机制也有不同的叫法,但它们之间的内涵又相互交错。如有称“心理危机管理”[3]“心理危机干预系统”[1]“心理危机干预体系”[4]“心理危机干预模式”[5]“心理危机干预机制”[6]等。

在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中学缺少危机干预意识。学校领导从校园安全的角度讲是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但在具体实施上多数是让心理教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如果学校出现了危机事件,多数采用传统的、已有的处理方式处理危机,如政教处进行教育、处分,教务处办理休学等,最多也只是让学生找心理教师谈一下。学校各部门之间往往只有分工没有合作,目的是尽快处理完危机事件,以减少或消除危机事件对学校安全和声誉的影响,而少有关心当事学生的身心状况及危机事件对他们的不良影响,也常忽视表面平静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2.多数中学没有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在缺少危机干预意识的前提下,鲜有学校去建立一套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有效地实施它。有些学校开始着手一些初步的工作,如成立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做了心理危机干预计划或预案,但也通常是为了“省级心理辅导站”或“市示范心理辅导站”等这样的评审机会建立的,之后继续深入实施的学校不多。

3.中学危机干预工作人员专业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培训,校内外没有形成资源合力。就宁波城区而言,多数高中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初中比高中更少,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另外,就一个学校而言,很少有面向全体教职工和危机干预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教师缺乏危机干预相关知识。校内与校外专业资源的合作少,这些都是中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瓶颈。

四、构建中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实践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校从2008年开始关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尝试建立符合中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鉴于危机干预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兄弟学校的经验借鉴和自己的探索,我校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分成四个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子机制,分别是心理危机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应激干预机制和维护机制,并逐步实施。

(一)预防机制

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建构上,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心理危机预防的宣传教育,纠正“心理危机就是思想问题”的错误认知,了解心理危机的特点和危害,提高辨识力,学习预防和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等。为此,学校多次利用暑期带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

另一方面,在行政层面上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政教处等各部门负责人、专职心理教师、医务人员、体育教育组长及各年级组长。学校各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全面参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同时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进行宣传和学习。

(二)预警机制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普通高中,浙江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高中新课改后,成为浙江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学校。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模式,我们制定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警机制,即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形成班级、心理辅导中心、学校三级网络,以寝室长、班级心理委员为一级预警员、班主任为二级预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三级预警员,建立心理危机信息监测交流机制。三级网络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和职责:班级网络负责预防与及时发现,心理辅导中心负责诊断与评估,学校网络负责应对与干预。

学校还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咨询中的危机个案辨别、政教处违规违纪学生转介等途径对三级危机预警机制进行补充。同时,努力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和心理危机评估指标,使危机预警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三)应激干预机制

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危机干预快速处理模式,具体如下:

1.校园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激干预模式

(1)当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校内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迅速到位,组长第一时间部署各部门开展危机应激干预的具体工作。

(2)如有人身伤害,紧急医护救援行动最先执行,必要时请求支援,最大程度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3)政教处及各年级组迅速了解危机事件发生经过,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安全不继续受到威胁,将危机实施者绳之以法或按校规处分。

(4)心理辅导中心实施心理援助,稳定危机当事人的情绪,对心理危机个体进行心理援助,必要时请求专业人员的援助。

(5)保卫处加强校内外的安全维护。

(6)设立对外发言人,将危机事件及处理方式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并统一对家长、其他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公布或发言,并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

(7)校内进行总结,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理、后果及未来改进之道予以讨论和改进。

2.个人创伤性危机事件的应激干预模式

个人创伤性心理危机处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情绪,确保安全。

(2)评估心理创伤。需要评估的因素包括:危机暴露程度、对危险的知觉、个人的脆弱性(例如先前的危机经历和心理健康问题)、危机反应以及应对行为等。

(3)对危机当事人及其他重要关系他人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如果危机个案的心理创伤程度超出学校的干预能力与范畴,寻求校外专业人员的支援。

(4)反馈。

(四)维护机制

多数心理危机带来的后果是长期的、反复的,很难保证经过一两次危机干预就使当事人完全恢复。因此,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维护机制显得格外重要。我校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评估、治疗、监护与转介系统。对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评估,若干预效果不佳,在稳定危机当事人情绪后,对危机学生进行及时转介,进入心理治疗程序。如果学生在校继续学习,学校应做好心理监护工作和保密工作,防止学生再次发生危机。

2.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班级健康档案,将筛查出来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反馈给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对班主任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合适的建议,对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关注。

3.建立心理危机学生(包括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信息档案及危机管理跟踪日志,并进行班主任随访。内容包括学生危机经历、干预与治疗、休学、复学、在校情况等信息。

4.建立家校联合系统。从出现危机预警或发生心理危机到最后干预结束,学校将与家长保持沟通,取得家长的参与和合作,使学生更快地恢复心理健康。

5.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源联系,尤其是与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的联系,并对危机干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五、未来的展望

基于学校数年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我们认为未来中学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除了积极建构本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还要努力建立起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三大系统,使得危机干预工作更立体、全面和有效。心理危机干预三大系统分别是:

(一)校内系统。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做好学生成长性心理危机与一般性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校内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整个学校层面的工作,绝非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另外,校内危机干预人员的专业培训也要引起极大的重视。

(二)校校系统。即中学之间的合作与共享系统。主要针对学校中出现的较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和当事人,学校之间可以进行专业心理干预人员和资源的共享,同时分享成功的危机干预经验。

(三)校外联合系统。即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上级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医院、警察局、消防队、社区、高校、新闻媒体等资源的合作系统。主要针对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和当事人,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帮助学校度过严重的校园危机。

参考文献:

[1]边玉芳等.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周红五.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4).

[3]黄坤锦.校园危机与师资培训[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4]伍新春等.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谢亚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11(2).

[6]许奕峰.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中学,宁波,315100)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中学
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1年招生简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的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The Shortage of Water